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集團股份 » 凱眾股份股票行情

凱眾股份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1-09-23 16:45:44

『壹』 推薦幾只股票

轉發:中金公司,最後一隻恐龍走向何方?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鼠年年末。農歷新年氣息漸濃,在國際貿易中心28層工作的中金公司(CICC)投行部(IBD)員工們已經不再像往常那樣忙碌,大家在談論著春節假期的出遊計劃、牛年的工作規劃和08年公司幾近腰斬的收入……當然,最熱門也最敏感的話題還是當日下午即將發放的08年年終獎金(Bonus)。
管理層、特別是公司總裁朱雲來(Levin)和IBD Head丁瑋在不同場合已經給所有人不止一次的打了預防針: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承銷收入下降大半、08-09年度公司人數膨脹一倍,大家都要降低對Bonus的預期與公司共度寒冬……但對那一幫剛剛經歷了07年公司收入達到6億美金、IBD年薪超過華爾街一流投行的投資銀行家(Banker)們來說,對即將到手的Bonus仍抱有極高的期望。畢竟,這是一年辛苦忙碌工作的成果。按照Levin的說法計算,即使人均收入下降75%,即使只獲得相當於07年25%水平的Bonus,也還是可以接受的。況且,Levin也提到公司管理層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則,如果真的能夠與外資投行的管理層降薪力度持平,員工們的收入水平將還是很可觀的……
即使做了如此充分的心理准備,Banker們拆開Bonus信封時,幾乎沒有人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Bonus僅相當於07年的5% ~ 10%!對於一年加班時間以千小時計算的Bankers來說,與普通行業最直觀、最容易區分也最引以為傲的差別就是年終高額Bonus。而CICC的Bonus也是其區分其他境內證券公司,自詡與境外投資銀行摩根(MS)、高盛(GS)、瑞銀(UBS)等為伍的特殊資本。08年年終獎金的大幅降低,是否意味著這一隻中國本土的金融恐龍從此將摘下「一流國際投行」的王冠,歸於平凡?加之08年金融風暴的洗禮, Banker這個高傲、自私、貪婪卻又承載著無數年輕精英血汗和夢想的職業是否就此在中國境內消失,我們不得而知,但CICC今年年終的無奈和今後的發展方向確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一、 自欺欺人的全業務(Full Service)投行
作為CICC的掌舵人,Levin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Full Service」,也就是向客戶提供包括承銷、兼並收購、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證券經紀、研究咨詢的全方位服務;同時藉助強大的研究能力,以自有資金為支點,藉助杠桿進行私募投資和股票、債券等其他有價證券投資。
因其特殊的合資身份和其他種種問題,CICC在證券經紀、證券自營和直接投資這3個目前資本市場最賺錢的領域一直無法取得與其直接競爭對手(如中信證券)相當的地位。在07年到08年上半年A股市場風起雲涌加之資產價格大幅飆升的過程中,CICC錯過了資本盈利的大好時機。後知後覺的管理層選擇08年瘋狂擴張各項業務卻又遭受了金融危機的寒冬,所謂亡羊補牢卻作繭自縛。此外,因政府換屆等眾所周知的原因,Levin的影響力也被大大削弱,大型國有企業把CICC當作「客戶」給予關照的情況已經很少見到了。絕大部分換屆後的地方政府也不再將Levin + CICC作為特殊選擇,直接競爭無疑導致了收入的進一步降低。
2008年初,MS欲出售CICC股權一案,因管理層強勢的干預和金融危機造成的估值大幅縮水,至今未有定論。金融危機遲早將成為過去,但是管理層的實際控制卻並未因時間的推移而出現任何松動的跡象,只要CICC的股權問題一天不得到妥善的解決,Full Service終將是一紙空談。而CICC也將繼續依賴其IBD的承銷、財務顧問和資產管理等窮途末路或羽翼未豐的收入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08年CICC債券自營收入超過10億人民幣,幾近公司收入的一半。而這些收入竟僅由不足10人的小團隊直接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驚喜。但仔細分析,這種情況是建立在08年基準利率大幅波動的基礎之上,而CICC的交易頭寸也受制於其資本不足,使這種收入更多的只是一種安慰,反而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和09年的嚴峻形勢。
解決上述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擴充資本實力,而從2004年就甚囂塵上的CICC上市至今仍遭擱置。股權歸屬、激勵計劃、上市方案等等問題當然存在,但最直接的障礙還是信息披露,或者說,是收入披露——所有員工的收入披露。在08年年底,一個表現出色的分析員(本科第一年畢業生)收入可以輕松超過1,000,000RMB,一個卓有貢獻的VP(年紀低於30歲,畢業4-5年)可入賬10,000,000RMB,而那些資深的董事經理們一定會為馬明哲事件而暗自竊喜:老馬管理20萬人,年薪40,000,000RMB引發如此多的爭議,而CICC超過兩位數的高管年薪遠遠高於這個數字。如果這些數字出現在CICC 2007年年報上,將具有何等爆炸性的效果? 2008年度對基層員工的大幅降薪也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管理層的巨額高薪。要知道,在股東弱勢又無需信息披露的情況下要求高管抑制自身的慾望確實是強人所難。從這層意義上說,CICC的管理層在2008-2009年的金融寒冬當中,要比華爾街的那群大佬們們幸福的多了。

二、 投資銀行文化之痛
在CICC IBD 的Banker中間,流傳著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中信、銀河、國信等中資證券公司被稱為「本地券商」,MS和GS等公司被稱為「外資投行」。其實,除了國別,這兩類機構的內涵並無二致,區別的產生,更多的來源於一種尊敬,尊敬「外行」們悠久的歷史、高貴的血統、咋舌的高薪甚至還包括那些真材實料同時也目空一切的精英。同時,這種區別也透露出一種歸屬感,畢竟,CICC對外一貫是以「投行」自居的。
CICC 08年IBD收入大幅縮水,雖然全年實現股本融資509億,債券融資2215億,兼並收購金額489億。但是IBD的收入僅為5億左右,粗粗算來,承銷的傭金比例不足0.2%。這個數值大大低於0.5~1%的行業標准,主要的原因在於:
1、債券收入佔比過高,這也反應出08年承銷市場的普遍情況。相比承銷費比例相對較為豐厚的股本融資,債券融資的承銷費率要低的多。許多超過100億元的大型債券融資項目當中,承銷費收入竟不足千萬,費用比例以萬分位計算。這不僅僅是CICC的尷尬,也是08年境內證券公司需要共同面對的窘境。
2、多家券商分食使得本就微薄的承銷傭金更加可憐。除大型國企IPO外,中小型企業IPO、後續股本發行和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融資項目類型中,CICC早已風光不再。平庸的銷售力量、高高在上的承銷費率預期、羸弱的資本承諾實力使得CICC不再是企業的第一選擇,在很多承銷項目中,CICC的承銷費用分成已經大大低於中信、中銀國際等競爭對手。
3、新興業務瓶頸明顯,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兼並收購業務和固定收益類新產品承銷是IBD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在CICC IBD的收入版圖中,兼並收購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境內兼並收購業務必須面對境內企業股權結構固化、行政審批嚴格等硬傷,而受制於國際服務能力的不足,跨境業務中CICC也很難爭取到足夠的優勢。但最為致命的是境內企業對兼並收購服務的認同程度非常之低,畢竟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融資服務那樣「空手套白狼」無本萬金。許多兼並收購項目成了免費服務或是客戶關系維護。這種情況在CICC尤其常見,將兼並收購作為IPO融資的「添頭」聽來好笑確是近期多數項目的真實寫照。而曾經走在ABS等固定收益類新產品開發前沿的CICC也無法改變金融危機在世界范圍內對這些產品的反思,新產品開發和承銷工作基本停滯。

三、 境內投資銀行走向何方
投行也好,券商也罷,說的都是立足於境內外證券市場的服務機構,並無高下之分。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因超強的盈利能力和高端的服務姿態為從業人員贏得了打工皇帝的美譽。這個行業交織了太多夢想、榮耀和批評,他深深的根植於美歐(不是歐美,在歐洲,這種老美的東西總不是那麼淋漓盡致)商業文化中,發揮著潛移默化卻又無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對於那些剛剛畢業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或者工商企業的行業專家來說有著難以名狀的魔力。但是,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一份似乎與個人日常工作並不成正比的、極高的年薪而已。沒有了Bonus作為底座,再漂亮的獎杯都將會無處擺放。
除CICC之外,境內的投行(至少聽起來似乎比券商好聽些,先這么叫著吧)其實並不具備這些光環,原因很簡單,薪水不那麼誘人。
過去10年,以MS、GS、UBS為代表的外資投行再加上一個如日中天的CICC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巨型海外IPO項目,這些項目也是境內投行業務利潤最為豐厚的部分。隨著大型國企上市浪潮的逐漸褪去和IPO項目競爭的日趨激烈,CICC的好日子也在一步步遠離人們的記憶。在未來2年內,除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等屈指可數的3-5個大型IPO項目外,CICC的傳統優勢項目將徹底消失。寒酸的中小型IPO,風險極大、CICC因資本實力弱而無法承擔的後續發行,債券承銷,兼並收購等「二三流」項目能否滿足CICC這只史前巨獸的胃口,答案將逐漸揭曉,而09年年初的Bonus信封,似乎為故事的結局暗藏下一個並不隱晦的伏筆。
在華爾街,投行們 「賣力賺錢」的IBD早已淪為客戶關系維護的紐帶、而非主要收入來源,直接和間接「用錢賺錢」的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交易(Trading Desk)成為盈利的主要手段。雖然金融危機對這種瘋狂的資本行為敲響了警鍾,但投行的盈利模式並沒有回到100年前依靠IBD傭金的時代,而是在對整體的業務模型進行完善和調整,進一部擴充資本實力,為幾年後更加瘋狂的反攻倒算埋下種子。
更加本質的問題在於,中國商業文化的力量遠遠強於所謂的「投行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種外來的商業文化。所有的外來行業,想要在中國生根發芽必將打上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烙印。這種中國商業文化包括股權問題、政府問題、社會結構甚至風俗習慣。
CICC,這只孤獨的恐龍,面對如此惡劣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和大而無形的文化環境是否走到了輝煌生命的盡頭?一個薪資水平向 「國內券商」看齊的CICC是否還是國內外一流學府傳說中的那個令人神往的聖地?時間將給出答案,相信我們不用等待太久。

『貳』 醫葯板塊哪幾只股票走勢好

醫葯板塊股票如下
000153 豐原葯業
000423 東阿阿膠
000513 麗珠集團
000522 白雲山A
000538 雲南白葯
000545 *ST吉葯
000566 海南海葯
000590 紫光古漢
000597 東北制葯
000606 青海明膠
000623 吉林敖東
000650 仁和葯業
000739 普洛股份
000756 新華制葯
000766 通化金馬
000788 西南合成
000790 華神集團
000919 金陵葯業
000952 廣濟葯業
000963 華東醫葯
000989 九 芝 堂
000999 華潤三九
002001 新 和 成
002004 華邦制葯
002020 京新葯業
002099 海翔葯業
002107 沃華醫葯
002118 紫鑫葯業
002166 萊茵生物
002198 嘉應制葯
002219 獨 一 味
002262 恩華葯業
002275 桂林三金
002287 奇正藏葯
002317 眾生葯業
002349 精華制葯
002370 亞太葯業
002390 信邦制葯
002393 力生制葯
002399 海普瑞
002412 漢森制葯
002422 科倫葯業
002424 貴州百靈
002433 太安堂
002437 譽衡葯業
002566 益盛葯業
002589 瑞康醫葯
002603 以嶺葯業
002644 佛慈制葯
002653 海思科
300006 萊美葯業
300016 北陸葯業
300026 紅日葯業
300039 上海凱寶
300049 福瑞股份
300086 康芝葯業
300110 華仁葯業
300158 振東制葯
300181 佐力葯業
300186 大華農
300194 福安葯業
300199 翰宇葯業
300254 仟源制葯
300267 爾康制葯
600062 雙鶴葯業
600085 同仁堂
600129 太極集團
600201 金宇集團
600211 西藏葯業
600216 浙江醫葯
600222 太龍葯業
600252 中恆集團
600253 天方葯業
600267 海正葯業
600276 恆瑞醫葯
600285 羚銳制葯
600297 美羅葯業
600329 中新葯業
600332 廣州葯業
600351 亞寶葯業
600380 健康元
600420 現代制葯
600422 昆明制葯
600436 片仔癀
600466 迪康葯業
600479 千金葯業
600488 天葯股份
600513 聯環葯業
600518 康美葯業
600521 華海葯業
600535 天士力
600557 康緣葯業
600572 康恩貝
600594 益佰制葯
600613 永生投資
600664 哈葯股份
600666 西南葯業
600671 *ST天目
600713 南京醫葯
600750 江中葯業
600771 ST東盛
600781 上海輔仁
600789 魯抗醫葯
600812 華北制葯
600829 三精製葯
600869 三普葯業
600976 武漢健民
600993 馬應龍
601607 上海醫葯
望採納

『叄』 明天凱眾股份是否能漲

從k線上分析,下跌的概率比較大。但是幅度也不會太大。

『肆』 石墨烯概念股有哪些

石墨烯概念一共有46家上市公司,其中16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證交易所交易,另外30家石墨烯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根據雲財經大數據智能題材挖掘技術自動匹配,石墨烯概念股的龍頭股最有可能從以下幾個股票中誕生碳元科技、寶泰隆、道氏技術。

『伍』 現在股票哪個好

01

牧原股份

此前寫過一篇對《牧原股份》研究的文章,大家可以查閱。

這里說下對牧原的看法:

19年末的豬肉漲價引起了我對豬肉養殖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有一隻個股還不錯,僅次於溫氏股份,所以加了點倉位,進入到我的股票觀察池。

先說牧原股份的值得選為投資標的的優勢:

1護城河:

牧原的「自繁自養一體化」模式是可以保障公司成長無憂的護城河。其次就是它的「公司+農戶」的模式也有自身的優勢,適合公司在前期發展是快速擴大規模,形成規模優勢!

2豬價超預期上漲或進一步催化股價

一般春節前後,豬肉股會有季節性上漲空間,但是今年有點不同,受到肺炎影響,餐飲的生意都很凋零。但是去年2、3季度的非洲豬瘟疫情,導致國內去產能化嚴重,預計今年的2季度是豬頭供給的最緊張階段,豬價有望進一步創歷史新高。

3估值:

預估19年營業收入在175億作用,歸母凈利潤為55億左右,EPS為2.5。所以對應的2020的市盈率PE值為8倍,估值對應的股價應該在100元左右。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4非洲豬瘟下的超級豬周期:

從2006年至今,我國經歷了3輪非常明顯的豬周期:

中長期看,豬周期的核心指標為「能繁母豬存欄」變動,目前處於第四輪周期,催化劑是非洲豬瘟事件。產能去化幅度創歷史新高。而產能去化會嚴重導致供給不足,從而推動股價上漲。

02

寧波銀行

對於寧波銀行的研究,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查閱《寧波銀行》。

寧波銀行,目前也是我的持倉個股。這里主要分析下寧波銀行在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會:

①盈利水平:優於同行業城商行,並且在2016年率先迎來業績拐點

1)先說2個指標:ROE和ROA

截止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ROE的19.35%和ROE的1.1.9%,這2個盈利指標優於通誒上市城商行公司。下圖我們可以看到,ROE代表的盈利水平在2016年時開始出現拐點,迎來業績優勢持續擴大,至今。

2)此外用一個綜合財務分析法——杜邦分析法,來拆解ROE,找到高增長背後的影響因素:

我們可以得知高ROE背後是由「高ROA」和「高杠桿率」貢獻,並且ROA的增高主要來自銀行的收入端貢獻。收入端主要是由「較低的負債成本」和「不錯的中間收入業務」做出的貢獻。並且支出端的「費用」的減值損失影響不大,相對平穩。所以綜合收支2端,我們能從曲線圖中看到寧波銀行對比同類競爭公司,所以能從2016年開始出現盈利拐點的原因!

②資產質量:資產質量優質,是業績穩增長的基礎

資產質量主要體現在2方面:

1)賬面不良率

2)撥備覆蓋率

這里尤其起主要作用,對資產質量其主要作用的就是2)中的「撥備覆蓋率」。寧波銀行自身的風控體系在信用風險中優於同類城商行,波動性不僅低於同業,而且有超厚的「撥備」,賦予了公司極強的風險補償能力。

③相對估值PB溢價:優質資產質量為業績保增長

靜態下測算,寧波銀行的相對估值指標PB溢價超過80%,與市場近1年所的估值溢價中樞類似。並且盈利繼續向上,且優於同類企業,並且有優質資產作為業績支撐,所以PB溢價與市場賦予的估值溢價值吻合。

『陸』 分紅除息問題

下面有詳盡的分析:

公司的分紅政策與股票價格的關系

公司的分紅政策所涉及的是對公司的收益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分紅政策也可以叫做分配政策。每年公司的經營都有對股東有個交代,即今年的贏利分紅還是不分紅,若是分紅如何分。按照法律和公司制度,應該是董事會提出預案,交股東大會討論表決。對公司的分紅政策,股東各有相同和不同的預期和利益,理想的公司分紅政策應該是公司經營者和大小股東之間利益妥協,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的結果。無論採取什麼樣分紅政策,股東們有一個目標是一致的,即股票能夠增值,價格能夠持續上漲,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看跌的股東就會以腳投票。但問題是分紅政策對股票價值有影響嗎?若是有,什麼政策有正面效應,什麼政策有負面效應?對這些疑問理論上是有爭論的,實際操作中也各有不同情況。 一、理論上的爭論 公司分紅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送現金,一種是送股票。前者因為送的真金實銀,公司的資產要減少,後者是拿股票替換現金,現金留下來,公司的凈資產沒有變化,只是股票數量增加。因為股東的錢以股票方式留在公司,所以股票紅利是股東的再投資。含有分紅權的股票叫含權股,股權登記日後的交易要做除權處理,按分紅比例降價。不分紅當然一切照舊,而分紅股東雖然得到現金和紅股,但手中所持的股票價格也相應地降了一塊,所以從表面上看,不分紅與分現金或股票實在是半斤八兩,股票的真實價值和價格沒有什麼變化。美國學者默頓.米勒(MertonMiller,曾因投資組合理論的貢獻獲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持這種「股利無關論」(DividendIrrelevance)。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假設:(1)個人和公司都沒有所得稅;(2)沒有發行和交易成本;(3)分紅政策對股東權益的成本沒有影響;(4)公司的分紅政策與投資方向和資金使用計劃沒有任何關系;(5)股東和公司經理有對稱的信息(SymmetricInformation),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相同的預期。基於以上假設,他認為公司的分紅政策對公司的股票價格沒有影響,股票的投資價值是由公司的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前者是指公司所有資源的賺錢能力,後者是指公司股票的風險系數β,簡單地說,若是公司贏利和股票價格波動大,風險系數β值就高,反之就低。基本贏利能力和風險等級決定了餡餅的大小,而分紅政策講的是如何瓜分現有收益這個餡餅,與餡餅的大小無關,也就是說分不分,如何分,餡餅還是那麼大,不會因此而增大或減小。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投資者只盯著股票價格,對公司分紅漠不關心,投資者有不同的預期和利益要求,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股票價值的估價,事實上公司的分紅政策確實會影響到股票價格。比如投資者會認為投資股票獲得現金收益是天經地義的,拿到手裡的現金要比留在公司風險小,因為公司未來的贏利不穩定,有風險,投資者的感覺是「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所以每年都有現金紅利,或現金分紅比例較高的公司股票必然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還有一種觀點是從稅賦的角度來考慮,因為現金分紅要納稅,中國該稅率為20%,若是公司有一億發行在外的股票,十股送一元的話,要1000萬,稅就要交200萬,而送紅股則沒有這項額外支出。所以少分現金,或什麼都不分,或只送紅股是明智的選擇。 筆者的看法,從理論上講,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總的價值取向是對的,分配不會使股票增值。但是問題在於他的五項假設條件均不真實,稅賦、發行和交易成本都是逃不掉的,股東的構成不同,有不同信息來源、價值判斷和利益要求,股東與公司經理,不同的股東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公司經營者比股東更清楚公司的底細,控股的大股東也比一般的中小股東更容易操控和獲得內幕信息。因此不同分紅政策肯定會對股東權益的成本、公司投資計劃產生不同的影響,股票的帳面價值在總量(公司+股東個人)上看雖然沒有變化,但投資者對股票內在價值的估價出現了變化,也就是說投資者的預期因不同的分紅政策而改變,贊成的就買進搶權,成為新股東,不贊成就賣出逃權,從而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 如果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正確的選擇就是不分配。事實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選擇不分紅的公司越來越多,有些公司近年來一直不分紅,股價每年都有漲幅。這些現象大致可以作為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的佐證。不過相反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每年都堅持給股東以紅利回報的公司也贏得不少的擁護者。 應該說投資者偏好現金股息收益甚於資本收益(價差收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但決非普遍現象。除非投資者面臨不可推遲的現金支出,如個人必須到期償付的住房貸款,退休基金必須定期支付的退休金等等,否則投資者拿到沒有任何收益的現金還是要選擇投資方向再投資。如果認為原來的公司每年都有現金分紅,因此有投資價值,莫不如再增持該公司的股票。由此看來,這種即期現金偏好理論是一種「在手之鳥悖論」(Bird-in-the-HandFallacy),即期收益與長遠收益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只要公司不會因現金短缺而倒閉,贏利能保持持續增長,投資者並不在意現在能否拿到現金。中國與此意類似的故事來自「朝三暮四」這句成語,其原意是有一個耍猴的人原來的分配製度是每天早上給猴四顆棗,晚上三顆。他覺得這樣做沒有激勵作用,宣布改為早上三顆,晚上視表現賞四顆作為獎金。此舉遭到猴的強烈反對,「朝三暮四」在人看來是一樣的,但猴的感覺是利益受到損害,因為現在早餐比原來少了一顆棗!而且晚上那四顆能否吃到變得有風險了,於是躺倒罷工,主人無奈只好改回舊制,改革以失敗告終。在筆者看來,「股利無關論」和「在手之鳥論」最大的區別是假設投資者有不同的性格,對現在未來有不同的預期和判斷,前者是理想主義、貪得無厭,可以用畫餅充飢,泡沫概念糊弄的人,後者是現實主義、只相信眼前利益,不被增長的泡沫所迷惑的猴。 稅賦對分紅政策是有影響的,但並非是主要因素。每年都有許多公司實行現金分紅,分到股東手裡的是已扣稅的股息,吃虧是明擺的,所以這樣做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考慮。 二、兩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理論上三種不同觀點的爭論並沒有解決我們對公司分紅政策的疑問,這或許是因為每個公司都面臨不同的情況,所以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所謂最佳分紅政策,但是理論上的爭論卻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註:一是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內涵和發出的信號,以及對信息內涵、信號的不同理解;二是股東的構成及其影響力。 理論上講,如果公司提高了紅利的派發率,股票的含金量也會隨之提高,股票價格理應上漲。但實際上現行的股票價格也許已經完成了和包含了對紅利權的估價,這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一般投資者不會先於市場得到信息。先於市場得到信息的莊家和憑直覺介入的投資者對有分紅概念股票的追捧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默頓.米勒認為與其說投資者重視分紅,莫如說投資者更為關注分紅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內涵和信號。在他看來,若是公司經營者對公司未來的贏利前景看好,認為贏利會持續增長,就會提高紅利派發率,否則就會不分或少分。對贏利預期預先反應最快是股價,最大限度的增長空間在股價,微不足道的分紅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和信號。因此清楚內情的公司經營者制訂的分紅政策反映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對不知內情的股東來說披露的則是一種可以解讀的信號。 公司的股東往往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團和個人構成,對公司的分紅政策當然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保險基金偏好現金紅利,中小股東可能喜歡多送紅股,大股東有更為復雜的小算盤,股東當然希望能有對自己最有利的分紅方案,誰控制的票數多誰就能通過對自己有利的方案,因此對公司長遠發展有利,對全體股東有利只是旗號而已,按照公司制度,實際上是誰有力誰就有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東構成是奇特的,有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前兩者處於絕對控制地位,大股東和內部人士操控現象司空見慣,對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的影響應該說是決定性的。由於股票有上市流通和不流通的巨大差別,這樣就人為地造成了股東之間利益的沖突。站在國有股和法人股的立場上看,由於紅股的收益不能通過上市交易獲得,股價的漲跌也就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所以更傾向於獲得現金紅利甚至不分紅。1998年銀河科技的國有股股東否決了公司10送3股的預案,改之以10派2元現金就是這種利益沖突的現實表現。送紅股的方案能獲得國有股和法人股投票通過,其背景並非是資本預期收益的推動,而是另有其他考慮。盡管這些考慮迂迴曲折了一點,但目的是明確的,一是如何將原來的投資和收益變現,二是如何能更多地圈錢。 信息不對稱和信號,股東構成及其影響使我們對分紅政策的認識更進了一步,同時也架起了理論通往現實的橋梁和觀察公司分紅政策的多元視角,運用這些觀點我們可以透過對公司可選擇的分紅方式的分析看一看公司分紅政策的實際效果。 三、在不分紅現象的背後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有贏利可分的公司選擇了不分紅的政策,所以不分紅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想分。其中原因有兩個:第一,從實際效果看,分紅對公司和股東好處並不明顯,現金分紅股東實在是拿了一點蠅頭小利,公司的發展卻受到影響,股票紅利送少了股東覺得不過癮,多送,一次送個夠,經營者覺得盤子大了,經營壓力也大,所以沒有把握最好維持現狀。從股價與分紅政策的相關性來看,送現金基本不受歡迎,市場反應平平,大劑量送紅股股價才會有較大幅度上漲,但一毛不拔,什麼都不送,股價卻仍舊十分堅挺。這些現象說明分紅與否的確與股價沒有什麼關系,公司的不分紅政策與默頓.米勒的「股利無關論」不謀而合;第二,單向解讀不分紅這一信息,其內涵和信號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說它沒有透露出公司經營者對公司贏利前景的看法,我們可以說經營者將利潤留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信心,要加大投資力度,也可以說不分紅是因為公司有頭寸短缺等財務風險,當然我們可以結合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的說明來解讀。但對投資者來說,有一個內涵和信號是明白無誤的,就是公司盤子沒變,又累計了一年的滾存利潤,這就大大提高了公司將來大劑量送股的潛力。用預期理論的道理來講,越是未來前景不清晰的公司,其變化潛力就越大,也就是說,投資者對這項信息做的是反向解讀和加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公司雖然不分紅,股價卻波動不大。 有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會說,成熟的股市和上市公司應該是以普遍派發現金紅利為標志,長期來看,從來不分紅或很少分紅的公司沒有多大的投資價值。首先,頑固堅持不分紅的鐵公雞公司是不道德的,有沒有贏利可分是能力問題,有贏利而故意不分是態度和道德問題。其次,長期不分紅的公司不是被特殊的利益集團和大股東所把持,就是在經營上根本沒有前途,因此不會贏得長線投資者的擁護。股市不相信道德的眼淚,這些持傳統投資價值觀念的學者和投資者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還是讓我們看一組統計數據。 表1是上市兩年以上,從未送股派現的10隻股票。分紅和股價變動計算期為每隻股票上市日到2000年6月30日,贏利和股本計算期為上市日至1999年末。通過對該表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10隻股票的總體情況確實與傳統投資觀念的判斷相符,業績從上市之後全部是大幅度滑坡,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紅政策上,贏利越來越少甚至虧損,當然無力分紅。(2)這些公司的股本擴張是靠配股,既股東持續的輸血。我們可以說這是業績不良造成的,但當時在上市之初看上去都是相當不錯的,經營者在業績尚好的時候配股圈錢積極,分紅卻為何一毛不拔?我們有理由推斷他們當初就不大看好公司的經營前景!換句話說,分紅不積極,不僅僅是思想有問題。(3)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要讓傳統投資理論大跌眼鏡了,與業績大幅度滑坡相對應的是股價的增長,這種現象是股市所司空見慣的,本文不想做過多的探討。這里只是指出,股價上漲有短線因素的作用,這些股票的表現的確可以證明股市的另一番道理,既股價與分紅,甚至與業績無關,但比較而言,從長線表現看,尤其是對比大幅度送派的公司股價(見表2、表3),這些股票的漲幅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表1十大不分紅股票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上市日期 股價漲跌 股本增長 業績增長0411 ST凱地 1996-7-16 201.09% 22.33% -580.46% 0613 ST東海A 1997-1-28 -37.02% 51.71% -226.19% 0669 中訊科技 1996-12-10 19.14% 28.48% 149.23% 0691 寰島實業 1997-2-28 15.58% 188.15% -6.38% 0788 合成制葯 1997-6-16 -9.71% 48.08% -196.09% 600065 大慶聯誼 1997-5-23 -45.40% 45.45% -93.72%600083 PT紅光 1997-6-6 -62.09% 43.75% -459.70% 600097 ST恆泰 1997-6-19 -6.81% 43.52% -265.12% 600113 浙江東日 1997-10-21 23.23% 51.28% -39.91% 600115 東方航空 1997-11-5 -26.88% 62.23% -34.76% 平均 3.1年 7.11% 58.50% -175.31% 四、現金紅利輕飄飄 現金紅利為何輕飄飄,因為好處不大,弊病甚多。勉強能舉出的好處大致有兩點:一是迎合了部分股東的願望和利益,二是減少股東凈資產和經營者的壓力。而現金紅利的弊病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現金紅利派發率相對於股價波動實在是不夠塞牙縫,比如10送10元應該是個相當驚人的大紅包,但這可是一年的收益,而對於50元的股價來說,只是2%的漲幅,這種漲幅一天之內就可以完成,在牛市中2%的收益根本不值一提。其次,前面提到,除非有些特殊情況,實際上偏好現金的股票投資者幾乎等於零。如果當真偏好現金的話不如去買國債或基金,國債無風險,收益又高於銀行利息,證券投資基金按政策規定須拿出年收益的90%分現金。而股票因為公司永續經營,能否每年都有現金紅利可分是不確定的。第三,默頓.米勒認為公司增加紅利派發是經營者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但筆者認為這里應把現金紅利和股票紅利區別開來。西方投資理論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企業沒有什麼盈利的項目可做時,不妨還錢於民,減小經營壓力。實際上經營者制訂派發現金政策時確實有這個考慮,這樣做也確實有這個實際效果。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原理推測,如果某個公司送現金,就表明該公司發展停滯,經營萎縮,經營者對前途缺乏信心。第四,是有額外的納稅支出。公司如果確有送現金取悅股東的願望,不是沒有其他替代的辦法,比如股票回購,既能達到送錢的目的,又能避稅,何樂而不為呢? 前面曾提到過,公司採取現金分紅的方式既有面上的原因,內幕里也許別有隱情。面上的和內幕的原因如大股東的壓力、國際慣例的束縛、公司經營者不同的觀念和風格、公司所處的行業已進入成熟期等等。B股的早期股東多是國外的各類基金,講求現金投資回報,公司不得不遵循國際慣例來滿足此類股東的要求,而A股的股東看不上那一點蠅頭小利,於是就出現了B股派現金紅利,A股派紅股的怪現象。公司進入成熟期的特徵有兩個:一是所從事的行業難以找到贏利的投資項目,手頭有大量現金沒有出路,二是大比例派送現金紅利。這兩個特徵是公司經營性衰退的表象和信號。 表2以累計派現金額超過10元/10股,累計送股低於10股/10股為標准選擇了10隻股票,剔除了原來也在前10名之列的深發展、四川長虹、深中集、粵電力等幾只既有大量派現,也有大比例紅股的股票,目的是突出那些在現金紅利上有所側重的股票。其他計算條件與表1相同。 表2 十大現金分紅股票 股票 股票簡稱 累計 累計 上市 股價 股本 盈利 代碼 送股 派現 時間 漲跌 增長 增長 600854 春蘭股份 8 43.2 1994 507.64% 155.26% 22.46% 0016 深康佳A 9 31 1992 661.01% 294.11% 449.21% 0418 小天鵝A 2 16.35 1997 68.06% 20.00% -20.34% 600690 青島海爾 7 15.5 1993 369.51% 112.94% 222.24% 600684 珠江實業 5 14.8 1993 18.61% 107.66% -80.86600814 杭州解百 8 13.7 1994 109.15% 171.34% -62.18% 600682 南京新百 5 13.5 1993 165.40% 93.35% -1.57% 600642 申能股份 0 12.8 1993 41.41% -32.03% 10.19% 600826 蘭生股份 6 12.6 1994 100.52% 98.00% 13.81% 0529 粵美雅A 10 12.5 1993 5.52% 298.99% -318.35% 平均 6 18.595 6.4年 204.68% 104.82% 23.46% 為什麼這些公司偏重於派現金呢?首先,我們看到家電類的股票有4隻,佔40%,商業類有兩只,佔20%。這兩類都是成長性不高,但卻直接面對消費者,有大量的現金流量和存量的行業;其次,公司的規模盤子已經相當大,主營業務上幾無拓展空間,反映在盤子上也差不多達到了最大的規模,公司經營者看到了這種前景,但沒有將資金胡亂投向其他領域,搞多元化經營,而是加強研究開發投入,多餘資金選擇了現金分紅,暫時還利於股東的政策,這個政策應該說是明智的,也印證了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對這種現象的推斷。 最後的疑問是,派現金的分紅政策能持續下去嗎?1999年的數據顯示,這10家除了深康佳和青島海爾保持高增長外,其他股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衰退的跡象。另外,在2000年中期分配中均無貢獻。 五、股票紅利多多益善 送紅股在過去是一種紙上概念或叫紙上操作(PaperWork),如今進入數字信息時代則叫數字概念,在公司來講只不過倒個帳戶,在證交所和登記公司的中央電腦里做個加法,增加數字而已。送紅股固然不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對股東來說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首先,收到紅股,將收益作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種再投資行為。作為股票的職業或長線投資者,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賺的不是錢,而是股票。只要公司經營長線看好,股票多多益善。其次,從市場評價來看,送股題材相當吸引人,但送股之後若能實現每股盈利的同步增長甚至更快增長就越發理想了。根據信息內涵和信號理論,大劑量送股可以說是一個信號,它起碼表明了公司對盈利增長的信心,因為大劑量送股後每股收益被稀釋,為了填補每股盈利的缺口,公司就須加倍努力。第三,大幅度除權後,股價相對便宜,交易也較以前活躍,容易激起投資者的填權預期。投資者對股票紅利的偏好與公司的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同時也向公司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地說就是對公司股本擴張能力的追求。第四,送股還有避稅,沒有交易成本等優點。 公司經營者一般情況下並不情願分紅,既不願意送現金,也不願意送紅股。但是為什麼有些公司選擇了送紅股呢?除了一些外部壓力外,最直接的原因和動力還是為了更多地圈股東的錢。例如,某一小盤股要配股,承銷商會出主意說,先送紅股將盤子做大,然後配股,這樣配股價不致大高,還可以多圈錢。所以中國的上市公司如果大劑量送股的話,接下來可能就是大劑量的配股。 縱橫國際(原南通機床,ST通機,600862)的資產重組和以後的送股、增發是筆者曾接觸過的一個案例。該股從98年的7元多起步一直漲到99年的36元,漲幅500%。其中原因是江蘇國際技術進出口公司的入主以及而後可以預期到的資產重組、業績提升、送紅股等利好。當時公司的重組方和投資項目需資金4億多,計劃先送後配股或增發。但公司決策層有幾個疑慮:第一,是否需要送紅股?要送的話送多少合適?因為不送照樣可以配股或增發,如果照原計劃10送10,送過之後,再加上配股或增發,流通盤子大增,以後日子不好過,股票有可能成為一隻死股。第二,是配股還是增發?價格多少合適?第三,除權之後盤子誰來接?有些莊家對填權不感興趣,除權後可能要出貨。筆者的意見是:這些問題要綜合起來看。首先,送肯定要送,而且還要10送10,現在的股價已經是騎虎難下,莊家的目標是10送10,投資者也是沖著這個目標來的。無論是配股還是增發,股價都不能過高,你總不能弄出20元的配股價和36元的增發價來。那麼大劑量送股就可以大幅度除權,10送10之後除權價是18元,這個價格就可以為配股和增發掃清投資者的心理障礙。其次,配股有30%的限制,還要給股東至少20%的折扣,就南通機床來說,送股後流通股5000萬,只能發行1500萬,14元發行價,大致能籌資2.1億。不僅不能滿足資金需求,還有一個國有股、法人股如何參與配股的問題。增發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對投資者尤其是大機構投資者,要積極地展開公關推介工作,既要穩住現有的,更要爭取新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利。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司決策層對未來是否有信心。公司決策層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手裡賺錢的項目很多,只恨錢少。既然如此那就放開手腳大幹吧,只要你能挖出金子,不怕股東不掏錢。 南通機床重組不到一年,歷史上大比例送紅股的公司是否都實現了高增長?

由於字數太多,放不完,原文請看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219/30101.asp

『柒』 凱眾股份市盈率22.98倍是什麼意思

三生有幸中新股,
一朝喜獲大凱眾,
六六大順過新年,
七天假期大團圓,
零星散戶團結緊,
八面玲瓏散做莊,
八方簽友快進群,
四季發財一定行,
零手賣出唯我尊。

『捌』 為什麼很多st虧損股還能大漲呢

你好,上市公司出現虧損並不妨礙該上市公司股票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如果業績虧損的股票被市場資金炒作,會由於市場資金買入炒作的影響導致股票價格上漲。因此,虧損的上市公司股票也是可以買入投資的。但是,由於上市公司處於虧損狀態,股票的基本面較差,這有可能會導致股票支撐性較弱,加大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通常情況下,如果市場處於「牛市」上漲行情中時,業績虧損的股票也會受到市場和板塊的帶動出現上漲。但是,如果市場處於「熊市」下跌行情中時,業績虧損的股票很難會受到市場投資者的關注購買,從而有可能導致股票價格出現持續的下跌行情。而且,如果上市公司經營連續兩年虧損,會被冠上「ST」標示,視為有退市風險警示的股票,這樣很有可能會使股票價格出現大幅度的跌幅。
風險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據網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熱點內容
股票行權價高於現價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7-28 01:57:00 瀏覽:873
股市為什麼大跌證監會怎麼說 發布:2025-07-28 01:38:26 瀏覽:433
遵義的基金公司有哪些 發布:2025-07-28 01:07:59 瀏覽:52
美國公司退市後股民持有的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7-28 00:54:14 瀏覽:962
小額理財買什麼最好 發布:2025-07-28 00:44:12 瀏覽:377
沒有富爸爸如何理財 發布:2025-07-28 00:31:25 瀏覽:909
存款剩數和貨幣剩數有什麼聯系 發布:2025-07-28 00:24:14 瀏覽:188
股票在退市整理期間如何賣出 發布:2025-07-27 23:57:46 瀏覽:507
如何分析股市blas 發布:2025-07-27 23:57:38 瀏覽:981
期貨短線怎麼找買點 發布:2025-07-27 23:55:52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