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集團股份 » 英國怡和集團股票

英國怡和集團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1-13 04:21:15

❶ 怡和集團的歷史沿革

怡和集團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從事與中國的貿易。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
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它貿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洋行購得。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
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系,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
1895年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1898年與匯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沈、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
191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公司總部遷至上海。
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
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1949年後,怡和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
1954年,怡和集團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團將公司注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❷ 此外國公司在中國有百年歷史,賺取中國大量白銀,現狀如何

說起紮根在香港的一些富豪們,相信大家都腦海中想到的一定就是香港四大家族了,其實除了四大家族,香港還有很多別的富豪,只不過他們的名氣相比四大家族而言,沒有那麼大,但是他們的資產、影響力以及發展歷史,都是非常深遠的,其中有一個公司,就是這樣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怡和集團,大家可能沒聽過這個公司,那是因為這個公司行事作風非常低調,而且現在公司的總部已經不在香港了,但是他們大多數業務都還是香港的,接下來就來說說這個怡和集團吧。

結語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

曾經的怡和洋行已經成為了怡和集團,甚至還成為了世界五百強企業,連續多年在《財富》排行榜的前500位,怡和洋行見證了中國百年的歷史,雖然之前做過對華夏民族不利的事情,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同時也加強了中國和英國之間的交流,隨著時代發展和進步,兩國之間的貿易也越來越多,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對於中國的發展是非常好的,對於怡和集團,大家有什麼想要說的嗎?

❸ 怡和財富ApP是不是騙局,注冊投資後平台登錄不了了

不管公司大小, 看看合規不合規,目前階段都是在合規的前提下運作!

先看公司的風險, 是否合規,有沒有資金池!再看公司產品風險高低,也就是拿你的錢去做什麼了?
一定要看清楚理財產品的標的是什麼, 個人理財一定找低風險產品

p2p注意以下幾點1平台理財需要關注的幾個點:
1,平台的合規性:是否有銀行存管(如果有,可打電話確認咨詢), 是否有icp許可證(國家網站可查), 是否有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企業級別最高),信息是否披露。是否提交自查報告。
2 ,標的的真實性。
3,產品的風險系數,標的的安全, 是否是優質的借款客戶,是否是優質的承兌企業。
4,公司利潤是否能覆蓋給投資人的收益。你可以依據這幾條查查,看怎麼樣,每一個都很重要。
就個人理財而言,只要平台合規, 標底的風險越低越好, 這樣的話本金受損的可能就很小很小
還有最近好多人在談論到期退出問題!有兩種情況:1,錢到期,項目沒到期,則是債轉推出。過期限退出屬於正常;2,錢到期,項目到期,錢直接到期退出。 如果逾期那就是項目出現問題。則不正常!!!

❹ 怡和洋行的發展簡史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國廣州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也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經歷百年滄桑,目睹香江變遷,怡和在香港回歸前一刻轉移重心離開港九。

❺ 香港怡和集團是不是南宮家族的

香港怡和集團是 英國人的 怡和集團在2008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第437位,該年收入約為194.45億美金。 怡和集團董事局主席是亨利·凱瑟克先生。 怡和集團的總裁是黎定基先生。 怡和集團官方網站: http://www.jardines.com/旗下公司置地集團也曾經屬於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 怡和集團成立於1832年,總部設在香港怡和大廈,是一家建基於亞洲的的多元化跨國集團經營多項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業務,並在區內擁有豐富的營運經驗。集團在全球雇有員工約15萬名,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❻ 怡和集團的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並守則》的約束和規范。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准,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後,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並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後,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

❼ 關於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

世界船王包玉剛

1918年出生的包玉剛,算起來還是宋代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孫。他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包玉剛小時候在上海求學,他上大學時,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國,書是沒法讀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陽一家銀行當職員,後去重慶中央信託局工作。他以寧波人的精明和兢兢業業的作風,使自已經手的業務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戰勝利,他已是重慶礦業銀行的經理了。以後,他又回到上海,擔任上海市立銀行的業務部經理。許多人都認為,憑包玉剛的業績和才幹,再奮斗幾年,行長的交椅一定會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這時,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向行長呈上了辭職書,說他的興趣不在銀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親一起放棄了在上海的事業,全家遷往香港,靠著多年積蓄下的一點錢,去另闖天下了。

開始,他與父親合夥,做進出口生意,從國內購買干貨、豆餅、鴨毛、肥料以及牲畜飼料等土產,向外銷售。後來,因為中國政府決定實行國家統辦土產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後干什麼呢?父親的選擇是經營房地產,他是一個老式的商人,相信"無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剛卻以自己的眼光,認為當時香港的房地產業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資,是"死的";而且他們資本不大,去炒地皮,萬一被人吃掉了,就什麼也沒有了。他看中的行業是搞航運生意,他對父親說:"航運是世界性的業務,資產可以移動,范圍涉及財物、科技、保險、經濟、政治、貿易,幾乎無所不包!"包兆龍盡管不是十分樂意,但他很欣賞兒子的獨立思考和勇氣,所以最後還是同意了包玉剛的意見。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夢。可是,憑他們包家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他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這大大地刺傷了包玉剛的自尊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業來。

包玉剛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匯豐銀行貸款。可是匯豐銀行對航運業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航運的風險太大,這些船老闆不知道哪天就會被風暴刮成窮光蛋,甚至落到什麼荒島上去做"魯濱遜"!而華人根本不懂航運,借錢給他們去買船,那風險就太大了——銀行業的原則是不搞風險投資的!連碰釘子的包玉剛並不氣餒,他轉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銀行竟沒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擔保,就同意貸款給他。這樣,包玉剛才湊足了77萬美元,再次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包玉剛看著這艘小山一樣的舊船,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且取名為"金安號"。他說,這個名字,象徵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包兆龍看著兒子坐在香港的沙發中,就安排好了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兒子的能耐。這艘他還沒見過模樣的船,就已經開始為包家賺錢了!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和尼亞可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剛有自己的算盤,他承認自己對於航運業務還不熟悉,不如先長租給別人,倒可以持續、穩定地獲得租金收入;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航運業務了!

包玉剛確實趕上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他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最好的經營策略。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這次低潮過去後,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

盡管連戰皆捷,包玉剛仍不滿足,他認為單靠經營利潤來買新船,這個發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設法爭取銀行的貸款。當時,包玉剛還是個不太出名的小富翁,遠不是銀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資對象。可是包玉剛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他自己曾做過10年銀行家,對於銀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最大的銀行,而香港最大的銀行就是匯豐銀行。有人說香港是由四大勢力操縱的,指的就是政府、馬會、匯豐銀行和怡和集團。匯豐銀行的資產超過50億美元,香港的鈔票大部分是由它發行,大部分貿易也是由它支持,它發揮的作用更是難以估量!

包玉剛找到了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更憑著他對銀行業務的熟悉,很快就贏得了桑達士的信任。桑達士了解了包玉剛的長租經營方式和收入狀況後,當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剛提供數額不大的低息貸款。

有一次,包玉剛有機會以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新船,並把它租給一家日本航運公司,雙方議定租期為5年。日本航運公司急於用船,所以願意出面請它的銀行資助包玉剛買船。包玉剛算了一下賬,航運公司應該付給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萬美元,那麼,由日方銀行給他開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包玉剛就去找桑達士,希望匯豐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給他買船,他說他可以用75萬美元的信用狀作擔保,匯豐銀行不會有什麼風險。

100萬美元可不是個小數字,謹慎的桑達士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氣地說:"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個小孩子說你會發財吧?"包玉剛不慌不忙地反問:"桑達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狀,你能不能貸款給我?"

桑達士乾脆地回答:"貸!只要你有信用狀,我馬上貸給你!"

桑達士相信自己的經驗:你包玉剛船還沒有買,就要人家租你的船?還要人家請銀行給你開信用狀?這不等於是人家出錢讓你買船了么?!世界上哪會有這樣的好事!他認定包玉剛是在說笑話。

包玉剛一點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點行李上東京,他對那家日本航運公司說:"我是來拿信用狀的。因為我買船的錢還差一點,只要把信用狀開給我,我保證在3天之內就把船交給你們。你們信得過我,就先把信用狀給我吧!"

在這場"空對空"的斗爭中,包玉剛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結果,桑達士不但實踐諾言貸給包玉剛100萬美元,而且還從此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系。1962年,桑達士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不到2年,匯豐銀行便開始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實際上成了包玉剛的後勤部,使包玉剛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包玉剛在匯豐銀行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後來競成為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

而日本船廠呢,也同樣更加信任包玉剛,常常是要包玉剛"先把船開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0年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包玉剛雖然成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運業的風險太大,不少曾經成功的航運商都被無情地淘汰了。所以從7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

英國資本集團和華人資本集團一直是香港實業界長期摩擦的兩大資本集團。自從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資本集團壟斷了許多行業,華人資本長期處於劣勢。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華人資本漸漸壯大,李嘉誠等人早已躍躍欲試,要與英國資本集團一爭天下。李嘉誠先是悄悄地收買英國怡和集團所控制的九龍倉的股票,已經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這時,李嘉誠感到同屬於英資集團的和記黃埔對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時吃下這兩個地方,又是他的財力難以達到的,所以他約包玉剛密談,希望包玉剛能接手九龍倉。如果他們兩人能順利地控制和記黃埔和九龍倉,則英國資本集團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就一定會被動搖!

作為一個中國人,包玉剛早就希望華人資本集團能揚眉吐氣。他也深知九龍倉的重要地位。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那一帶的地價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龍倉,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資的裝卸和儲運業務。所以包玉剛表示願意接受李嘉誠的建議。李嘉誠坦率地說:"我所掌握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40元一股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你。另外,你把匯豐銀行的股票轉讓一部分給我。"

包玉剛知道,當初李嘉誠買這些股票時,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龍倉能為他帶來怎樣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兩位香港的"海陸大將"微笑著握手告別。掌握了九龍倉股票20%的包玉剛,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九龍倉董事局。但是他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悄悄地收買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萬股九龍倉股票,約占總數的30%。英國人慌了,因為他們只掌握著20%的九龍倉股票,這就意味著董事長的大權必須交給包玉剛了!也就是說,怡和集團將失去九龍倉。

怡和集團找到後台匯豐銀行商議,要匯豐銀行支持它足夠的現金,讓它有可能大量收購九龍倉股票。這年6月20日,趁著包玉剛在歐洲度假的機會,怡和集團突然發起反撲,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3000萬股,使他們掌握的股票占總數的49%,遠遠超過包玉剛所掌握的股票數量,他們認為,只要這個計劃一宣布,包玉剛一定會退出這場競爭。因為,包玉剛必須再收購2000萬股股票才能繼續保持他的優勢,而一夜之間必須拿出20個億的現金來,簡直是無法辦到的事情。

包玉剛是在法國的別墅里接到這十萬火急的情報的,他的心不禁隱隱作痛,深感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的雄厚,他幾乎要被逼到絕路上了!同時,他也意識到,李嘉誠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包玉剛決心要同英國倫搏一搏。他一邊放風,說還要去拜會墨西哥總統,卻在6月22日悄悄啟程趕回香港。幾個小時以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談笑風生,宣布他"到當鋪里轉了一轉",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小股東蜂擁而上,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包玉剛就調動了21億元資金,完成了他的收購計劃。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比怡和集團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龍倉!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嘆:我的天,21億,要2100個百萬富翁湊起來,才能有這么多的錢哪!

"世界船王"一舉"登陸",並且牢牢地掌握了陸地的控制權!包玉剛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遠遠超出了實業界的范圍。在英國女王封他為爵士後,日本天皇、比利時國王、巴拿馬和巴西的總統,紛紛授予他勛章或獎章。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他與世界風雲人物鄧小平、里根、伊麗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盡管包玉剛有如此顯赫的威望,但數十年來,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盡管包玉剛有難以數計的財產,但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游覽團"……

然而,對於生養他的祖國,他卻慷慨大方。新中國成立不久,首次發行建設公債,他盡自己的財力,認購公債達數萬港元。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購買中國建造的船舶,推動了中國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萬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遊飯店——兆龍飯店;不久,又捐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兆龍圖書館。他捐款5000萬元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投資600萬美元與內地合資建造寧波鋼鐵廠……

1991年9月23日,73歲的包玉剛在家中逝世。

❽ 怡和集團的介紹

怡和集團成立於1832年(壬辰年),總部設在香港怡和大廈,是一家建基於亞洲的的多元化跨國集團,經營多項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業務,並在區內擁有豐富的營運經驗。集團在全球雇有員工約15萬名,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❾ 怡和集團的成員

●怡和太平洋(Jardine Pacific Ltd.)100%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
˙ Colliers Halifax 怡高物業 50%
˙置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100%
˙金門建築(Gammon Construction)50%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 Cargo Terminals Ltd.) 25%
˙怡中航空服務集團(Jardine Aviation Services)50%
˙怡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port Services Ltd.)
˙怡中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 Terminal Services Ltd.)
˙怡和機器集團(Jard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怡和科技(Jardine OneSolution)100%
˙怡和地產投資(Jardine Property Investment Ltd.)
˙自由倉有限公司
˙怡和飲食集團(Jardine Restaurant Group)100%
˙怡和迅達(Jardine Schindler)
˙怡和船務(Jardine Shipping Services)
˙怡和旅遊(Jardine Travel Group)
● 怡和汽車集團(Jardine Motors Group)100%
˙仁孚行有限公司(Zung Fu Co. Ltd.)100%
˙南星(Southern Star Motor Co.)
● 怡和保險顧問集團(Jardine Lloyd Thompson group of companies)30%
「英國及歐洲最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亦是世界前六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之一」
●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
˙Rothschilds Continuation Holdings AG《RCH》20%
●牛奶國際(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78%
˙惠康(Wellcome)、ThreeSixty、Market Place by Jasons
˙萬寧(Mannings)
˙7-11(7-Eleven)、Starmart (不包括台灣)
˙宜家家居(IKEA)(大中華區)
˙美心集團(Maxim's) 50%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Holdings Ltd.)46%
˙MCL Land 100%(新加坡地產公司)
●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td.)74%
●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
●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 (印尼最大汽車製造商)
●PT Bank. Permata Tbk 44.5% (印尼第六大銀行)
●PT Astra Daihatsu Motor 31.87%
●PT Astra Honda Motor 49% (印尼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
●PT Astra Agro Lestari 64% (印尼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Toyota - Astra Foundation (持有生產公司5%的股份,銷售公司49%的股份)
●PT United Tractors Tbk.
●PT Astra Graphia Tbk

❿ 怡和洋行的基本業務

至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11,Pizza Hut、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等等,員工總數超過十萬。怡和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盡管公司大部份業務仍然設在香港,但公司的運作總部已不在香港。
怡和集團旗艦是怡和控股。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

熱點內容
環保基金排名科技創新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5-23 02:01:07 瀏覽:580
如何凍結債權人股權 發布:2025-05-23 01:36:37 瀏覽:145
股票交易員席位 發布:2025-05-23 01:36:37 瀏覽:496
如何獲得正大股份股權 發布:2025-05-23 01:32:55 瀏覽:346
既有股權還有債權如何拍賣 發布:2025-05-23 01:24:20 瀏覽:433
數字貨幣漲跌怎麼預警 發布:2025-05-23 01:08:53 瀏覽:148
周六股市大盤顯示的是什麼呀 發布:2025-05-23 00:58:54 瀏覽:211
股票交易手續費七八千 發布:2025-05-23 00:55:22 瀏覽:825
蓮花味精股票歷史價格 發布:2025-05-23 00:39:35 瀏覽:392
合夥人公司如何預留股權 發布:2025-05-22 23:52:26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