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談股票市場估值
『壹』 巴菲特的投資與天使投資、PE、VC有何區別
巴菲特的投資本質到底是什麼?和現在很流行的天使投資、PE、VC有何區別?又和貨幣基金投資、黃金投資、股票投資等老百姓的投資有何區別?
首先是從時間階段維度來講,他們的早晚程度是不一樣的。
1、天使投資:處於剛創業早期的融資,一般情況下是剛開始籌建公司階段或者是產品剛研發出來階段,或者是剛有一小批客戶階段。天使投資額度在國內一般從幾萬到幾百萬RMB不等。
2、VC:一般都處於企業快速上升階段,或者是投了錢後該企業會快速發展。不一定是盈利快速發展,用戶數的快速發展也行。VC從一兩百萬美金到數千萬美金不等,因此也分A輪,B輪,C輪,D輪等。
3、PE:是處於該企業有望上市的前期的投資,一般這類企業都有利潤,上市後很多市值是其利潤乘以一個倍數(比如30-100倍),PE(Price to Earning Ratio)一般會按低一點的倍數來投資你(比如十倍),從而在上市後還能賺差價。前些年中國很多公司上市,結果導致做PE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大家都去搶快上市的公司想賺這個差價,結果就發現誰能拿下這個項目不是看你的眼光和判斷力,而是看你的關系好不好,有沒有背景了。所以PE類投資就被做爛了。這兩年因為上市形勢不好,所以做PE的自然也就少了。因此你可以看出只有做早期投資的差不多可以算雪中送炭,也更有成就感:)。
以上都屬於上市前的投資,巴菲特很多投資據我所知是針對上市後的企業的股票買賣(即二級市場),當然也有未上市企業的,之所以叫價值投資是巴菲特會根據自己的判斷給一個企業進行估值(一般也是按照PE的倍數吧),但他牛X的地方是他的估值不會受股市的影響。比如加入他認為比亞迪PE應該是十倍比較合理,如果今年中國股市很熱導致比亞迪PE是20倍,巴菲特就會認為股市比較貪婪,他就把比亞迪的股票賣了。假如下半年經濟不景氣導致比亞迪PE降到了8倍,他可能就出手開始收購比亞迪的股票了,就算他看到市場上都在拋也不會理會。大部分人買賣股票是看見別人拋就跟著拋的,這也是大部分人都不賺錢的原因。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企業的價值。
巴菲特還有比較牛的地方在於,他樹立了威信之後,老百姓把足夠都得錢都交給了他,於是在前幾年的金融危機時連高盛等大銀行都缺錢的時候找他借錢,他就逮住這個機會狠狠地佔了高盛等的便宜,好像賺了不少錢。
最後要說一下,越早期的投資風險越大,但平均回報率也高,比如我看過一個數據歐美天使投資的年回報率好像是26%左右。比P2P還是要高出一倍多吧。但是投的不好也可能會血本無歸的。
因此我想告訴大家,小白理財還是要把大部分前拿去買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這是你在挖財工作的好處),可以適當拿出一小部分錢去買些股票基金,P2P等高風險的產品,而且一定要分散。
大家都去試用試用我們的錢管家,你會發現很快錢管家就能給你的理財產品進行整理和歸類,幫你更好地理解你的資金投向,以及風險提示。
『貳』 巴菲特用何種方法進行股票估值的
他的演算法和國內的演算法不同~!國內是以股息為前提計算~!
巴菲特是按照股東權益貼算未來現金流計算~!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股東權益=凈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性支出+營運成本增加
PS:巴菲特之路裡面寫的公式不含有營運成本增加,是 凈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性支出 不過凈現金按照也就是股東權益按照上面一種演算法更合理
然後貼算無風險利率(也就是國債)中國五年無風險國債是3.61%
股東權益 除以 無風險利率 就可以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 不過這不是股票的單股價格
然後 內在價值*市場單股價格/市場總價格 就可以得出每股內在價值(市場總價格要按流通股計算)
記住要在低於每股內在價值25%的時候在購買 就是這樣了。。。
這是《巴菲特之路》裡面寫的 還有要看趨勢投資 也就是計算權益資本收益 和 未來每年現金流增長 看是否高於市場收益水平,假如高就應該投資 等等
當然最主要的一個前提,也是忠告吧。不管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都一直在說的。你起碼要了解這個行業,你起碼要知道這個行業是怎麼盈利的。如果不了解...抱歉你的投資並不是一次好的投資。
市場是個投票機,更是一個稱量器,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心裡素質,堅信自己的估價是正確的。換個角度想假如股票跌了一半,你還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去購買公司的股票。當然了你要了解,就像我前面說的。
『叄』 巴菲特選股最重要的三個標准
毛利率、凈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巴菲特還給這三個指標,設定了標准,也就是毛利率要高於40%,凈利率要高於5%,凈資產收益率要高於15%,這三個指標都達標的結果就是這家公司,很賺錢、產品很好銷售,而且銷售成本也不高,投下去的錢利用效率也很高。
巴菲特覺得,好的公司怎麼毛利率也得超過40%,當然越高越好。比如A股上有家公司,毛利率竟然達到92%,這就是貴州茅台,一瓶1000塊錢的茅台酒,他能賺920元,所有有人不客氣的說,隨便換什麼人過去當老闆,茅台一樣很賺錢。
(3)巴菲特談股票市場估值擴展閱讀
巴菲特直言:中國很有多機會,我想除了中國,你可能不會有再到別的國家找到投資的想法。中國市場是年輕而龐大的市場,市場的年齡和有效率的成長是成正比的。巴菲特更是透露其搭檔查理·芒格已經在中國找到了一些可以獵取的獵物,且芒格已經有很多中國的股票。芒格還稱,很多美國投資人錯過了中國的機會,他們應該把他們的觀點再移向中國。
一般來講,股票投資的長期報酬率在10%,如果某公司ROE長期低於10%,那麼大多數這種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合格的,當然具體分析時可能會出現有的公司因行業處於低谷或增發等原因造成ROE降低,這種公司不一定不值得關注。只是在一般情況下,ROE長期低於10%的公司小散們還是應當盡量迴避。
『肆』 巴菲特是怎樣對上市公司估值的
樓主不妨去下個<告股東書>.1978-2005年中2003年的.看一下就明白了.
其實簡章的說他做股票的買賣除了在擴長時間做公司董事提取現金流之外.他買賣股票完全是對一個公司資產贏利在可見10年內的增值預期.
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相對估值法,如PE PB 你查下.大略的都忘了...這是個相對簡單的入門方法.先從這個入手.你那個自由現鑫流貼現的估值又叫五朵金花.老巴用的就是這個,但現在我國上市公司剛完成股改的情況下,對於一個較不發達的資本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是行不通的.還有許多最起碼的財務指票都不透明,有待於完善.
要是炒中國票請聽一句話,無庄不股.
『伍』 「股神」巴菲特和芒格在股東大會說了些什麼釋放了哪些投資機遇
此次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達了目前股票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投機情緒,並認為比特幣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巴菲特也說明自己對動視暴雪和新能源巨頭雪佛蘭等公司的股票都進行了大量增持。
巴菲特和芒果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投資企業家,在多年的選擇當中,憑借自己的豐富經驗,獲得了大幅度的財富上漲和資金加持。此次的股東大會也是疫情之後難得一次的投資交流會,因此巴菲特在會上表達了很多他的相關想法。
巴菲特認為現在股票市場上普遍存在大量的投機情緒。
因為疫情期間限制了許多普通人的日常出行,線上的股票交易便在這種情況下逐步的熱門起來。伴隨著高頻演算法交易和新投資者入場的情況加劇,巴菲特認為目前的股票市場存在大量的投機情緒。巴菲特也並不希望別人模仿他前去挑選股票。雖然他自己經常因為挑中上漲的股票而受到稱贊。他表示,2020年疫情引發股市大跌之際,他就因為錯誤的判斷而沒有出手抄底,從而錯失了資產升值的機會。
『陸』 巴菲特買股票原則
1、巴菲特說投資的原則其實很簡單,第一條,不許失敗;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因為如果投資一美元,賠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錢,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否則很難回到起點。點評:很多新股民不了解這輪牛市背後上漲的邏輯,那麼在下輪熊市來臨時,很可能會賠得一干二凈,如何在牛市中盈利,熊市中不虧損是一個嚴肅的命題。
2、找出傑出的公司,即一個經營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有業績支撐的個股。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而對於總想利用配股、增發等途徑榨取投資者血汗的企業一概拒之門外。點評:牛市來了,有多少上市公司玩10送10類似的游戲,就連中國不少價值投資者追捧的中國平安的都不能倖免。選一個好公司,踏實的睡覺。
『柒』 股票估值方法
對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多種,依據投資者預期回報、企業盈利能力或企業資產價值等不同角度出發,比較常用的有:
一、股息基準模式,就是以股息率為標准評估股票價值,對希望從投資中獲得現金流量收益的投資者特別有用。可使用簡化後的計算公式:股票價格 = 預期來年股息 / 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例如:匯控今年預期股息0.32美元(約2.50港元),投資者希望資本回報為年5.5%,其它因素不變情況下,匯控目標價應為45.50元。
二、最為投資者廣泛應用的盈利標准比率是市盈率(PE),其公式:市盈率 = 股價 / 每股收益。使用市盈率有以下好處,計算簡單,數據採集很容易,每天經濟類報紙上均有相關資料,被稱為歷史市盈率或靜態市盈率。但要注意,為更准確反映股票價格未來的趨勢,應使用預期市盈率,即在公式中代入預期收益。
投資者要留意,市盈率是一個反映市場對公司收益預期的相對指標,使用市盈率指標要從兩個相對角度出發,一是該公司的預期市盈率和歷史市盈率的相對變化,二是該公司市盈率和行業平均市盈率相比。如果某公司市盈率高於之前年度市盈率或行業平均市盈率,說明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收益會上升;反之,如果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則表示與同業相比,市場預計該公司未來盈利會下降。所以,市盈率高低要相對地看待,並非高市盈率不好,低市盈率就好。如果預計某公司未來盈利會上升,而其股票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則未來股票價格有機會上升。
三、市價賬面值比率(PB),即市賬率,其公式:市賬率 = 股價 / 每股資產凈值。此比率是從公司資產價值的角度去估計公司股票價格的基礎,對於銀行和保險公司這類資產負債多由貨幣資產所構成的企業股票的估值,以市賬率去分析較適宜。
除了最常用的這幾個估值標准,估值基準還有現金折現比率,市盈率相對每股盈利增長率的比率(PEG),有的投資者則喜歡用股本回報率或資產回報率來衡量一個企業。
『捌』 舉例說明 巴菲特怎麼定義股票估值
巴菲特如何給企業估值
價值投資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的背離,以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相當大的折扣價格買入股票,在股價上漲後以相當於或高於價值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即巴菲特所說的「用40美分購買價值1美元的股票」。
估值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價值投資者在找到具有連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後,為保證獲得利潤,需要對其所要投資的企業進行估值,即准確評估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然
價值投資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的背離,以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相當大的折扣價格買入股票,在股價上漲後以相當於或高於價值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即巴菲特所說的「用40美分購買價值1美元的股票」。
估值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價值投資者在找到具有連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後,為保證獲得利潤,需要對其所要投資的企業進行估值,即准確評估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然後跟該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
在為企業股票進行准確估值的過程中,巴菲特分三步搞定。
第一步 選模型
內在價值的定義很簡單,它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巴菲特
內在價值非常重要,為評估投資和企業的相對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邏輯手段,是一種有事實——比如資產、收益、股息、明確的前景等——作為根據的價值,完全有別於受到人為操縱和心理因素干擾的市場價格。
現金為王原則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唯一標准不是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而是企業的競爭優勢能否為投資者的將來帶來更多的現金(不能帶來更多現金的競爭優勢也不能給股東創造價值,是沒意義的),所以,內在價值的評估原則就是現金為王。
因此,對巴菲特來講,正確的內在價值評估模型是1942年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提出的現金流量貼現模型: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使用壽命期間預期能夠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用公式表示,即V= ,其中,Dt表示在時間T(t=1,2,3,……,n)內與某一特定普通股股票相聯系的預期現金流,即在未來時期以現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票的股利;K為一 定風險程度下現金流的合適的貼現率;V為股票的內在價值。該公式假定所有時期內的貼現率都一樣,且對股票和債券完全相同。
符合投資原則
巴菲特使用伊索寓言中「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比喻,再次強調內在價值評估應該採用現金流量貼現模型。使用這一公式及原則只需要回答3個問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確定樹叢里有小鳥?小鳥何時出現?以及有多少小鳥會出現?小鳥在此就是資金(或者說產生的現金)。
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上3個問題,那麼你將知道這片樹叢的最大價值是多少,以及你現在需要擁有小鳥的最大數量是多少,才能使你現在擁有的小鳥價值(准備付出?)正好相當於樹叢未來可能出現的小鳥的價值(可能收益?)。使用該模型,只要輸入正確的數字,你就可以對資本在宇宙間任何一種可能用途的投資價值進行評估。
第二步 選標准
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量數值(包含維持企業經營需要再投資的現金流量)其實高估了真實的自由現金流量(即可自由支配的利潤)。
無風險利率是多少?我們認為應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巴菲特
同樣的評估企業內在價值的現金流量貼現模型,巴菲特在使用上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即兩個最關鍵的變數————現金流量和貼現率的標准選擇上有根本不同。
所有者收益為標准
巴菲特認為,按照會計准則(GAAP)計算出來的現金流量並不能反映真實的長期自由現金流量,所有者收益才是計算自由現金流量的正確標准,二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包括了企業為維護長期競爭優勢地位的資本性支出。(是否需要大額的投資來維持競爭優勢,收益的增長或維持是否需要大比例的投資來驅動?是否屬於小投入大產出,還是大產出更大投入?)
所有者收益包括:(a)報告受益,加上(b)折舊費用、折耗費用、攤銷費用和某些其他非現金費用,減去(c)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平均資本性支出。而根據現金流量表計算出的現金流量數值卻沒有減去(c)部分。
所以,巴菲特說,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量數值其實高估了真實的自由現金流量,他所倡導的所有者收益才是對企業長期自由現金流量的准確衡量。盡管由於年平均資本性支出只能估計,導致所有者收益計算並不精確,但大致的正確估計,遠勝於精確的錯誤計算。
貼現率以長期國債率為准
貼現率是企業內在價值評估中非常重要的參數,其選擇是否恰當將對評估結果和投資判斷產生巨大的影響。巴菲特的選取標準是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
巴菲特之所以將無風險利率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是因為巴菲特把一切股票投資都放在與債權收益的相互關系之中。如果他所投資的股票無法得到超過債券的潛在收益率,那麼他寧可購買國債。也就是說,美國長期國債利率是巴菲特為進行股票投資所設定的門檻收益率。
第三步 選方法
價值評估,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巴菲特
估值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企業內在價值取決於企業未來的長期現金流,而未來的現金流又取決於企業未來的業務情況,而未來是不確定的,預測期間越長,越難准確進行預測。因此,內在價值是估計值而非精確值,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大致的價值區間。為此,巴菲特給出4方法。
堅守能力圈與安全邊際原則
為防止估計未來現金流量出錯,巴菲特認為,有兩個保守卻可靠的辦法:能力圈原則與安全邊際原則。
能力圈原則是指堅決固守於自己能夠了解且可以了解的企業,這意味著這些企業的業務本身通常具有相對簡單且穩定的特點,如果企業很復雜而產業環境又在不斷變化,那就根本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去預測其未來的現金流量。
與能力圈原則同等重要的是安全邊際原則,即強調在買入價格上留有安全邊際。例如,經過計算,某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僅僅略高於該股票的市場價格,則就不該對該股票產生興趣。與格雷厄姆一樣,巴菲特認為安全邊際原則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以長期歷史經營記錄為基礎
對未來保守的估計,只能建立在企業穩定的長期歷史經營基礎上。一個企業盈利的歷史記錄是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的最可靠的指示器。巴菲特非常強調企業業務的長期穩定性,他認為,經營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經常是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這些企業總是不斷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服務、產品線、生產技術等等,最終形成穩定的持續競爭優勢。
以股東權益收益率為最佳指標
巴菲特認為衡量企業價值增值能力的最佳指標是股東權益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股東權益收益率體現了管理層利用股東投入資本的經營效率。 高水平的權益投資收益率必然會導致公司股東權益的高速度增長,相應地企業內在價值及股價也將穩定增長。集中投資於具有高水平權益投資收益率的偉大企業,正 是巴菲特獲得巨大投資成功的重要秘訣之一。這一點,巴菲特通過1988年《財富》雜志出版的投資人手冊的數據已得到充分證明。
由於每股盈利容易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管理層的操縱,因此每股盈利經常不能准確地反映出企業價值創造能力。
以大量閱讀財務報告為基本功
巴菲特認為分析企業財務報告是進行企業內在價值評估的基本功。當人們問巴菲特是如何對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進行評價時,巴菲特回答說,大量閱讀!巴菲特閱讀最多的是財務報告,不但要閱讀自己所關注的企業年報,同時也閱讀它的競爭對手的年報。
巴菲特認為,當企業管理層試圖向投資者解釋清楚企業的實際情況時,可以通過財務報告的規定來進行;不幸的是,如果他們想弄虛作假時,同樣可以利用有關財務報表的規定來進行。如果不能辨認出其中的差別,那麼就失去了在資產管理行業中謀生的意義。
『玖』 巴菲特是怎樣分析價值評估的
有人問過巴菲特「您是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的呢9」
巴菲特回答說「我的工作是閱讀。」在巴菲特對保險公司GEJc0產生投資興趣m.他是這樣做的:「我閱讀了許多資料。我在圖書館待到最晚時間才離開-…-·
我從BESTs(一家保險評級服務機構)開始閱讀了許多保險公司的資料,還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和公司年度報告。我一有機會就與保險業專家p,及保險公司經理們進行溝通。」
企業的財務報告是巴菲特最關注的資料。
在巴菲特數十年來一直堅持寫給股末的信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他這方面的卓越才能。巴菲特強調,分析企業會計報表是投資著進行價值評估的基本功。他說:「當經理們想要向你解釋清楚企業的實際恃況時,可以通過會計報表的規定來進行。但不幸的是,當他們想弄虛做假時.起碼在一些行業,同樣也能通過報表的規定來進行。如果你不能辨認出其中的差別,那麼,你就不必在投資管理行業中混下去了。」在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問題上,巴非特也和別人不一樣。他說「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部分是不公開的)的態度,與我看待冰山一樣(在部分隱藏在水面以下)。」「第一,要特別留意那些會計財務有問題的企業。如果一家企業遲遲不肯將期權成本列為費用,或者其退休金估算過於樂觀,千萬要當心。當管理層在幕前就表現出走上了斜路.那麼在幕後很可能也會有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第三,要特別小心那些誇大收益預測及成長預期的企業。企業很少能夠在一帆風順、毫無意外的環境下經營,收益也很難一直穩定成長。至今查理跟我都搞不清楚我們旗下企業明年到底能夠賺多少錢,我們甚至不知道下一季度的盈利數字,所以,我們相當懷疑那些常常聲稱的目標收益,我們反而更懷疑這其中有詐。那些習慣保證能夠達到盈利預測目標的老總,總有一天會被迫去假造這些數字。」巴菲特強調,企業業務的長期穩定性非常重要,他說:「經驗顯示,經營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經常是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當然管理層決不能過於自滿。企業總是不斷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服務、產品、生產技術等,這些機會自然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企業如果經常發生重大變化,就可能會因此導致重大投資決策失誤。推而廣之,在一塊動盪不安的經濟土地之上,是不可能形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似的經濟特許權,而這樣的經濟特許權正是企業持續取得超額利潤的關鍵因素。」
在伯克希爾公司1982年及其後續的年報中,巴菲特數次重申自己喜歡的企業的標准之一,是具備「經證明的持續盈利能力」,因為巴菲特從來不對預測未來收益感興趣。「查理提醒我注意,偉大企業的優點在於其巨大的盈利增長能力。但只有在我對此可以非常確定的情況下我才會行動。不要像得克薩斯器械公司或者寶麗來公司.它們的收益增長能力只不過是一種假像。」
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指出:估值越是依賴干對未來的預期.同時與過去的表現聯系越少+就越容易導致錯誤的計算結果和嚴重的失誤。企業盈利能力的正確預測做法應當是根據真實地,並且經過合理調整的企業歷史收益記錄,計算長期平均收益,以此為基礎推斷分析企業未來可持續的盈利能力。計算平均收益時必須包含相當長的年份,因為長期的、持續和重復的收益記錄總要比短暫的收益記錄更能說明企業可待續盈利能力。
在實踐中,巴菲特主要採取股東權益回報率和賬面價值增長率兩個指標來分析企業的長期經營記錄。
『拾』 巴菲特如何對傳媒股估值
競爭優勢大幅減弱 巴菲特定義具有經濟特權的產品或服務為:(1)客戶確實需要或期望得到;(2)客戶認為沒有與其非常近似的替代品;(3)不受政府的價格管制。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就會體現為公司具有定期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攻擊性定價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而普通企業想要獲得遠遠高出平均收益率水平的盈利,只有成為低成本經營者,或者趕上市場非常緊俏,供給嚴重不足的時候,但是這種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通常不會持續很久。只有極少數企業屬於經濟特權企業,大部分企業屬於一般企業,還有很多企業介於二者之間,應該說是較弱的經濟特權企業或是強大的普通企業。 巴菲特認為,隨著網路信息科技的發展,消費者尋找資訊與娛樂(其主要興趣是後者)時,享受到極為寬泛的多種選擇。但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的供給巨幅增長而相應擴大。結果只能是,資訊與娛樂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市場因此分割成碎片,導致傳媒行業喪失一部分經濟特權的競爭力,盡管遠遠不是全部。 競爭優勢變化導致估值變化 傳媒行業的經濟特權由強變弱,直接影響到傳媒企業的短期盈利,但對內在價值的影響更大。 巴菲特用簡化計算說明如下:幾年之前,傳統觀念認為,報紙、電視或雜志這些傳媒企業,收益將會以每年6%左右永久地持續增長,而且這種永久性增長並不需要使用追加投入的資本。因此,每年的折舊費用將大致接近於資本性支出,所需的營運資本也將相當少。基於以上原因,公司報告收益(在扣除無形資產攤銷之前)也就是可以自由分配運用的收益。這意味著,擁有一家傳媒企業的股權,類似於擁有一份收益每年增長6%的永久性年金。假設以10%的折現率來計算現金流量的現值,那麼一家現在每年稅後盈利100萬美元的傳媒企業,價值將會高達約2500萬美元,按照稅後利潤計算的市盈率為25倍。 但是現在由於傳媒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出現重大變化,需要改變原來的假設,不能保持每年6%的永久性增長,而是只有每年平均盈利100萬美元的「正常盈利能力」,每年收益只是圍繞10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上下波動。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每年盈利基本上都符合這種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模式。要想讓公司收益實現增長,企業股東就必須要追加投入更多的資本(一般都是通過企業留存一部分收益的方式進行追加投入)。在修改後的新假設條件下,同樣以10%的折現率折現,企業的估值卻只有1000萬美元。一個看似幅度相當小的利潤增長率假設變化,卻使企業估值大幅減少,按照稅後利潤計算市盈率只有10倍。 不管經營傳媒業務,還是經營鋼鐵廠,賺來的現金都完全一樣。而過去同樣是一元錢的收益,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一元錢收益的估值遠遠高於鋼鐵企業,是因為他們預期傳媒企業的收益將會持續增長(而股東不需要為收益增長再額外投入更多的資本),而鋼鐵企業的盈利明顯屬於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普通企業類型。可是,現在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轉向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正如前面簡化的例子所描述,盈利預期的修正必然會導致估值的巨大變化。盡管大部分傳媒企業還將繼續擁有比一般企業好得多的盈利能力,但過去那種擁有如同防彈衣一樣,無法擊敗的經濟特權和暴利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所以巴菲特過去20年基本上拒絕投資傳媒股。 可是,巴菲特為什麼最近又大量投資報紙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最近10年傳媒企業的價格大幅下跌,很多傳媒股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十分之一,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的下跌。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超過70%。巴菲特這次收購其63家報紙的Media 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巴菲特的投資行為表明,價值投資並不只看價值高低,也不是只看價格漲跌,而是看價值與價格相對變化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