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幕股票
㈠ 中國巨幕的應用現狀
電影《美人魚》此次在國內發行普通3D與中國巨幕(CGS)3D版,在中國巨幕(CGS)影廳呈現出了高水準的放映效果,3D亮度高且觀看舒適、畫面精細、巨幕融入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上映第一周,平均每場觀影人數高達163人,而元宵節當天的場均人次更是達到了227。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日漸火爆,觀影效果好、票價高、影廳座位多的巨幕影院成為影片發行的必爭之地。2015年,中國巨幕(CGS)製作的影片中有6部總票房超過10億,26部總票房超過5億,其中包括年度票房最佳進口片《速度與激情7》,年度票房總冠軍《捉妖記》。
巨幕電影市場火爆,但製作巨幕版本的高門檻卻讓很多影片無法進入該領域,特別是製作成本相對較少的國產影片。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京民表示,為了達到巨幕放映標准,所有在中國巨幕(CGS)影廳播放的影片均需獨立製版,並針對巨幕放映系統進行圖像優化,此過程需要至少兩個星期的製作時間。
為了讓觀眾在巨幕上欣賞到更多精彩影片,中國巨幕(CGS)對國內外優秀影片均給予極大支持,特別是採用高新技術或具有創新性的高質量影片。從國產優秀動畫《大聖歸來》這匹票房黑馬,到口碑極佳,與觀眾產生深刻共鳴的劇情片《老炮兒》,在巨幕放映領域均只發行中國巨幕(CGS)版,深度切合觀眾的巨幕觀影需求,上映期間上座率高,最終實現高票房。
㈡ DMAX(中國巨幕系統)和IMAX巨幕有什麼區別
1,尺寸標准略有不同:從銀幕材質和尺寸來看,二者都是亮度增益較高的金屬幕,中國巨幕影廳採用大於20米寬*12米高的巨幅金屬銀幕,而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而由於場地限制,有些銀幕達不到巨幕和IMAX的最低要求,IMAX最小的銀幕寬度才14米,中國巨幕最小的為17米。
2,亮度標准不同: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京民表示,中國巨幕系統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產品,原有的氙燈設備在(小時內)亮度可以達到5FL,在激光光源下,亮度可以在(小時)恆定在10FL以上。
巨幕對亮度的要求是2D電影亮度為14FL +/-3FL;3D電影亮度為7FL – 14FL。IMAX影院的亮度標准未得到官方數據,但具業內人士表示,由於設備老化或維護不及時等原因,部分IMAX影院的亮度達不到其最初標准。
3,放映機設備不同,中國巨幕系統符合好萊塢DCI標准,採用國際領先科技的定製的放映機,IMAX的部分放映機技術也採用的相同的科技,硬體上,二者相差不大。
4,硬體和技術:二者相差不大,部分IMAX影院或面臨設備老化風險。
5,成本造價不同:安裝中國巨幕成本約為IMAX一半。
(2)中國巨幕股票擴展閱讀
IMAX特點:
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此外,座位傾斜度亦較大(在半球形銀幕的放映室可傾斜達23度),便觀眾能夠面向銀幕中心。
DMAX特點:
中國巨幕(CGS)作為高端巨幕電影放映系統,採用大於22米的巨幅金屬銀幕,使得觀眾能最大視角欣賞影片畫面。中國巨幕(CGS)配備多種沉浸式還音系統,包括杜比全景聲(ATMOS)以及臨境音(DTS:X)。
㈢ dmax的中國巨幕憑什麼
觀眾們的直觀感受或許可以說明問題:中國巨幕比IMAX尺寸更大,亮度更高,因而畫面更有震撼力,同時,聲音也更大。
在這背後,是艱苦的自主研發。
2011年,中國第一代巨幕系統誕生。這個巨大而笨重的鐵箱子由於外形類似已有的同類產品,曾被質疑是山寨貨。此外,作為一個系統,盡管中國巨幕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的「雙機放映圖像優化器」這一核心技術,但由於一些設備采購了國際市場上著名的品牌,也令其自主性受到了懷疑。
而在商業化之初,為了便於推廣,國內有影院還用了DMAX這個討巧的名字。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一開始都對中國巨幕充滿了不信任。
然而,時間可以證明。
在過去的4年裡,中國巨幕在不斷進化。
隨著系統體積的不斷變小和各種硬體及技術的調整和升級,最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巨幕的圖像優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這令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盡管比IMAX晚了幾十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巨幕會永遠落後。事實上,時代總會給勇於創新且具備敏銳眼光的人以機遇。這一點,已經在高科技領域得到了證實——蘋果和谷歌顛覆了上一個時代的手機巨頭,它們中的一些已經基本消失。而在中國,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也正在沖擊蘋果和三星的產品與價格。
就這一點來說,中國巨幕面對著一個非常好的機遇——IMAX是膠片時代的霸主,而現在是數字化時代了。
中國巨幕的另一大殺手鐧則是商業策略。它充分考慮到了片方及院線的利益,做到了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物美價廉」。
相比IMAX巨額的投資成本,中國巨幕的投資小、運行成本低,對於影院來說是最保險的選擇。而IMAX採取兩頭通吃的模式,既從影院要票房分成,又從製片方要票房分成。
對消費者來說,IMAX電影的票價也遠遠高於中國巨幕版本。
正如中國巨幕開始研發時所懷的初心一樣:不能讓中國老百姓承受這么高的票價,錢卻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事實上,中國巨幕的商業潛力正在爆發——2012年4月打入市場的中國巨幕,只用了3年時間就建設了超百家影廳,占據國內三分之一市場,而此前IMAX達到這一目標用了近10年時間。
中國巨幕的優勢也在影響著片方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電影樂於用中國巨幕展示自己的風采,一些進口大片在中國上映時,甚至直接選擇中國巨幕而放棄了IMAX。
至少在中國市場,IMAX的壟斷已經被打破,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終會被中國巨幕超越。在這個場景中,不能忽視的是,中國擁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
㈣ dmax中國巨幕誕生記的介紹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 但他們卻並不了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 凌晨1點,巨幕影廳的最後一場電影結束了。散場觀眾從黑乎乎的影廳里摸出來,有的拿著吃了一半的爆米花桶,有的揉著惺忪的眼皮,還有的直奔洗手間。昏暗中只看得見綠色的出口指引和幾個不耐煩的保安。 而這個時候,勾磊和他的兩個同事悄悄進入了巨幕影廳的放映室,他是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主任。他們的工作剛剛開始。 在接下來的這個深夜,為調試出最優的呈現效果,勾磊與他的技術團隊要在真實的影廳里測試中國巨幕格式的影片。他們要看同一部電影的20多個版本。調試結束,天已大亮,不時還會遇到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勾磊的工作,復雜且艱苦。而這只是中國巨幕研發過程中的一個片段。在這條自主研發的路上,像這樣沒日沒夜地瘋狂工作,是幕後的中國電影人的常態。 也正是由於他們的辛苦工作,在被外國人壟斷的電影技術中,第一次出現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原創產品。 從一代到二代 中國巨幕的研發,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就聯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了解國外市場的高端巨幕技術領域。2008年,中國巨幕雛形形成了。本想繼續按部就班地研發,孰料《阿凡達》IMAX版來了。 「2010年初,《阿凡達》出來後,一大批觀眾都追著去看IMAX版,巨幕影院第一次引爆眼球。」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京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陳京民看來,《阿凡達》IMAX版的成功,給中國巨幕的研發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國巨幕必須趁勢跟上,打破外國人的技術和市場壟斷。 在2011年3月,中國巨幕實驗室正式建立。8個月後,2011年11月,中國巨幕技術研發成功。 北京UME影城雙井店,成為了第一塊試驗地。 「這是中國巨幕第一代系統,是一個很大的機器,還用鐵箱子鎖起來,很笨重。」勾磊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這個像伺服器一樣被鎖得密密實實的大鐵箱,是中國巨幕的核心硬體,全名叫「雙機放映圖像優化器」。通過它,雙機放映2D電影不會重影,放映3D電影圖像更為精確。這是中國巨幕的最核心技術。 勾磊也坦言,一代產品並不完美。除了笨重,還存在其他問題。優化器主要靠物理防盜,依然存在用數據線盜取電影拷貝的安全隱患。而散熱則是更大的問題。 「我們的機器拿到深圳去,濕度太高,機器散不了熱出現死機情況。」勾磊回憶起一代產品的不穩定,笑稱這是「南北差異」,後來只得通過重新布置線路解決。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實驗室在硬體上繼續突破。2013年,自主設計研發的板卡成功上線,優化器從一個大鐵箱,瘦身成一個機頂盒大小的小盒子,不但在產品優化上進步明顯,還打消了不少人的質疑。 「當初還有人懷疑我們山寨,因為大鐵箱和國際上同類產品長相差不多。但等我們的二代產品出來後,產品都是符合DCI標準的,國際上都很肯定我們的技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會長林民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巨幕的圖像優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並申請了專利,這是「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電影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巨幕影廳不易建 目前,中國巨幕一代系統已擴展至全國60家影城,二代則有35家,還有5家在建。從2012年4月在安徽合肥中影國際影城1912店引入中國巨幕開始,短短3年間,中國巨幕影城擴展至100家的規模。 然而,建一家巨幕影廳並不容易。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勾磊向本刊記者坦言,除了優化器外,銀幕、放映機、音箱等巨幕影廳的硬體整體設計和選擇,都經過了艱苦的研發和運作。 以銀幕為例,由十幾米長的銀幕塊無縫拼成,如何把這些巨長的銀幕運進影院,是第一道門檻。而怎麼搭銀幕架,如何把銀幕做得沒有褶皺,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此外,因為銀幕得有四層樓高,工作人員還得坐電梯上去噴塗層,這就要求十足的安全保障。 「一個銀幕,就需要考慮成本最優化、技術最優化、人員最優化、安全保障等等問題,這些東西都不是現成的,得一步一個腳印去摸索。」勾磊感嘆道。 他告訴本刊記者,巨幕影廳是個系統工程,硬體之間的協作更需要精心設計。「因為空間大,所以得配備更多更好的音箱,我們連天花板上都吊著音箱。作為設計者,我們首先得保障沉重的音箱不掉下來,其次再考慮全景聲的效果。」 艱苦的研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外國人慕名而來了。2015年5月,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擁有5家電影院的山姆第一次來到北京,為的就是中國巨幕。 「中國巨幕的音響效果很出色,一般影院只有7個功放,而中國巨幕有28個。」山姆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倘若合作成功,他將修建一座新的中國巨幕影院,而這有可能是南半球史上第一個中國巨幕影院。 林民傑樂觀地認為,像這樣的「第一個」,會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我們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又有世界領先的硬體配備,價錢還比競爭對手低,為什麼不與我們合作呢?」 蝙蝠俠的製版考驗 當然,作為影院,優秀與否的最終衡量指標仍歸結於觀影效果。 在UME影城雙井店試運營還不到1個月,勾磊就發現,放映效果不如在實驗室中好,原因在於「每部影片放到巨幕後一些東西會凸顯出來,如模糊感、噪點等等。」於是,勾磊決定和團隊一起,開始對電影的後期處理進行研發,也是中國巨幕的第二項核心技術:製版。 這時,如何說服製片方提供電影原版拷貝,進而進行中國巨幕版本的製作,成為一大難題。 「一般好萊塢的影片原片都不會出加州的,電影還沒公映,要把原片拿到國外,被盜版的風險不小。」勾磊說,為說服好萊塢片商提供原版拷貝,實驗室還經過了美國放映協會的物理安全認證,「有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考察了一周,包括門、窗、攝像頭、運輸環境、人員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硬指標都要通過。」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中影拿到了不少片方提供的未上映的影片原片,而代價則是減免製版費。「基本上頭幾十部影片,我們都沒有收取製版費,免費做的中國巨幕格式影片。」勾磊說。 這其中,最令勾磊印象深刻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 「這部片子是我們接到的第一部4K影片,一幅圖片就4096X2160個像素點,數據量很大,還是用膠片拍的,不好處理。而且全片色調非常暗,十分難調。」勾磊向本刊記者解釋,在數字電影時代,影片表現更為清楚,而膠片拍的電影,有它獨特的韻味。 為了保持這種韻味,同時又調和觀眾對清晰度的需求,勾磊和他的團隊每天凌晨1點在影院電影放映結束後,拿著新調整的版本往UME影城雙井店跑,調試畫面。這一工作連著幹了整整7天。有時候還得按每秒24幀圖像,手工一幀一幀地進行微調,勾磊說,往往調試完,就能碰見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其實很多細小的調節,觀眾根本看不出來的。但我們還是會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讓勾磊欣喜的是,製片方對最後的效果也十分贊許。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好萊塢幾大片商都主動找上門來,製作中國巨幕版本。當然,現在製版可不是免費的了。 隨著影片製版數量的增多,實驗室已開發出一套較完善的軟體,「大部分工作都由軟體完成,人工調整的部分不多。」勾磊說,現在他的團隊只需偶爾去影廳調試畫面效果。 如今,製作2D影片的中國巨幕版本,大概花3~5天即可,而3D版本的影片,最多不超過一周時間即可製作完成。 不做下一個IMAX 截至2015年5月,勾磊的實驗室共製作了96部進口片和118部國產片的中國巨幕版本,共計214部。這么大的影片庫存量,給中國巨幕與最大對手IMAX的競爭,增添了籌碼。 在國內,IMAX一個月只供應1~2部片子,在同期只允許一部IMAX電影上映。並且,它還要與影院和片商分票房。這樣的模式,並不能讓院線滿意。 勾磊舉例稱:《畫皮2》上映火爆,IMAX上的卻是一部票房並不好的好萊塢大片,院線成績慘淡;而IMAX與《1942》合作時,為騰出《1942》IMAX檔期,撤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最後結果更不如意。 「不管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IMAX的放映邏輯,並不把院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勾磊總結道。 這就給中國巨幕撬開IMAX長期壟斷的市場提供了生機。 在林民傑看來,中國巨幕還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利好,就是全面數字化的技術浪潮來臨,抹平了IMAX與中國巨幕的技術差異。「我們的片源都是電影數字拷貝,來源都一樣,只是用了不一樣的方法達到一個相同的高質量放映效果。」 陳京民則告訴本刊記者,發展到現在,中國巨幕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與IMAX相媲美,並且還不幹涉院線選片(反而為影院提供更多的片源選擇),也不參與製片方和院線的票房分成。 這些差異,讓中國巨幕迅速擴張。 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巨幕還在不斷創新。 勾磊向本刊記者透露,他的實驗室已經有新技術的應用儲備了,包括為適應高幀率的4K電影制式所作出的硬體調整,以及用最新的激光技術替換放映機的氙氣燈等等。或許不久之後,勾磊又得凌晨一點回到電影院,調試硬體更新的散熱問題,校對光源更換的畫面問題,或許還要研發新的3D眼鏡,或是新的座椅。
㈤ 【中國巨幕】和【IMAX】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價格差異如此的大
IMAX 的參數引用網路:IMAX影片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析度,而採用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其專用攝影機攝制,然後沖印成70毫米膠片,傳統70毫米膠片的影像尺寸為48.5毫米×22.1 毫米,而IMAX膠片的影像尺寸為69.6毫米×48.5毫米,即「15/70」格式——膠片每格上有15個齒孔。因此,IMAX影片的每格畫面的感光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每格畫面的10倍、傳統70毫米膠片的3倍。
而中華巨幕,則採用了20米寬、12米高的2.4增益的進口巨型金屬銀幕,但是電影底片的清晰度沒有改進,所以就是用原來的影像投放大了,達到巨幕的效果。並且使用高亮度雙機放映來彌補投影放大後的亮度不足的問題。
所以說總的來說,imax的解析度已經去到6k的,而中華巨幕還是2k的樣子,不過中華巨幕號稱亮度高前者20%(亮瞎狗眼即視感),而且就廣州來說價格為前者1/3吧。
ps:哪有那麼多imax電影啊!一般電影加十多塊就能看巨幕效果也是蠻爽的!
因為imax的製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很高,所以價格相應也貴
㈥ 中國巨幕與IMAX比,有何優缺點
山寨貨,播放源差一點,但是實際觀影體驗區別不大,IMAX影片其實也不是全程都用IMAX攝影機拍的,只有幾個鏡頭。
㈦ dmax中國巨幕憑什麼的介紹
觀眾們的直觀感受或許可以說明問題:中國巨幕比IMAX尺寸更大,亮度更高,因而畫面更有震撼力,同時,聲音也更大。 在這背後,是艱苦的自主研發。 2011年,中國第一代巨幕系統誕生。這個巨大而笨重的鐵箱子由於外形類似已有的同類產品,曾被質疑是山寨貨。此外,作為一個系統,盡管中國巨幕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的「雙機放映圖像優化器」這一核心技術,但由於一些設備采購了國際市場上著名的品牌,也令其自主性受到了懷疑。 而在商業化之初,為了便於推廣,國內有影院還用了DMAX這個討巧的名字。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一開始都對中國巨幕充滿了不信任。 然而,時間可以證明。 在過去的4年裡,中國巨幕在不斷進化。 隨著系統體積的不斷變小和各種硬體及技術的調整和升級,最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巨幕的圖像優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這令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盡管比IMAX晚了幾十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巨幕會永遠落後。事實上,時代總會給勇於創新且具備敏銳眼光的人以機遇。這一點,已經在高科技領域得到了證實——蘋果和谷歌顛覆了上一個時代的手機巨頭,它們中的一些已經基本消失。而在中國,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也正在沖擊蘋果和三星的產品與價格。 就這一點來說,中國巨幕面對著一個非常好的機遇——IMAX是膠片時代的霸主,而現在是數字化時代了。 中國巨幕的另一大殺手鐧則是商業策略。它充分考慮到了片方及院線的利益,做到了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物美價廉」。 相比IMAX巨額的投資成本,中國巨幕的投資小、運行成本低,對於影院來說是最保險的選擇。而IMAX採取兩頭通吃的模式,既從影院要票房分成,又從製片方要票房分成。 對消費者來說,IMAX電影的票價也遠遠高於中國巨幕版本。 正如中國巨幕開始研發時所懷的初心一樣:不能讓中國老百姓承受這么高的票價,錢卻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事實上,中國巨幕的商業潛力正在爆發——2012年4月打入市場的中國巨幕,只用了3年時間就建設了超百家影廳,占據國內三分之一市場,而此前IMAX達到這一目標用了近10年時間。 中國巨幕的優勢也在影響著片方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電影樂於用中國巨幕展示自己的風采,一些進口大片在中國上映時,甚至直接選擇中國巨幕而放棄了IMAX。 至少在中國市場,IMAX的壟斷已經被打破,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終會被中國巨幕超越。在這個場景中,不能忽視的是,中國擁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
㈧ 「中國巨幕」與「IMAX」有什麼不同
IMAX是進入中國市場最早,也是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巨幕品牌。而中國巨幕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端巨幕品牌,近幾年發展迅速,在市場佔有率方面,也與IMAX爭奪激烈。
㈨ 中國巨幕和iMAX的區別
一、銀幕尺寸不同
中國巨幕:採用大於20米寬*12米高的巨幅金屬銀幕,而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
IMAX:最小的銀幕寬度才14米,中國巨幕最小的為17米。
二、亮度標准不同
中國巨幕:原有的氙燈設備在(小時內)亮度可以達到5FL,在激光光源下,亮度可以在(小時)恆定在10FL以上。巨幕對亮度的要求是2D電影亮度為14FL +/-3FL;3D電影亮度為7FL – 14FL。
IMAX:由於設備老化或維護不及時等原因,部分IMAX影院的亮度達不到其最初標准。
三、成本不同
安裝中國巨幕成本約為IMAX一半。
(9)中國巨幕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巨幕系統特色
「中國巨幕」放映系統由中國人自主研發,中國巨幕不挑片源,亮度高於國外品牌近15%;雙機畫面重合達亞像素級;圖像優化增加了均勻度、色彩和反差調整功能;13.1多聲道打造高端立體聲享受。
數字電影在中國,悄然度過十年光景,電影的數字化、產業化從發展正在走向繁榮。中國電影人在經歷了探索的嘗試,從實驗到實踐、從引進集成到自主創新,一個標志著電影放映高端品質的中國巨幕系統終於誕生了。
「中國巨幕」放映系統由中國人自主研發,10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經過近三年的研發和技術攻關,中國巨幕已絲毫不遜色IMAX,中國巨幕不僅僅是針對提升畫面亮度而採用雙機放映,它包含數字電影母版的再處理,優化校正畫面,還有銀幕的設計、音響布控和放映環境設計等。
參考資料
網路--IMAX
網路--中國巨幕
㈩ dmax的中國巨幕誕生記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
但他們卻並不了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
凌晨1點,巨幕影廳的最後一場電影結束了。散場觀眾從黑乎乎的影廳里摸出來,有的拿著吃了一半的爆米花桶,有的揉著惺忪的眼皮,還有的直奔洗手間。昏暗中只看得見綠色的出口指引和幾個不耐煩的保安。
而這個時候,勾磊和他的兩個同事悄悄進入了巨幕影廳的放映室,他是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主任。他們的工作剛剛開始。
在接下來的這個深夜,為調試出最優的呈現效果,勾磊與他的技術團隊要在真實的影廳里測試中國巨幕格式的影片。他們要看同一部電影的20多個版本。調試結束,天已大亮,不時還會遇到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勾磊的工作,復雜且艱苦。而這只是中國巨幕研發過程中的一個片段。在這條自主研發的路上,像這樣沒日沒夜地瘋狂工作,是幕後的中國電影人的常態。
也正是由於他們的辛苦工作,在被外國人壟斷的電影技術中,第一次出現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原創產品。
從一代到二代
中國巨幕的研發,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就聯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了解國外市場的高端巨幕技術領域。2008年,中國巨幕雛形形成了。本想繼續按部就班地研發,孰料《阿凡達》IMAX版來了。
「2010年初,《阿凡達》出來後,一大批觀眾都追著去看IMAX版,巨幕影院第一次引爆眼球。」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京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陳京民看來,《阿凡達》IMAX版的成功,給中國巨幕的研發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國巨幕必須趁勢跟上,打破外國人的技術和市場壟斷。
在2011年3月,中國巨幕實驗室正式建立。8個月後,2011年11月,中國巨幕技術研發成功。
北京UME影城雙井店,成為了第一塊試驗地。
「這是中國巨幕第一代系統,是一個很大的機器,還用鐵箱子鎖起來,很笨重。」勾磊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這個像伺服器一樣被鎖得密密實實的大鐵箱,是中國巨幕的核心硬體,全名叫「雙機放映圖像優化器」。通過它,雙機放映2D電影不會重影,放映3D電影圖像更為精確。這是中國巨幕的最核心技術。
勾磊也坦言,一代產品並不完美。除了笨重,還存在其他問題。優化器主要靠物理防盜,依然存在用數據線盜取電影拷貝的安全隱患。而散熱則是更大的問題。
「我們的機器拿到深圳去,濕度太高,機器散不了熱出現死機情況。」勾磊回憶起一代產品的不穩定,笑稱這是「南北差異」,後來只得通過重新布置線路解決。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實驗室在硬體上繼續突破。2013年,自主設計研發的板卡成功上線,優化器從一個大鐵箱,瘦身成一個機頂盒大小的小盒子,不但在產品優化上進步明顯,還打消了不少人的質疑。
「當初還有人懷疑我們山寨,因為大鐵箱和國際上同類產品長相差不多。但等我們的二代產品出來後,產品都是符合DCI標準的,國際上都很肯定我們的技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會長林民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巨幕的圖像優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並申請了專利,這是「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電影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巨幕影廳不易建
目前,中國巨幕一代系統已擴展至全國60家影城,二代則有35家,還有5家在建。從2012年4月在安徽合肥中影國際影城1912店引入中國巨幕開始,短短3年間,中國巨幕影城擴展至100家的規模。
然而,建一家巨幕影廳並不容易。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勾磊向本刊記者坦言,除了優化器外,銀幕、放映機、音箱等巨幕影廳的硬體整體設計和選擇,都經過了艱苦的研發和運作。
以銀幕為例,由十幾米長的銀幕塊無縫拼成,如何把這些巨長的銀幕運進影院,是第一道門檻。而怎麼搭銀幕架,如何把銀幕做得沒有褶皺,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此外,因為銀幕得有四層樓高,工作人員還得坐電梯上去噴塗層,這就要求十足的安全保障。
「一個銀幕,就需要考慮成本最優化、技術最優化、人員最優化、安全保障等等問題,這些東西都不是現成的,得一步一個腳印去摸索。」勾磊感嘆道。
他告訴本刊記者,巨幕影廳是個系統工程,硬體之間的協作更需要精心設計。「因為空間大,所以得配備更多更好的音箱,我們連天花板上都吊著音箱。作為設計者,我們首先得保障沉重的音箱不掉下來,其次再考慮全景聲的效果。」
艱苦的研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外國人慕名而來了。2015年5月,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擁有5家電影院的山姆第一次來到北京,為的就是中國巨幕。
「中國巨幕的音響效果很出色,一般影院只有7個功放,而中國巨幕有28個。」山姆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倘若合作成功,他將修建一座新的中國巨幕影院,而這有可能是南半球史上第一個中國巨幕影院。
林民傑樂觀地認為,像這樣的「第一個」,會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我們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又有世界領先的硬體配備,價錢還比競爭對手低,為什麼不與我們合作呢?」
蝙蝠俠的製版考驗
當然,作為影院,優秀與否的最終衡量指標仍歸結於觀影效果。
在UME影城雙井店試運營還不到1個月,勾磊就發現,放映效果不如在實驗室中好,原因在於「每部影片放到巨幕後一些東西會凸顯出來,如模糊感、噪點等等。」於是,勾磊決定和團隊一起,開始對電影的後期處理進行研發,也是中國巨幕的第二項核心技術:製版。
這時,如何說服製片方提供電影原版拷貝,進而進行中國巨幕版本的製作,成為一大難題。
「一般好萊塢的影片原片都不會出加州的,電影還沒公映,要把原片拿到國外,被盜版的風險不小。」勾磊說,為說服好萊塢片商提供原版拷貝,實驗室還經過了美國放映協會的物理安全認證,「有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考察了一周,包括門、窗、攝像頭、運輸環境、人員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硬指標都要通過。」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中影拿到了不少片方提供的未上映的影片原片,而代價則是減免製版費。「基本上頭幾十部影片,我們都沒有收取製版費,免費做的中國巨幕格式影片。」勾磊說。
這其中,最令勾磊印象深刻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
「這部片子是我們接到的第一部4K影片,一幅圖片就4096X2160個像素點,數據量很大,還是用膠片拍的,不好處理。而且全片色調非常暗,十分難調。」勾磊向本刊記者解釋,在數字電影時代,影片表現更為清楚,而膠片拍的電影,有它獨特的韻味。
為了保持這種韻味,同時又調和觀眾對清晰度的需求,勾磊和他的團隊每天凌晨1點在影院電影放映結束後,拿著新調整的版本往UME影城雙井店跑,調試畫面。這一工作連著幹了整整7天。有時候還得按每秒24幀圖像,手工一幀一幀地進行微調,勾磊說,往往調試完,就能碰見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其實很多細小的調節,觀眾根本看不出來的。但我們還是會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讓勾磊欣喜的是,製片方對最後的效果也十分贊許。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好萊塢幾大片商都主動找上門來,製作中國巨幕版本。當然,現在製版可不是免費的了。
隨著影片製版數量的增多,實驗室已開發出一套較完善的軟體,「大部分工作都由軟體完成,人工調整的部分不多。」勾磊說,現在他的團隊只需偶爾去影廳調試畫面效果。
如今,製作2D影片的中國巨幕版本,大概花3~5天即可,而3D版本的影片,最多不超過一周時間即可製作完成。
不做下一個IMAX
截至2015年5月,勾磊的實驗室共製作了96部進口片和118部國產片的中國巨幕版本,共計214部。這么大的影片庫存量,給中國巨幕與最大對手IMAX的競爭,增添了籌碼。
在國內,IMAX一個月只供應1~2部片子,在同期只允許一部IMAX電影上映。並且,它還要與影院和片商分票房。這樣的模式,並不能讓院線滿意。
勾磊舉例稱:《畫皮2》上映火爆,IMAX上的卻是一部票房並不好的好萊塢大片,院線成績慘淡;而IMAX與《1942》合作時,為騰出《1942》IMAX檔期,撤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最後結果更不如意。
「不管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IMAX的放映邏輯,並不把院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勾磊總結道。
這就給中國巨幕撬開IMAX長期壟斷的市場提供了生機。
在林民傑看來,中國巨幕還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利好,就是全面數字化的技術浪潮來臨,抹平了IMAX與中國巨幕的技術差異。「我們的片源都是電影數字拷貝,來源都一樣,只是用了不一樣的方法達到一個相同的高質量放映效果。」
陳京民則告訴本刊記者,發展到現在,中國巨幕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與IMAX相媲美,並且還不幹涉院線選片(反而為影院提供更多的片源選擇),也不參與製片方和院線的票房分成。
這些差異,讓中國巨幕迅速擴張。
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巨幕還在不斷創新。
勾磊向本刊記者透露,他的實驗室已經有新技術的應用儲備了,包括為適應高幀率的4K電影制式所作出的硬體調整,以及用最新的激光技術替換放映機的氙氣燈等等。或許不久之後,勾磊又得凌晨一點回到電影院,調試硬體更新的散熱問題,校對光源更換的畫面問題,或許還要研發新的3D眼鏡,或是新的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