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抵消泡沫
⑴ 中國的股市存在泡沫危險嗎政府改採取哪些措施
我的空間有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利用艾略特波浪理論分析當前股指2007-06-13 19:52艾略特波浪理論作為技術分析的經典工具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和發展。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很好的掌握它。由於理論本身是一個定性的分析工具,很多條件和結論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即使今日我使用該工具分析當前股指,然其分析結論是否反映實際情況,仍然有待市場的考驗。
如果單純考慮所謂的「五升三落」,可能我們還處於第3浪的漫長漲勢之中。並且考慮到諸多經濟利好因素,以及持續高漲的市場情緒,這個第3浪可能還會出現常見的「延長波浪」。據此分析,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我們的股指還會出現第5浪的增長,屆時,即使突破6000點也不足為奇。
又如果我們從整個股市的具體現象來分析,我們會明顯發現很多第5浪的徵兆。二三類股票一度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其漲幅大於一類股。「雞犬升天」的普遍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的股市已經後繼乏力,其上漲意願方已經黔驢技窮。假設我們確系處於第5浪,我們的第5浪還能持續多久呢?
市場依舊歌舞昇平,慘痛的記憶彷彿已消逝無跡。回顧6月1日至4日的恐慌,我們不難發現,4300點可能是政府的一個敏感點,而等到我們再次接近或者逾越這個敏感點的時候,政府會否出台相應調控措施?即使4300甚至於4500點置之不理,那麼4800點,5000點呢?因為從目前的形勢看來,只要沒有太壞的消息,5000點會很快到來。6月份的CPI高達3.4,連續三個月的通漲警告,會否讓央行實施加息呢?一切都似乎未知,一切又似乎早已暗示。
政府的良好願景是股指能在4000到4500點持續徘徊,反反復復,慢慢騰騰的徘徊個大半年。等到一系列壓力釋放之後,再來上新一輪的利好牛市。然而,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諸多缺乏風險意識和股市知識的中小投資者,以及不可掌控的市場情緒走向可能使得政府的一系列如意算盤落空。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中國股市你何去何從,我們繼續觀望。
⑵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泡沫嗎
在股市中,有泡沫是很正常的,水開了也會有泡沫呢,水不喝了嗎。關鍵是泡沫是否過大,或惡意人為所至。這就是上面幾位所說有人為因素和非人為因素。
非人為因素一般是正常的,股市在運行中,牽涉到上市公司的業績,股民們的利益,股價會不停地震動,泡沫也會不停產生。如泡沫過大,政府出台幾個政策,會有效抑制或消除。但如果是人為所至,某些大機構大主力憑借雄厚的資金,肆意興風作浪,那要依靠政府強手出擊了。
不管怎麼樣,我們小散戶一定要頭腦清醒,不過貪不過懼,保持良好心態,在股市中博擊,想必賺錢勝率會大一點的。
⑶ 中國股市現在有泡沫的成分嗎
可以肯定的說,不僅有而且很嚴重。比如那些垃圾股,題材股,股價被炒到天上去了,這不正是所謂的泡沫嗎?
求採納
⑷ 股票市場的供方和需方有哪些當中國股市出現泡沫時,政府如何調節供需雙方消除泡沫
供方是上市公司,需方為股民,當泡沫出現的時候,政府不會調節,只會有更多的垃圾國有企業高溢價發行新股,無論什麼時候,都在這么做,只不過是發不發的出去的問題罷了,政府不會為了消除泡沫而消除泡沫,從來都是眼紅而已
⑸ 如何應對股市泡沫問題
股市不存在泡沫。股票的價值原則上與本身價值有關,其實關系不大,在國內的股票市場,股票的價格決定於莊家的態度。
其中有一個道理是非常明確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手上持有的股票總是不漲,因為股票在你手上,而不是在莊家手上。沒持有的股票狂漲,大家都沒有,股票自然在莊家手上,莊家手上的股票不漲他拿著干什麼!
⑹ 股票泡沫很大後一般多久才可以正常化
1、股票是一個很復雜的市場,也就是說影響因素太多了,所以用科學的辦法沒有辦法估計,只能用預測趨勢的辦法來估計,而且股票買的就是預期,買的就是企業的未來,這個是股票估值的基礎。
2、在市場經濟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意思是說泡沫只有破滅了才知道是泡沫,在破滅之前,沒有知道他是不是泡沫,這個是對股票很金典的闡述,你仔細琢磨一下。還有一句話就是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也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要輕易的對泡沫定義,也許你認為他是泡沫,明天在美國有一個公司叫facebook要首發上市,市場估值是超過1000億美元,換成人民幣就是6300億,這個公司你覺得貴不貴?
3、買股票要根據自己能承擔什麼樣的風險,就選擇什麼樣的股票,不要被股票所困惑。
4、中國股市2008年泡沫破裂了,到現在都沒有正常,已經4個年頭了。
5、美國1999年股市泡沫,現在回頭看其實也不是泡沫,因為從更長遠的區間看,他只是回調。
6、最後給你說一句,如果公司的質地不錯,其實不存在泡沫。如果公司的質地不好,其實他從一開始就是垃圾。
⑺ 股市泡沫破滅後的中國存在嗎
肯能不是很大的問題,應為中國股票和房地產泡沫爆破的時間相差的時間太遠了,股票的泡沫都爆破了很多年了(07年)。可能也是中國政府的功勞,把房地產泡沫拖到現在才捅破。
⑻ 中國股市泡沫何時破滅
這種事情天知道!中國股市這20年來最常見的就是泡沫,年年有人喊泡沫破滅,年年的價格都比國外的股票高。到底這種狀態是怎麼形成的,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就我本人的感覺看,在目前這種滯脹環境下,中國股票的泡沫破滅不太可能採用劇烈的方式,很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磨死人的橫盤震盪方式,震盪到公司的利潤追上價格為止,時間長的超過您的忍耐極限。這樣,泡沫不就自動破滅了嗎?這種磨人的行情對我們來說簡直有種和僵屍同眠的感覺,沉悶,乏味。「悶」這個字很可能就是中國股市的寫照。
⑼ 除了市盈率外,怎樣從其他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分析股市泡沫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泡沫嗎
1. 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
除了平均市盈率外,衡量一個股市整體是否存在泡沫或是具有投資價值,還有如下指標。
(1) 紅利支撐股價水平。有人舉香港上市的匯豐控股和長江實業的例子,認為沒有泡沫的股票價格是由上市公司的分紅、凈資產支撐的。然而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股市中只是特例,特大型公司的股票,成長性較差,炒作困難,分紅或每股凈資產確定了它的大致價格下限。
(2) 平均股價。2001年6月14日滬深市場(剔除了PT股)1089隻A股平均價格16.91元,至2002年1月10日,滬深市場1121隻A股平均價格為11.51元,有研究人員撰文認為,股票平均價格可以評估市場的投資價值或風險水平。平均股價在15元以上,風險很大,平均股價在10元以下,風險較小。這種經驗規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平均股價指標的缺陷仍然存在,價格高低不能作為股票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送股、轉增股、配股、股票拆細時平均股價發生跳躍,但股票的內在價值沒有相應變化;平均股價沒有考慮實質經濟,經濟繁榮與經濟蕭條時,合理的平均股價水平自然不應相同。
(3) 平均市銷率。西方有些學者(肯尼斯.L.費希爾,1984)就提出市銷率(PSR,price sales ratio)的概念,即每股市場價格除以每股銷售收入。由於銷售收入的波動性要比凈利潤的波動性小得多,所以市銷率比較穩定。而且,一股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都是正的,所以計算平均市銷率時,幾乎不需要剔除上市公司,可以將所有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保證了計算的客觀性。費希爾對美國股市一百多年數據的檢驗表明,根據市銷率判斷個股和大盤,投資效果比市盈率好。在費希爾看來,用市盈率定價是很不科學的,「市盈率10倍太高,1000倍卻太低」。([ 美]肯尼斯.L.費希爾,2000)
(4) 平均市凈率(托賓q).與費希爾不同,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史密瑟斯等(Andrew Smithers etc.,2001)偏愛平均市凈率指標,也叫托賓q指標(q ratio)。史密瑟斯認為,q值就像彈簧,將股市拉向它的內在價值位置。他還認為,q值和平均市盈率指標大多數時候朝著相同的方向運動,但平均市盈率偶爾會給出災難性的價值數據。有一個事例顯示了托賓q的威力,2000年初史密瑟斯等出版的《華爾街價值投資》一書根據托賓q建議人們要拋空股票。
(5) 市場成本。市場成本(AMC®,Average Market Cost), 也叫平均持籌成本,是指剔除非理性交易後,市場上所有投資者持有某隻股票的平均成本。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市場成本在數值上恰好等於股票的內在價值。
用市場成本指標來衡量股市的投資價值,幾乎具有以上幾個指標的所有優點而沒有它們的不足。市場成本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衡量個股的投資價值,如果市價遠高於市場成本,這種股票跳水只是遲早的事,反之,這種股票則值得關注。
市場成本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對不同時期的同一市場或不同的市場,都具有解釋力。NASDAQ指數漲得太高,就必然會跌回它的平均成本位置(這是資金堆積的地方),但到了平均成本線上就會獲得較強的支撐,並不因為它的市盈率水平是100多倍(參見附表)而還含有多少泡沫。目前上證指數的市場成本為1509.258點,根據市場運行的內在規律,如果跌破這一點,並不是股市沒有投資價值,而主要是投資者沒有信心。
2. 幾個悖論
(1) 經濟高成長與上市公司質量差。前一段時間,證券市場上一片打假之聲。很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業績好的不能相信,業績差的也有操縱盈利的嫌疑。我就不理解,中國的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會計師事務所、交易所、證監會、新聞媒體等等層層監督,難道做假會比非上市公司厲害,難道中國上市公司的成長遠遠落後於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的證券市場是轉軌經濟中的證券市場,不能拿理想的完美的目標來裁剪。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國民的信心,難道證券市場的發展就不需要投資者的信心?
(2) 中國證券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與證券市場問題成堆。客觀地講,證券市場是中國市場體系比較公開、比較透明的市場,也是發展速度較快的市場之一。但給人的印象卻是中國證券問題成堆,必須來一次傷筋動骨的調整,甚至推倒重來。這將把中國證券市場引向何方?
(3) 按現金流量貼現計算未必有投資價值,但外資收購意願強烈。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並不完全是按購買力平價確定的,而按現行的匯率計算,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後有很強的購買力。這導致在國內投資者看來很貴的股權,在境外投資者未必這么看。2001年11月23日新華社深圳又傳出消息,美國艾默生公司花7.5億美元收購華為技術公司下屬的深圳市安聖電氣公司全部股權。安聖電氣尚且如此,大唐電信、中興通訊(2002年1月9日總市值分別為9.57億美元、12.44億美元)難道市場價格很高,對外資沒有吸引力嗎?不要以為中國的企業不值錢,有些東西並不反映在會計報表裡。當然,A股價格存在結構性不合理現象,但不是平均市盈率畸高。
(4) 11年指數漲了15倍,但投資者整體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並不高。指數有時會誤導決策。乍看來,滬市11年漲了15倍,上證指數年增長率達27.9%,非常之快了,股市裡肯定積累了大量的泡沫。但細心的人應該發現,在1994年8月以前,市場容量很小,股指大起大落,而這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卻將上證指數市場成本抬高到757.519點。實際上,1994年8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平均持籌成本1509.155點)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收益率為9.74%,考慮到交易費用(含印花稅、傭金、過戶費等中國的交易費用率較高,投資者的換手率也較高,所以總的交易費用數額可觀),中國投資者的平均年收益率是非常低的。
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其股價指數總是在不斷上漲,原因在於經濟在增長、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總額在增長、市場成本曲線也在逐步抬高。長期來看指數總是上升的,不能看指數漲了多高就據此判斷股票市場是否不正常。
(5) 同一上市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場上股價及其表現截然不同。有人喜歡將中石化在香港、紐約和上海市場的不同價格來說明中國市場里存在大量泡沫。這種比較是非常片面的。眾所周知,由於市場割裂,國內投資者到香港市場上購買股票受到限制,兩個市場上股票的供需關系完全不一樣,由此導致價格出現很大差別是很自然的。如果兩個市場是自由流動的,價格自然會相互接軌。另一方面,即使兩個市場自由流動了,也不能認為A股股價就一定要以香港股價為標准與之接軌。價格將根據新的市場供需關系重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