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注冊制是最大的敗筆
① 注冊制到底會給中國股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解碼金融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8206682/answer/7532945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帶來透明信息的完備披露
實行注冊制,證監會是不是就不要審了?依然要審,但證監會要審核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備性。目前,證監會作為監管者的角色其實是錯位了,證監會其實沒有義務保證每個股民都賺到錢,更沒有義務保證融資方一定能圈到錢,證監會要做的是保證上市公司必須清晰准確地披露應該披露的信息,把可能遇到所有的情形包括風險,都准確地披露給投資者,接下來就是自由交易,願打願挨的事情。
交易所審核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是否達到上市標准,但不對盈利前景、募集資金使用提出實質性意見。上市公司在海外的上市標准很簡單,它們可以接受一個不盈利的企業,因為不怕公司沒盈利就怕沒未來——可能這個公司現在不掙錢,但是兩三年以後可能會掙很多錢,比如谷歌上市的時候也是虧損公司,可是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某種意義上,交易所看重的是交易性指標,哪怕是虧損公司,只要投資者接受,公司就可以正常上市;而如果一個股票如果跌到一塊錢以下,而且沒什麼交易量,那就是說市場不認可這個公司,它就應該退市。
也就是說,注冊制下,市場擁有了鑒別一家公司值不值投資的權利,市場用鈔票來表達它的選擇,雙方利益對稱,進行願打願挨的自由交易。注冊制就是使監管者的職能和角色發生一個調整,但不代表它的缺位,就是說家長退出、變成警察——監管者仍然在那裡,維持市場的秩序,保證上市企業不欺騙投資者,而不是替投資者做價值判斷。
2、帶來市場定價的規則
其實,不同國家的發行制度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像台灣、日本,甚至是德國等大部分國家都是從一開始管制比較嚴格的一種制度,慢慢轉向一種比較開放的、以市場同業自治為主的制度。但是,無論哪一種發行制度,都是在投融資者之間找到利益的平衡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這個利益的平衡點是不一樣的。
而資本市場運行的制度環境是決定發行制度選擇的重要因素。我記得十多年以前中國有個很熟悉的口號,「資本市場為國企改革服務」,大家那時候覺得挺正確的,國企改革就需要資本市場。
現在想想對嗎?國企是融資者,當資本市場為它服務的時候,證券市場整個的規則就是嚴重有利於融資者,也就是資本市場替國企來圈錢,幫它完成國企改造。當國企把大量的不良資產剝離出去後,再通過上市從老百姓那裡圈了很多錢,於是,虧損的國企一下子就變成了盈利的國企,現在國有資產龐大的基礎,跟那時候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是有關系的。這里我也不去做歷史的評價,但從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資本市場應該考慮投資者的利益,否則投資者就會離開市場,所以大部分資本市場都會慢慢走向均衡性的市場。
每一個發行制度都是跟它的歷史相結合的,我們新股發行制度從一開始的審批制,發展到2005年以後號稱是核准制,但由於我們的核准帶有太強的行政權力色彩,其實跟審批制還是沒有完全脫鉤,所以,我們現在有點像審批制,有點像核准制,接下來就是往注冊制方向發展。從趨勢上來看,各國對公開發行股票的審核標准在趨松,審核標准在不斷降低,也就是說,監管者權力放到一個比較小的地位,只要擬上市公司不違法違規,股票發行的選擇權交給市場,只要市場願意接受,公司怎麼虧損都可以,IPO定什麼樣的價格都可以。
信息披露制度:很多人說股票價格太高不公平,其實,公平與否,第一個關鍵在於雙方信息是否對稱,存不存在欺詐行為;第二個關鍵在於雙方是否自願交易。只要是信息透明的自願的交易,任何一種價格都是公平的。在這種原則下面,政府就不會去管市場定價的具體市盈率,比如現在完全市場化的美國,發行時就是管住上市企業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確性。
美式累計投標詢價制:為什麼高報價在中國股票市場會遭到詬病,因為裡面存在一種貓膩:目前機構並不需要為自己的報價負責,於是有些機構就會報很高的價格,但是報完以後只買一點點,而且最後的買價是使用大家報價的均價,肯定低於自己的高報價,這種報價制度會拉升股票的價格,導致價格操縱。而在美國股市,機構要為自己的報價負責,報了最高價就要以最高價買這個股票,就跟上海在沒有進行價格管制之前的車牌競拍制度一樣:你報10萬就10萬塊一張,你敢瞎報嗎?你不敢瞎報。每一個報價的投資者,要為自己的報價負責任,既然報出這個價,就說明你認為它值這個錢。中國目前投標的報價制度是存在漏洞的,但這個操作漏洞是可以堵上的,只要讓投資者為自己的報價負責,並且對購買的數量也做出一定的要求,這樣的規定就能剔除價格操縱的一種貓膩。
自主配售制和超額配售選擇權:現在中國股票發行既然沒有自主配售,那麼中介機構可以把價格抬的很高,賣不出去總承銷商負責,注冊制以後,機構的綜合能力,包括股票客觀的定價,都會成為整個發行過程中必須把握的東西。當發行股票很容易後,可能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圈那麼多錢了,也不會再有超額配售。
總之,整個發行的制度實際上都是逐漸寬松的,隨著市場的成熟,市場的權力是越來越大,這是整個全球發行制度變化的一個趨勢。
3、帶來退市制度
注冊制還會帶來真正的退市制度。其實,退市制度在中國出台了很久,但幾乎沒什麼公司退市,退市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注冊制,俗話說,「吐故才能納新」,但在中國股市,其實納新才能吐故。在非注冊制下,上市非常不容易,不僅僅是上市公司會拚命保,地方政府也會保,所以最後就變成交易所、證監會跟地方政府在博弈,在這種情況下,吐故是很困難的,而如果不能吐故就是不斷地炒作,於是就有了殼資源。IPO實行注冊制以後,退市就會很容易,因為企業只要符合上市標准就可以掛牌,上市就不再稀缺,也就沒人去花大價錢購買殼資源,所以一個上市公司只要沒有價值就可以退市了。
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退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香港式的退市,一種是美國式的退市。
美國式的退市相當於逆轉板,企業股票可以從一個OTC市場升到一個創業板,從創業板升到主板,同樣,主板退市以後,股票仍然可以到OTC市場去交易,這樣盡管已經退市,但股票仍然有流動性,也就是說還可以起死回生,盈利前景好到一定程度,這個股票還可以轉回去,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但是香港不一樣,香港沒有OTC市場,退市就意味著破產清算,退市就是徹底的退。因為這一點,香港的退市實際上是非常慎重的,根據Wind數據,退市企業的比例為10%,但是,這個數據是虛高的,因為香港把所有轉板都理解成退市,實際退市的公司里90%都是主動退市的:比如我在香港退市到美國上市了,他也理解成退市;還有一種是因為業績好,或者業務發展改變以後,我被更大的股東收購了,收購完成原來的就退市了。也就是說,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被迫退市的比例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大概就是1%的股票。
在這兩種退市方式中,我覺得中國將來的退市制度可能更像美國的逆轉板退市,就是新三板可以進入中小板,進入主板,如果主板股票表現不好,也可以退到OTC市場或者新三板去,股票仍保持流動性。
注冊制改革的目標與路徑
從路徑來看,我個人判斷中國的IPO注冊制肯定是漸進式的:從審批制到核准制然後再到注冊制,我們走了20年。台灣也是這樣,台灣從1983年就開始實行核准制和注冊制並行的制度,經過23年、到2006年以後才真正完成實行注冊制。中國可能不會走那麼長時間,但是肯定是從新三板、中小板這些比較基礎的、影響力也比較小的市場里開始,最後才是主板的注冊制,是一步一步來的,絕對不是休克式的。
從本質上看,注冊制改革有兩大主要目標:
第一個就是通過解決供求的失衡,來解決高IPO價、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現象,正是因為上市的額度和規模管制,股票供求不平衡造成了這三高,注冊制就是創造一個供求平衡的環境。
第二個是通過減少審批環節去行政化,提高發行效率,減少權力的尋租。
② 我國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利弊
如果實施注冊制的話,應該會讓更多企業可以得到上市的機會,增強資本市場的規模,不過規模太大,可能會分流資金,會使得有些公司股票的流動性減弱。
③ 為什麼都說注冊制最不利創業板
這個要分階段來看,短期不是利好,長期會好一點。
注冊制是一種市場化行為,也就是在政策制定的時候考慮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市場化推動企業進行創新,注重質量和效益以及防止過分投機行為。
防止過分投機行為,就是當創業板的股票較少時,投機分子會針對一個比較垃圾的股票進行操作,從垃圾股炒成概念股或者表現股,這個過程就存在套利行為。當股市這類企業,就是你也分不清是垃圾股和表現股的時候,更多的這樣的企業容易讓投資人明白單支股票的上漲存在投機,就是泡沫。
為什麼不看好,股市本身就是圈錢的地方,因此,市場化對投機者來說是毀滅性的,因此,他們會害怕,所以唱空,所以他們說注冊制不利創業板,其實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博弈。
注冊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④ 股票注冊制大利空 中國a股為什麼么大跌
注冊制用意就是穩定市場的。
可能是今天利空的消息不太多。
⑤ 在中國實行注冊制會不會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股票是一種廣義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會有供給和需求。我已經在新股發行從核准制轉變成注冊制會帶來哪些影響? 中簡單介紹過股票發行制度的歷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應仍然是非市場化的,發行速度和發行家數掌握在證監會手中,發行價格也被強行壓低。一級市場現在就像是買彩票,中簽以後每一簽都能帶來近萬元的收益,很典型的如最近的蘭石重裝,可以去數數多少個漲停。
雖然高溢價發行一定意義上解決了上市公司高溢價發行被詬病「圈錢」的問題。但是這是以全民大抽獎派發福利,同時破壞證券市場新股定價功能為代價的。投資者對新股的鑒別能力又回到了股市最瘋狂的那段時間,新股的各家公司之間,除了發行價以外,沒有人關心是以多少倍市盈率發行,是什麼行業,募投項目准備做什麼都不重要,只要買到就賺錢了。如果說證監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這樣,那我也無話可說,但如果說對比一下當初實現市場化的一些口號,恐怕只是背道而馳。
有人喊,注冊制了股市就是吸血鬼,大肆圈股民的血汗錢了。而事實是否如此呢?是,不能否認短期內肯定會有很多破爛公司甚至造假公司擠破頭地上市,但是股市不是繳稅,沒有人用國家強制力逼公民買股票。新股供應市場化,而資金面不變的結果就是雖然很多公司通過了審核,但並不代表這就能上市。因為所謂的IPO實際上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叫公開發行,第二個叫上市交易。上市交易的前提是公開發行了約25%或10%股本(原股本4億股為分界線,以上可發行10%)。
在上市交易前公司要首先向一級市場投資者增發新股,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那麼如果市場上的股票供應大大增加,一天有100家企業同時公開發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投資者不再敢根本不看公司信息就投資了,而這100家企業當中恐怕也只有最多20家能完成發行,剩餘的80家無人問津。過去的那些利潤馬馬虎虎,增長平平,夕陽產業的企業將都無法完成發行。能夠完成發行的將會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較高利潤且現金含量較高的、新興行業這三個特性中佔到一條的。最終傳統的重資產、低毛利的工業企業將會不太有可能獨立IPO,而是通過上市公司平台橫向整合的方式漸漸集中起來,這對於這些產業來說規模化才能帶來效率最大化。而資本將會格外青睞那些具有更好前景的企業,這個過程就實現了資本導向的轉變。
另一方面,力推注冊制也是為政府減輕負擔的一種措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政府習慣性地大包大攬,掌控了很多權力和利益,但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和管理難度。證監會的管理思路也是如此,投資者本來應該是自行決策,自行承擔風險的。但是過多的進行風險控制,並且以行政的方式設定各種准入門檻,各種事項審批,導致了一些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現象出現(盡管並不是不合邏輯的),而這些現象會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典型的就是打新股,一旦打中帶來過高的收益率,導致整個資金市場利率飆升,市場都在借錢去打新股。這些行政化的風險控制同時也導致投資者教育遠遠不足,散戶的行為經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訴求,證監會也承擔了相當的罵名。而如果真正的注冊制實施,證監會的角色必定要向事後監管大大傾斜,變為專門從事反證券欺詐和反財務造假的一支新的專業執法機構。實際上美國的SEC執法部門占據了相當的資源,嚴厲查處不僅僅是樹立了美國證監會的法律權威,每年更是有可觀的罰金收入,除了維持自身運作還能上繳國庫數億美元之多。證監會也從散戶的痛罵中完全解放出來,成為投資者的真正保護者。
但說了這么多,這么好的注冊制能不能真的實現呢?目前來看還不是很樂觀,因為需要很多法律基本框架的支持,例如更為嚴厲的證券欺詐刑事和經濟處罰(我覺得造假上市的實際控制人和股東就應該承擔無限責任)、投資者集體訴訟辦法、更完善的退市辦法(亞馬遜虧損好多年,在中國早就先ST後退市了)等等。如果按照總理的最新要求,上市不需要持續盈利了,那需要修改證券法等底層法律,這一圈基本制度建設全部完成恐怕得好幾年。而在這過渡時期,恐怕還得按老樣子加點新花樣這么來。
但是回到問題「會不會造成垃圾股滿地」呢?到那個時候法律制度完善了,垃圾股會有很多想要上市,會有一些能上市,但是他們都會被市場淘汰或者被監管機構打飛出局。留在裡面的質量會比現在高。
⑥ 注冊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具體如下:
1、注冊制對市場影響有四大利好,一大利空。長遠來看,注冊制將減少為權力尋租買單,減少波動,強化價值投資,這對中小投資者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其損失。
2、利好:
一、核准制是存在制度缺陷。
當一些人或部門手握「誰可以上市」「誰先上市」的大權時,不可避免會引發權力尋租現象,這些權力可能會被轉化為個人利益。最終,誰為這種昂貴的「審批權力」買單?絕不是上市企業,而是中小投資者。這就好比,誰為計程車的牌照,為「份子錢」買單?普通乘客呀。所以,核准制隱藏著對中小投資者的「暗中掠奪」的不合理機制。如果不實施注冊制,無法談投資者保護。
二、注冊制可以有助於將資金引流到實體經濟,有助於「萬眾創新」。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僅僅是讓上市企業獲得資金支持,與其他企業無關,與經濟無關。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因為審批制及上市難問題,A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市場,股市走牛也只是讓殼資源更搶手,更稀缺。如果實施注冊制,那就不同了。注冊制讓風投、創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機制。有了上市預期,A股的高估值將會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中小微企業,投資和服務於新經濟。這種市場化的資金導流,打通股市和經濟的「任督二脈」,顯然比任何政府的扶持政策更有效率。
三、讓A股由賭場向市場轉變,減少毫無意義的殼資源炒作。我們知道,核准制的結果是殼資源稀缺,而不是投資資金稀缺。其結果是,很長時間里,一堆資金圍著殼資源亂炒一通,在5000點的時候,創業板平均市盈率達到120倍以上。這其實就是賭場,我想不出這些炒作資金對經濟的任何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賭場中,價值投資成為空話,中小投資者大多為輸家。
四,增加市場穩定,減少大幅波動。對於上一波股災,有很多人認為是股災拖延了注冊制施行。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是注冊制的拖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股災。暴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短時間內暴漲,因為泡沫。我們知道,在嚴格的核准制下,企業上市的節奏肯定跟不上杠桿資金入場的節奏。如果注冊制早點推,如果股票供應與杠桿資金入場保持更好的市場動態均衡,可能就不會短期暴漲暴跌。
3、另外,除了核准制,T+1及漲跌停板也會助漲助停。筆者認為這都是A股長期大幅波動的根源,務必要引起重視。
4、利空:
因為目前的股票價格是有殼資源溢價的,也就是含有「審批權力」的價值。如果推行注冊制,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市值股票的價格會受影響。這個原因完全可以理解。這就好比,手裡如果持有計程車牌照的人大多會反對完全市場化且無需牌照的專車。
⑦ 我國股票發行實行注冊制的利弊
股票發行注冊制對市場影響有四大利好,一大利空。長遠來看,注冊制將減少為權力尋租買單,減少波動,強化價值投資,這對中小投資者帶來的好處要大於其損失。
利好:
一、核准制是存在制度缺陷。當一些人或部門手握"誰可以上市""誰先上市"的大權時,不可避免會引發權力尋租現象,這些權力可能會被轉化為個人利益。最終,誰為這種昂貴的"審批權力"買單?絕不是上市企業,而是中小投資者。這就好比,誰為計程車的牌照,為"份子錢"買單?普通乘客呀。所以,核准制隱藏著對中小投資者的"暗中掠奪"的不合理機制。如果不實施注冊制,無法談投資者保護。
二、注冊制有助於將資金引流到實體經濟,有助於"萬眾創新"。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僅僅是讓上市企業獲得資金支持,與其他企業無關,與經濟無關。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因為審批制及上市難問題,A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市場,股市走牛也只是讓殼資源更搶手、更稀缺。如果實施注冊制,那就不同了。注冊制讓風投、創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機制。有了上市預期,A股的高估值將會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中小微企業,投資和服務於新經濟。這種市場化的資金導流,打通股市和經濟的"任督二脈",顯然比任何政府的扶持政策更有效率。
三、讓A股由賭場向市場轉變,減少毫無意義的殼資源炒作。我們知道,核准制的結果是殼資源稀缺,而不是投資資金稀缺。其結果是,很長時間里,一堆資金圍著殼資源亂炒一通,在5000點的時候,創業板平均市盈率達到120倍以上。這其實就是賭場,我想不出這些炒作資金對經濟的任何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賭場中,價值投資成為空話,中小投資者大多為輸家。
四,增加市場穩定,減少大幅波動。對於上一波股災,有很多人認為是股災拖延了注冊制施行。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是注冊制的拖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股災。暴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短時間內暴漲,因為泡沫。我們知道,在嚴格的核准制下,企業上市的節奏肯定跟不上杠桿資金入場的節奏。如果注冊制早點推,如果股票供應與杠桿資金入場保持更好的市場動態均衡,可能就不會短期暴漲暴跌。另外,除了核准制,T+1及漲跌停板也會助漲助停。筆者認為這都是A股長期大幅波動的根源,務必要引起重視。
利空:
因為目前的股票價格是有殼資源溢價的,也就是含有"審批權力"的價值。如果推行注冊制,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市值股票的價格會受影響。這個原因完全可以理解。這就好比,手裡如果持有計程車牌照的人大多會反對完全市場化且無需牌照的專車。
~~~~~~~~~~~~~~~~~~~~~~~~~~~~~~~~~~~~~~~~~~~
就算一點點的弊!如果沒有社會保障系統和醫療系統的完善1!!那也將是對弱勢散戶的屠戮!!滅頂之災!
⑧ 股票注冊制怎麼回事!為什麼一提注冊制就跌那麼厲害
注冊證是新股上市的簡化版,意味著上市越來越容易,流程越來越短,對資本的需求會更加旺盛,分流二級市場資金
⑨ 到底什麼是股票注冊制,有什麼影響,好還是壞
歐美股市都是注冊制,股票發行注冊制是指證券發行申請人依法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公開, 製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機構審查, 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發行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的一種制度。 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在注冊制下證券發行審核機構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 不進行實質判斷。
以前中國股市上市公司上市都是必須由證監會審核,必須要有3年盈利才能申請上市,導致一些有前景,卻暫時沒有盈利的公司不能上市(如58同城,去哪兒...),注冊制則不需要盈利也可以上市,由證監會審核變為股民自己判斷
長遠來說應該是利好股市,但如果沒有相關的監管措施也沒用,如:歐美股市對內幕交易監管很嚴格,中國則內幕交易很嚴重,處罰力度也低。還有信息披露,歐美股市的信息披露監管很嚴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