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之舌尖上的股票
① 求舌尖上的中國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陳曉卿執導,中國中央電視台出品的一部美食類紀錄片。該節目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
該片第一季於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記錄》欄目首播,於2012年7月在台灣公視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會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於2014年4月18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三季於2018年2月19日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紀錄頻道同步播出。
(1)舌尖上的中國之舌尖上的股票擴展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導演根據確立了的分集主題再去找尋符合主題的人物故事拍攝。當每個分集主題確立後,分集導演都需要經過3個階段才會進行拍攝:
第一個階段是「文案寫作」階段,即分集導演看大量有關該主題的書、調查、並寫文案。
第二個階段是「調研」階段確定分集要有什麼的美食需要拍攝。
最後是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進行拍攝,並在拍攝地區尋找適合的人物以表達該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攝。
② 舌尖上的中國的梗
只是來源於《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XX已經是個網路流行詞彙了.一般說明XX是社會焦點,人們都在談論.
③ 舌尖上的中國的業內評析
感覺邏輯沒有之前縝密 有的東西不能細想,不少錯誤
④ 舌尖上的中國哪一集講大連海鮮
第一季,第7集(我們的田野)
內容簡介:大連獐子島,黃海北部一個不足15平方公里的島嶼,卻因為海域里的產物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著一個興旺的群體,被中國人視為海中的珍品的海參、鮑魚、海膽等無脊椎動物占據了其中的多數,純凈的水體和活躍的海流,造就了它們非凡的品質,這是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但德峰卻無暇顧及,30米的水深對於一個初來駕到的會有很多不適。
(4)舌尖上的中國之舌尖上的股票擴展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作品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美食類紀錄片,共7集,第一季由陳曉卿任總導演。第一季是《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
該片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以食物為線索,以食帶民,將中國各地不同的地理氣候、風俗禮儀、生活狀態等一路鋪開,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第一季於2012年5月14日晚21:00在CCTV1《魅力紀錄》欄目首播,於2012年5月22日完結
⑤ 《舌尖上的中國》的簡介 。
我也喜歡這類節目,也追看到了第6集。只是簡介的話,我恐怕只能復制給你作參考了。不好意思哦。希望能幫到你。
《舌尖上的中國》(外文名:A Bite of China)
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2012年5月22日,該片在播出最後一集《我們的田野》後完美收官。
《舌尖上的中國》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將以從日本歸來的「世界中餐大師」、「淮揚菜大師」居長龍作為紀錄片主角,在央視的平台上展示淮揚菜的風采。
分集介紹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台重點項目,共七集。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美食生態。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
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了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本集著重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關主食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主食的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壇壇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要達到讓食物轉化成美食的境界,這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腌制食品,風干晾曬的干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臘肉,火腿,燒臘,咸魚(腌魚),腌菜,泡菜,漬菜,以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干,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以此為基礎和原材料的各種中國美食。
貯藏食物從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攜帶發展到人們對食物滋味的不斷追求,保鮮的技術中蘊涵了中國人的智慧,呈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同時「腌制發酵保鮮」也蘊含有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如對故鄉的思念,內心長時間蘊含的某種情感等等。
第五集:廚房的秘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系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本集將主要透過與具有精湛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一展中國人在廚房中的絕技。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中國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調味品,不同的調制手法,不同的調味大師,引領食物到達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鮮,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鮮香……每一種美食,經過中國人的精心烹飪製作,呈現了不同的味型與氣質。本集要探究中國人烹制各種口味所需不同調味料,展示豐富的調味料的製作工藝,解密中國人高超的調味技術。10個故事,涉及川、魯、粵、淮揚四大基礎菜系和新疆、雲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過展現豐富多彩的烹飪文化,講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作為最後一集,本集將帶領觀眾完成一個回歸——從餐桌回歸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為出發點,繼而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探究美食的來源,它們是如何被人類以各種方式培育出來,並突出體現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這樣的方式才能為美食提供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優良和清潔。
這一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講述了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⑥ 舌尖上的中國二里出現的所有美食,每一集里都有什麼呀
第一集:
1.西藏——酥油蜜
2.四川——豆花
3.陝西——藍田褲帶面
4.小花菇
5.三門灣——小章魚,彈塗魚
6.山東——煎餅,貴陽絲娃娃,福建潤餅,新加坡薄餅
7.貴州——腌魚(稻花鯉魚),爬岩魚(雷山魚醬)
8.泉州——蘿卜飯
第二集:
1.徽州——人工壓打菜籽油(臭豆腐,油炸鍋巴)
2.陝西——掛面
3.蘇州——蘇式糕點,糯米卷,蘇式小方糕
4.湖南——蕨根糍粑
5.汕頭——蚝烙
6.揚州——燙干絲,葵花大斬肉
7.上海——三套鴨,扣三絲,油爆河蝦,啫啫煲
第三集:
1.黑龍江——鐵鍋燉魚貼餅子,凍豆腐
2.浙江——雷筍,多味筍干,黃泥拱
3.江西——黎蒿炒臘肉,蒿粑,九層皮。
4.北京——榆錢飯,香椿芽
5.浙江——清水螺螄,家魚
6.台灣——飛魚干
7.新疆——葡萄乾,瑪仁糖(切糕),手抓飯
8.安徽——蝦籽+小刀面
9.蘇州——桂花醬(桂花糯米藕),板栗燒雞,扎肝,雁來蕈醬(老鴨雁來蕈)
第四集:
1.山西——小凹饃,涼皮,棗花饃
2.湖北——天門蒸菜
3.上海——紅燒肉
4.四川——泡菜魚,芽菜(腌菜),燃面,下飯菜
5.山東——西瓜醬
6.遼寧——蒲筍干
7.揚州——蒲菜餃子,奶湯蒲菜
8.珠海——糖水,陳皮紅豆沙,姜撞奶,木瓜鯽魚煲,冬瓜荷葉燉老鴨,燉湯
第五集:
1.內蒙古——口蘑,燴南北
2.四川——重慶火鍋
3.深圳——盆菜
4.杭州——西湖醋魚
5.開封——鯉魚焙面,灌湯包,片兒川
6.上海——羅宋湯,炸豬排
7.新疆——大盤雞
8.台灣——眷村牛肉麵
9.寧波——殼菜(淡菜,貽貝)
第六集:
1.內蒙古——華子魚
2.廣西——沙蟹汁
3.莫爾格勒——韭花醬+手把羊肉
4.新疆——饢,紅柳枝烤羊肉
5.寧夏——手抓羊肉,洋芋擦擦
6.珠海——清蒸魚干
7.雲南——雞樅
8.吉林——蕨菜
第七集:
1.青海——酥油茶,糌粑,鍋巴菜
2.天津——煎餅果子,重慶小面,蘇州細面,大肉面,武漢面窩,三鮮豆皮,熱乾麵,廣州
茶,腸粉,艇仔粥,蝦餃
3.廣州——五味鴨,西洋菜豬骨湯,清蒸鱸魚
4.安徽毛坦廠中學——剁椒魚頭,蒿子粑粑,豆乾子燒肉
5.香港——冰皮月餅
6.四川——古藺鎮的米粑,手工面,麻辣雞,鹽酸菜黃蠟丁魚
7.雲南——洱海鯽魚+白木瓜,見手青(紅網牛肝菌)
⑦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什麼內容
美食記錄片,主要講的的是中國各地「廚房的秘密」 有些是一些食材,如松茸,筍,有的是一些有特色的家庭菜,像用黑陶為主要餐具做出的家常菜。有些是特殊廚具,如氣蒸鍋 ,還用是講究刀工的菜,如豆腐絲等等。大飽眼福……
⑧ 《舌尖上的中國》中的所有美食
自然的饋贈
香格里拉:松茸
江浙地區:冬筍,油燜冬筍
廣西柳州: 酸筍,黃豆酸筍小黃魚
雲南大理 諾鄧山區:諾鄧鹽,血腸,火腿,萵筍炒火腿,火腿炒飯
湖北嘉魚:藕,蓮藕燉排骨
吉林查干湖:湖水大魚,魚頭泡餅(北京)
海南:香煎馬鮫魚,酸菜魚湯,水煮紅螺
主食的故事
山西襄汾縣:花饃,花捲,油卷
陝西綏德:黃饃饃(糜子面)
新疆庫車:饢餅
中原地區:饅頭
貴州黎平:米粉,湯粉
廣州沙河:河粉,干炒牛河
陝西:西安涼皮
陝西:肉夾饃,牛羊肉泡饃
蘭州:拉麵
廣州:竹升面,雲吞撈面
中原地區:手擀麵
陝西::岐山臊子面
嘉興:粽肉子,蛋黃棕
寧波: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
北方:餃子,燜面(陝西河南)
轉化的靈感
雲南紅河建木縣:碳烤豆腐球,石屏縣,老豆腐
中原地區:石膏豆腐
內蒙古:錫林郭勒旗,奶茶,奶豆腐,奶製品
雲南白族:豆腐皮
北京:蒙古餐廳,烤羊背
浙江:天台山,僧人的素食中豆製品很重要
安徽:毛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