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⑴ 中國的火柴是誰發明的
火柴在當下已經不那麼常見了,被打火機、火槍等更為先進的取代了。但是火柴在過去的一個乃至前30年代可以說是非普遍和必備的一件小物品。根據過去火柴這一形制從西方傳來,在火柴在我國盛行的那段日子裡也稱其為「洋火」。
也就是說我國最早的火柴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皇宮里一群做飯的宮女發明的。
⑵ 火柴的火柴歷史
中國南北朝(420~589)時期,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最原始的火柴。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資治通鑒》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
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這是說當時民間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這也說明了原始的火柴,應該是在《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就已經發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據一則重要史料記載:「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這里的法燭就是後來說的發燭,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記述,我們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紀,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我們也知道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葯物,所以他們發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紙張薄的小片,用硫磺塗滿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發燭」、「粹兒」,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們沒有注意和重視。
在歐洲,火柴出現於古羅馬時期。當時一些小販,將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並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又用蘆葦取代了木柴,成為引火的材料。
1669年,德國人H.布蘭德提煉出了黃磷。人們利用黃磷極易氧化發火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後再沾黃磷而發光。1805年,法國人錢斯爾將氯酸鉀和糖用樹膠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發火。這些都是現代火柴的雛形。
1826年,英國人J.沃克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葯頭,裝在盒內,盒側面粘有砂紙。手持小木棒將葯頭在砂紙上用力擦劃,能發火燃燒。這是最早具有實用價值的火柴。
1831年,法國人C.索里亞以黃磷代替三硫化銻摻入葯頭中,製成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使用方便,但發火太靈敏,容易引起火災,而且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因黃磷有劇毒,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845年,奧地利人A.施勒特爾研製出赤磷(也稱紅磷),它是黃磷的同素異形體,性能比較穩定,且無毒。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創制出一種新型火柴,它是將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將赤磷葯料塗在火柴盒側面。使用時,將火柴葯頭在磷層上輕輕擦劃,即能發火。由於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產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稱之為安全火柴,應用廣泛。
1898年,法國人H.塞弗納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黃磷製成火柴,稱為硫化磷火柴。這種火柴與黃磷火柴一樣隨處可以擦燃而沒有黃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業開創於歐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廠建立於瑞典卡爾馬省的貝里亞城。1865年,火柴開始輸入中國,當時稱之為「洋火」或「自來火」。中國的第一家火柴廠是衛省軒於1879年在廣東省佛山縣創辦的巧明火柴廠。到1900年,中國共開設了19家火柴廠。1921年,劉鴻生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改進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產管理,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美麗」牌火柴。劉鴻生於1930年又創建了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1949年後,中國火柴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動連續機試製成功。1982年在濟南火柴廠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連續生產線。
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將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標志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徹底走進歷史。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為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12年,時任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以四萬元現洋入股公司,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建國後一度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當地文物部門對「泊頭火柴」的主要火柴生產設備進行了保護,並將設立專門的展館進行展示。
⑶ 火柴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十八世紀後期,第一代火柴誕生了。它叫「普羅米修斯」,和神話里取火的英雄同名。它住在一個密封的玻璃房裡。它有兩個鄰居:一個叫硫酸,一個叫氯酸鉀。硫酸和「普羅米修斯」住在一起,氯酸鉀住在玻璃房外面。它們的脾氣很大,只要玻璃房壞了,「普羅米修斯」就燃燒起來,很不安全。同時,這種火柴造價高,攜帶不方便。它旅途受到顛簸,就脾氣大發——引起大火。
到了18世紀80年代,法國有人給「普羅米修斯」換了個鄰居,叫磷。
不久,第二代火柴出世了。他是靠摩擦起火的。這是現代火柴的雛形。後來,這種火柴的生產專利被維也納的兩個工業家買下了,加以改造使其易燃。不過,燃燒有爆炸聲,並產生毒氣。盡管如此,它還是獨占市場六七十年,並於1865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定居。
這種火柴,使用時危險性大,令化學家大傷腦筋。19世紀中葉,第三代不含磷的火柴出世了,叫無磷火柴。
它最早出現在瑞典,又叫瑞典火柴。
無磷火柴的出現,是火柴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是由氯酸鉀和二硫化碲合制而成的。人們把摩擦面裝置在火柴盒的兩側,火柴與摩擦面摩擦才能燃燒。它被命名為「安全火柴」。
現代,由於現代工具的發展,很多人使用打火機而隨著淘汰了火柴的使用。今日,在超市中更容易買到打火機而不是火柴。
⑷ 哪個牌子的火柴最老
百年品牌「泊頭火柴」家喻戶曉,是河北泊頭市的城市名片,自誕生至今獲得過一串串榮譽稱號:全國知名品牌、河北省六大暢銷品牌、河北省重點名牌產品、河北省優質產品、河北省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第五屆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其中拳頭產品GB393-88型火柴榮獲「振興河北經濟獎」,是中國輕工協會火柴分會向推薦的優秀產品,「泊頭牌」被命名為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標。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標志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徹底破產,百年品牌「泊頭火柴」從此成為歷史。
⑸ 中國一家百年老廠,專門生產火柴,如今怎樣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陪伴父母成長的那些老物件也逐漸消失,以前的孩子在外面玩,現在的孩子在屋裡玩。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到實際生活了,他們甚至分不清蒜苗和韭菜,不知道縫紉機、甚至不知道火柴的存在。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玩火尿炕」,可是當我們成為父母後,想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玩游戲傷眼。
關於火柴的形成,西方有西方的歷史,中國有中國的歷史,曾經盛極一時的「泊頭火柴」也終將迎來屬於它的歷史。伴隨著打火機與電子打火器時代的到來,百年老廠泊頭火柴有限責任公司也終於堅持不住。直到2012年9月,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的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標志著亞洲最強的火柴生產廠家走入歷史,實在令人嘆惋。
⑹ 中國最早使用火柴是那一年
各位,中國最早使用的火柴,是由外國人作為向清朝皇帝進貢的「珍品」而傳入的,所以從前把火柴稱為「洋火」。中國最早的火柴廠在哪裡呢?大家可知道它就在我們佛山。 提到中國最早的火柴廠,就不能不說華僑商人衛省軒這個人了。他是肇慶人,青年時期到日本經商,目睹當時的火柴從東洋輸入,使得國內財源不斷外流,非常焦急。他決心學習火柴生產技術,後來積累了資金回國,多方考察後,發現佛山發展工商業的條件很不錯。1879年他在佛山文昌沙創辦巧明火柴廠,製造中國自己的火柴。佛山巧明火柴廠是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創辦的火柴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衛省軒辦這個火柴廠很是不易呀。他先通過旅日廣東同鄉在神戶開設的辦庄,購買製作火柴盒片的原料,甚至用高價購買日本暢銷的牌子火柴,注冊為國產的商標,如「舞龍」和「舞獅」。後來,注冊商標還有鯉魚、發財、巧明、國貨巧明等多種。巧明火柴廠初開辦時,規模很小,全靠手工操作,每天產量只有10多笠(每竹笠1200小盒)。衛省軒很能體諒工人,由於當時廠里工人有不少是女工,她們不少又是孩子的母親,因此他允許工人攜帶年幼的子女入廠開工,還發火柴盒外工作給村民加工。如今不少佛山家庭的老人都還記得向巧明火柴廠領料做過火柴盒。據說廠里的員工還真正成為了廠里的「股東」呢。在「五四」運動期間, 由於抵制日貨,工人響應罷工,工廠被迫停產.於是日本商人提出退股,不少員工和附近的人民都想盡辦法籌款買巧明的股份,買下日資的所有股份支持巧明火柴廠。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D0%B9%FA%D7%EE%D4%E7%B5%C4%BB%F0%B2%F1&in=12592&cl=2&cm=1&sc=0&lm=-1&pn=0&rn=1&di=1375362764&ln=1
⑺ 中國生產的第一盒火柴是什麼牌子
中國第一盒火柴製造於光緒年間,曹光漢所造,所以命名為光漢牌火柴!!
⑻ 火柴什麼時間進入中國
火柴是由誰發明呢!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 火柴,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中國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工業上的火柴:火柴工業開創於歐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廠建立於瑞典卡爾馬省的貝里亞城。1865年,火柴開始輸入中國,當時稱之為「洋火」或「自來火」。中國的第一家火柴廠是衛省軒於1879年在廣東省佛山縣創辦的巧明火柴廠。到1900年,中國共開設了19家火柴廠。1921年,劉鴻生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改進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產管理,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美麗」牌火柴。劉鴻生於1930年又創建了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1949年後,中國火柴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動連續機試製成功。1982年在濟南火柴廠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連續生產線。
⑼ 中國第一火柴廠在哪裡
河北省泊頭火柴有限責任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
百年品牌「泊頭火柴」家喻戶曉,是河北泊頭市的城市名片,自誕生至今獲得過一串串榮譽稱號:全國知名品牌、河北省六大暢銷品牌、河北省重點名牌產品、河北省優質產品、河北省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第五屆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其中拳頭產品GB393-88型火柴榮獲「振興河北經濟獎」,是中國輕工協會火柴分會向推薦的優秀產品,「泊頭牌」被命名為河北省首批著名商標。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舉行資產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標志著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徹底破產,百年品牌「泊頭火柴」從此成為歷史。
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為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12年,時任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以四萬元現洋入股公司,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1] 1948年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晉察冀邊區乃至全國最早的公私合營企業之一。1950年5月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歸屬國有,「泊頭火柴」加快了發展步伐,迅速成長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很多國內知名的作家、藝術家談到對泊頭的印象時都不約而同地會提到「泊頭火柴」,「泊頭火柴」做為一個百年品牌老字型大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早已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片。
泊頭火柴有限責任公司集火柴生產、科研和火柴機械為一體的大型企業,其年生產能力370萬件(每件100包1000盒),是中國及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公司。公司總部位於河北省泊頭市內,有京滬高速公路、京滬鐵路和104國道經過,與天津機場和建設中的黃驊港相毗鄰。下屬8個分公司,12個處、室、院、所,集生產、科研、服務於一體,總佔地面積為33998.66m2,員工2400餘人。
該公司生產歷史悠久,工藝先進,管理科學,擁有一批優秀的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技工隊伍,具備對火柴行業成套設備的設計、安裝、調試、技術培訓、技術改造、技術咨詢的能力。
公司產品有安全火柴系列產品、火柴機械繫列、刨花板等產品,公司配備有先進的科研設施及專業的科研人員,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堅持不懈地對設備與技術的創新改造。其火柴系列產品品種規格眾多,可承接各類火柴的加工,其火柴機械先進、實用、物美價廉,深受廣大用戶青睞。企業連續保持省輕工先進企業和省輕工行業「十大排頭廠」稱號,企業先後晉升為省級先進企業、國家二級企業、輕工部重點骨幹企業。在全國火柴行業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多年居國內同行業之首。
隨著打火機、電子打火器具等替代品的紛至沓來,行業內部競爭的白熱化,中國火柴業的整體倒退已是不爭事實,而在火柴工業大面積和突圍和潰退中,各大國有火柴生產知名企業紛紛落馬,享譽業界的「五朵金花」(泊頭、開封、安陽、濟寧、蚌埠)除泊頭火柴有限責任公司(原泊頭火柴廠)一家維持正常的生產外,其餘的均香消玉殞,倒閉或轉產分解成數個私營小火柴廠。而這個中國火柴工業翹楚的百年老廠泊頭火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全行業國有企業運營模式的最後一個存活者,正面臨著企業改制不徹底,負擔沉重、冗員過多、稅賦相差懸殊等痼疾困擾,徒具「國內領先,亞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優勢,卻難以奮翅高飛,不能不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