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門集團股票價格
A. 「關隴集團」蔓延四個朝代,它是一個怎樣的一個群體
它一共有4個時期,它第1個時期算是武川的軍人集團,這個時期的關隴集團算是由貴族裡面的軍事家所組成的武裝集團,宇文泰算是裡面的首領與關隴人士共同合作。
而第2個時期算是關隴集團正式建立聯盟的時期,當時宇文泰給武川的軍人一個郡作為根據地,希望他們能夠以高門大姓自居,算是整體提高水平走向貴族的一個時期。
不僅僅是如此,並且關隴的集團基本上籠絡了人才的輸出,當時我國歷史上的很多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基本上都來自於這個集團,不得不說這個集團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士。比如說楊廣,李淵,李世民,長孫無忌這些都是關隴培養出來的人才,就連後面的武則天都是關隴的貴族。
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整個歷史再也找不到一個和關隴集團這樣的多民族政治軍事集團,它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任何人都無法比擬。
B. 高門六大姓都哪六個姓
姓氏網路·郡望的由來和演變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
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魏晉至隋唐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今河南省鄭州一帶)鄭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
「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時,秦、晉、楚等國在邊地設縣,後逐漸在內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後,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戰國時在郡下設縣,逐漸形成縣統於郡的兩級行政區劃制。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36郡,後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組織的一個部分。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隋唐時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時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
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內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並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所謂門閥,亦即門第閥閱,指封建社會中世代顯貴,影響大,權威高的姓族家門。這些所謂「高門大姓」一般地說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權威和聲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十分威嚴,並世代傳承。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定,宣稱某姓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族權益地位不等,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於西漢,漢代劉氏皇族引經據典,論證其為帝堯之後,是高貴的血統,聲稱他們天生是要稱王做帝的。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亦製造輿論,說王氏出於帝舜,他也是天生註定要當皇帝的,並用法律手段公開宣稱他們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東漢時期,門第等級觀念已十分盛行,門閥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如弘農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陽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為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他們在社會上的勢力和聲望累代延續,各以門第自詡,互相標榜,組合成一種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權利的社會集團。魏晉南北朝時,這些世家大族被稱為「大姓」、「高門」、「士族」、「著姓」、「冠族」、「右姓」。高門望族的子孫即便遷徙外地,習慣上仍舉原籍或始祖發祥地的郡名作為標志,後世稱之為「郡望」。
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樣、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及尊卑。如趙姓有天水、南陽、金城、下邳四望,以天水趙最為尊榮。李氏有隴西、趙郡兩望,以隴西李為顯貴。而王姓由於姓源支脈繁多,分布廣泛,郡望多達二十一望,其中以太原王、琅琊王最為著稱。這樣郡望成為區別宗支派系、親疏、尊卑的一種重要標志,後世有關姓氏研究的著述,均把郡望列為主要內容,詳加考辨。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庶族」。他們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會,但總的說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極受壓抑,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當時用以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門閥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採納鄉里輿論,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進行推選,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為基礎而盤踞於地方的門閥士族,很快就壟斷了薦舉權,其結果便是只論門閥家世,不論才行品德。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無才無德,總被列為上品優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職,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職,以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士、庶之間有嚴格的區別,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士族自視甚高,不與庶族通婚。如有士族與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擔任的官職,稱為「婚宦失類」,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因此而受到排擠和嘲諷。
在門閥制度下,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為「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以上「僑姓、吳姓、郡姓、虜姓」合稱「四姓」,「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門第閥閱而有等級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為「膏梁」,有令、仆(射)者為「華腴」,有尚書、領、護以上者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有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為「丁姓」。
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引證的家譜、家傳達數十種之多。這種別貴賤、分士庶的門閥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十分流行,而且影響深遠,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准則習俗。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對此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以便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
在封建社會里,最尊貴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稱為「國姓」。皇帝對有功的臣僚賜「國姓」以示褒揚,接受賜姓者無不以此為榮。
劉漢王朝時就明文規定,凡劉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在編修姓氏書時,也明文規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貞觀十二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因沿襲魏晉南北朝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大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戚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
唐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門第。即使身為宰相的李義府也因不屬「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為其子向山東崔氏求婚時,也遭到拒絕。
最能說明姓氏貴賤,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的姓氏書,當數宋朝編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是國姓,當然位居榜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餘六姓為皇後外戚之姓。
在門閥制度下,姓氏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問題,以至前途命運。甚至連日常交往、場面坐次亦明確有別,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中曾對這種不合理現象做了尖銳的批評,詩曰:「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詩中「金張」指西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磾和張安世,他們的後代憑著祖先的世業,七代為漢室高官。而奇偉多才的馮唐(即詩中之「馮公」)卻因出身微門,竟一生屈於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這種以地望明貴賤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姓氏延續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時期實行開科取士,任官選吏不爭論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權,但卻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親貴和功臣元勛,即新的士族集團。到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取消,《百家姓》中所標明的「郡望」,乃是沿襲魏晉至隋唐時期所形成的名門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於長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標明出身門第貴賤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郡望標注姓氏的習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禎《池北偶談》雲:「唐人好標望族,如王則太原,鄭則滎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梁則安定,張則河東、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志之文亦然。」這里王氏說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由於唐代士人好標郡望、多題郡望,以致官方修史亦不詳細考辨人物之家鄉籍貫,而姑且題署郡望了事,時風所在,竟成為所謂修史之「原則」,造成了歷史人物籍貫的極大混亂。唐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對此制頗為不滿,他曾參與纂修國史,在寫李義琰傳的時候,因為義琰家住魏州昌樂,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實寫道:「義琰,魏州昌樂人也。」結果監修官竟指責他違背了寫史原則,要他照李氏郡望改為「隴西成紀人」(事見《史通·邑里》)。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標,比如,劉攽有兩種著作分別題為《彭城集》和《中山詩話》,這里,彭城和中山均為劉氏郡望,並非其人籍貫,劉攽之籍貫在臨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鉉本是廬州人,卻自題郡望曰「吳興」。
明清時人也不乏標識郡望之例。如,明代鄭真本是浙江鄞縣人,其別集卻題為《滎陽外史集》,滎陽者,鄭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蘇州人,卻自題郡望曰「河東」。
郡望現象到現在尚不絕跡,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視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據資料統計,在當今台灣2200萬人口中,漢族佔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台灣同胞每遇紅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燈籠,以示世人。尤其近年來隨著全球尋根熱的興起,海外炎黃子孫紛紛歸國,族游觀先,尋根問祖。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參考資料:作者:哈哈兒轉貼自:惡人谷珠樓|www.fpe95.com點擊數:495
C. (秦簡)都寫了什麼小說
秦簡寫了《娼門女侯》、《庶女有毒》、《重生之高門嫡女》。
《娼門女侯》。古語有雲,一個女人的迅猛成長,永遠離不開渣男。青梅竹馬的未婚夫秦思為攀附權貴,將她反綁入轎送與紫衣侯為妾。閱遍群芳的紫衣侯蕭冠雪為饗賓客,將她當作玩物賜給冷麵將軍為奴。冷酷無情的將軍裴宣為迎高貴公主,將她十兩銀子賣入國色天香樓。那一日,她因不願倚樓賣笑而被鴇母毒打斷氣。短短三年之間,從妻到妾再妓以至身死,江小樓以為這一生永無翻身之機。誰知她命太硬,閻王不敢收,不得不再從棺材裡爬出來。這一回,她退無可退,避無可避,只能直面懸崖絕境的人生。當被逼到極處的弱女子撞上煊赫權貴的男權集團,翻手反排命格,覆手復立乾坤,激起險惡世界萬丈波瀾!誰若再敢輕易踐踏,莫怪她舉起屠刀,來他個乾脆利落殺伐果斷屍橫遍野…
《庶女有毒》。庶女有毒,相府庶女,苦熬八年,終於一朝為後,鳳臨天下世事難料,夫君竟然對嫡姐一見鍾情,廢她皇後之位,迫死她親生子!對天發誓,若有來生,再不與人為善,絕不入宮,誓不為後!丞相府里,庶女重生,惡女歸來:嫡母惡毒?巧計送你上黃泉!嫡姐偽善?狠狠撕開你美人皮!庶妹陷害?直接丟去亂葬崗!既然不讓我好好過日子,誰也別想活!本打算離那些禍害發光體越遠越好誰知男人心,海底針,撈不上,猜不透。發誓要徹底遠離的男人卻為她要死要活,上輩子的死敵表示暗戀她很多年了,還不幸被一隻天底下最俊俏的無賴纏上,她重活一世只想低調做人,這些人卻恨不得拉她接受萬民膜拜。看來,她這輩子的清靜生活——還很遙遠……
《重生之高門嫡女》。那些人,氣死了她的外祖母,謀殺了她的親兄弟,踐踏了她的愛情,連她唯一的生機也要被他們親手扼殺…因為她輕信了狼子野心的繼母和妹妹;因為她誤信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妄言;因為,她的高貴身份是他們心心念念要斬除的根源…葬身江水之時,歐陽暖一字一句、咬牙切齒:「日月在上、鬼神在下,歐陽暖死得冤枉,來生化為厲鬼,也不會放過你們!」再一次睜眼,歐陽暖回到了十二歲,正是她額頭受傷的那一年,也是親生弟弟落水而亡的那一年。
秦簡,女,於2011年11月23日入住瀟湘書院,成為瀟湘書院專職VIP作家,A級簽約。第一部小說:架空重生宅斗小說《重生之高門嫡女》,2011年11月23日15時發表,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網友的追捧,已完結。完成字數:1736537字
D. 主宰中國200多年歷史的關隴集團是如何因一個女人落幕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的隋唐時期,新興的封建王族統治者與影響中國二百多年的關隴貴族之間不斷產生各種沖突,面對這種情況,最高統治者不斷採取措施試圖鞏固自身統治。
如唐太宗改寫《氏族志》等措施,但收效甚微,面對這種情況,不得不思考為何關隴貴族的力量如此雄厚而難以拔除?
而後為何隨著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卻能迅速削弱甚至鏟除絕大部分關隴貴族勢力?
關隴集團,亦稱關隴六鎮集團或六鎮胡漢關隴集團,是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總稱,這個集團最早起源於東西魏爭奪戰中宇文泰的八柱國。
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自魏晉以來皇權屢受到世族勢力壓制的局面得到扭轉。
關隴貴族的沒落
從武則天上承建言十二事開始,武則天開始逐步進入政治統治領域,為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力量,武則天利用唐高宗的病弱,繼續干預朝政,提拔一大批官位、地位較低的人為官,形成了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重組外庭。
並且唐高宗也一直致力於削弱關隴貴族的力量,大肆打擊關隴貴族勢力,先祖的例子就是策劃了國舅長孫無忌謀反案等一批削弱關隴貴族的措施,關隴貴族從此一蹶不振。
E. 南北朝僑姓高門王謝袁蕭入唐朝後除了蘭陵蕭氏均告沒落,北朝的王崔盧李鄭縱貫整個唐朝,難道王謝在六朝時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謝尚從弟。
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余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
後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才東山再起。又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晉孝武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謚號文靖。因追贈太傅,故後世稱其為「謝太傅」。
F. 尊重地位低的人成語
名門望族
關於家族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富室豪家】:指富貴顯赫家族。
【高門大戶】:高門:舊時指富貴之家;大戶:聲勢顯赫的家族。有錢有勢的人家。
【高門大族】:高門:顯貴的家族;大族:聲勢煊赫的家族。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
【高門巨族】:高門:顯貴的家族。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
【光宗耀祖】:宗:宗族;祖:祖先。指子孫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榮耀。
【接紹香煙】: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接續香煙】:香煙:祭祖時所燃的煙香。舊時比喻生養子孫,使家族繁衍不斷。
【聚族而居】: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亢宗之子】:亢:庇護;宗:宗族。能維護、擴大家族權勢的人。也形容光宗耀祖之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敬老。尊敬自己家族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族的長輩。
【龍生龍,鳳生鳳】:原用以宣揚血統論。後也指家族環境對人的影響。
【名門大族】:名門:豪門。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
【名門望族】:名門:豪門。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
【朋坐族誅】:坐:坐罪,判以罪名並給予懲罰;族:家族;誅:殺掉。有點朋友關系的人被判罪,整個家族都被殺掉。指株連治罪,殘酷鎮壓。
【破家鬻子】:鬻:賣。家族毀壞,賣兒賣女。比喻困苦之極。
【七窩八代】: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清官能斷家務事】:俗語。表示家族糾紛情況復雜,只有更公正的官吏才有可能斷定誰是誰非。
【辱門敗戶】:指敗壞門風,使家族受到差異辱。
【世家子弟】:世家:古代稱世代顯貴的家族。指門第高,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
【望門貴族】:望:聲望;門:家族。有聲望的豪門貴族。舊指富貴人家。
【窩兒里反】:發生在家族或集團內部的沖突。
【窩里反】:發生在家族或集團內部的沖突。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族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族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孫、曾孫、重孫。一個孩子領悟天道,整個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
【昭穆倫序】:昭穆: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倫序:倫常次序。指家族中的長幼輩分。
【折而族之】:推翻他,而且殺他的家族。
【支葉碩茂】:支:同「枝」;碩:大;茂:茂盛。枝葉大而茂密。比喻子孫繁衍,家族興旺。
【枝葉碩茂】:碩:大;茂:茂盛。枝葉大而茂密。比喻子孫繁衍,家族興旺。
【祖宗家法】:封建時代祖先制定的家族法規。
G. 求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及副要人物的介紹(黑道校園言情類的,主人公都很有錢的那種,世界首富)
別人的我復制不了,我給你我自己寫的吧。
姓名:慕容若傾
年齡:17
性別:女
身份:世界排名第一「紫歆」集團CEO;世界排名第一殺手「Devil」;世界排名第一組織「泠寒」宮宮主「Etevnal」(因為泠寒宮的實力太強,十以內的黑幫都敵不過,並且這個十以外也是若傾寬宏大量批准才得);黑道至尊「Courage」;各國皇室「允漓」公主;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師「Satisfactory」;世界著名舞後「Necklace」;世界著名音樂天後「Diamond」;世界著名調酒師「Pute」;天才少女「Pride」;世界排名第一記憶高手「Foam」……
性格:眼睛裡透露出來的光芒能瞬間將人秒殺,是個典型雙面人,當然,也會笑,只不過屬於那種笑裡藏刀類的冷艷女子
愛好:殺人,喜歡喝自己調的酒「淡紫之戀」
武器:一把名為「沐冰」的劍和一條由千年曼陀羅蛇而制的鞭子
智商:500以上
最喜歡:勿忘我,黑色
樣貌:一頭淡紫色的長發纏繞腰間,妖嬈的身材令人羨慕,右眼中暗藏著一朵紫色的彼岸花,薄薄的嘴唇讓人的心疼得撕心裂肺,俏皮的臉蛋上鑲嵌著一雙嫵媚的眼睛,真是傾國傾城呢
——————————————————————————————
姓名:楚曦語
年齡:17
性別:男
身份:亞洲排名第一楚氏集團第一繼承人;全球排名第五(為啥是第五呢,因為若傾的集團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第二,三,四的位置沒人敢上)「凌曉」集團幕後CEO之一;空手道黑帶;在黑白兩道頗有名氣的人物,代號「冽」;縈夢學院五大王子之「語王子」……
性格:一旦愛上了一個人,會為她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愛好:一語驚人
武器:因為不是黑道的人,所以……無
智商:400以上
最喜歡:薰衣草,紫色
樣貌:那樣墨黑俊秀的眉毛,還是那樣英挺堅實的鼻樑,還是那樣優美精緻的唇線,還是那樣柔軟流動的眼眸,就像赤道沙灘沿線的海洋,清澈而溫暖。只不過面部輪廓相比十年前七歲的他,已經去掉了稚嫩,蛻變得深刻成熟而完美。暗紫色的頭發更襯托出了他的高貴
——————————————————————————————
姓名:宮天昊
年齡:17
性別:男
身份:亞洲排名第二宮氏集團第一繼承人;全球排名第五(為啥是第五呢,因為若傾的集團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第二,三,四的位置沒人敢上)「凌曉」集團幕後CEO之一;空手道黑帶;在黑白兩道頗有名氣的人物,代號「焰」;縈夢學院五大王子之「昊王子」……(還有一個神秘身份,親們看下去就知道了)
性格:沉默是金,對著自己愛的人會很孩子氣
愛好:不詳,這個地球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但自從若傾出現在他的世界裡,一切都不一樣了
武器:原因同上
智商:400以上
最喜歡:梔子花,咖啡色
樣貌:耀眼的栗色頭發,英挺的背脊,修長的雙腿,脖頸間那條鏈子與窗口射入的朝陽相接,銀光嘩地渙散開來,將他的全身包圍,蒸騰出七色的幻彩,我的眼睛幾乎要被這樣的光芒灼暈
——————————————————————————————
姓名:冷傲冰
年齡:17
性別:男
身份:亞洲排名第三冷氏集團第一繼承人;全球排名第五(為啥是第五呢,因為若傾的集團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第二,三,四的位置沒人敢上)「凌曉」集團幕後CEO之一;空手道黑帶;在黑白兩道頗有名氣的人物,代號「冷」;縈夢學院五大王子之「冰王子」……
性格:冷啊,能和北極媲美
愛好:冷死人不償命
武器:不用說啦
智商:400以上
最喜歡:藍玫瑰,冰藍色
樣貌:陽光折射進他的眼睛,深沉幽暗的眼底,一瞬間,飛快掠起一泓亮藍的火花!即刻便迅速沉靜下來,如雨後天空的微藍鋪滿整個眼瞳
——————————————————————————————
姓名:顏梓諾
年齡:17
性別:男
身份:亞洲排名第四顏氏集團第一繼承人;全球排名第五(為啥是第五呢,因為若傾的集團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第二,三,四的位置沒人敢上)「凌曉」集團幕後CEO之一;空手道黑帶;在黑白兩道頗有名氣的人物,代號「承」;縈夢學院五大王子之「諾王子」……
性格:溫柔大帥哥,愛上她,其他女人統統都是浮雲
愛好:和若傾在一起(後來的,之前:不詳)
武器:呼,好煩吶
智商:400以上
最喜歡:綉球花,墨綠色
樣貌:光潔白皙的臉龐,透著稜角分明的冷俊;烏黑深邃的眼眸,泛著迷人的色澤;那濃密的眉,高挺的鼻,絕美的唇形,無一不在張揚著高貴與優雅,這,這哪裡是人,這根本就是童話中的白馬王子嘛
——————————————————————————————
姓名:紀以辰
年齡:17
性別:男
身份:亞洲排名第五紀氏集團第一繼承人;全球排名第五(為啥是第五呢,因為若傾的集團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第二,三,四的位置沒人敢上)「凌曉」集團幕後CEO之一;空手道黑帶;在黑白兩道頗有名氣的人物,代號「熙」;縈夢學院五大王子之「辰王子」……
性格:花花大少,若傾的出現,他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愛好:去酒吧,女人,但有因為若傾的出現,世界都顛倒了
武器:沒有啦
智商:400以上
最喜歡:紅色虞美人,火紅色
樣貌:干凈光滑得幾近完美的皮膚,挺拔有型的鼻子,唇角有天生的微微上翹,似乎每時每刻都裝滿了讓人慾罷不能的濃情蜜意……特別是這雙迷人的眼睛,像日光下閃著粼粼波光的無垠大海,有一種格外懾人的魔力,那麼、那麼迷人,連時間都要被這眼神凝滯了……
——————————————————————————————
姓名:南宮可可
年齡:17
性別:女
身份:亞洲排名第六南宮集團第一繼承人(這個第六是她爸爸硬擠進來的,遲早會被再擠回第二十幾去!);縈夢學院公認的公主「可可公主」(省略號也免了)
性格:雙面人,一面在五大王子前是個嬌滴滴的女孩,一面在別人面前狠毒霸道
愛好:黏在五大王子的身邊
武器:她什麼都不是,但還算得上是個人,還哪來的武器?
智商:100以上
最喜歡:王子喜歡的所有東東
樣貌:長的還可以,但從不「可可」,她,不可愛,不可人,但很可恨
——————————————————————————————
H. 李世民欲打倒的山東士族究竟有多強
零、誅殺建成後 李世民「左右多是東人」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也就是玄武門之變一個月後,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宣布了一個重要的人士變動,他封魏徵為諫議大夫,「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 。」此一去山東(崤山以東的統稱,下同)就是半年時間,直到武德九年冬天,魏徵才風塵僕僕的回到長安。值得注意的是,魏徵,山東人士,小族之家,境況孤貧。
次年,也就是貞觀元年,青州發生謀反事件。剛剛改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師,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最佳的平叛人選。崔仁師不負所望,採取了「寬慰」的辦法,很快就平息了「青州叛亂」。值得注意的是,崔仁師,山東人士,高門中的破落戶。
貞觀元年,《資治通鑒》還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唐太宗「嘗言及山東、關中人,意有同異。」從這一記載來看,唐太宗在說到山東人和關中人的時候,總是分開來說,或許內心還多少對山東人有所偏見。而身為殿中侍御史的張行成聽了這句話,提出了意見:「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對於這些話,唐太宗頗為贊賞,後來又讓張行成「預議大政」。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張行成,山東寒族,曾在王世充那裡任職,與山東(崤山以東的統稱,下同)各種勢力有廣泛聯系。
此外,玄武門事變後,因功被封為右衛將軍、長平郡公的張亮,山東人,曾以農為業,家境貧寒;尚書左丞戴胄,山東人,出身低微;名臣馬周,山東寒士……
從現有史料看,崔仁師平定「青州叛亂」之後,山東地區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叛亂事件了。可見,通過拔擢山東寒士,有效的鞏固了大唐對山東地區的統治。
李唐皇室出自關隴地主集團,而要實現全國范圍的有效統治,就山東地區而言,需要拉攏山東勢力,因此本質上來說,唐太宗所做的,也可以看做是在平衡各個集團的利益。
但唐太宗拉攏的「山東勢力」,為什麼不是傳統的山東高門士族呢?
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山東士族在經歷了南北朝的混亂,以及隋末農民起義之後,政治上已走向衰落,甚至還出現了「全無冠蓋」的說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唐太宗本人出身關隴集團,他內心所想的,更多的是抑制「山東門閥」,進而來揚「關隴門閥」,這一點在後來修訂的《氏族志》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說白了,《氏族志》就是想藉助皇權,尊關隴貴族門閥,卑山東高門士族。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跟「功業」有關。本文所提到的「山東微族寒門」之士,可以說為大唐建立了不少的功勛,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說,這些人是「以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換句話說,曾跟隨唐太宗「定天下」或者是立過其他功勛的人,才是唐太宗拔擢的對象。
當然了,無論如何,唐太宗拔擢山東寒士的做法,客觀上也是對「關中本位」政策的微調,不僅有利於對山東地區的統治,更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個融合各方人才的統治集團,為貞觀之治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就這樣,在解決好了山東地區的問題後,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I. 東魏集團董事長是誰
東魏集團董事長是高歡。
東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為別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1] 僅有一位皇帝,約十七年。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關中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並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
http://ke..com/view/160958.htm#5
高歡;北齊神武帝高歡(496年-547年),鮮卑名賀六渾,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北朝東魏權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北,一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成為鮮卑化漢人。他曾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余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他竭力調和漢胡關系,依靠鮮卑族和漢族高門,擴充政治實力。普泰二年(532),起兵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靜帝並挾其遷都鄴城。高歡專擅東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齊,追高歡為獻武皇帝。
J. 詳細介紹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以魏晉之制為例,其主要內容為:
① 先在各郡設置中正,稍後又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長官推選,晉時改由州中正薦舉,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設有屬員,稱為「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
② 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稱「簿閥」、「簿世」,指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對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評語,稱為「狀」。如曹魏時中正王嘉「狀」吉茂為「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據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類別卻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為卑品(下品)。
③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復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④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由於中正品第皆用黃紙寫定並藏於司徒府,稱「黃籍」,故降品或復品都須去司徒府改正黃紙。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繼承東漢官吏選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結果。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為標准,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為政府選拔官吏(具體途徑是察舉、徵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漢末大亂造成人士流移,給鄉閭評議帶來困難,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鄉閭。曹操當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決於胸臆」、「各引其類」的情況大量存在。然鄉閭評議並未完全廢棄,史稱曹操平定荊州時,托當地大名士韓嵩「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又稱替曹操主持選舉的崔琰、毛■「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所謂「總齊清議」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議。曹操對鄉閭評議並未籠統否定,反對的只是漢末鄉閭評議中產生的弊病。他糾正的辦法一是提倡「唯才是舉」,以反對虛偽道德和名實不符;二是壓制朋黨浮華和私人操縱選舉,力圖將選舉之權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韓嵩之條品荊州人士,就不同於漢末名士私人操縱的鄉閭評議,而與後來中正由政府任命並向政府負責的情況更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許多特點在曹操當政時期已有萌芽,曹丕、陳群進一步加以制度化(見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胄高卑」。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准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准,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南朝時期,在中正的評議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無關重要,所重視的只是魏晉間遠祖的名位,而辨別血統和姓族只須查譜牒,中正的品第反成無足輕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由於各政權具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性質,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與兩晉南朝相提並論。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