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中國股票
㈠ 王立群在百家講壇有哪些系列
王立群在《百家講壇》系列如下:
1、《華佗》之神醫傳奇:
本期節目由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講述一代名醫華佗的行醫事跡以及他的過人之處。
2、《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以漢武一生勾連眾多身份、個性、命運迥異的人物,剖析各種以訛傳訛的歷史事實。
3、《王立群讀宋史》:
評述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五位北宋皇帝的生平故事,通過五位皇帝將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大事貫穿起來,力圖重新再現一千年前北宋的繁華風采。
4、王立群說成語: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說還是寫,習語的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過習語。習語是中國語言的精華,是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鍛煉和積累起來的。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說理透徹,合理地運用成語,會給語言和文字錦上添花。
5、《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
這本書的風格簡單嚴謹,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趣味。圍繞項羽失敗的核心問題,讀者以一個個歷史之謎為線索,揭開了眾多的歷史之謎。
問題,介紹了故事的人物是用故事來解釋,解釋歷史上的人物,智慧是開明的歷史,歷史的本質和殘忍是恢復,分析使人們感到深和真實,讓人有滄桑的歷史和厚重的感覺。對歷史人物項羽等人的評價是客觀、公正、可信的。
㈡ 百家講壇至今所有節目列表
央視提供的《百家講壇》歷年節目播出一覽表,一天都不落的,一個人都不少的。 (裡麵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從2002年的到2006年都很齊全。
如果按時間順序,要從最下面看起,最下面是2002年的。
挺多的,要全看是不可能的,建議紅樓夢,論語,三國等幾個比較有含金量的先看一下吧~~~
百家講壇_揭秘《紅樓夢》
01劉心武談紅學(上)
02劉心武談紅學(下)
03賈府婚配之謎
04秦可卿抱養之謎
05秦可卿生存之謎
06秦可卿出身之謎
07帳殿夜警之謎
08曹家浮沉之謎
09日月雙懸之謎
10蔣玉菡之謎
11北靜王之謎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發之謎(上)
15秦可卿被告發之謎(下)
16賈元春原型之謎-劉心武
17_賈元春判詞之謎-劉心武
18_賈元春死亡之謎-劉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謎(上)-劉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謎(下)-劉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謎-劉心武
22_妙玉情愛之謎-劉心武
23_妙玉結局大揭秘-劉心武
)
百家講壇_《解讀張愛玲_老舍的文學地圖_錢鍾書_王國維_引雅入俗張恨水》
(
《解讀張愛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評《紅樓夢魘》-周汝昌
02解讀張愛玲(上)-淳子
03解讀張愛玲(下)-淳子
04張愛玲的殘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學地圖》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關紀新
02老舍的幽默-孔慶東
03悅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館》的文化符號-關紀新
05老舍筆下的新舊市民-吳福輝
06沉重的《月牙兒》-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錢鍾書》系列(共三集)
01從方鴻漸看錢鍾書-孫郁
02從《詩可以怨》看錢鍾書-劉揚忠
03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孔慶東
《王國維》系列(共四集)
01葉嘉瑩評點王國維的悲觀人生-葉嘉瑩
02葉嘉瑩評點《紅樓夢評論》-葉嘉瑩
03葉嘉瑩評賞南唐二主詞-葉嘉瑩
04王國維的學術三境界-姚淦銘
《引雅入俗張恨水》系列(共五集)
01與三結緣的張恨水-袁進
02《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孔慶東
03《金粉世家》與家族小說-徐德明
04張恨水小說的社會風俗畫-張中明
05「引雅入俗」張恨水-湯哲聲
)
百家講壇_《傳奇太後_杜甫的文化意義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_千年少林_鈐記中華_文明的駐足地》
(
《傳奇太後》系列(共四集)
01傳奇太後_呂後-卜憲群
02傳奇太後_文明太後-周思源
03傳奇太後_武則天-黃正建
04傳奇太後_慈禧-楊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義》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義(上)-莫礪鋒
02杜甫的文化意義(下)-莫礪鋒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系列(共六集)
01一個死文明的復活-李曉東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曉東
03埃及艷後-李曉東
04法老的詛咒-李曉東
05金字塔太陽船-李曉東
06揭開獅身人面像的面紗-李曉東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歷史篇-馬明達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馬明達
《鈐記中華》系列(共五集)
01鈐記中華(一)書法-李剛田
02鈐記中華(二)京劇-徐城北
03鈐記中華(三)民俗-倪寶臣
04鈐記中華(四)武術-馬明達
05鈐記中華(五)長城-李建平
《文明的駐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遺產在中國-郭旃
02文化遺產的文化詮釋-呂舟
03自然遺產的自然造化-謝凝高
04雙重遺產的雙重屬性-謝凝高
)
《百家講壇》_《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
01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情愛世界-孔慶東
02孔慶東看金庸小說的奇情怪戀-孔慶東
0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4孔慶東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孔慶東
05金庸小說中的悲劇愛情-孔慶東
06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孔慶東
07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上)-孔慶東
08金庸小說中的武功(下)-孔慶東
)
百家講壇_《您好!宇宙》
(
01人類怎樣認識宇宙-趙君亮
02望遠鏡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將走向哪裡-李競
04銀河系-杜升雲
05太陽風暴-何香濤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陽系中的怪異成員-彗星-崔振華
08尋找另外一個地球-何香濤
09尋找地外生命-南仁東
10尋找「丟失」的行星-趙君亮
11小行星會撞地球嗎-李競
12星座傳說-杜升雲
)
百家講壇_《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爾哈赤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極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順治(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順治(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慶(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慶(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豐(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豐(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緒(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緒(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緒(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統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總說(一)_清朝十大貢獻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總說(二)_八旗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總說(三)_科舉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總說(四)_官場風雲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爾哈赤(續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爾哈赤(續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極(續上)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極(續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宮廷斗爭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說洪承疇降清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稱謂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後宮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與太監命運_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興盛的歷史寶鑒_閻崇年
)
2004年-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紅樓夢》系列(16集)
品讀《水滸傳》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學地圖》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邊的禮儀》系列(共3集)
《文明的駐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靈》系列(共3集)
《心靈雞湯》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義》系列(共2集)
《鈐記中華》系列(共5集)
《張恨水》系列(共5集)
《昆蟲》系列(共3集)
《錢鍾書系列》(共3集)
《張愛玲系列》(共4集)
《王國維系列》(共4集)
《傳奇太後系列》(共4集)
《傳奇太後系列》(共4集)
《中國電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紅樓六家談》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系列》(共6集)
《吳建民盤點2004》系列(共2集)
《說聊齋》系列(14集)
《紅樓夢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馬駿《二戰人物》系列(18集)
《周國平談女人、愛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與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談現代禮儀》系列(18集)
《漢代國策風雲》系列(4集)
《探秘中國漢字》系列(共2集)
《鄭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說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與情商》系列(共4集)
《方爾加講孔子》系列(4集)
《正說三國人物》系列(9集)
《經典中的愛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傳承的神韻》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講壇》2002-03年目錄:(按時間順序)
2003年6月27日 關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馮淑蘭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認識毒品 徐國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鳳 周思源 呂啟祥 丁維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沖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訓來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與文明沖突 (下) 趙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與文明沖突(上) 趙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話寶 黛 釵 李希凡 張慶善 孫玉明
2003年6月17日 書法藝術的理解與觀賞 金開誠
2003年6月16日 人類基因組計劃 陳竺
2003年6月13日 話說質量經營 馬 林、馬欣迎、張曉東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質量革命 韋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下) 蔡義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與經濟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轉基因食品離我們有多遠 朱 楨
2003年6月6日 創新思維與創造力的發揮 曾國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與戲劇 葉坦
2003年6月4日 《紅樓夢》是怎樣寫成的(上) 蔡義江
2003年6月3日 未來的太陽能車 陳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與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學人回國創業論壇 茅道林、王輝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與家世 顧平旦、張書才、沉治鈞
2003年5月27日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誠信是金 黃衛平
2003年5月26日 飛向月球 歐陽自遠
2003年5月22日 新讀《孫子兵法》 黃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書(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釋放互聯網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現代醫學回顧與展望 韓啟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縱論《國際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書(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與現代農業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學文化漫談 王直華
2003年4月30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下) 楊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現代戰斗機的發展 陳 光
2003年4月28日 數字時代用戶界面 李開復
2003年4月25日 備戰高考—語文中的語言應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備戰高考—地理 許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上) 楊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從大爆炸中誕生的嗎》(上) 何香濤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從大爆炸中誕生的嗎》(下) 何香濤
2003年4月18日 備戰高考—生物 鄭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 金開誠
2003年4月15日 21世紀我們怎麼「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慧與現代社會 鍾義信
2003年4月11日 備戰高考·英語篇 (下) 張鐵城
2003年4月10日 備戰高考·英語篇(上) 張鐵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臘戲劇 羅錦鱗
2003年4月8日 英語成功學(下) 杜子華
2003年4月7日 英語成功學( 上) 杜子華
2003年4月4日 《備戰高考·代數》(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備戰高考·代數》(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臘戲劇 羅錦鱗(上)
2003年4月1日 創新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 紀寶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學的實驗與哲學基礎 安東·澤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備戰高考(二)語文篇之議論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備戰高考(一)語文篇之記敘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與象徵藝術 孫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數字化校園與教育創新 吳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術 沃爾夫岡·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數字時代的編程 比爾·蓋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纖通信進展 李淳飛
2003年3月19日 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與象徵藝術 孫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學百年的回顧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動控制發展的歷程 王廣雄
2003年3月14日 婦女與傳媒 卜衛
2003年3月13日 婦女與健康 張開寧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藝術——芭蕾欣賞入門 歐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婦女與教育 鄭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婦女與法律 信春鷹
2003年3月7日 婦女與參政 榮維毅
2003年3月6日 婦女與就業 劉伯紅
2003年3月5日 婦女與婚姻家庭 張李璽
2003年3月4日 絲綢之路與絲路考古學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國古代體育 崔樂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古代文明 白雲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馮時
2003年2月25日 漢唐金銀器與社會生活 齊東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國古代的簡牘與石刻
2003年2月21日 華夏盛宴——從考古看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鄉酒海——中國古代酒具與酒文化 杜金鵬
2003年2月19日 中國古代兵器 楊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讀中國古代都城(下) 劉慶柱
2003年1月31日 機器人技術發展狀況 孫立寧
2003年1月30日 中國油氣資源的二次創業 劉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紀科技 約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學與社會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國民歌(下) 陳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國民歌 陳自明
2003年1月22日 從現代觀點看幾首舊詩(上) 葉嘉瑩
2003年1月21日 現代焊接技術 吳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態倫理——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 葉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築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和時代特性 何鏡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區建築文化分析 齊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談藝術 錢紹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創造 吳良鏞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資產管理與發展 劉鴻儒等
2003年1月9日 飲用水水質與水處理技術 馬軍
2003年1月7日 我的書法觀 歐陽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鎮 大戰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數字能保證誠實嗎? 瑪麗·普維(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國近代術語的形成 馮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資產管理與發展 劉鴻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營養化及技術動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傳統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鄭家棟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 趙林
2002年12月18日 創作與翻譯(下) 餘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國際化戰略的思考 王英傑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創新模式的探索 張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長論壇·新建高校定位及辦學特色的探討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陽活動與人類生存環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創作與翻譯 餘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產體系 張德純
2002年12月5日 載人航天發展現狀及展望 袁家軍
2002年12月4日 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貿易組織與標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從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學的內涵 楊福家
2002年12月2日 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管理 王通訊
2002年11月29日 中國古代的詠懷詩 孫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綠色食品與青少年健康成長 季成葉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會中的地理信息 龔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聯網上的軟體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關村——浦東發展對話論壇(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來電腦 張亞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與現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紀的中子科學 趙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計算機互聯網路 吳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車的2mm工程 林忠欽
2002年11月8日 中關村-浦東發展對話論壇(上)孫寶啟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賞古典芭蕾 趙汝蘅
2002年11月5日 從神秘的脈沖星談起 何香濤
2002年11月4日 攝影的情感表達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間探測 吳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間環境及其保護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國空間科學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現代人健康生活透視 (吉良晨、黃美涓、於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國書法美學與養生之道 (楊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確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莢矗?
2002年10月21日 關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許賢豪)
2002年10月18日 機構養老與社區服務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經驗 想像力 真實(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與公路發展(張元方、趙喜安、何光、施偉斌)
2002年10月10日 溫度與生命 (劉靜)
2002年10月8日 歷史·經典·記錄——透視北京十大建築(下)
2002年9月30日 旅遊城市國際化 (安興本、胡志安、柳振萬)
2002年9月27日 關於生活的對話 (張維迎、馮侖)
2002年9月26日 關於藝術的對話 (劉心武、張頤武)
2002年9月25日 從希臘雅典看城市的保護與發展 (虞河嶽)
2002年9月24日 關於語言的對話 (劉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關於教育的對話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歐美小說情節演化模式(下) (張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歐美小說情節演化模式(上) (張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趙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紀中國城市的山水情結 (鮑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開發中的公路建設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詩宋詞鑒賞(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號上的科學實驗 (孫輝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納米材料 (張澤、秦祿昌)
2002年9月4日 唐詩宋詞鑒賞(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關於神經再生——最新發現及應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經濟增長與制度創新 (陳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紀的中國公路建設 (鳳懋潤)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學與現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談元代藏族的歷史與文化 (陳慶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緩衰老 (黃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發展 (傅恆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現狀與未來 (張劍飛、郭學煥、戴東昌、施偉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養護水平 (施偉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業·情操 (樓慶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貿組織對政府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汪玉凱)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 (陳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國藏族英雄史詩 (降邊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詞體演進(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詞體演進(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離我們多遠 (奚瑞林、羅德啟、韓增祿)
2002年8月1日 營銷的創新 創新的營銷 (王方華)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視創作經驗 (鄒靜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現代價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約瑟與中國科學 (胡維佳)
2002年7月25日 陰陽學說與中國傳統醫學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談詩歌創作(下) (鄒靜之)
2002年7月23日 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學史的歷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國古代青銅技術與藝術 (蘇榮譽)
2002年7月17日 漫談詩歌創作(上) (鄒靜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學知識與科學施教 (吳瑞華)
2002年7月15日 中國古代歷法概說 (陳美東)
2002年7月8日 現代生活關鍵詞 (趙汀陽、羅紅光、黃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學的社會根源 (方在慶)
2002年7月4日 回望發明之路 (張開遜)
2002年7月3日 從街壘到議會 (金重遠)
2002年7月2日 謎語之謎:藝術邏輯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紅樓夢》的空間敘事藝術 (張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與中國 葛劍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與信用(下) (張維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與信用(上) (張維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臘與中國古代的疾病歷史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學 藝術 生活(下) (王煒鈺)
2002年6月19日 科學 藝術 生活(上) (王煒鈺)
2002年6月14日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應用統計(上) (謝衷潔)
2002年6月07日 化學與人類健康 (劉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診斷的金標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學的語言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的物種的分類 (傑弗瑞·勞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給地球照相 (郭華東)
2002年5月31日 三個代表與中國基礎教育 (劉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顧明遠)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紀的中國基礎教育 (李連寧)
2002年5月27日 漫談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堅持人民文藝先進方向 (張炯)
2002年5月22日 戲曲漫說話「講話」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間藝術源,提煉成神跡 (李燕)
㈢ 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是怎樣跌下神壇,逐漸被人遺忘的
作為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窗口,CCTV自從1978年正式更名起,就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這一系列電視頻道中,很多人都能夠找到曾經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有一些他們特別愛看的節目。
CCTV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經久不衰的欄目,更是捧紅了很多有著遠見卓識的名人,比如從2001年7月9日首次開播的《百家講壇》,就是深受人民喜愛的節目之一。
要說《百家講壇》最火的時候,甚至於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大家都爭相看這個欄目,了解一些自己從未了解過得史學常識,尤其是當中的於丹、易中天講師等人,深受觀眾們的喜愛。
小結:
盡管《百家講壇》如今並沒有二十一世紀初那麼火了,但其實這也並非是什麼壞事,倘若這款節目真的有一天要離開中央電視台了,恐怕節目製作組也會非常的高興,畢竟講師們的水平已經跟不上觀眾們的平均水平了呀。
當然了,在擔心《百家講壇》這款節目之餘,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要知道,只要努力學習,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講師。
㈣ 百家講壇所有節目!
喜歡看中央10台素質很高呀
【都很經典,先看這些吧,呵呵!】
《我讀經典》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0222.html
《百家講壇》呂不韋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5858.html
《玄奘西遊記》我可是一口氣看完呀,經典!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0112.html
《梅蘭芳》百家講壇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03902.html
《考古中國全40集》很不錯的一部歷史科教片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57944.html
《齊魯青未了》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67911.html
文化紀錄片《普洱茶》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70852.html
《跨越時空的文明》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90459.html
《中華武功》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96724.html
《中國古代文化聖賢》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20171.html
《探索發現-文明之路》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17107.html
《探尋中國人的起源》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25393.html
《經營之神胡雪岩成功秘笈》成功商人分析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66397.html
㈤ 百家講壇真的會帶大家炒股賺錢嗎
不會。百家講壇是不會帶大家炒股賺錢的,不可信。
㈥ 百家講壇講的那些比較好
一個以文化人、歷史專家、教師為主的《百家講壇》在娛樂當道的年月里成為熱門節目,到現在,在《百家講壇》推出過講座的人已超過了20位,這些人在上「講壇」前,影響力只限於小圈子裡,但在央視走了一遭,他們名氣爆增,成為公眾眼中的明星。他們能走紅,除了央視這個造星平台外,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氣質才是成為觀眾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講壇》之所以得到眾多觀眾的青睞的原因:《百家講壇》充當了橋梁,真切地拉近了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專家學者的靈活講述,加上電視手段的運用,讓《百家講壇》這個安靜的節目成了觀眾收視的一匹黑馬;另外,《百家講壇》使一些原來只在書齋里傳播的文化和觀點,與普通百姓見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
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當他講到陸游釵頭鳳的經過時,連一些觀眾都被他講哭了。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慶東說起金庸小說基本可以不看講稿,憑他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戲言孔慶東是「北大的馬克.吐溫」。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近年撰寫出版了《帝國的惆悵》以及「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等。
易中天,這個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種平民化的方式在電視上講起了歷史故事,讓他迅速成了「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
最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先後擔任北京第13中學教師、北京出版社編輯。近作長篇小說《鍾鼓樓》標志著創作的新高度。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結合,是他小說的藝術特色。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嘩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別道,但在爭議聲中,劉心武主講節目的收視率卻節節高升。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二附中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在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上說清史。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另類,看他的節目,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外交學、傳播學、禮儀學研究。已出版專著、教材12部,發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萬字。是國內知名禮儀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政府多部門顧問。
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崇年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講壇》從北京市社科院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此前這個「講壇」的收視一直不溫不火,但閻崇年來了後立馬扭轉局面,節目開始漸漸走上正軌。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餘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後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去年《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懸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間「明史熱」。
最嚴謹——馬瑞芳
馬瑞芳,著名學者、作家,1942年生於山東青州,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2005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她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活潑的敘事方式贏得社會各界觀眾的廣泛歡迎。
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齡的生平,並沿蒲松齡青年時的「南遊」路線考察,有關《聊齋》的趣事就是這么被發掘出來的。
最學術——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山水游記研究和《文選》研究兩個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後》,贏得滿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講過漢代人物,而作為河南大學教授的王立群所講內容更有史學家風范。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㈦ 央視的《百家講壇》有哪些經典系列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台第十套(CCTV-10)2001 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題范圍包括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名校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選擇目前大家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形式不拘一格,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
《百家講壇》已經成為科教頻道的品牌欄目。
《百家講壇》欄目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可以說《百家講壇》是一個開放的大學。節目內容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形式多樣,學理性與實用性並存,權威性與前衛性並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 適合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慾的觀眾。
共享教育資源 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
海內外名家名師主講
《百家講壇》選題范圍:
(1)大學通選課、選修課精華。
(2)大學名校內有影響的專題講座、主題演講。
(3)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
(4)中學文科類課程及第二課堂、興趣課堂。
百家講壇系列音像製品:
1、不停息的旋律
2、傳乘的神韻
3、當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長史(上)
5、地球成長史(中)
6、地球成長史(下)
7、風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華夏春秋志
10、建築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熱點
12、女人說話(上)
13、女人說話(下)
14、品讀水滸
15、人的生與活
16、生命的奧秘
17、時代的加速器——數字
18、探尋宇宙
19、文明的發動機
20、文學的個性
21、物理的挑戰
22、相識數學
23、與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論爭象牙塔
27、繆斯女神
28、企業的方向盤-管理
29、社會的源動力——經濟
30、新解紅樓夢
31、語言的方程
32、身邊的禮儀
33、孔慶東看武俠小說
34、明亡清興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國
36、於丹《論語》心得
37、於丹《莊子》心得
38、王立群讀史記
39、我讀經典
40、玄奘西遊記
41、我心中的陳嘉庚
周一至周日播出 時長43分鍾
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上午6:40重播。
聯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復興路11號
中央電視台社教節目中心教育專題部《百家講壇》欄目
郵 編:100859
網 址: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1/index.shtml
百家講壇的特邀專家包括: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大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梁小民: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㈧ 百家講壇誰講的好啊
我基本上這么多年一直跟著百家講壇看下來,百家講壇講歷史是講的最出色的,你要古代文化的,世上百家講壇更多的還是古代歷史的東西,這是我自己總結的按照斷代史劃分的:
清史: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紀連海《多爾袞》《和珅》《紀曉嵐》《劉墉》《李蓮英》《吳三桂》《鰲拜》;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評說嘉慶王朝》;隋麗君《慈禧》;王曉秋《甲午風雲》;曾仕強《胡雪岩的啟示》
清史中我推薦閻崇年和隋麗娟的節目
明史: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孫丹林《唐伯虎》;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明史方面百家講壇比較欠缺,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關於明朝前期的講座很不錯
宋史沒有,只有關於宋朝幾位詞人的講座,有康震《李清照》《蘇軾》《陸游》,不過在今年百家講壇會推出袁騰飛主講的《兩宋風雲》
唐朝:蒙曼《武則天》《太平公主》;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
孟憲實的《貞觀之治》《玄武門之變》不錯,蒙曼一般
兩晉南北朝和隋朝沒有講座
三國:《易中天品三國》;周國平《魯肅》《關羽》等
漢朝: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王立群《呂後》《項羽》《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
先秦和秦朝: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這些節目我比較認同《王立群讀史記》,《清十二帝疑案》,《明十七帝疑案》,但是不管看什麼也別看錢文忠的三字經,文史錯誤很是不少的
除此之外,關於中國古典文化比較好的節目有這么幾個;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不僅比較完整系統的總結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學習中國古典哲學是很有好處的
《我讀經典》,這個系列是很多主講人一起講的,講了很多古代經典著作
《馬尾都說收藏》系列,這個節目雖然是講的收藏,但是都是在以中華文化為核心來講的,很不錯的
㈨ 《百家講壇:這張魔鬼的床》揭密的是哪十大主講人在天津上市了嗎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人稱「北大醉俠」。
1964年生於哈爾濱,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師從於北大中文系的兩位名師:是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現當代小說戲劇研究和通俗文學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評。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著有:《47樓207》、《誰主沉浮》、《青樓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獨立寒秋》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丹,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影視傳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
於丹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上講了七天《論語》,她的氣質和語言都接近曲藝表演中的評書,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國學經典,卻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國觀眾,僅在七天時間里,於丹就從默默無聞變成一鳴驚人。之前,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在這個講壇完成的《品三國》在全國引起轟動,於丹也因此被稱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節目里講解歷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兩本書《帝國的惆悵》和《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也是異常大賣。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
後因《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標題,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漢代風俗人物」系列講座。他獨辟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網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的韓信系列講詞,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從他口中出來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
例如那段韓信投項羽「無所知名」後改投劉邦,在軍中當「接待」,因違反軍紀險些被殺一段:
韓信終於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斗爭,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投奔劉邦,劉邦讓他當什麼呢?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那麼有一次韓信就犯了軍法,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韓信這時候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夏侯嬰,夏侯嬰是什麼人?夏侯嬰是劉邦的哥兒們,從小就跟劉邦一起的,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東西翻譯過來就是車夫,給劉邦駕馬車的,但是你要知道,當時的這個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是部長級的官員,那麼劉邦當然現在不是皇帝,他是一個諸侯王,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韓信看見夏侯嬰了,韓信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麼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壯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所以韓信他參加工作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那麼韓信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他轉變了命運呢?使他成為了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古都北京》獲中國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京報》曾經報道閻老師曾經當過中學老師,所以講解過程中深入淺出,有儒雅的大家風范。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煥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國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戚繼光研究論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以《正說清朝十二帝》引起關注的北京學者閻崇年,對於自己成為《百家講壇》走紅第一人,閻崇年把成功首先歸結為選准了切入點。他說,《正說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讀者對歷史知識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對了切入點,「比如講咸豐,我把太平天國作背景,然後從咸豐的幾個錯誤講起,45分鍾6個錯誤講不完,於是我就選了3個錯———錯坐了皇帝寶座、錯離了皇都北京、錯選了顧命大臣,開場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觀評價清朝歷史。閻崇年說,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來自港台的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對於歷史,人們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編的,哪些是正說、哪些是戲說。正因為如此,他的演講才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此外,講座要學電視劇製造懸念。閻崇年說:「在節目中,編導從我開始加入了懸念。以懸念隔斷、牽引,使《百家講壇》不再平鋪直敘。」閻崇年認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宮戲熱播,老百姓已不再滿足於戲說,希望能了解歷史的真實;第二個原因就是一個「疑」字。《百家講壇》的編導們在節目編排上設置層層懸念,又一個個解開,在後期製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緊扣觀眾。閻崇年還分析說,除了懸念,他還在演講中加入了歷史故事、邏輯綜合、理論分析,讓整個演講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閻崇年:拂去清史迷霧
以「戲說」取勝的清宮戲,迎合了大眾的娛樂訴求,但誤導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真實歷史的認識,引發了嚴肅歷史學家的集體憤怒。清史專家閻崇年在央視大開講壇,拓清了人們對清史認知的迷霧……
閻崇年對清史的研究從康熙《清聖祖實錄》開始,他陸續發表了《滿學論集》、《燕史集》等論文集,專著《努爾哈赤傳》等,同時發表滿學、清史論文250餘篇。296年的清代歷史,興衰榮辱,閻崇年瞭然於心,他從不囿於前人成果的束縛。
他認為,順治、康熙、乾隆雖然個個是大清皇帝,現在卻都是娛樂大眾的主兒,看多了熒屏上的清宮戲,大家自然關心這「戲說」、那「戲說」到底有幾分真?閻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訪」開說:「康熙微服私訪,一、絕無意識;二、絕無必要;三、絕無可能。」閻崇年解釋,「微服私訪」是現代人的意識,清朝皇帝,絕對有一身皇族的傲氣,不屑和平民百姓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絕對是貴為天子,睥睨下人,要說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絕對不可能;再說,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訪,因為他有一個「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報告),通過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著這話題,閻崇年又順便給民間盛傳的幾段「野史」辟謠:一是多爾袞與孝庄皇後的「私情」,民間說法,在孝庄還是庄妃的時候,多爾袞就多次在她的寢宮過夜,連順治皇帝都是他倆的私生子。閻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後、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個四合院,東邊屋裡能看見西邊窗戶,多爾袞要是來了還過夜,那多少雙眼睛得盯著?這壓根不是戲說,是胡說。再一個,就是少年康熙與孝庄侍女蘇麻喇姑的「戀情」。民間說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戀,也是他一生唯一真愛過的女人,包括歷史正劇《康熙王朝》里也把蘇麻喇姑描繪成一個只比康熙大幾歲的妙齡姑娘。可閻崇年「毫不留情」地給這傳說潑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時候是14歲,蘇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頭,大概十二三歲吧;康熙是孝庄的孫子,也就是蘇麻喇姑的孫子輩,和蘇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歲,這兩人還能愛得個死去活來?」
閻崇年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堅持了「五說」———正、細、慎、通、新。正說,民間流傳很多康乾江南私訪的說法,事實上清帝沒有下江南私訪過;細說,講到光緒死,怎麼死的,病死害死還是毒死;慎說,正確傳達傳遞歷史信息;通說,既肯定康熙的歷史貢獻,又講細節引人入勝;新說,講出新見解來。正是這樣,閻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講得如同評書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戲說清宮戲影響的人們拉回到敬畏歷史、珍重歷史的軌道上。
多年來,閻崇年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香港特區等地學術機構或高校講學,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當地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的歡迎。
8.16上海簽售
估計8月底天津就有售了
㈩ 誰介紹幾個百家講壇最經典的百家講壇視頻
經典的百家講壇視頻推薦有: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以及《讀宋史》、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於丹《論語感悟》、蒙曼《武則天》。
1、易中天《品三國》
易中天以一種幽默風趣的口吻,從歷史的另一個角度帶我們重溫了那段鐵馬金戈的年代,易中天先生獨到的分析、風趣的話語讓很多歷史迷們對歷史更加有興趣,甚至很多不喜歡歷史的人都喜歡看易中天的演說。
4、於丹《論語感悟》
其最大特點是,直指當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靈,通過詮釋經典中的智慧,找到解決當代人生存和心靈問題的鑰匙。從人生之道、處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靈之道等七個方面總結《論語》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語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闢。
5、蒙曼《武則天》
該節目主要從武則天入宮開始,講述武則天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蒙曼跟一般人對武則天的看法不一樣,想揭示一個真正的武則天,她認為武則天和唐高宗一直相互信任,為共同的利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