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中國股票
㈠ 富士康集團的中國大陸股票代碼是多少
截止2019年7月,富士康集團沒有在大陸上市。
由其成立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6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601138.SH,股票簡稱則是工業富聯。
2015年3月6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於成立。
2018年3月8日,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召開2018年第41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
2018年5月11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准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
2018年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上交所上市(股票名稱:工業富聯)。上市首日開盤漲44.01%,股價達到19.83元,市值達到3905.58億元,超過海康威視。
(1)富士康在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2018年6月10日,東方明珠公告稱,與富士康集團以及富士康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互聯網電視(OTT)、物聯網智慧城市、8K領域及海外項目等方面展開合作。
2018年6月11日早間,工業富聯開盤漲停,報21.81元,市值達到4296億元。
經營范圍
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通訊系統研發;企業管理服務;從事電子產品及其零配件的進出口及相關配套業務(不涉及國營貿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額、許可證管理及其它專項規定管理的商品,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申請)等。
㈡ 如果受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蘋果代工,蘋果會怎樣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第一大企業,企業中的大佬中的存在,其產品都是交給其他代工,而其核心技術才是蘋果的重中之重,蘋果在中國代工廠富士康就是負責組裝蘋果手機的,員工眾多,作為中國最大的OEM公司是否可以和蘋果談條件,讓成本上漲,這樣員工的福利也就好了,企業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如果由於政策的原因蘋果是否會拋棄富士康?另起爐灶?
首先,富士康根本不可能這樣做,因為蘋果的產業鏈產生的利潤是富士康的主要的利潤來源,富士康不會這樣而放棄為蘋果代工而產生的巨大利潤!
讓一萬步說話,如果富士康真的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而最後放棄了為蘋果公司組裝手機,那蘋果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呢?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製造業大國,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全球製造業的兩部巨型發動機,國內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投入職場,中國擁有全世界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
東南亞國家也想開展製造業,但客觀條件跟中國差距很遠,實際上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早已意識到完全依賴中國本土生產的危險性,這些年一直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建廠和生產分流,例如和碩、緯創、偉創力等等,但都不成功。事實證明,中國大陸本土外的密集性高科技製造業都不堪重任。
富士康在大陸有員工幾十萬,已經建好了復雜嚴密的生產線、精密模具和整套的測試系統,及其熟練掌握這些高端製造設備的員工,要重建這些,沒有三五年根本不成。
即使樂觀估計,三五年後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之外建立了與現在富士康同等能力的蘋果生產線。而根據現在手機一年換一代的速度蘋果已經會落後華為3到5代,甭說在此期間股票大減,市值崩塌,即使美國政府力保它不死,停頓三五年後其全球領先地位一定會喪失。
美國商務部16日「封殺」中興3天後,美國福布斯網站刊登了全球技術咨詢與調查公司阿瑟頓研究(Athert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讓巴普蒂斯特蘇的文章,標題是:「研究:如果中國封殺蘋果來報復美國制裁中興,結果會怎樣?大規模裁員、股市崩盤」。
巴普蒂斯特蘇說,出現這種局面,蘋果將失去19%的收益,也會失去世界上最大的銷售市場,而這個市場將是未來強大的增長引擎。不僅如此,市值蒸發將迫使總部位於庫比提諾的蘋果公司裁員10%到20%,最多會達27000人。
他設想的還只是「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銷售」,還沒提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生產呢,禁止生產是釜底抽薪,蘋果失去的就不僅僅是19%的收益了,而是會立即破產。
但中國政府絕不會輕易停止蘋果生產線的,蘋果雖然是一家美國公司,但由於在大陸設廠組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家中國公司。蘋果代工廠給國家交納了大量稅金,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同時蘋果還采購了大陸最多的器件,對中國經濟做出了貢獻。如果貿然停掉生產線把蘋果搞死,中國也會蒙受不小的損失。
貿易戰就是這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輕易不能擴大事態,雙方都難以承受。但如果沖突上升到國運之爭,那恐怕也顧不了這么多了。現在事態遠沒有發展到這一步,讓我們靜觀其變。
㈢ 富士康是哪國公司老闆是誰有簡介嗎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中國台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總裁郭台銘。現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
郭台銘,祖籍晉城市南嶺鄉葛萬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縣板橋市,畢業於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下屬最大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2010美國《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3)富士康在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富士康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與環境責任,倡導綠色經營。集團成立了許多環保機構,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及滿足國際客戶的環保要求,圍繞集團總裁郭台銘提出的「節能、減排、綠化、循環」環保目標,在企業經營中開展積極廣泛的環保實踐。
中國證監會2018年5月11日晚間發布公告 ,按法定程序核准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富士康及其承銷商將與上交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刊登招股文件。
㈣ 富士康分配的鴻海股票(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忘記用戶名及密碼如何處理
必須打電話給以前單位的人資,讓他們把郵箱信息給到中國信託,這樣才能重置密碼
㈤ 庫克將蘋果生產線從美國遷到中國,為什麼沒繼續選擇富士康代工
富士康選擇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但它的大客戶蘋果卻持不同態度。特朗普希望能振興美國的製造業,希望製造業能迴流,所以富士康將生產線轉移到了美國進行生產。事實上,自奧巴馬時代以來,美國就一直希望蘋果產品的製造遷回美國。
科技需要一顆包容的心,才能博採眾長。現在富士康的處境可以說是比較尷尬了,沒有贏得大客戶的青睞,也失去了國民口碑度,算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㈥ 若復工延期,除了資金成本,富士康的難處到底在哪兒
若復工延期,除了資金成本,富士康的難處還有很多,比如將面臨著斷貨,供應將會無法滿足市場上的需求,等到真正復工的時候就需要大批量的進行生產,到時候人手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時間真的是很難找到那麼多的人,富士康是一個很知名的企業,我想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它的名字,它是蘋果最大的合作商,之前和華為、小米也都有過合作。
而且剛剛復工,疫情還沒有徹底結束,人口流動肯定也沒有之前那麼大,所以招工也將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外來的務工人員跟以往相比也會大幅度的減少,所以若延期復工,富士康的難處其實還是會挺大的,不過現在疫情這么嚴重,很多企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不過我們一起努力,我想很快就會過去的。
㈦ 都知道富士康壓力很大,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要進去
先說富士康口碑差這個問題,前幾年,富士康僱傭學生加班,被稱為「血汗工廠」,並引發了廣泛聲討,並且接連多位年輕員工跳樓自殺新聞更是將富士康送上風口浪尖,後來經過管理改進,這幾年情況好了很多,但是,由此引起的負面新聞遠遠還沒有消除,因此,在人們心目中,富士康口碑一直比較差,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真可謂風水輪流轉,
㈧ 富士康要在上交所上市了嗎
富士康在2018年05月24日在上交所上市了。它在上交所的名字叫做工業富聯。
IPO募投項目擬發行19.7億股,擬募集271億元,其發行時市值則達2712億元。
在招股說明書中,富士康披露了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路及雲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等八大領域。
(8)富士康在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市場認為,相比於此前預期,詢價後13.77元/股的富士康發行定價似乎顯得偏低。
事實上,14.04元/股才是多數機構的預估價。據公告披露,在剔除無效報價後,全部參與初步詢價的配售對象的報價中位數為14.04元/股。
而六大類機構(公募基金、證券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保險機構及QFII)報價的中位數也為14.04元/股。
參考資料人民網——富士康變身工業富聯
㈨ 富士康老總叫什麼
截至2019年4月,富士康總裁為郭台銘。
郭台銘,祖籍晉城市南嶺鄉葛萬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縣板橋市,畢業於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下屬最大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1971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5年創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開辦只有百來人的工廠,之後發展成為富士康龍華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國相對成熟的基地已超過13個。
2010美國《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團分別在深圳和崑山建成兩大資訊科技工業園。郭台銘是台灣著名的企業界人士,根據《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銘以55億美元的身價,在台灣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9)富士康在中國股票擴展閱讀
郭台銘考慮富士康在大陸上市 未來3至5年內完成
新京報訊 (記者李媛)製造業大戶富士康可能要在大陸上市。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在公司股東大會上表示,鴻海精密正考慮在未來3年至5年內讓其中國大陸業務部門在當地交易所上市。
郭台銘稱,分拆很有可能提升龐大的大陸業務的價值。盡管鴻海精密制定了近期在印度的擴張計劃,但是並不計劃縮小在大陸的製造業務規模。目前,中國國內消費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鴻海精密集團在大陸的業務主要是代工製造商富士康,主要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等3C產品的製造。資料顯示,富士康1988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投資,目前擁有上百萬員工,2014年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5%。
關於分拆細節,郭台銘沒有詳細說明,富士康公司也沒有給出具體回應。但是從鴻海精密集團以往的戰略動作來看,分拆計劃順理成章。
鴻海精密具有龐大業務體系,是全球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等代工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在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2014年,郭台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鴻海精密集團將執行分權分利的方法,集團未來會走向邦聯式。
郭台銘曾在2013年的股東大會上宣布過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計劃將集團的事業群升級為12個次集團,每個次集團獨立扶持3~5家上市公司,希望以此實現收入的增長。
從過去的分拆進展來看,鴻海精密旗下從事晶元封裝業務的訊芯科技已經於今年1月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除此之外,鴻海精密還分拆過幾項業務,包括工業主板製造商Ennoconn、乙盛精密工業(Eson Precision)、LED配件部門Advanced Optoelectronic以及觸摸面板顯示部門英特飛科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士康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郭台銘考慮富士康在大陸上市 未來3至5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