中期企債的股票市值
『壹』 股票的市值大於負債說明什麼,有什麼影響嗎
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要看企業發展的前景和償債的能力
市值大於負債說明:
企業的收益除了償還負債和利息,還有利潤可以分紅或再投資,如果市值遠大於負債說明融資能力不行,借不到錢。
『貳』 新股網上按市值申購辦法中的市值申購企業債券的市值算嗎
債券也算是市值。
投資者持有市值是指T-2日(T日為申購日,下同)日終投資者持有的深、滬證券交易所非限售A股股份市值,不包括優先股、B股、基金、債券、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已參與約定購回且未購回的證券或其他證券。非限售A股股份發生司法凍結、質押,以及存在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交易限制的,不影響市值的計算。
『叄』 股票如何估值
股票估值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影響的因素很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准。對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多種,依據投資者預期回報、企業盈利能力或企業資產價值等不同角度出發,比較常用的有這么三種方法。
股票估值分為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和聯合估值。
絕對估值
絕對估值(absolute valuation)是通過對上市公司歷史及當前的基本面的分析和對未來反應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的預測獲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絕對估值的方法
一是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二是B-S期權定價模型(主要應用於期權定價、權證定價等)。現金流貼現定價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DDM和DCF,而DCF估值模型中,最廣泛應用的就是FCFE股權自由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的作用
股票的價格總是圍繞著股票的內在價值上下波動,發現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股票的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股票,而在股票的價格回歸到內在價值甚至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利。
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經常聽到估值這個詞,說的其實是如何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同時與它的當前股價進行對比,得出股價是否偏離價值的判斷,進而指導投資。
DCF是一套很嚴謹的估值方法,是一種絕對定價方法,想得出准確的DCF值,需要對公司未來發展情況有清晰的了解。得出DCF 值的過程就是判斷公司未來發展的過程。所以DCF 估值的過程也很重要。就准確判斷企業的未來發展來說,判斷成熟穩定的公司相對容易一些,處於擴張期的企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較大,准確判斷較為困難。再加上DCF 值本身對參數的變動很敏感,使DCF 值的可變性很大。但在得出DCF 值的過程中,會反映研究員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判斷,並在此基礎上假設。有了DCF 的估值過程和結果,以後如果假設有變動,即可通過修改參數得到新的估值。
相對估值
相對估值是使用市盈率、市凈率、市售率、市現率等價格指標與其它多隻股票(對比系)進行對比,如果低於對比系的相應的指標值的平均值,股票價格被低估,股價將很有希望上漲,使得指標回歸對比系的平均值。
相對估值包括PE、PB、PEG、EV/EBITDA等估值法。通常的做法是對比,一個是和該公司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二是和國內同行業企業的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它的位置,三是和國際上的(特別是香港和美國)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進行對比。
市盈率PE(股價/每股收益):
PE是簡潔有效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於e 的確定。PE=p/e,即價格與每股收益的比值。從直觀上看,如果公司未來若干年每股收益為恆定值,那麼PE 值代表了公司保持恆定盈利水平的存在年限。這有點像實業投資中回收期的概念,只是忽略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而實際上保持恆定的e 幾乎是不可能的,e 的變動往往取決於宏觀經濟和企業的生存周期所決定的波動周期。所以在運用PE 值的時候,e 的確定顯得尤為重要,由此也衍生出具有不同含義的PE 值。E 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歷史的e,另一個是預測的e。對於歷史的e 來說,可以用不同e 的時點值,可以用移動平均值,也可以用動態年度值,這取決於想要表達的內容。對於預測的e 來說,預測的准確性尤為重要,在實際市場中,e 的變動趨勢對股票投資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市凈率PB(股價/每股凈資)和凈資產收益率ROE,PB &ROE適合於周期的極值判斷對於股票投資來說,准確預測e 是非常重要的,e 的變動趨勢往往決定了股價是上行還是下行。但股價上升或下降到多少是合理的呢? PB&ROE 可以給出一個判斷極值的方法。比如,對於一個有良好歷史ROE 的公司,在業務前景尚可的情況下,PB 值低於1就有可能是被低估的。如果公司的盈利前景較穩定,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增長性特徵,公司的PB 值顯著高於行業(公司歷史)的最高PB 值,股價觸頂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這里提到的周期有三個概念:市場的波動周期、股價的變動周期和周期性行業的變動周期。
『肆』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伍』 同樣買10個可轉債兩只股市值怎麼不一樣
您好,可轉債全稱為可轉換公司轉債,是一種可以在特定時間及特定條件轉化為普通股的企業債券,它既有股性和債性。
可轉債的價格和正股的價格是對應的。
你的意思是打了同一隻新債還是不同上市公司的轉債
『陸』 大盤指數中每種股票占的比例是多少
大盤指數是指:滬市的「上證綜合指數」和深市的「深證成份股指數」。
大盤指數中每種股票占的比例是多少 並不是固定的。因為有新股發行、老股增發擴容、樣本股的捨去等諸多因素,所以這個比例是變化的。一般來說,樣本股的盤子越大在指數里占的比例越大。
『柒』 股市大盤綜合指數是怎樣得出的
指數計算
(一) 計算公式
1.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
2.上證180指數、上證50指數等以成份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調整市值=Σ(股價×調整股本數)。上證180金融股指數、上證180基建指數等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調整市值= Σ(股價×調整股本數×權重上限因子),權重上限因子介於0和1之間,以使樣本股權重不超過15%(對上證180風格指數系列,樣本股權重上限為10%)。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根據國際慣例和專家委員會意見,上證成份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比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低於10%,則採用流通股本為權數;某股票流通比例為35%,落在區間(30,40]內,對應的加權比例為40%,則將總股本的40%作為權數。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30,40,50,60,70,80,100
3. 上證綜合指數等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Σ(股價×發行股數)。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4.上證基金指數以基金發行份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基金的總市值/基期)× 1000 其中,總市值= Σ(市價×發行份額)。
5.上證國債指數以樣該國債在證券交易所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報告期成份國債的總市值+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Σ(全價×發行量);全價=凈價+應計利息報告期國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該國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6.上證企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以樣該企業債的發行量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公式為: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企業債的總市值+ 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100 其中,總市值 = Σ(全價×發行量),報告期企業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樣該企業債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7.上證公司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Σ(全價×發行量) 報告期公司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8.上證分離債指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方法計算,公式如下: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指數樣本總市值 + 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基期]×基值 其中,總市值 = Σ(全價×發行量) 報告期分離債利息及再投資收益表示將當月付息指數樣本利息收入再投資於債券指數本身所得收益。
(二) 指數的實時計算 上證指數系列均為實時計算。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大約2秒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每大約6秒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1. 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2.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指數修正
(一)修正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當成份股名單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修正公式為:修正前的市值/原除數=修正後的市值/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市值 = 修正前的市值+ 新增(減)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數(即修正後的除數,又稱新基期),並據此計算以後的指數。
(二)需要修正的幾種情況
1. 新上市。對綜合指數(上證綜指和新上證綜指)和分類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和行業分類指數),凡有成份證券新上市,上市後第十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
2.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3.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4.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5.停牌。當某一成份股處於停牌期間,取其正常的最後成交價計算指數。
6.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7.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增發新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8.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讓高手帶代你炒股,信不信由你!反正不要錢,不妨試一下!一定讓你大開眼界!不需要注冊,不需要會員費,可先免費體驗,再合作!
打開這個網址,點擊裡面的【免費索取牛股】你將在盤中免費得到我們推薦的一支短線牛股:www.dncg77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