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股票值得買嗎
㈠ 目前中國聯通的股票值得購買么
中期繼續下探,現在不宜買進,建議下周買進位置3.30.
整體3-4月都是震盪行情,公司業績不錯,下跌有限,可以在3.30-3.70位置做一個月波段。不宜全倉操作,適合長線持有。
㈡ 中國銀行的股價怎麼那麼低能買嗎
首先糾正你一個錯誤的觀念,2塊錢的股票不一定比100塊一股的便宜。假設兩家相同的公司都有1億元的股東權益和1000萬的凈利潤,a公司發行了1億股,市價就會在一元左右,每股收益0.1元。而b公司只發行了1000萬股,市價每股就會在10元左右,每股收益1元。兩家相同的公司,股價卻差十倍,其實總體價值是一樣的。中國銀行發了2038億股,相對股價就自然低了。大盤股,長期持有不怕,短期持有就不要買了。
㈢ 中國股票真的不適合散戶購買嗎。
這要看你的風險承受力和經驗,其實這句話完整的說應該是不適合風險承受力低和沒有風險意識的散戶購買。
很多散戶在買股票或者基金時都認為一定會賺錢,不會虧錢,其實股市不只是會讓你虧錢,有時還會讓你虧個精光。當然,有經驗的股民還是會賺錢的,這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㈣ 現在的中國平安股票值得買入嗎
暫時不值。
中國平安是一隻機構重倉股,那麼長時間的陰跌說明明顯是主力機構在拋盤,是什麼讓主力資金撤退呢?
絕對不是簡單的調整。
從財報來看,2020年報營業收入增速在4%左右,凈利潤增速在-4%左右。暫且把增速降低歸於疫情。
那麼2021年一季報就已經明顯說明了問題,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增速也只有可憐的3.7%,相比於之前18,19年的快速增長,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增速明顯放緩了。
換個角度理解,公司已經面臨天花板了。預期降低導致的就是機構紛紛高位撤離。這才是根本原因。
至於目前來看,因為超跌的原因,中國平安可能會在底部震盪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再次選擇方向。
投資收入的利空,主要有兩個吧。
一個是內在的投資失誤。
比如華夏幸福暴雷,虧的錢全都要計提減值,會減少收益利潤。目前計提了182億元減值,後續可能還要進一步減值。
一個是長期的無風險利率下行。
保險公司的投資內容,無非就是存款+債券+權益資產+其他,其中債券是大頭,幾乎佔了一半。
長期利率下行,會壓縮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賺的錢就更少了。
而且有一點,雖然利率下行,但是按照年金險的保單,比如說光明一生,活到90歲,年化利率3.8%(活的越久利率越高),保險公司依然要按照固定的3.8%的利率付息,這樣一來利差就更小了(了解光明一生點這)。
不過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倒是很有利,如果我們買了年金險,鎖定未來幾十年的高利率,就能把利率下行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不必承擔利率損失。
最後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我很看好中國的保險市場,現在大家的收入上來了,觀念上來了,為了維持現有的經濟地位,防止一夜返貧,更會利用保險這個風控工具轉移風險,把全家的保險都做足。所以中國的保險市場潛力是很大的,我的預購清單里就有保險基金。
但對中國平安,我持一種觀望的態度吧。
保險是個同質化的行業,風險相同,基於風險衍生出來的產品,也是大同小異,所以我買保險股的投資邏輯很簡單,一看誰賺的錢最多(目前是中國平安),二看誰最創新(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都一般般)。
原本的保險時代是中國平安為王,但現在不一樣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差越來越少,還有高性價比的互聯網保險在打價格戰,消費者也不是傻的,知道買啥最劃算,中國平安的品牌優勢在逐漸減少。
㈤ 中國的股票,適不適合全民去購買
你說得對,中國的股票市場自古以來都是政策市,政府時刻在監管在干預。
政府開設這個市場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給企業融資,至於老百姓要投資股票那是自願的,風險自負。
看來你是個新手,沒嘗過股票的甜酸苦辣,言語之間顯得非常幼稚。
如果都像你說的那樣,股票那麼容易積累資金,那麼誰還願意把錢存到銀行去。
因為什麼呢?就是兩個字「風險」,肯擔風險的人才可以投資股票,投資股票如果做得好的話,收益是遠遠大於銀行的。只是,在做股票投資者的人群當中,賺錢的總是少數人,多數人都是賠錢的。
㈥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
我為什麼堅持認為中國股市值得長期投資?在A股,好的投資標的會「說話」
第三,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證監會通過對內幕、坐莊、爆炒等非法行為加重處罰,完善監管制度,重塑機構投資者理念和行為,即重視企業本身的內在價值,平衡風險與收益,與企業共同成長;而個人投資者很少具備全面的企業價值分析能力,由專業機構統一分析並配置將成為趨勢,個股分化也許不會結束,而可能成為常態。
2
轉型與去杠桿下的宏觀環境
中國經濟增速在2010年以後開始放緩,並在
結構上發生明顯的變化,主要特徵有二:
1、總量增速放緩
,2010前十年,GDP平均增速達到10%,供應不足、資本開放及勞動力紅利,成為經濟騰飛的推動力,2011年開始,實業結構型過剩,總量增速放緩,存量競爭成為很多行業的共同點,但於全球角度,依然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2、增長結構轉變
2010前十年,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主力,物質基礎薄弱刺激實業投資,但2011年開始,出口優勢縮小,投資費效比下降,消費及內生增長成為經濟最重要拉動力,行業分化成為趨勢。
對於經濟總量,我們認同L型企穩的增長路徑,高層重視經濟質量而非數量,消費增長會提供主要拉動;對於經濟結構,過剩產能在供給側改革下企穩,新增長點更多圍繞商業模式創新及消費升級展開。
同時,在2010年之前,企業間規模差異不大,各企業均能從經濟騰飛中獲得超額收益,但在經濟降速期,市場競爭加劇,大中型企業憑借資本、管理、人才、渠道、品牌等優勢,能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並實現並購整合,實現行業內的強者越強,由3-5家核心企業瓜分行業多數利潤,是大部分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行業核心企業的研究尤為重要。
價格現象從來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2010年之前,央行的外匯資產是貨幣創造的發動機,銀行依靠存貸差即可獲取暴利,自身加杠桿動力不強,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一直保持在3-4倍以內;但2010年開始,外匯資產下降縮減了商業銀行存貸差收益,商業銀行轉為發展主動負債,大幅放大經營杠桿,來維持高額收益,商業銀行總負債/央行總負債在今年達到7倍,隨後遭到監管層強力的降杠桿措施。
在2011-2012年的第一輪金融創新中,非標資產成為商業銀行加杠桿對象,並蔓延至其他資產,但很快被監管嚴控並納入表內,造成股債雙災,「錢荒」效應即是在此階段產生;在2014年開始的第二輪金融創新中,加杠桿對象直接作用於股債,並蔓延至房地產,形成股債房三牛,隨後迎來了監管層暴力去杠桿,股票及債券分別在2015、2016年被刺破泡沫。
本輪商業銀行的去杠桿仍在深入,唯一高高在上的資產只有房價,股市杠桿已基本清理完畢,在流動性層面上,
目前更多是處於存量資金博弈狀態,對企業本身價值更為關注。
3
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
在投資中,股票價格圍繞價值會有較大波動,但對於企業經營本身,應是具備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因此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我們通常圍繞好行業、好企業、好生意的三個標准進行抉擇。
1、好行業。
根據行業生命周期特點,大多數行業從誕生開始,都會陸續經歷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經歷大量競爭和並購後,最終形成行業內的寡頭壟斷,由3-5家主導企業分享多數收益,如果喪失創新機遇或被替代,甚至可能遭遇衰退期,如柯達、諾基亞等。
對成長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行業規模增長的持續性,以及企業本身能從行業增長中獲得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對成熟期行業的投資,更關注企業在競爭中構建的獨特優勢,並依靠優勢獲取盈利和成長的能力。
2、好企業。
在行業高速成長期,單獨企業的優劣並不明顯,但隨著行業發展成熟,競爭壓力增加,好企業的價值將放大。在我們評判企業本身優劣的過程中,著重分析其管理團隊、競爭優勢、財務狀況三個方面。
優秀的管理團隊,具備對企業戰略戰術的堅決執行和反饋能力,能靈敏地捕捉市場趨勢的變化並作出針對性決策。
獨特的競爭優勢,能幫助企業樹立競爭壁壘,維護自身收益水平,降低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清晰的財務狀況,既有利於評估管理團隊措施執行的有效性,也有利於在行業間進行比較分析,明晰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對企業進行定量化的價值評估。
3、好生意。
商業模式對企業盈利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起重要作用,其表現為盈利與增長模式、核心競爭力、市場壁壘等,同時商業模式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
如2010年之前,批量化、低成本、分銷式帶來的規模優勢,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獲取高額收益,但隨著競爭加劇和消費升級,個性化、高品質、直銷式可能成為企業突破競爭的重要方向。
例如,在2011年時,宜華生活與索菲亞均為家居行業重點品牌,且宜華生活市值與市場規模均高於索菲亞,但隨著消費者對家居品質及定製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對直銷門店渠道的把控,索菲亞從競爭中突破,其市值從36億增長至360億,而宜華生活市值從94億增長至146億,兩者增速差距巨大。
作者 王建輝
㈦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股票值得買嗎
不太值得買,因為它們的漲幅都非常有限,常年處於比較低的價位,而且波動很小,如果是買來用作固定投資來打新的話也可以購買,但是總體價值不高,因為它們的波動實在太小。
㈧ 現在買股票合適嗎
你怎樣去對待市場,市場就會怎樣去對待你,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市場,這里也並非是可以一夜暴富的地方,如果你對待市場像是自己選個號想中彩票這樣的心態,那麼你盈利的幾率不會比中彩票高到哪去,除非你自認為運氣特別好。
在股市裡,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則段子: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一個小小散戶就可以左右整個股市。
每當我一買入它就下跌,一賣出它就上漲。
空倉的時候大盤瘋漲,滿倉的時候大盤狂瀉。
為什麼手握萬億資金的莊家們就死盯著我這幾萬塊錢不放?」
這是個段子,但又是很多投資者的親身經歷,很普遍的一個體會。這也引發了一個思考,什麼樣的人不適合炒股?
1、不愛學習,不看新聞的人
好吧,這是老生長談了。不能想像,一個不知時事的人,怎麼能將手裡的股票操作好。尤其在中國,匯金公司增持和減持可是股票上漲下跌的標志。
2、性格急躁的人
炒股有時需要守株待兔,是一種極大考驗耐心和耐力的運動,性格很急躁,總是沖動的人,也許能在偶爾的一兩次中踩准節奏,但容易因沖動而過早追漲殺跌,造成錯誤。
3、寡斷優柔的人
這種性格在股市大跌中,尤其致命。
因為不夠果斷,總是想著也許很快就會上升,也許還能再漲點,在需要拋股票的時候,不能當機立斷,往往延誤戰機,最後遭受損失。
或者像我一個朋友,每次買股票,總是設立一個比較低的價格,其實也低不了幾毛錢,可是他總是改不了這種性格,結果錯失好的購買時機。
4、遇事容易喪失信心的人
每一次行情低潮的時候,總是會看到在行情好積極活躍的人,垂頭喪氣,有些人為了眼不見心不煩,乾脆連股票都不看,遭受挫折而不能直面,又怎麼能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呢?
要知道,黎明之前總是最黑暗的,信心永遠是穿越迷霧最尖銳的利器,沒有它,怎麼可能看到光明的明天?
5、感性的人。
這類人不適合炒股,因為這類人的交易模式並不是通過理性的判斷,而是通過他的情緒來做出判斷進行交易,這也是交易之大忌,所以這類人也並不適合這個市場。
6、想一夜暴富的人
不可否認,大家在股市中,都是希望能賺到錢的,但一夜暴富的神話哪有那麼容易呢?
你一個沒有專業訓練,沒有系統知識的投資散戶,又怎麼可能在股市中輕易地一夜暴富呢?
所以,別說什麼舉債進股,或者買房買股之類的,也許真的有人藉此上了一個階層。
但普通要成為這樣的人,何其艱難?就把它當做一種投資渠道,用復利的概念,用時間的長度去贏取財富。
那麼什麼人是天生的交易家呢?
(1)對這類市場有著除了金錢之外的格外興趣。
索羅斯曾說過我為什麼一進華爾街就停不下來,是因為被深深的吸引。
真正熱愛這個職業,是從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得到成就感,早已超越金錢的范疇,他研究市場,不斷學習,不斷去分析。
(2)理性的人。
理性的人總會客觀的去分析判斷市場現在的形式,從而做出判斷。
他的交易是通過客觀的分析,並不是情緒化的孤注一擲,這類人是天生的交易者。
(3)勇於面對風險並作出判斷的人。
要正面面對風險,你才能戰勝風險從中獲得巨大財富,敢於承擔風險面對虧損,果斷止損,是一個交易者的基本素質。
(4)可以不停的學習,不斷的嘗試,有做交易日誌習慣的人適合這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