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白銀股票
㈠ 清王朝就已經有股票了嗎,誰推出的
清王朝在接連遭受了兩次鴉片戰爭的痛擊之後,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在總理衙門的帶動下開啟了一場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辦近代軍工企業的近代化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揭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序幕。洋務運動主要靠有能力和實力的漢族地主在地方推行,其中執牛耳者當屬。李鴻章可謂是涉獵了近代工業的方方面面,同樣中國的第一隻股票的發行也是在他的推動之下完成的。
招商局原始股的股價定在了每股100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一股6000元人民幣,不愧為泱泱大國第1股。10年之後,輪船招商局的股票股價被炒到了美股265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接近16萬元,可謂天價。這么高的股票價格居然還有人在買,可見當時清朝人炒股甚至比當代人還要瘋狂。基於此制度優勢,輪船招商公司很快成為了近代中國創辦的規模最大企業,之後在清政府貸款的支持之下,居然以222萬白銀收購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成為了亞洲首屈一指的居於壟斷地位的航運公司。
㈡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
明朝和清朝早期,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國中是比較大的,那時的中國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一定規模,但那時的中國人還很封閉,遠洋貿易幾乎沒有,但西方一些國家的遠洋貿易已經非常興隆,他們對中國的很多產品有大量的需求,主動前來貿易,造成中國貿易順差逐年加大,也就是白銀流入中國。
白銀換黃金——跨洲大套匯,16世紀後葉和17世紀,明清時期,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同時也有大量的黃金外流,以黃金換白銀,這就是所謂的套匯。
那時的中國產業健全,貨品豐富,能夠自給自足,對進口西洋貨品沒有依賴,基本上只有單方向的出口,所以嚴重貿易順差,白銀流入中國。西方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後來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逐漸平衡了中國的順差。但到後期,中國進口的鴉片已經高過了出口的貨物,反而造成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2)中國第一白銀股票擴展閱讀
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自14世紀末開始,隨著民間用銀、官方賦役折銀,白銀貨幣極大地擴展,15世紀末白銀貨幣化在社會內部的膨脹,促使出現了海外貿易熱潮,使得貨幣和財產進一步活躍了起來,喚起了人們新的更大的白銀貨幣需求。
嘉靖年間,白銀在社會流通領域中已經占據主幣的地位。此時,一方面出現了國家財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會上從皇族到小民都有對於白銀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會的商業性行為,正說明了無論從國計還是從民生都存在著對白銀的大量需求。
16世紀全球化開端,這種中國社會內部產生的巨大需求形成與全球的互動,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我們切不能忘記,此前伴隨白銀貨幣化過程的,是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從折銀到征銀,這是明朝賦役改革有別於歷朝歷代的根本特徵。
發展到張居正改革,核心是財政改革,改革存留於世的兩部重要文獻《萬曆會計錄》和《清丈條例》,證明了白銀貨幣成為國家財政體系主體的趨向,表明中國古代兩千年以實物和力役為主的國家財政體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的財政體系轉型,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
㈢ 最早的股票出現在哪裡
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㈣ 中國有哪幾個白銀交易所
白銀現貨電子交易在國內變得熱門,很多股民或有投資需求的新手也加入現貨 交易這一行業。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電子現貨持續火爆,導致各地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國內盤面大小不一,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選擇一家合適的現貨盤面,對投資者來說,退則 安全放心,進則容易獲利。同時,經過政府的第一輪整頓後,已經有部分市場擁有政府批文, 而沒有政府批文的盤面將會淘汰出局。因此,對於現貨投資者來說,挑選一個合適的現貨盤 面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事情。
㈤ 股票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股票是洋人發行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商開始在中國興辦工商企業並開始發行股票。最早在中國設立股份銀行的是英國匯豐銀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設立總行,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187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買賣外商股票的的經紀人。
與此同時,在清朝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也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股票。1872年李鴻章、盛宣懷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股票。1882年上海初步形成了證券市場,華商組織了上海「平準股票公司」,外商組織了「股票掮客公會」,這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專門從事股股票交易的機構。1891年洋商開辦上海股份公所。1902年清政府建立了上海眾業公所。1908年發生了我國歷史上股票交易的第一次嚴重的投機倒把事件。
1914年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條例,證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規。當時的上海股票商業公會設在上海二馬路一帶(今九江路)。最初有會員12家,後增至15家,會員繳納12兩白銀作為公會資本,每月還要交會費2兩。交易品種包括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及外匯等等。交易方式是現貨交易,交易時間為上午9——11時,手續費按1%—5%收取。這標志著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現代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1921年秋,風雲突變,當時上海先後興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發行股票成立了信託公司,因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而倒閉,引起了連鎖反應,上海有近百家證券物品交易所倒閉,只剩下包括上海貨商交易所在內的十幾家。天津的證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價暴跌、交易所倒閉之風的影響,於1922年停止了營業。後來人們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託公司的倒閉風潮稱為信交風潮,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6月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為了穩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軍管會接收和清理了原國民黨時期的證券交易所,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該所於1949年6月正式營業,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㈥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後為什麼沒人要
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圖就是「中國第一股」的票樣,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時下股民雙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飭商辦」,用今天的話講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試點」;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准設局」,則「李鴻章概念股」,比「黃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輪船運漕」,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旱澇保收,絕對的「高科技政府項目」,比起掛風帆的沙船運漕,妥妥的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加混改」題材集於一身,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當時的高科技)運輸企業,剛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飯碗,更何況1000兩一股的股票,先交500兩就能拿走,無論盈虧,股東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這樣的個股,上市之後,是不是得連續10個漲停板才靠譜?
不幸的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在此之前,李鴻章對於自己這套「官商合辦」的手段頗為自得,於1872年12月23日《試辦輪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據稟稱:會集素習商業殷富正派之道員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籌商,意見相同,各幫商人紛紛入股,現已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可見李鴻章對於胡雪岩(胡光墉)主動當「肥羊」給予了厚望,起碼做個千金馬骨,引領商人入股也是正辦。不想事到臨頭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鴻章只好從天津練餉錢中撥出20萬串(編者註:還記得盛宣懷的煤礦本錢吧?),不足部分,讓總辦朱其昂(註: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墊付,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為首的買辦、錢商,按照今天的說法是「銀行家」,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說好聽是生意,說不好聽了就是命令,真進了董事會,反倒要跪著聽招呼,何苦來哉?
至於說暴利誘惑就更是談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來是不少了,畢竟當時廣大農村的土地利潤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潯四象八牛之類的大商人眼裡,根本就不夠看。
當時僅僅內地貿易的利潤率即可達20%,國際貿易的利潤率更多達40%,沿海商人平均利潤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在正常貿易之外,還有白銀銅錢兌換的投機、銀兩與銀元的投機、票據的投機等等伴生的機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錢商出身,可謂此道的行家裡手,操盤利潤還要翻番。
因此,不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買辦圈子也少人問津「輪船招商公局」這個「大型壟斷國企」,原因很簡單,沒人願意自掏腰包給李鴻章製造一個「愛國大玩具」,同樣的「玩具」,在前幾章里就提到過,盛宣懷的湖北煤礦、鐵礦,終究只是個騙財政撥款的故事罷了。
李鴻章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換條路,「官商合辦」不可取,「官督商辦」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熱心,廣東買辦行不行?
1873年5月,掛牌開張半年的「輪船招商公局」又換了牌子,改名「輪船招商總局」,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卻辦不成事兒的總辦朱其昂退居會辦,李中堂嫻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殺驢」。
接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的身後跟著兩位名人——香山人鄭觀應、香山人徐潤,香山買辦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輪船招商總局,此後十餘年間,局面完全翻轉。
1875年,在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等外商聯手壓運價的惡劣形勢下,輪船招商局盈利15萬余兩;1876年,盈利34萬余兩;1877年,輪船招商局斥資200多萬兩白銀買下旗昌輪船公司,仍盈利45萬余兩;1879年,運價回歸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萬兩。
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1874年輪船招商局又開始發放10%的高額股息,利好消息不斷,股價卻仍然不溫不火。1876年,已經改小面額到100兩1股的招商局股價仍在40-50兩徘徊。
奇怪嗎?根本不需要喊冤,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股票也沒幾個人看得上,簡言之,市場沒培育起來。
㈦ 白銀價格漲至近8年高點,未來的趨勢如何
目前白銀的價格都是散戶們抱團炒作起來的,未來白銀的價格應該會歸於平穩,而散戶抱團也會很快面臨瓦解。近日,白銀價格出現了飛漲,有分析人士表示,白銀價格的飛漲主要是因為大量散戶在社交輪胎上聚集,一起買入白銀,讓白銀的價格不斷走高。此前美國散戶抱團對抗空頭的舉動,已經獲得了成功。哪家做空的機構已經宣布退場,並且表示不會再做空這家公司。而散戶們受此消息影響,開始如法炮製的去抱團太高其他公司的股價,已經有多隻股價受該行動的影響,出現了大量的漲幅。
㈧ a股白銀上市公司有哪幾家
主業白銀的上市公司有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金黃金、山東黃金、雲南銅業。
1、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銅金屬采選,冶煉,加工,貿易為一體的上市公司,1992年6月經安徽省體改委批准設立,於1996年11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是中國最早上市發行股票的銅業企業。公司坐落於素有"中國古銅都"之譽的安徽省銅陵市,是新中國最早建立起來的銅工業基地。
2、中金黃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6月23日,由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原中國黃金總公司)、中信國安黃金有限責任公司、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藏自治區礦業開發總公司、山東萊州黃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寶銀號貴金屬有限公司7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8)中國第一白銀股票擴展閱讀:
銅陵有色已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貿易合作關系,數十種產品出口到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現為中國對外貿易特許經營百強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中國最大進出口企業500強。
公司參與了智利、秘魯、加拿大、厄瓜多等國家的資源勘探開發。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參與海底礦產資源合作開發的企業,建立並形成了一種新的國際經營格局。
㈨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為何被指「搜刮民間財富」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1894年(光緒二十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爆發,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的戰爭開支。為了籌集甲午戰費,清政府實施「息借商款」,開始了我國首次國內公債發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籌款方式一般為借外債,另外就是國內籌款--捐輸。據《那桐日記》載:(1894年)8月17日,戶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諸多票號、銀號26家借款。到了26日,戶部候補主事裕紱呈遞一項條陳,重點之一就是籌款,條陳稱:「自海上軍興,海口又皆封禁,不獲已為權宜之計,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蓋一借洋款,則海外皆知,與其謀及外洋,不若籌之內地。(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作為戶部司官的裕紱,非常清楚清政府解決財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時,常向洋商特別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記》載:(1894年8月)30日,戶部尚書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稱「商款不宜撥歸內府,恐為言者所摭」。
據此推測,戰爭導致戶部無法劃給內務府相應的款項,不過,翁同龢不建議向外國借款,只有籌借內商款,並由內務府籌款。
昭信股票實物圖
從償還情況來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還是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沒有按照部定章程認真償還,一部分作為報效,據民國《安縣志》載:「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願報效,不願領本息者,准其具呈繳票,按給獎敘」,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何處,今無檔案可查」根本不想還;還有的地方以增廣學額的辦法抵償,據《平度縣志》載:「以股票易實銀歸為辦學之款」。
無法「善終」的發債行為,嚴重透支著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啟超認為「政府財政上之信用孚於其民」,可見,大清王朝已經走向暮年。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㈩ 中國股市關於白銀的股票有哪些謝謝
白銀股票、有關白銀的股票、白銀概念股票、白銀概念股:
ST 威達【000603】:
豫光金鉛【600531】:
榮華實業【600311】:
西部礦業【601168】:
江西銅業【600362】:
馳宏鋅鍺【600497】:
ST 梅雁【600868】:
恆邦股份【002237】:
中金嶺南【000060】:
提示:榮華實業、ST威達、豫光金鉛最具白銀概念,炒作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