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支股票深發展
⑴ 中國股票發展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⑵ 中國的哪年開始發行股票第一個股票是什麼股票
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這就是後來讓無數股民愛恨交織的深發展(深圳發展銀行,股票交易代碼為000001),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
⑶ 深圳第一支股票叫什麼
第一支股票叫深圳發展銀行,深圳開頭的不一定是深發展
⑷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哪年發行的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1984年11月18日發行的。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位於武夷路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經營成套設備並承包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等音響設施的設計、安裝工程,是一家接受個人和集體自願認購股票並以此籌集資金的新型公司,於1984年11月18日正式開業。
公司委託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證券部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一萬股,每股50元。這是「文革」結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第一次發行的股票。
(4)中國第一支股票深發展擴展閱讀:
1986年11月14日,當鄧小平將「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俗稱「小飛樂」的「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這「中國第一股」究竟是怎樣勇敢地橫空出世?
改革浪潮初涌,有志勇士敢設想
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城市改革的浪潮已經開始涌動,各單位開始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培養幹部。
1940年出生的秦其斌,於1958年順利考入復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被分派在上海無線電九廠技術科。年輕好學、思想活躍的秦其斌被抽調到上海儀表電訊工業局下面的元件工業公司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當時吳邦國委員長是元件公司的副經理。
1983年初,秦其斌被任命為上海飛樂電聲總廠第一副廠長,1984年接任退休的老廠長成了電聲總廠廠長。這時的秦其斌43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有知識懂技術又有管理經驗。他不甘於僅僅為儀表系統的產品做配套,開始帶領電聲總廠開拓經營。
當時,「音樂茶座」十分紅火,他就大膽設想,提出本廠生產的揚聲器除了給電視機做配套,還可以做成音響。於是,就有了電聲總廠下設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即「小飛樂」)的創新,有了以後「小飛樂」發行股票的故事。
⑸ 深發展上市開盤時間
深圳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圳發展銀行,股票簡稱:深發展A,股票代碼:000001)是中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商業銀行。深發展於1987年5月10日以自由認購形式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人民幣普通股,並於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2012年6月14日,深圳發展銀行正式公告,深圳發展銀行已完成吸收合並平安銀行的所有法律手續,深發展和平安銀行已經正式合並為一家銀行。
公司簡稱 深發展A
股票代碼 000001
股票名稱 平安銀行
股票類型 A股
發行日期 1989-03-10
上市日期 1991-04-03
所屬行業股份制商業銀行
所屬地區 廣東
法人代表肖遂寧
公司地址 深圳市羅湖區深南東路5047號深圳發展銀行大廈
主要股東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⑹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什麼股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位於武夷路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經營成套設備並承包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等音響設施的設計、安裝工程,是一家接受個人和集體自願認購股票並以此籌集資金的新型公司,於1984年11月18日正式開業。
公司委託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證券部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一萬股,每股50元。這是「文革」結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第一次發行的股票。
(6)中國第一支股票深發展擴展閱讀:
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擁有「亞」牌、「Sylvania」兩大百年品牌,國內擁有一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一個全球產品檢測中心以及九大研發生產基地,分別是上海亞明、北京申安、江蘇亞明、四川亞明、山東亞明、湖北申安亞明、江西申安亞明、河南亞明、遼寧申安亞明。
上海亞明燈泡廠有限公司創建於1923年,是中國第一家民族照明企業,也是中國第一隻燈泡的製造者。「亞」字品牌更是近一個世紀家喻戶曉的著名民族品牌。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壯大,公司業已成為集研發、製造、營銷和工程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照明企業,形成了光源、電器、燈具、零部件產品系列,並以技術雄厚、規格齊全、質量上乘、服務優質而享譽海內外市場。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新中國第一支股票誕生記
參考資料來源:飛樂音響-公司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飛樂音響-上海亞明照明有限公司
⑺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後為什麼沒人要
1872年發行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圖就是「中國第一股」的票樣,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時下股民雙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飭商辦」,用今天的話講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試點」;直隸總督李鴻章出手「奏准設局」,則「李鴻章概念股」,比「黃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輪船運漕」,每年幾十萬兩白銀旱澇保收,絕對的「高科技政府項目」,比起掛風帆的沙船運漕,妥妥的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加混改」題材集於一身,又是國內獨家「特許經營」輪船(當時的高科技)運輸企業,剛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飯碗,更何況1000兩一股的股票,先交500兩就能拿走,無論盈虧,股東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這樣的個股,上市之後,是不是得連續10個漲停板才靠譜?
不幸的是,輪船招商局初創之時,招股極其困難,按照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的說法是「招股年余,無人過問。」
在此之前,李鴻章對於自己這套「官商合辦」的手段頗為自得,於1872年12月23日《試辦輪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據稟稱:會集素習商業殷富正派之道員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籌商,意見相同,各幫商人紛紛入股,現已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可見李鴻章對於胡雪岩(胡光墉)主動當「肥羊」給予了厚望,起碼做個千金馬骨,引領商人入股也是正辦。不想事到臨頭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鴻章只好從天津練餉錢中撥出20萬串(編者註:還記得盛宣懷的煤礦本錢吧?),不足部分,讓總辦朱其昂(註: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墊付,經營更是舉步維艱。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為首的買辦、錢商,按照今天的說法是「銀行家」,深知胳膊擰不過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說好聽是生意,說不好聽了就是命令,真進了董事會,反倒要跪著聽招呼,何苦來哉?
至於說暴利誘惑就更是談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來是不少了,畢竟當時廣大農村的土地利潤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潯四象八牛之類的大商人眼裡,根本就不夠看。
當時僅僅內地貿易的利潤率即可達20%,國際貿易的利潤率更多達40%,沿海商人平均利潤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國近代商業革命》)
在正常貿易之外,還有白銀銅錢兌換的投機、銀兩與銀元的投機、票據的投機等等伴生的機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錢商出身,可謂此道的行家裡手,操盤利潤還要翻番。
因此,不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買辦圈子也少人問津「輪船招商公局」這個「大型壟斷國企」,原因很簡單,沒人願意自掏腰包給李鴻章製造一個「愛國大玩具」,同樣的「玩具」,在前幾章里就提到過,盛宣懷的湖北煤礦、鐵礦,終究只是個騙財政撥款的故事罷了。
李鴻章是一個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換條路,「官商合辦」不可取,「官督商辦」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熱心,廣東買辦行不行?
1873年5月,掛牌開張半年的「輪船招商公局」又換了牌子,改名「輪船招商總局」,企業改為「商辦」,規定商股自負盈虧,官方只起監督之責,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卻辦不成事兒的總辦朱其昂退居會辦,李中堂嫻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殺驢」。
接任總辦的是廣東香山商人唐廷樞,他的身後跟著兩位名人——香山人鄭觀應、香山人徐潤,香山買辦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輪船招商總局,此後十餘年間,局面完全翻轉。
1875年,在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等外商聯手壓運價的惡劣形勢下,輪船招商局盈利15萬余兩;1876年,盈利34萬余兩;1877年,輪船招商局斥資200多萬兩白銀買下旗昌輪船公司,仍盈利45萬余兩;1879年,運價回歸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萬兩。
公司治理水平飛躍,盈利能力節節攀升,1874年輪船招商局又開始發放10%的高額股息,利好消息不斷,股價卻仍然不溫不火。1876年,已經改小面額到100兩1股的招商局股價仍在40-50兩徘徊。
奇怪嗎?根本不需要喊冤,因為當時外資企業的股票也沒幾個人看得上,簡言之,市場沒培育起來。
⑻ 我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叫什麼名
新中國發行的第一隻股票要在上海股市裡去找,1984年11月14日,經有關部門批准,上海飛樂音響股票誕生,這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內發行的第一隻股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