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究竟是誰在操縱中國股市股票頻道華訊財經
Ⅰ 郎咸平說的簡介
緣起:說:表達、解釋、言論、批評、介紹……
說:說法、說明、說理、說服、解說……
《郎咸平說》就是以說的形式來表達思想,見解與看法……
《郎咸平說》是一檔泛財經欄目,定位以百姓經濟為基礎,深切觀照大經濟生態下的尋常生活。通過具有不同觀點的嘉賓、觀眾思想碰撞、語言交鋒,以郎教授的獨特思考精彩點評,犀利解析與財經相關的權威信息,透過不同現象與事件,深入淺出,抽絲剝繭,內容滲透財經,教育,法律等諸多泛財經領域。
Ⅱ 《財經郎眼》里郎咸平是什麼來頭
詳細的生平就不在此多說了,可以自行網路。
主要想說說他和經濟領域有關的內容。
可以想到這樣的人十之八九是富豪了。他是2011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第8名,當然寫作肯定不是其主業,比不上第一名小郭。但有這樣的影響力,富豪榜什麼的肯定不care了。
想對經濟領域有所研究的人士,不妨去聽聽他的論述,絕對可以漲姿勢。
Ⅲ 經濟學家郎咸平主講的濟南論壇被叫停
政治和經濟的觀點。根據《深圳特區報》的統計,並不存在所謂脫離國情的問題,並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國退民進」式的國企產權改革已步入誤區。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郎旋風」。
郎咸平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還在第一財經頻道長期主持一檔名為「財經郎閑評」的專門節目來闡述他的觀點(現已被勒令停播),而被中國中小股民稱為「郎監管」,曾經執教於多家知名的商學院。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於1986年以創世界紀錄的兩年半時間連拿金融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學術成果不僅被學術界和財務管理教科書廣泛引用,他還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為例,說明經濟學家在媒體上積極發表言論的意義。
郎咸平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國內股市極力推廣「辯方舉證」 以及「集體訴訟」 措施以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1990年金融學論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暢銷書《公司治理》的作者,致力於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護小股民權益的課題、密歇根州立大學,1956年生於中國台灣。郎咸平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郎博士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 在大眾心目中簡介1956年6月21日出生。郎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國內股市極力推廣「辯方舉證」以及「集體訴訟」措施以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父親是個軍人。
郎咸平教授於1986年獲得賓夕法尼亞(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財務學博士學位。他的觀點受到媒體, 學術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 因此被媒體尊稱為 「郎監管」。眾多的知名媒體報道了郎咸平對各項法律,為企業高管人士進行「公司治理與企業戰略」剖析,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教父」。
2004年郎教授提出「中國企業如要做大做強,只會造成悲劇,並且被收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2004年八、九月間郎咸平教授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質疑某些企業侵吞國資。2004年,郎咸平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郎咸平作為世界級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破產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祖籍山東。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由於其一貫的為中小股民說話和致力於維護中小股東權益、兼並與收購,而是以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建全信託責任來解決現在中國國有企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早在2000年,他就點出了德隆問題,提醒投資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現的風險。他還先後對顧雛軍並購案,海爾管理層收購,TCL集團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進行剖析,在中國中小股民中造成巨大影響;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並致力於對國企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並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國退民進」式的國企產權改革已步入誤區。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郎旋風」。
郎咸平 [編輯本段]具體介紹郎咸平,金融學家、直接投資、企業重組,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質疑某些企業侵吞國資。
郎咸平是最早公開對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批評的人、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的論點,又在中國企業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郎教授曾於1998-2001在世界銀行擔任公司治理顧問,郎咸平是位觀點鮮明而且具有世界級學術成就、在中國博得極高知名度的大師級學者,郎咸平的觀點以網頁數而言列全國財經人物之前矛。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決民企原罪的問題,並被遠在海外的仰融委託,出任「獨立第三方」,為制度化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營企業與主管部門矛盾的問題進行積極探索。
2003年9月,當關於人民幣匯率的問題討論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郎咸平在廣州某論壇一語「人民幣應該再貶值2%以打擊進入中國市場的游資」,再次驚動天下人。
2003年以來,他把主要精力轉向企業戰略研究,還為眾多的知名媒體所報道。其論文在美國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經濟學期刊》、《2002年美國金融學會期刊》發表,被專業學者、研究人員及《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廣泛引用,他本身也招來很多批評,曾一度被人告上法庭,中國大陸的經濟學界也有人對郎咸平將研究報告直接公開表示不滿,並認為郎咸平並不了解中國的國情,稱他是「媒體經濟學家」,「外星人」。郎咸平回應稱只要是上市公司就應該受公眾監督,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對國內數據的研究後作出的。
由於郎咸平多次公開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提出置疑,對中國政府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評,他主張停止產權改革、俄亥俄州立大學
Ⅳ 郎咸平與顧雛軍到底是什麼關系
幾乎在我們所有人的印象中,郎咸平和顧雛軍的關系,可以用惡劣一詞來形容。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復旦大學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發表演說,批評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以七種手法侵吞國有資產。郎在演講中認為顧雛軍通過其個人全資公司GreencoolCapitalLimit-ed控制麾下格林柯爾系三大產業:製冷劑、冰箱和客車,以僅僅9億多元人民幣,換了100多億資產,是利用科龍強大的現金流,而不是靠個人的資金來建立冰箱帝國。沒有多久,顧雛軍便委託律師上告香港高等法院,以誹謗罪起訴郎咸平。郎咸平也隨後聘請律師對峙,案件到目前為止還沒了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郎咸平和顧雛軍是非常好的關系。郎顧之爭起於兩人經濟糾紛,由於郎咸平充當顧雛軍的吹鼓手,但是顧雛軍許諾的公關費最後並沒有兌現。最終兩人交惡。盡管有媒體報道和有人出來指正過,但是郎咸平百般抵賴。
2004年8月底,就在郎顧之爭越演越烈之時,筆者給顧雛軍寫了一封信。目的只是想告訴顧雛軍:郎咸平批評你們企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一個「錢」字。他這個工作就是在香港、美國等地屬於一類「職業扒糞」所做的事情。信的內容如下:
「郎咸平回內地第一站是擔任大鵬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和綜合研究所顧問一職,我和他是同事兼上下級關系,對不學無術、喜歡賣弄、瘋狂掠財的真面目有著非常深刻地了解。我現在給您寫信,沒有其他目的,只是想告訴您郎咸平批評你們企業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一個「錢」字。
我正在寫一本書,叫《郎咸平的真面目》或者叫《大騙子郎咸平》,我只所以面對許多朋友的反對,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寫這本書。純粹是出於氣憤和良知,而不是為了什麼名、什麼利。郎咸平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 「郎監管」, 「中小股東的代言人」,純粹是出於個人目的:來內地撈錢。盡管這件事與我個人關系不大,但是一個人總是不以建設性眼光來看待我們企業家,不能以正確的眼光來對待我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暫時難免的一些現象,動不動就給誰一棒子。如果大家都這樣,就沒有人去真正發展我們的經濟、建設我們的國家,那麼我們國家非常危險的。如果我們整個國家都被這種輿論所主導,那也是非常可怕的。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還是應該站起來,告訴大家一些真相。即使我倒下了,也是死得其所。
我之所以願意站出來,就是告訴善良的朋友,你們在被他欺騙、利用,希望大家不要再將其捧為道德楷模,救世主。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站出來,揭露郎咸平的所作所為,揭露其不學無術、喜歡賣弄、瘋狂掠財的真面目。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告訴人們大家崇拜的郎咸平先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告訴人們郎咸平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目的就是讓郎咸平徹底滾回老家去,不要再在內地指手劃腳。」
其後不久,筆者和科龍副總裁嚴友松取得聯系。從嚴友松那裡筆者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在筆者見到嚴友松時,正是報紙和網路熱炒「科龍高管嚴友松:郎咸平是三無書生」的話題。嚴友松再三聲明關於「郎咸平是無聊、無知、無賴的三無書生」純屬謠傳,「三無書生」並不是他的首創,而是來源於一位同是做營銷的一位專家的評價。這位專家與郎咸平相識,對郎咸平的底細非常了解。在郎顧之爭非常激烈之時,這位專家打電話給嚴友松,稱「憑他對郎咸平的了解,郎咸平是無聊、無知、無賴的三無書生」。而嚴友松不過是轉述他朋友的觀點而已。嚴友松稱:科龍絕對不會作這樣下三濫的評價,這是外界以訛傳訛,對於郎咸平這個人,為了不讓他達到「炒作出名」的目的,科龍不想作任何好的或壞的評價,所有好的或壞的評價都與科龍無關!
由於一些媒體報道,嚴友松稱郎咸平是「三無先生」。這給他的工作和精神方面帶來方方面面的壓力,嚴友松說他接到了聲稱「要為郎咸平用刀說話」的公然威脅。一些人不了解真相,以為嚴友松是在維護公司利益,才反對郎咸平,才轉述朋友的「三無先生」的評價。
嚴友松介紹,在兩人交惡之錢,其實兩人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用「密友」一詞來形容。
據嚴友松介紹,郎與顧「度蜜月」的時候,郎咸平前幾年從香港到內地的粵港兩地車都是顧雛軍提供的,是你的就是我的,兩人東西不分彼此,郎顧之間的關系可見不一般。
另據嚴友松透露,郎咸平剛回內地的時候,手頭不是很闊綽,作為好朋友,顧雛軍看在眼裡,也付出在行動上,不僅時常出手大方,給郎咸平一些接濟,而且顧還為郎償還過幾十萬的私人債務。
至於兩人如何結怨,這得從前幾年的炒作科龍股票一次攻關費說起。具體的一些細節由於嚴友松沒有參加,所以不好評價。
2002年6月號的《新財富》雜志確實刊登有郎咸平的大作《從「科龍事件」談柔性監管》,文章把顧的行為列為「善良的管理人」,並把顧在科龍只拿12元年薪的行為與美國地產大王川普(DonaldTrump)拯救破產企業時只吃10美元午餐和帶著兒子在K-mart(美國最便宜的窮人超市)購物的經典美德案例相提並論,郎咸平在文章中寫道:此文的由頭是格林科爾收購科龍後,科龍高管「除有一位年薪750萬元之外,還有一位超過600萬元、一位超過500萬元、兩位超過300萬元。如此高薪遠遠超過國內上市公司高層平均年薪12萬元的水平」。
郎咸平在文中引述科龍內部人員的說法稱,支付給高管的大筆款項不僅僅是薪酬,其中還有一大部分是屬於該公司被格林柯爾收購後高層人員的遣散費。「他們這種說法可能源於美國上市公司一種慣例。」
郎緊接著引入了「善良的管理人的注意責任」,認為以證券市場監管而言,剛性的 證券交易法不可能詳細羅列所有上市公司不該做的事,但這並不表示上市公司企管人員就可以隨意地罔顧公序良俗而為自己圖利,他們仍然會受到柔性「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責任」的約束。
「據了解,顧雛軍的年薪是12元。我聽到很多流言說他太過矯情,只是做做戲給股東看而已。當然,我是局外人,不可能知道他是怎麼想的。但是當我感覺顧雛軍12元的薪酬與美國著名地產大王川普10美元的午餐費及K-Mart的采購相比,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都是一個善良管理人應該做的事。」讀者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郎咸平對顧雛軍做法的欣賞之情溢於言表。這一巧合使人正好應證了顧與郎以前的關系非常好的判斷。
郎咸平的大作《從「科龍事件」談柔性監管》是如何出台的?這中間有什麼貓膩?郎教授的學術怎麼會如此顛三倒四?我們可以從郎咸平的學生宋振的起訴狀中找到答案。
據《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1月16日報道,香港新鴻基證券經紀人SungChun日前訴諸香港高等法院,稱顧雛軍和格林柯爾曾經在2001年底、2002年初委託他聯系郎咸平,希望郎撰寫一篇對格林柯爾有利的文章,澄清不利傳聞以挽救股價大跌的局勢,並承諾支付1000萬至2000萬港元作為中介費。
Sung起訴書稱:當時,國內數家頗有影響力的媒體發表文章質疑格林柯爾產品、盈利能力及財務狀況,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格林柯爾科技隨之股價狂泄,兩天之內,市值蒸發10億港幣。當年12月10日,顧緊急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事實,只是他針對媒體若干質疑所給出的回答相當無力,有的問題則避免正面回應,當時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顧認為其中部分質疑是競爭對手的「栽贓陷害」。於是委託Sung尋找學者撰文以挽救股市。Sung把顧介紹給自己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時的老師郎咸平認識,並向郎提供了有關格林柯爾的財務資料。之後不久,郎咸平在國內的一家著名財經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有關顧、格林柯爾和科龍(0921.HK)(當時顧已經取得科龍的控制權)的文章;內容對格林柯爾有利,結果格林柯爾的股價不久便出現回升。
宋秦在訴狀中還稱,顧雛軍存在操縱內幕交易行為,並披露了他與顧相識並充當顧操盤手的經過。宋秦稱,2000年7月結識顧雛軍,擔任顧在新鴻基證券的經紀。同年11月,顧通過他在英屬處女群島的公司GreecoolConcord買賣科龍股份。到2001年2月顧向宋表示由於該公司與上市的格林柯爾公司同名,容易被大眾知道他在買賣科龍股份,因此指示宋賣出所持有的科龍股份。2001年3月顧指示以上述兩家英屬處女群島公司名義開戶,在當年8月到10月間繼續買入科龍股份。而廣東科龍在同年10月底公布顧收購其股份,成為科龍最大的單一股東,因此顧雛軍在當年8月到10月的證券買賣屬於內幕交易。
看到有內部人出來揭底這個情況,郎咸平非常緊張。先說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的學生,否人和宋振認識。2005年1月18日,郎咸平在接受《東方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個事情發生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他也從來沒有和我做過研究,我連他的名字都搞不清楚」。
隨著事情的發展,加上宋秦的指正,郎咸平在後來發表的聲明中,不得不說「他(宋秦)是我1994年的學生。」但他同時表示,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學有上千個學生,對學生現在的行為,他不負任何責任。」
Ⅳ 曾紅極一時的「經濟學家」郎咸平,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壇的
2013年的時候,與郎咸平同居數年的某空姐,一紙訴狀將郎咸平告上了法庭,要求將郎咸平贈予自己的房產過戶到自己的名下。 他不僅將這位空姐掃地出門,還讓她背上了巨額的債務。
Ⅵ 郎咸平 李嘉誠
李嘉誠 相信不用來介紹了吧!
郎咸平跟他沒有下屬關系的 看看郎的簡介吧:
郎咸平
開放分類: 人物、名人、教授、經濟學家、金融學家
簡介:1956年出生,祖籍山東。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郎咸平作為世界級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2004年,郎咸平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質疑某些企業侵吞國資,並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國退民進」式的國企產權改革已步入誤區。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郎旋風」。
具體介紹:
郎咸平,經濟學家,1956年生於中國台灣,父親是個軍人。
郎咸平教授於1986年獲得賓夕法尼亞(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財務學博士學位,曾經執教於多家知名的商學院,其中包括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郎咸平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郎博士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1990年金融學論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暢銷書《公司治理》的作者。 在大眾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觀點鮮明而且具有世界級學術成就、在中國博得極高知名度的大師級學者。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於1986年以創世界紀錄的兩年半時間連拿金融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學術成果不僅被學術界和財務管理教科書廣泛引用,還為眾多的知名媒體所報道。其論文在美國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經濟學期刊》、《2002年美國金融學會期刊》發表,被專業學者、研究人員及《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媒體廣泛引用,並且被收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
郎教授曾於1998-2001在世界銀行擔任公司治理顧問,致力於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護小股民權益的課題。郎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國內股市極力推廣「辯方舉證」以及「集體訴訟」措施以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
郎咸平是最早公開對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批評的人,並致力於對國企改革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他主張停止產權改革,而是以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建全信託責任來解決現在中國國有企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早在2000年,他就點出了德隆問題,提醒投資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現的風險。他還先後對顧雛軍並購案,海爾管理層收購,TCL集團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進行剖析,在中國中小股民中造成巨大影響,由於其一貫的為中小股民說話和致力於維護中小股東權益,而被中國中小股民稱為「郎監管」。
由於郎咸平多次公開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提出置疑,對中國政府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評,他本身也招來很多批評,曾一度被人告上法庭,中國大陸的經濟學界也有人對郎咸平將研究報告直接公開表示不滿,並認為郎咸平並不了解中國的國情,稱他是「媒體經濟學家」,「外星人」。郎咸平回應稱只要是上市公司就應該受公眾監督,這些結論都是通過對國內數據的研究後作出的,並不存在所謂脫離國情的問題,他還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為例,說明經濟學家在媒體上積極發表言論的意義。
郎咸平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國內股市極力推廣「辯方舉證」 以及「集體訴訟」 措施以保護小股民的正當權益。他的觀點受到媒體, 學術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視, 因此被媒體尊稱為 「郎監管」。眾多的知名媒體報道了郎咸平對各項法律、政治和經濟的觀點。根據《深圳特區報》的統計,郎咸平的觀點以網頁數而言列全國財經人物之前矛。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決民企原罪的問題,並被遠在海外的仰融委託,出任「獨立第三方」,為制度化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營企業與主管部門矛盾的問題進行積極探索。
2003年9月,當關於人民幣匯率的問題討論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郎咸平在廣州某論壇一語「人民幣應該再貶值2%以打擊進入中國市場的游資」,再次驚動天下人。
2003年以來,他把主要精力轉向企業戰略研究,為企業高管人士進行「公司治理與企業戰略」剖析,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教父」。
2004年郎教授提出「中國企業如要做大做強,只會造成悲劇!」的論點,又在中國企業界掀起了軒然大波。2004年八、九月間郎咸平教授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質疑某些企業侵吞國資,並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國退民進」式的國企產權改革已步入誤區。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郎旋風」。
郎咸平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還在第一財經頻道長期主持一檔名為「財經郎閑評」的專門節目來闡述他的觀點(現已被勒令停播,官方原因是郎咸平的台灣版普通話無法達到中國國家標准)。
郎咸平作品集
《公司治理》
本書是郎教授在多家世界頂尖的經濟和金融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實證的研究方法對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方面的問題進行很有見地的研究,其內容針對性強,對正在完善中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公司治理一直是現代國內外企業中最為困難的問題。
《公司治理》則是以此為切入點,用現代金融學的方法與範式,以實證的數據剖析了具體的案例,揭發了問題的實質。本書的出版對中國公司治理制度的確立與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運作:企業競爭、擴張、危機戰略案例》
在《運作》一書中,作者提出中國企業家最關心的三大課題為企業競爭戰略、企業擴張戰略和企業危機戰略。針對每一課題,作者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深度解剖。以企業競爭戰略而言,作者選擇了李嘉誠的3G、中國移動/聯通/電信、康柏/惠普來說明企業家在面對三個階段的競爭時所應採用的運作手法。以企業擴張戰略而言,作者選擇了青島啤酒、Tom.com和思捷來說明如何選擇正確的投資、此外,作者利用了通用和電汛盈科的案例解釋企業擴張戰略所帶來的股價反常波動和對企業的誤導,作者最後選擇了三個案例包括長江實業下屬公司、粵海企業和泰國正大集團,討淪如何解決企業困境的操作手法。
《整合:中國企業多元化與專業化整合戰略案例》
在《整合》一書中,作者指出中國過去的計劃經濟帶來低效率企業,但是經濟目前走向卻又太偏向於無序競爭,而企業發展需要的是減少無序競爭的計劃性自由競爭體制,因此作者認為,產業整合將是未來我國企業發展的大方向。針對產業整合這個概念,作者將本書分成四大主題進行深度案例剖析。第一個主題是"企業不應該做大做強",作者通過對青島啤酒、華潤和北京控股的深度案例剖析解釋企業作大做強必然造成成本失控。第二個主題是"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作者透過中信泰富、上實控股與和記黃埔的案例解釋在全世界反多元化經營的浪潮下,精心設計的多元化經營還是可以替股東創造財富的。第三個主題是"多元化轉成專業化經營的戰略",作者透過中遠太平洋、招商局國際和香港中旅國際投資的深度案例分析解釋多元化的無效率可以通過專業化的經營轉而提高經營效率。第四個主題是"其他形態的整合戰略",作者挑選了三個形態各異的整合戰略包括光大控股、越秀企業和三大石油公司的整合說明了其他形態整合的利弊得失。
《操縱:機構投資人與大股東操縱策略案例》
《操縱》一書並非要揭穿基金黑幕之類的丑聞,而其重點在於通過作者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利用大量數據,描繪機構投資人如何操縱股價,大股東如何圖利自己的詳細操作手法。本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機構投資人的操縱股價獲利秘籍(案例包括中國移動/聯通/電信/H股)、國內莊家操縱股價獲科秘籍(案例包括德隆系、北大和清華系)、金字塔式的股權資產置換圖利大股東(案例包括韓國現代、迪生創建、新世界發展、英皇國際、亞洲造紙紙漿)、其它形式的股權資產置換圖利大股東(案例包括東寧、壹傳媒、中信嘉華、韓國三星、華潤重組、會德豐私有化)。本書旨在用實際的案例向讀者介紹財富如何向富人傾斜;從小的方面來說,本書所羅列的手法可以作為斂財的工具,但也可以作為避免被剝削的工具書,還能成為縱橫股市的寶貴利器。
《標本:地產領導者領先之道》
本書是一部值得所有行業和企業借鑒的風險管理案例集,所引案例包括:恆基兆業集團、新世界發展集團、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會德豐地產、信和地產。...
《思維:國際級企業和企業家戰略思維》
本書是一部值得所有行業和企業借鑒的戰略思維案例集,本書所引案例包括:LG、現代汽車、台積電、索尼、日產、三菱、佳能。...
《科幻--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戰略評判》
全球最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為中國高科技文明把脈,助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戰略突圍!.
郎咸平觀點:
中國的高科技思維是中餐館似的思維,也就是不講工序、不講紀律的思維;一個沒有紀律的團隊是根本無法成長為微軟的。..
不養高科技文明的七個傳統文化觀念:「失敗是成功之母」;「殺雞不用牛刀」;「四兩撥千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內行領導內行」;「寧作雞頭,不當鳳尾」;「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中國高新技術的思維困惑:面向科研還是面向研發,面向專家還是面向產品,面向過程還是面向結果,面向機遇還是面向戰略,面向研發規律還是研發速度,面向「以人為本」還是「以法為本」。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戰略與研發組織結構根本就是錯誤的。...
■郎語錄
(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錯不在家長,錯在中國的產業鏈定位,在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找不到工作是應該的。
中國的經濟是二元經濟,同時存在過冷過熱,而這一點在廣東更甚。廣東企業90%的壓力來自於二元經濟。
最喜歡談論廣東,因為問題太多。
Ⅶ 郎咸平 水平
郎只是一名學者,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發展的本質
但有本事沒權力,他不是官!可惜了
但他積極傳播他的思想總比沉默好吧
開啟民智是個好事
我們也只能多看看他的演講,然後變得聰明點而已
我們無能為力 ,他也是
Ⅷ 郎咸平教授說,高盛從建行賺了1300億人民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下面是郎咸平的原話:
「高盛曾經是中國工商銀行的最大股東,它的好朋友美國銀行曾經是建行的大股東。建行的上市讓它們賺了1300億元,就是說我們每一個老百姓都為美國銀行付出100元。金融改革,最後圖利了高盛集團。
實在不知道當時是怎麼盤算的,為何會被高盛牽著鼻子走。最近那些幽靈頻頻套現,從中獲取了巨額財富。伴隨著他們的唱空和唱多,我們被搞得暈頭轉向,一些所謂的專家則感覺自己好得不得了,這些專家就是跟中國股市的「黑嘴」一樣,在給高盛抬轎子,甚至他們被高盛利用了還不知道。「
(8)郎咸平究竟是誰在操縱中國股市股票頻道華訊財經擴展閱讀
《環球時報》披露高盛在世界和中國干下的部分壞事:「兩年多以前,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導致全球性通脹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日益困難,其實就與高盛等跨國投行的操縱直接相關。以油價為例,在國際油價於2008年7月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記錄之前,走勢幾乎與高盛推出的報告一致。
一位中國經濟學家稱,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說不值一點錢,說壞賬太高了,不值錢,你們都別要。但結果高盛等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賺了1300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國每人給了美國100元。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記者說,高盛一直擾亂國際金融秩序。2007年,高盛發表報告,稱原油要漲到200美元一桶,當時中國拚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還與一些中國公司設下「對賭協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中國國資委官員曾表示保留對高盛等交易欺詐起訴的權利。
或許有讀者還記得,2008年本報今日快評對油價問題、「銀行賤賣論」問題等發表了一系列看法,年底以《為什麼先生老是欺騙學生》為題,作了一個小結。(參見《常態》一書)我在文章最後說:「在與狼共舞的『貨幣戰爭』中,我們輸多勝少。先生有責任,學生也有責任。」
Ⅸ 郎咸平:聽完我對中國股市的分析 你緊不緊張
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