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為啥要恢復股票
A. 中國股市現狀要等幾年才能恢復嗎
1--停止無尺度的修改游戲規則和所謂救市,從不看到哪一家真金白銀回報二級市場,還冒出一個紅利稅的優惠政策,相關部門的工資,白發了。
2--停止無恥的增發(特別是不對等的增發)和配股。恢復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業務,但是要T+1。
3--為了避免暴漲暴跌,每8個交易日,漲100%,或跌40%,要停盤2-5天,如果復牌後繼續漲或跌,同等停盤。
4--ST股票的退市,要兌現。
5--公司依靠新聞來炒作的股票,停盤30-50個交易日
B. 股票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
總體而言,與上述的中國股票市場的階段性發展規律相適應,中國股票市場的功能也經歷了從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建立直接融資渠道、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基礎性功能;到促進國有企業轉機建制(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搞活國有經濟服務;再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高級、復合性功能的逐步演進歷程。然而,當前的中國資本市場還存在著大而不強,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投資者自律、系統風險控制以及財富的不合理分配等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新興+轉軌」的特殊階段,都會長期伴隨中國股票市場存在。因此,從股票市場成長階段的基本特徵是發展、完善和規范市場這一角度看,當前的中國股票市場仍然還處於比較稚嫩的成長期。
C. 為什麼中國股票這兩年一直跌給個理由。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寧願送給外國人也不會給中國老百姓來分享。
D. 新中國取締股市時股民怎樣了
第一次「股災」
包括缺乏經驗的深圳管理層在內,誰都沒有料到1990年11月下旬的多頭慘烈失敗會釀成新中國證券史上的第一次「股災」。股市的狂跌與深圳的冬天一起降臨了。和股民的熱情火山噴發一樣,這種熱情同樣驟然間結成了冰塊。到12月中旬,深圳股市每天以5%的跌停板速度,不帶喘息地連續下挫,成交金額從上千萬萎縮至30多萬元。不要說黑市交易消失得無影無蹤,就連證券公司小小的櫃台前亦門可羅雀。面對如此瘋狂的下跌,12月13日,深圳市政府不得不把每天5%的跌停板改為2%,然而依然無濟於事。
1990年的最後10天,股價平均下跌10.74%,股票市值損失達6.4億。1991年元旦,市政府出台令股民振奮的舉措,把每天2%的跌停板,改為與漲停板一樣,統統是0.5%。同時,張鴻義副市長專門召集深圳5家上市公司負責人開會,明確向他們表態,上市公司的這次年終分紅,應該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很顯然,政府希望通過分紅派息,讓股民得到可觀的投資回報,來促使股市止跌企穩。
深圳的專家學者們對深圳是不是已陷於「股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時的專家們還只能套用「國際慣例」,按國際上股價跌去30%作為股災的標准,連續40天跌勢的深圳股市,場內價已跌至股災水平,而場外價早就是股災了,所以專家們頗有信心地套用股市格言:「股災之日,反彈之時。」他們認為深圳的股價跌到了谷底,反彈就在眼前。
元旦過後,即1月2日,1991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一些股民懷著對市領導講話的信心和對專家們的信任,鼓起餘力,奮勇入市,開始了一輪新搏殺,一時間成交金額突升,從30多萬升至700多萬,在多頭出其不意的突襲下,股價止住了跌停,一時間股市真的泛紅回暖了。然而第二周奮勇托盤者就紛紛斷臂,5隻股票的反彈僅僅是曇花一現,緊接著又連續6天跌停,成交金額降至300萬元以下。1月12日,5隻股票中有兩只沒有跌,沒有跌的原因竟然是沒有成交1股,連跌停的機會都沒有,另有一隻也只成交了1手(當時的1手為500股)。
1991年春節前,傳出5家上市公司分紅派息的消息,公司大都以股民最希望的送紅股方式進行分紅,接著各公司的業績報告也紛紛公布,頓時證券公司交易大廳春意盎然起來。
龍頭股深發展首先起跳,封殺漲停,帶領其餘4家公司齊步上揚。當時有一家台灣電視台原本來拍攝深圳「股災」凄風苦雨的場面,不料碰上的卻是人頭攢動,股價齊上揚的熱鬧景象,只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這是春節前最後一批入市抄「底」的多頭勇士們,有了買家,息戰已久的空頭就有了對手,拋盤洶涌而出,成交量驟然放大。2月25日,在《股市縱橫》欄目發表了一篇題為《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文章:「春節前後又颳起了一股拋售風,其成交量之大,為近兩個月所罕見。然而,心理已得到適當調整的眾多深圳股民,大智若愚,適時入市,購進了早已想買而又買不到的深圳發展銀行股票,度過了一個祥和歡快的春節。」
文章似乎預示著春節後必然反彈,對入市者的勇氣與目光大加褒揚。但春節後不知什麼原因,各公司的分紅方案「猶抱琵琶半遮面」,遲遲不肯登台亮相。多頭動搖了,經過16天的波動上揚後,股價再次掉頭而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連續跌停。此後深圳股市真正進入了漫長的黑夜旅途。
E. 中國的股票什麼是後才能恢復正常
中國的股票市場的確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股票現貨市場只能做多不能做空,股票期貨市場可以做多和做空。且股票期貨市場准入門檻高(50W起),將普通散戶屏蔽在外。
這樣,機構可以通過做多股票做空股指期貨來對沖套利,而普通散戶受制於資金面、消息面、技術面的不足,必然被剪羊毛。
何時才能恢復正常,靜待政策改變吧!
F. 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 關閉了所有的證券交易所
因為政權更迭,新政權還不適應,才有了被關閉的行為發生。還可能因為股票和證券不屬於社會主義的形式。也阻礙了社會主義的進行。所以才會被被關閉的。
G. 回答: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要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
中國近代的工業化起步晚,底子薄,加上帝國主義的掠奪,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刮和長期的戰亂使得民生凋敝,經濟衰敗,所以新中國成立推翻三座大山後,要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著手恢復生產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H. 為什麼中概股要回歸A股
首先,中概股是外國或香港證券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簡稱,就是說這些公司主要業務在中國,但在外國或香港上市。
中概股回歸A股的意思是,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私有化,然後回到A股重新掛牌上市,或者借殼上市。
中概股回歸的主要動機是跨市場套利,因為國內的估值遠遠高於相同資產的國外的估值。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僅為13倍,而國內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市盈率高達45倍和67倍。估值水平的巨大差異就形成了天然的套利機制——將中概股私有化,然後來A股上市套現。最早進行此操作的是著名的股票「暴風科技「。
I. 為什麼中國股市十年歸零
其實沒有歸零,歸零的只是指數而已。舉例來說2009年浦發融資,大盤指數修正,所有IPO,增發的指數修正都是修正基期的,這也就是說,每次有新股發行,大盤都是實漲明跌的。
J. 中國己上市的股票質量那麼差為什麼還要新股上市
要打新 會凍結一部分資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