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收購中國企業股票
⑴ 如果一家中國公司被外資收購51%股份
持有51%叫絕對控股,公司性質也發生變化,沒有被收購的危險。
持有49%或以下,叫相對控股,有被收購的可能。
世界通用。
⑵ 國外公司如何收購國內上市公司
1.以股票份額合並或內部通過協商達成收購。
2.如果國外公司收購國內上市公司股票,那麼就要看市場上每股的「含金量」而定,而後進行內部和解,達成收購。
建議:若急於出售股票可依市場調節,適量降價。
⑶ 在外資企業收購國內企業過程中發現被收購公司的股權已經被人民法院凍結了收購還可以進行嗎
一般情況下收購前需要花錢做盡調的,被凍結了收購進行的可能性不大,這個情況一般盡調都會包括
⑷ 被外資收購的中國企業
不知道您是否記得樂百氏這個品牌。曾經中國飲料企業十強之一。後被法國達能收購。三笑。被外企高露潔收購。蘇泊爾,被法國SEB收購。小護士被巴黎歐萊雅收購。大寶,被美國強生收購。雙匯,這個大家該都知道,也吃過。被美國高盛收購。南孚,被美國吉列收購。統一潤滑油,被英荷殼牌收購。大理啤酒被丹麥嘉士伯收購。是雲南地區的霸業。卻...著名的佳木斯,被美國約翰迪爾收購。可口可樂以24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匯源果汁。當時股票瘋漲,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些以上億收購的中國企業,當時在中國都算地區的龍頭老大。也許是中國市場的扭曲另這些企業起了憤怒。也許這是與國際接軌的最好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還能有幾個自己的品牌,這自己的品牌又能堅持多久。不得而知。中國永遠在被動。以這樣的方式,我們繼續停留在發展中國家是否要超過100年?呵呵。
⑸ 外資企業購買股票
北京消息 (記者 周翀)國外投資者對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後新上市公司兩類對象進行戰略投資,可以採取有條件的定向發行和協議轉讓以及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這是商務部、證監會、國稅總局、工商總局、外管局近日聯合發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作出的規定。
作為股權分置改革的配套政策,2005年11月商務部與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涉及外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境外戰略投資者可購買已股改公司A股股份。新頒布的辦法進一步對外資戰略投資的方式進行了界定。
《辦法》規定,取得的上市公司A股股份三年內不得轉讓;投資者應嚴格遵守行業禁入和投資比例限制。
《辦法》同時明確,符合下列五種情形的國外投資者可以出售A股:投資者進行戰略投資所持上市公司A股股份,在其承諾的持股期限屆滿後可以出售;投資者根據《證券法》相關規定須以要約方式進行收購的,在要約期間可以收購上市公司A股股東出售的股份;投資者在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前持有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且限售期滿後可以出售;投資者在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持有的股份,在限售期滿後可以出售;投資者承諾的持股期限屆滿前,因其破產、清算、抵押等特殊原因需轉讓其股份的,經商務部批准可以轉讓。
而對境外戰略投資者在二級市場對A股只能賣不能買的限制,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周到認為,既明晰了外國戰略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與QFII之間的邊界,也為監管部門規避了風險。「如果所有外國投資者都通過戰略投資者名義對A股股票進行買賣活動,將給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帶來巨大挑戰,QFII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
《辦法》將於2006年1月30日正式實施。
⑹ 中國國內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
中國拚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幹了什麼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於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
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於工行,美鋁之於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並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並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裡。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70%以上。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行業、機械製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化學纖維製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製造業)、醫葯行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築業、傢具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製造業、工藝品及其製造業等行業中,都佔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佔30-40%以上。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後,佔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後,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後,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製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外資市場佔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製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2%,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約為30%。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佔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製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佔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佔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後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台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並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迦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佔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佔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佔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製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佔我國輪胎佔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 6%,由於國家對鋼鐵行業並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 29%股權);法國聖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後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並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像,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佔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准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並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 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於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葯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塗料、生物制葯等下游領域佔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聖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餘家企業,其中製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聖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⑺ 關於外企收購中國企業
中國目前最大的危險是外資正不斷吞並(並購)中國企業,這不僅嚴重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將嚴重削弱共產黨的實權,過去中央很多好的政策無法真正落實到地方或者阻力重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正是因為外國收購並控制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石——國有企業和民族產業!這等於捆綁住了國家的手腳,後患無窮!而且國企被外國並購重組必將架空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想想過去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常事情就明白了。在將來,我國坦克的零部件由外國控制的中國企業提供,在戰場上會莫名其妙地出故障;飛機發動機由外國提供,在戰場上會莫名其妙地熄火(我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動機居然由美國提供);美國凱雷並購徐工,中國重型裝備由美國參與製造,到時候就不僅是炮彈里摻沙子的問題了......另外在將來,難道讓我們的下一代吃的食品由外國提供、喝的飲料由外國提供、治病的葯品由外國提供、臉上擦的化妝品由外國提供......一旦外國看中國的某項政策不順眼,就會「不慎」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葯品安全事故......
我國企業竟然向外國同業競爭者融資,這豈不等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競爭者的手中,任人宰割嗎?大家請想一想,當代大學生讀了多年書,最後只能爭著給洋人打工, 爭的是頭破血流,最後洋人的企業還挑三揀四的不要你呢!我們的民族工業最後都落在外國人的手中,我們中國人還有什麼好日子過嗎?
還有以下這些令人心痛的事實:
▲英國聯合利華「租借」中華牙膏:
中華牙膏是中國最早、最具知名度的牙膏品牌之一。1994年初,英國聯合利華公司取得了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中華」牙膏。隨後,中華牙膏的銷量一直未能增長,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 法國達能收購樂百氏:
位於廣東中山的樂百氏曾是中國飲料工業十強企業之一,中國最著名的飲料品牌,其「樂百氏」奶曾連續六年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2000年3月,法國達能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成為其最大的股東。此後幾年,這個曾經與娃哈哈一起爭雄的著名飲料生產商一蹶不振。
▲ 德國美潔時收購活力28:
原為湖北沙市日化公司所有,曾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日化品牌。1996年,沙市日化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活力28」品牌由合資公司使用。現在,「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已經難覓其蹤。
▲ 法國歐萊雅收購小護士:
小護士創立於1992年,曾是中國市場三大護膚品牌之一。2003年12月,法國歐萊雅集團全資收購了小護士,隨後該品牌被雪藏。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已幾乎銷聲匿跡。
▲ 百事可樂收購天府可樂:
天府可樂誕生於重慶,曾經的國宴飲品,曾以高達75%的市場份額風靡全國。1994年,天府可樂以區區3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賤賣給了百事可樂。幾年後,「天府可樂」品牌便被雪藏,現在早已在市場上消失。
▲ 美國庄臣收購美加凈:
原為上海家化集團旗下知名品牌,一度佔有國內日化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與美國庄臣公司合資成立了露美庄臣有限公司,美加凈品牌由庄臣全面管理。隨後「美加凈」商標被擱置,銷量一落千丈。上海家化於1995年出巨資購回了美加凈商標,但已經錯過了發展的寶貴時機。
▲ 美國吉列收購南孚電池:
曾佔有國內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自1999年起,南孚先後引入摩根士丹利等戰略投資者,後股權被數次轉讓,2003年,美國吉列取得南孚72%的股權。吉列曾是南孚主要的競爭對手,其「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始終敵不過南孚。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
▲ 美國強生收購大寶:
大寶化妝品公司成立於1999年,其「大寶」品牌一度在國內化妝品品牌中銷量第一。2007年初,大寶開始掛牌出售,雅芳、強生、聯合利華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介入。2008年7月,大寶成為美國強生的全資子公司。近幾年,大寶業績逐年下滑。
▲ 美國凱雷並購徐工:
江蘇徐工集團是中國工程機械的行業排頭企業,其「徐工」商標是行業內首個「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意欲洽購徐工;2006年,就在凱雷收購徐工機械等待管理層審批的關口,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內發起了對此項收購的反對戰。面對壓力,凱雷方面逐步把收購份額由85%下降到50%,後來又將為45%。既便如此,該收購還是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僵著之中。至2008年7月,雙方有效期三年的認購協議到期,該案不了了之。
▲ 法國賽博收購蘇泊爾:
蘇泊爾是一家位於浙江台州的家族企業,中國炊具行業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占國內壓力鍋市場40%的份額。2006年,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法國賽博宣布欲控股蘇泊爾,引發了炊具行業的激烈抵制。2007年初,此並購案獲商務部批准,當年12月,法國賽博集團以3.27億歐元的價格獲得蘇泊爾52.74%的股權。
像樂百士、小護士、活力28這些原本耳熟能詳的國產品牌,在被外資並購後全軍覆沒,都悄然消失於市場。還有美加凈,在上海家化從美國庄臣手裡買回來之前,已被雪藏10年。目前中國日常用品的國內品牌幾乎已經全軍覆沒。另外大家都認為青島啤酒是中國的著名品牌,但是大家還認為青島啤酒還是中國企業嗎?告訴大家一個數字,青島國資局控股僅僅30%,但是第二大股東是誰呢?來自美國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控股27%,只要它再多買4%的H股,中國的青島啤酒就會在一夜之間變成外資企業!
我國為什麼非要將原本屬於中國的企業賣給外國?我國連神舟飛船這樣的高技術裝備都能研製成功,難道還經營不好那些民族產業嗎?!更何況那些民族品牌曾經擁有輝煌的業績,但被賣給外國後一蹶不振銷聲匿跡,作為中國的炎黃子孫難道不覺得痛心嗎?!
我國反壟斷法第27條雖然規定了商務部在審查的時候必須考慮六個因素,但是卻沒有量化的具體標准,導致很多人幾乎不可能根據這些標准來預測外國是否會吞並中國企業。最終一個個民族品牌悲壯的倒下了......
⑻ 被國外大公司收購的中國企業公司後,股票是否會漲的呢
應該會上漲居多,因為被收購,主要原因在於該公司的質地被認同,值得收購才會被收購,
所以,這也是對於公司價值的認可。所以應該會被理解為利好。
被收購未必一定會退市,利好之後還要看被收購後股東會採取什麼經營策略才好繼續判斷。
至於影響股票上漲的因素,主要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跟著大盤漲。詳見 大盤與個股的關系 。
2,利好兌現。公司發布利好消息,在早盤股價一般會高開。
後面又分兩種情況,後市繼續上漲,或者因為前期漲幅透支過度,導致消息見光死,高開收跌。
3,部分人提前得到內幕消息,後面公司將有利好發布,也會引起股價異動上漲。
4,觸底反彈,價值修復。前期跌多了,不管是跟著大盤跌的(反應超過大盤),還是遭遇了破壞性事件,跌過頭之後反彈上漲。
5,公司成長,其價值逐漸被市場發現。公司技術進步,或者管理層經營有方等等,公司一點點成長,
公司規模一步步增大,其股價也會跟進上漲,像蘇寧電器、格力空調、萬科地產、招商銀行等股票都經歷過一段價值成長期,
其中有的還在成長之中。投資其成長期的人往往都獲益不淺。這也是投資股票的比較確定的獲益方式,缺點是比較慢要耐心。
6,主力炒作。所謂「炒」股。這個往往會有一定的套路和共性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