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乾熱岩股票
1. 乾熱岩哪個學校做的比較好
網路上沒有確切回答,最好自己親自去詢問一下,這樣了解的情況才比較准確清楚,以便做出更好的選擇。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所以只有選擇自己擅長並感興趣的專業,再根據專業選擇學校。
2. 什麼是乾熱岩
乾熱岩(HDR),也稱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或稱工程型地熱系統,是一般溫度大於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的高溫岩體。這種岩體的成分可以變化很大, 絕大部分為中生代以來的中酸性侵入岩, 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變質岩, 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塊狀沉積岩。乾熱岩主要被用來提取其內部的熱量, 因此其主要的工業指標是岩體內部的溫度。
中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岩資源於青海省共和盆地。青藏高原南部約占我國大陸地區乾熱岩總資源量的1/5。
2019年在山東省日照市和威海市的部分區域發現乾熱岩富存區,資源量總計相當於188億噸標准煤。
3. 開采乾熱岩有哪些難點,中國能利用乾熱岩么
今年對於能源領域,真是一個不安寧的一年。一會兒可燃冰大熱,說是將來可以取代石油的清潔能源,一會又說發現了乾熱岩,媲美17萬億噸煤,國家也來湊熱鬧,各國都放言二三十年內,燃油車將被電車取代,諸如此類……其實這些資源的勘探固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事實是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要達到商業化應用,也遠達不到新聞媒體標題的「吹捧」。
什麼是乾熱岩資源
乾熱岩,說白了也是傳統地熱能的一種,只不過換了個說法,讓大家感覺耳目一新。地熱能大部分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性熱能,它起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按照其儲存形式,地熱資源可分為蒸汽型、熱水型、地壓型、乾熱岩型和熔岩型5大類。乾熱岩則是一般溫度大於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緻密不透水)的高溫岩體。
開發乾熱岩資源的原理是從地表往乾熱岩中打一眼井(注入井),封閉井孔後向井中高壓注入溫度較低的水,然後加壓,將儲層岩石壓裂,同時在注水井周圍部署采出井,通過注入冷水,采出熱水,將熱量帶出。帶出來的熱量可以用於發電(最主要的方式)或其他循環利用。
今年在青海鑽獲的乾熱岩資源具有埋藏淺、溫度高、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填補了我國一直沒有勘查發現乾熱岩資源的空白。從乾熱岩地熱資源區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約占我國大陸地區乾熱岩總資源量的1/5。
開采乾熱岩的難點
要開發乾熱岩資源需要人工熱儲壓裂等多種關鍵技術的支持,因此乾熱岩資源距離開發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比如,開發乾熱岩地熱資源需要深井鑽探,鑽打高溫岩體鑽頭的耐熱度需要達到350℃。另外,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應用防斜鑽井技術,這將增加開發過程中的難度和生產費用。目前,我國在鑽井、壓裂、微地震監測、數值模擬等方面的技術雖然有了較大提升,但在建立乾熱岩開發利用技術體系方面還面臨很多瓶頸,如高溫科學鑽探技術、大面積人工熱儲壓裂技術、人工熱儲裂隙跟蹤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乾熱岩的開發利用,需要藉助大量水的循環,每次提取地熱資源時,都要給地下岩石水庫注水,在循環過程中還要對流失的水不斷補充。因此,充足的水源供應是開發利用熱干岩的一項重要條件。當然,目前也有專家正在研究用超臨界的二氧化碳作為循環液。這種方法可以避免水溶液注入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不過,這項研究才剛剛起步,仍有不少技術難題有待解決。
其實,從1904年義大利托斯卡納的拉德瑞羅第一次用地熱驅動0.75馬力的小發電機投入運轉,並建造了第一座500千瓦的小型地熱電站算起,地熱發電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了。如今,紐西蘭、菲律賓、美國、日本等國都先後投入到地熱發電的大潮中。其中,美國地熱發電的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進行乾熱岩發電研究的還有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但迄今尚無大規模應用。
與國外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乾熱岩勘查與開發利用相比,我國對乾熱岩的開發利用相對較晚,因此實現大規模開發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達到或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應該說,乾熱岩是頁岩氣、煤層氣、頁岩油、太陽能熱發電、地熱能利用、海洋能發電等未來國家重點發展支持能源項目中的一個,雖然潛力巨大,但商業化進程依然緩慢。
4. 經過兩年鑽探驗證,青海省共和盆地中北部地下2230米處,勘查到埋藏淺、溫度高的乾熱岩,這是中國首次
乾熱岩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乾熱岩的利用
5. 青海地區在新能源開發上有什麼樣的進展
旅行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
6. 新中國三大科技發明
1、熱干岩開采
北京時間2017年9月6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在我國青海正式宣布:日前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鑽獲236℃的高溫乾熱岩體。
這是我國首次鑽獲溫度最高的乾熱岩體,實現了我國乾熱岩勘查的重大突破。這是一項全新的資源誕生了,比煤炭、石油高效幾十倍!不影響環境,說白了就是把地球裡面地熱開發出來,永遠可以利用。
2、沙漠的低成本土壤改良
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科研團隊首次發現並定義了土壤顆粒間存在萬向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土壤施以溫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維持植物穩定,並且保水、保肥和透氣。而沙顆粒間不具備這種約束,找到了萬向約束,就找到了沙子向土壤轉換的密碼。
經過4年實驗,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環保高效的萬向約束引入方式向沙中添加一種植物性纖維黏合劑。經過改造,"一盤散沙"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 易志堅說,這項技術可實現土壤沙化的逆過程,有望將沙漠"土壤化",成為植物生長的理想載體。
3、袁隆平教授主持的海水,鹽鹼地水稻種植
海水稻已經在試種,將以最快的時間普及到全國。袁隆平院士表示,海水稻只要達到上億畝,可以多養活幾百萬的人口。所以海水和鹽鹼地真的能種植水稻了,而這背後是科研隊伍的默默努力和奉獻。特別是袁隆平和陳日勝教授的話「搞研究必須在中國」都無不體現了中國的民族氣節。
(6)中國乾熱岩股票擴展閱讀
熱干岩型地熱資源是蘊藏在熱干岩體中的地熱資源,儲熱岩體中不存在熱水和蒸氣。其溫度可達到數百攝氏度,但是由於地表缺乏大氣降水,或者因為其本身的透水能力太差,不能形成水熱型地熱資源,而岩體所蘊藏的大量熱能目前還難以直接利用。
根據地溫梯度值可將熱干岩型地熱資源分為:高級80℃/千米,中級50℃/千米,低級30℃/千米。將熱干岩體轉化為水熱型地熱田,叫人工激發。人工激發方法很多,如高壓水力破碎,化學爆炸破碎,甚至利用地下核爆炸,人為地使熱干岩體產生透水裂隙。
然後通過鑽孔將地表水送入其中汽化,再通過另一鑽孔引出蒸氣而後利用,這個過程就叫熱干岩體激發。地球熱能主要寓存於熱干岩體之中。通過熱干岩體激發形成的水熱型地熱田,稱人工地熱田。
7.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8. 青藏高原為何不大力開發乾熱岩資源的原因
新興地熱能源,是一般溫度大於18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緻密不透水)的高溫岩體。存量巨大。中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岩資源於青海省共和盆地。青藏高原南部約占我國大陸地區乾熱岩總資源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