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蒸發的資金去哪裡
A. 股市蒸發的錢去哪兒了
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杠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杠桿」。
B. 股票市值蒸發錢到哪裡去了
股票中的所謂的金錢不是蒸發了,而是壓根就沒存在過!
舉例說明,一個老闆收購大米然後賣大米,經營的非常好,一年可以賣大約200萬斤大米,幾乎壟斷了市場的大米。
這時他想了一個更好的發財辦法,發行「大米提貨券」,也就是現在你用錢買到的是「大米提貨券」,然後用「大米提貨券」去提真實的大米。但是大米的存儲比較麻煩而且需要花錢,而你手裡握著「大米提貨券」可以隨時提到大米,而不用考慮大米的存儲問題。
而這時市場上用交易「大米提貨券」來代替交易真實的大米!大米的價格漲跌,直接影響著「大米提貨券」的漲跌!
大米老闆發現,市場上有大量的「大米提貨券」在互相交易而不提取真實的大米,所以他就大量發放「大米提貨券」。本來他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他發放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只要他能穩定米價,穩定壟斷的大米市場,「大米提貨券」就能繼續流通!讓他賺到大錢!!!
×××××××××××××××××××××××××××××××××××
假設現在米價是1元/斤,他發放的1200萬斤「大米提貨券」就是1200萬元,而他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所以市場上有10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是紙上富貴!
如果趕上社會動盪、災年,老百姓急需大米,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市場上流通著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所以不是每張券都能提取到真實的大米,所以「大米提貨券」會馬上貶值!
真實的大米可能因短缺會漲到1.5元/斤,可「大米提貨券」會繼續下跌,100斤的「大米提貨券」可能會跌倒50元或更低!
×××××××××××××××××××××××××××××××××××
所以股票代表是市值其實不是貨幣,更不是真實的購買能力,而僅僅是人們的心裡的預期,完全是紙上富貴!!!!!!!!!!!!!!!!!!!!
那麼股市大跌,誰從中賺到了錢??
1-券商(收取交易費,只賺不賠)
2-政府(稅收)
3-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4-內幕消息掌握者
5-快進快出的游資
6-極個別散戶
C. 股市蒸發的錢去哪了
一是稅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三是內幕消息掌握者;四是游資(熱錢);五是極個別的散戶。前三個都難以說是完全合法,24萬億背後隱藏著很大不公,散戶是最大犧牲品。導致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的股市是「半拉子市場經濟」。
上證指數從去年10月16日的6124點一瀉千里,直到今年10月29日最低點1664.93點,最大跌幅近73%。據統計,從去年高點至今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元。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問道: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裡?據業內人士說,股市蒸發的錢其中一部分是「虛擬」的,但確實有很多錢流向了五個渠道:一是稅收和券商收益;二是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三是內幕消息掌握者;四是游資(熱錢);五是極個別的散戶。(見10月29日《新快報》)
毋庸置疑,這五個渠道,其中前三個都難以說是完全合法的,在這24萬億的背後,隱藏著很大的不公,散戶是最大的犧牲品。有人會說,全民炒股本來就不是理性行為,散戶的全軍覆沒是在為不自量力、自投羅網繳學費。這種說法太過武斷——股市投資本來就是一種預期式的「押注」行為,理性很重要,但沒有絕對的理性人,「股神」巴菲特也會虧損。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的股市很公平,沒有因種種非正常因素導致的高達73%跌幅的「世界奇觀」,散戶中能有99%的人都成為冤大頭嗎?
導致股市資金分配不公的原因很多,但都可以歸結到「半拉子市場經濟」這個根基上。什麼是「半拉子市場經濟」?
一是理論上的市場經濟,實踐上的半計劃經濟。關於這一點,表現在股市上就是「政策市」這一特徵,去年的「5·30」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行政部門違背市場規律,突然調高交易印花稅,造成股市大跳水。
二是理論上的依法監管,實踐中的半人治狀態。如引發股民長期聲討的「大小非」問題,監管高層至今拿不出令人滿意的辦法;如高層發布的對股市有重要影響的政策信息常常提前泄露,導致少數信息靈通者大發橫財。
三是理論上的公平交易平台,實踐中的弱肉強食工具。從表面上看,股市的管理建立在計算機、軟體等非人為的技術平台之上,機器不會開後門,軟體不會計算錯,入戶是自願的,買賣是自由的,後果請你自負——這就造成了這樣的現實:有的人為討回被別人騙去的500元就走上法庭,可當他在股市損失500萬元後也往往自認倒霉。為啥?他拿不出不公平的具體證據,他不知道被告人是誰!
報道中說,24萬億,比我國2006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這只是宏觀的換算,還應進行微觀的換算:有多少家庭損失的錢都是在買菜時一分一分搞價節省下來的?有多少家庭因此債台高築、傾家盪產?對股市不服氣的感受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多大的創傷?
總之,單從股市這個角度看,「半拉子市場經濟」已經到了不得不健全、完善的地步了。 (原載於大河報)
D. 股市裡「蒸發」的錢 去哪裡了
從宏觀看,股市是個零和游戲。社會的資金進出股市,進入多,股市漲;退出多,股市跌。但無論漲跌,社會資金或財富總量是不變的,只是股票和資金的持有人通過交易變換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麼漲跌呢?股票的價格是通過交易活動確定的。在一個價位只要發生了交易,這個價位就被確定為所有股票的價格。問題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額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說,確定價格的行為只需要極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價格跑過來交易一遍。這就造成一種錯覺:漲的時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應的資金在那裡「站崗」等著;而跌的時候股票市值減少了,相應的「站崗」的資金也減少了。增加和減少的資金二者一相減,問題來了,一部分資金不見了!於是我們就會一頭霧水--這不見的資金去了哪裡? 其實是我們的邏輯犯了錯誤。市值的確定只是經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實際上,這時完成的根本不是整個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個認可--所有股票對這次交易的認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總市值的交易卻尚未發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所謂的市值只是一種假設!而作出這個假設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現在引入了假設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設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可是真金白銀,所以,社會總資金要分出一部分實量到股市來參加市值假設的活動。這個活動進行的時候,理論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認某種已經被認可的價格。這樣就有了一種供需關系,股票代表供給方,資金代表需求方。當社會資金流入股市增大時,強烈的需求刺激股票價格上漲。反過來,資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會,需求減少,股票價格下跌。當參加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進出平衡,供需關系也趨於平衡時,股市牛皮。由此看來,所有的股票價格漲漲跌跌,都與真金白銀的資金進出股市有關,資金多時股票漲,資金少時股票跌。但是這些資金,1、它與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種理念上的「值」,因為股市永遠不發生總市值的交易;2、它不創造市值,它只參加市值的假設,換句話說,它只發現市值;3、它是社會總資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參與社會總資金的增加和減少。在這里,社會總資金是一個常量,不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股市市值的變化不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變化,能夠引起社會總資金變化的是社會的生產活動,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設活動。當然,實際的情況要復雜的多,這個推論過程簡化甚至排除了許許多多的細節。有人會問,今年以來,中國股市下跌最多時近60%,一個調查顯示多達90%以上的散戶賠錢!這些賠了的錢誰拿去了?面對這個悲慘的事實,推理是蒼白無力的。只有深刻的反思才能發現解決途徑。那麼我們的錢呢?還找得到嗎?一種解釋是,它們退出了股市。去了哪裡就不好說了,去往很多領域。還有一部分尚未實現,是為浮虧。一旦那部分退出的錢又回到股市,這部分浮動虧損還可以改變虧損狀態。退出資金又迴流股市的情形下,那些已經實現了的虧損只是改變了資金的所有者,而財富本身再次成為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股市就是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以上試圖說明的是市值與資金、市值與財富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告訴我們,股市財富不等於真正財富,歸根結底它是一種虛擬財富。還要說明的是,這個虛擬財富的大小是瞬間變動的,變動的程度、范圍、方向有相當的不可捉摸性。說不可捉摸性不是說其不可知,而是極言其復雜,影響變動的因素極多,甚至一場風都可以對其產生擾動。在各種影響因素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各種實在影響外,有一種非實在的影響,它對虛擬財富變動所發揮的作用相當可觀,它就是心理因素。因為虛擬財富實質上是一種假設,只有人才會作出假設。所以投身股市不能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如果對心理學一竅不通,最好不要玩投機股票,至少不要在中國玩。
E. 股市蒸發了的錢到哪去了
股票市場的資本是虛似的。
例:你有一套房子,原來價值是100萬元,三年後房價下跌了,你的房子只值60萬元,對你來說虧了40萬元錢,可是沒有人拿了你的錢。
F. 股市下跌蒸發的資金究竟去了哪裡
除了很小一部分用於交易費用如傭金,印花稅等外,蒸發的資金是被市場白白消耗了,因此用泡沫破裂來形容它是非常形象的,正如其上漲時是吹泡泡的過程。這也是與期貨市場不同的地方,在期貨市場中,有人損失多少,同時就有與他做反向的人賺了多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股市裡蒸發的錢哪去了請高手回答
被公司消滅或被其它股東賺走了。
來打個比方:
A(公司)發行股票100股,每股為一元錢;
B,買了80股,花了50元,C買了20股,花了20元.
B想讓股價上去,開始對倒.左手進右手出。就這樣從1元錢海到5元,然後開始下跌 .如果只有B一個人,除了手續費外.資金沒有變化.的目只有一個,讓股價波動,吸引其它人。
假設,這時C 2元時賣出了20股,C獲利20元。 共20股嗎,
這20元那裡來的呢?假設就只有B和C,那就是B那裡搶來的唄.很明顯現實里不是這樣。
B呢,80*2=160元,當然的賣出才行,不過也得有人敢買。
其實就是股東之間的財富轉移。資金也就是在B、C、D、E,F……之間流動,也就是說有人賺,就會有人虧,賺與虧始終是相等的。與A沒有直接的關系,通常B賺的最多,很明顯
還有就是公司出問題,虧了,公司的價值就減少了,股票就變成真實下跌。
H. 股市蒸發的錢都到哪裡去了
股市中的錢並不是真正的錢,它更大意義上是一個符號,是經濟活躍度的一個指數。
我們以一支股票來代替整個股市以說明問題。比如,某支股票有10000股,昨天的收盤價是10元,那麼它的總值就是100000元,而今天的所有交易中只有一個人以11元(漲停)買入這支股票100股(總1100元),那麼這支股票今天的收盤價就是11元,那麼這支股票今天的總值就是110000元,也就是說股票總值增加了10000元(在這里將各種對計算影響不大的費用暫且忽略),到這里我們就看出問題來了,其實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產生10000元的實際收益,但從計算角度看,這個計算也沒問題,所以,所謂的股市蒸發多少錢也只是個概念的「錢」,企業並沒有真正損失什麼錢。
那麼,為什麼國家還要維護股市穩定?為什麼企業還是希望自己的股票價格高一點?其實這里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的景氣度,股市越好,大家投資的熱情越市經濟的景氣度越高,經濟發展的環境也就越理想,那麼,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企業經營氛圍都會好起來,創造更大價值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宏觀層面上大家還是希望股市向好。
當然,上漲太快也會造成各種問題,所以,國家希望「慢牛」。
扯遠了點,現在回來,股市的錢是個數字,是經濟活躍度的指數,它沒真正變成紙,也沒徹底蒸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