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廣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查詢
1. 血糖儀品牌排名誰知道
1
強生Johnson
強生的醫療器材及技術在中國獲得權威認證,在市場銷量獲得一致好評。為了更好地使產品面向世界,強生不斷改進工藝和管理,同時遵從信條中保護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承諾,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工作。不僅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專業的教育及支持,還致力於在生產標准、產品質量以及服務方面成為行業公認的領導者。
2
羅氏ACCU-CHEK
羅氏診斷公司健康醫護部主要向用戶提供用於糖尿病監測的血糖檢測儀及其他檢測系列產品,以幫助患者控制疾病。從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血糖儀,到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產品,羅氏診斷始終將滿足糖尿病監測的不同需要放在首位。
3
三諾Sannuo
長沙三諾生物感測技術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快速診斷產品。具有較強的新技術開發能力,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市重點科技計劃項目。自主開發的微量血快速血糖測試儀是利用生物感測器和微細加工技術自主研製的,主要用於糖尿病人血糖監測。三電極試條,自動溫度補償,測試准確,R>0.98,Cv%<3.7%;全程自動測試,操作簡單;虹吸自動加樣,用血量僅2ul,采血痛苦少;儀器和試條全部在中國國內生產,具有優良的性價比。目前,該產品已獲得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注冊證書和生產證書,並通過歐盟CE認證,已在中國全國范圍內進行市場銷售,並對外批量出口。
4
愛奧樂
愛奧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於台灣(愛奧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並於99年建立中國生產基地及國際市場銷售中心於香港。主要技術骨幹在電子醫療行業有超過10年的豐富經驗。能為您提供優質快捷的售後服務。通過ISO13485質量認證,CE、FDA、GS、ETL、CMDCAS及SFDA國家葯監局認證。
5
怡成
北京怡成生物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於1995年推出第一款國產家用血糖儀,2004年開始研發全血血糖、乳酸、酮體和膽固醇等多指標快速檢測產品,現推出的系列產品包括血糖儀、全血乳酸分析儀、全血酮體分析儀、全血膽固醇分析儀、腎損傷檢測卡、糖化血紅蛋白微晶元系統、白蛋白抗體及檢測試劑盒、血紅蛋白抗體及檢測試劑盒、糖化血紅蛋白抗體及檢測試劑盒等。產品開發涉及電化學生物感測器技術、金標免疫層析技術、生物晶元技術、生化分析試劑盒、抗體試劑等多個領域。
6
京都ARKRAY
愛科來株式會社是日本京都血糖儀的生產廠家。原名京都第一科學,成立於1960年,主要生產糖尿病相關產品和檢測分析儀以及試劑,現更名為愛科來株式會社。早在1967年,公司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血糖儀。新款GT-1810血糖儀有著時尚的設計,簡便的測試過程,精準的技術支持,能為中國客戶提供更完美,更滿意的服務。
7
歐姆龍Omron
自1933年5月10日創業至今的75年中,通過不斷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歐姆龍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自動化控制及電子設備製造廠商,掌握著世界領先的感測與控制核心技術。截止到2008年度,歐姆龍集團已經擁有員工32,583人(2009年4月),全球營業額近6,272億日元。產品品種達幾十萬種,涉及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電子元器件、汽車電子、社會系統以及健康醫療設備等廣泛領域。
8
雅培利舒坦Abbott
身為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醫療保健公司,雅培致力於新葯與新技術的研發,同時不余遺力地開創走向健康的新途徑。雅培的產品齊全,涉及葯品、營養品、醫療器械和診斷設備等多個領域——從一個人出生到年邁,雅培的產品覆蓋整個生命歷程的重要保健需求。收購了Medisense和Therasense兩家血糖儀公司後,雅培公司成為了世界首創生物電感應法的血糖儀專業公司,在2003年全球前50家醫療器械企業排名中雅培公司名列第8位。
9
瑞特BIONIME
華廣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從事生物科技與醫療檢測系統的領導企業。目前專注開發專為糖尿病患或專業醫療機構量身打造的"自我血糖監測系統"。因成功整合了最先進的醫療、化學、電子與精密製造,華廣得以發展獨特的專利技術,順利開發出具備高准確度與穩定性的血糖測試系統。如今華廣員工已超過500人,且於歐洲、美國以及亞太地區成立子公司。公司的產品經通過許多臨床測試,其相關技術文章也被許多專業雜志所刊載報導。憑借著客戶的支持,華廣有信心成為居家血糖檢測系統的領導品牌。
10
拜耳
拜耳與中國的聯系可以追溯到1882年,拜耳首次在中國銷售染料。如今,拜耳對大中華區(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投入穩步提升。本著「拜耳解決方案——應中國之需」的承諾,拜耳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逐步投資發展為目前的大規模的、世界級資產投資。目前,大中華區已成為拜耳在亞洲的最大的單一市場。2007年,拜耳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為18億歐元。通過一系列的投資和並購,拜耳致力於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合作夥伴。拜耳在中國的核心策略就是與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同步。
2. 瑞特/rightest血糖儀是進口的嗎
瑞特是台灣的,在大陸常見的應該是 GM-100 和GM-300型號。
廠家為華廣生技股份有限公司(BioNime Corporation)
不過血糖儀應該是找國內廠家代工的,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若滿意請採納,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甲牛戰爭後,張謇創辦實業情況如何
興辦實業
張謇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後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章,實際上都是藉以沖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20]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14]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向官府尋求援助。[20]
大祐墾植公司棉行舊址 (46張)
因為籌資困難,張謇一方面被迫一再降低目標,另一方面則四處碰壁。江寧布政使桂嵩慶曾許諾出資六七萬兩;盛宣懷和張謇分領官機的時候也曾答應張謇籌資,定有合約。但是當大生紗廠動工後,資金告急,桂嵩慶答應的錢屢催不應,盛宣懷也默不作聲,百般躲閃。張謇到上海招股沒有收獲,甚至沒有旅費回通州。只得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在四馬路賣字三天,賺取旅費。狀元經商,而狼狽至此,聽著誹謗之詞也不敢辯駁,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此時的張謇已經不是當年痛斥袁世凱的名士,彈劾李鴻章的翰林。[21-22]
1896年11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年)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銹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23-24]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到1899年開車試生產時,運營資金僅有數萬兩,沒有資金購買棉花當原料。張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錢庄借貸。向股東告急,無人響應;而打算將廠房出租卻又遭到惡意殺價。最後作為張謇多年摯友和忠實助手的沈敬夫提議破釜沉舟,全面投產,用棉紗的收入來購買棉花,維持運轉。幸而隨後幾個月里,棉紗的行情看好,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使工廠得以正常生產還略有結余。大生紗廠終於生存了下來。[25]
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又在天生港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張謇除在通海、鹽阜等地區圍墾大片土地、開辦鹽墾公司外,在東台縣境曾和他的哥哥張謇 (號退庵)共同辦過大賚(民國6年設於角斜)、大豐(民國7年設於西團)、通遂(民國8年設於沈灶)、中孚(又稱通濟,民國8年設於潘家 )等5所公司。這些公司投資多的超過百萬元,少的數十萬元,墾地數十萬畝。廢灶興墾,發展棉植,解決了辦紗廠所需要的原料。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中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與江蘇連雲港沈雲霈、贛榆許鼎霖並稱蘇北三大實業家。[26]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范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范,計1898年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27]
張謇 (3張)
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余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市)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凈利約370餘萬兩。[26]
光緒30年(1904年),張謇創辦了南通大達輪步(步即局),先開辟了外江航線,以後又組成了大達輪船公司,在蘇北內河開辟航線。開泰-東-鹽班,每日對開一次,循運鹽河由泰州至東台,再由東台循串場河至鹽城。後來在東台設有分公司,沿線集鎮均設有輪船站,代辦貨運、客運,發展了東台與各鄰縣的水上交通運輸。[28]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09年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他曾是立憲派主要生力軍。
民國3年(1914年)張謇還以他任兩淮鹽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門口河南創辦了泰屬貧民工場一所,建房80餘間,佔地30畝,僱工進行毛巾、藤器、縫紉等項工藝的生產。民國8年張謇還將上海人招股籌建的東台榮泰電氣公司承購下來,改名為東明電氣公司,並增加股金,添置機件,於當年秋開始發電,解決了大街與一些用戶照明的困難。
東台東明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舊址
黃金時代
張謇還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他指出過去的措施,在「無導民興業之心」,卒之糜費而乏效果。今後部辦企業,概行停罷,悉聽民辦。
他生前主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舉辦了不少工廠企業和教育文化事業。他的「實業救國」雖不能挽救舊中國危亡,但卻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張謇將大生紗廠早期的棉紗產品使用「魁星」商標,下設有「紅魁」、「藍魁」、「綠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產品線。商標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形象。投產後的第二年,大生紗廠得純利5萬兩;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到1908年累計純利達到190多萬兩。[
在大生紗廠經營好轉之後,集資招股的問題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張謇等人決定再招20萬兩新股,一年之內就成功集到20.75萬兩。1904年,張謇決定擴張,籌建大生分廠。原來不肯出資的桂嵩慶此時也「自願入股二萬」。當初寫信指控張謇的浙江候補道朱幼鴻,此時亦入股1萬兩。和大生一廠籌備時的艱難相比,大生二廠從籌備到開工僅29個月,很輕松地就收足了80萬兩股本。「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冊,並且取得了「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的專利權,張謇的社會威望也與日俱增,成為各派爭相延攬的人物。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規模,當時西方各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紡織市場留出了一個巨大空間。1913年以後,和其他地方的紡織企業一樣,大生一廠、二廠連年贏利,興旺一時,僅1919年兩廠贏利就高達380多萬兩,創下最高紀錄。總計從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間,大生兩個廠的利潤有1000多萬兩。1920~1921年,上海報紙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當時市場上最搶手的股票之一。
此時,大生已擁有紗錠13.7萬多枚,張謇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政治共舞
張謇塑像
在辛亥革命之前,張謇一直是帝黨成員,主張君主立憲。但是辛亥革命之後,他迅速地轉向共和,剪掉辮子,日記換成陽歷,並且受孫中山邀請擔任實業總長。
作為前清狀元和帝黨成員,張謇在武昌起義剛剛打響的時候曾經找到當時的江蘇總督,希望把革命鎮壓下去。這時他並不主張革命,因為革命代價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業家,尤其是棉紡織業的立場——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社會的穩定。市場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時候,張謇對於國家的關心已經從效忠君王轉移到對市場穩定的維護上來了。但很快社會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革命成為一種時尚。張謇是個有著清醒頭腦的人,一旦看到趨勢無法逆轉,他務實的一面就出來了。
他務實的態度就是:順應共和,但並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盡早結束動盪,維護市場穩定。他務實的政治選擇就是:第一,和孫中山見面,應孫之邀擔任民國內閣實業總長;第二,選擇支持擁有軍權的實力派人物袁世凱。
他和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的第一次會面,對於孫中山,張謇的評價是四個字:不知崖畔。「 崖」即「邊際」。這話的言下之意就是說,他覺得孫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設比革命更加困難,以為一革命,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而實際的情況是,當時政令都不能出南京,軍餉都發不出來。」張謇是一個務實之人,他沒有掩飾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認為孫中山很難收拾局面,政府雖然成立了,但是很難長久維持。「這種情況下,他更願意和實力派的現實人物袁世凱合作。
於是張謇離開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凱的陣營。袁世凱將宣統帝逼下帝位時所頒發的《清帝遜位詔書》就是張謇草擬的。孫中山履行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國內政治似乎出現了昇平景象,工商業開始復甦。張謇以為他所追求的統一與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經營企業,力行地方自治。
1913年袁世凱成為正式總統,任命張謇為農商總長。但不久袁世凱便下令解散國會,復辟之心初露端倪。張謇曾經勸阻袁世凱,表示解散國會、穿戴袞冕祀天等行為將會誘發新的動亂。到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的第一至四條號要求時(袁世凱並未完全同意「二十一條」),張謇憤然辭職,在袁世凱復辟稱帝之前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了聯系。
危機來臨
張謇銅像
此時的張謇作為一個社會階層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權利,也沒有好的融資環境和渠道,國家的經濟政策仍未走出小農時代的框架,商業活動處處受到牽制。
大生駐滬事務所的前身是大生滬賬房,幾乎成了整個大生系統的神經中樞、金融調劑中心。大生鼎盛之時,上海等地的銀行、錢庄爭相給大生上海事務所提供貸款。大生掌握的現金最多時有兩三千萬,能透支的款項在五六百萬之間。由於借貸便利,大生進入了快速擴張期。
到了1921年,大生對外負債已經400萬兩,危機開始出現。張謇本來想在來年舉辦地方自治第25年報告會,全面展示南通地方自治的成績,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將南通的許多水利工程摧毀。1922年,在北京、上海報紙舉辦的成功人物民意測驗中,投票選舉「最景仰之人物」,張謇得票數最高,他走到了一生的頂峰,這一年正好是他70大壽。也正是這一年,持續走紅的市場突然走黑,棉貴紗賤,向來贏利的大生一廠虧損39 萬多兩,二廠虧損31萬多兩。1922年成為大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黃金時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1922年的棉紡織業危機,導致他的事業全面崩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沒有為他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幫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初也發生過一次經濟恐慌,日本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的緊急救濟措施,為各行業提供經濟貸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業、商業銀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擺脫了困境,在隨後的中日紗廠競爭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無奈之下,張謇尋求國外資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資金始終沒有盼來,張謇向美國資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時已債台高築,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張謇常常以企業家之力,辦社會化之事,嚴重拖累了大生。1926年8月24日,張謇在南通病逝。出殯之日,南通萬人空巷,近乎全城民眾都趕來為張謇送行。
4. 怡成血糖儀准嗎
不太清楚,不過我手上用的是強生的,還行吧,
5. 血糖儀都有哪些牌子呀
德派克血糖儀,南特血糖儀,羅氏血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