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政府
㈠ 請問中國股票是政府操控的嗎
不絕對正確,這么大個市場國家操盤不了,但是四大行,大型券商和保險公司的股份,多半在國家手裡,多半就意味著可以控制這些股票的走勢。因此可以說是政策市吧,操盤權重股+政策引導
㈡ 中國政府在當前股市中的做法
中國股市就是政策市,漲時,政府打壓,跌時,政府救市。
㈢ 中國股市與政府、證監會的關系是
首先政府是老大,他開設了股市這個金融市場,證監會是政府設置用來管理股市的一個機構,同事股市是政府索取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
㈣ 政府為什麼要支持股市上漲
國家開設股市的目的並不是讓大家象賭錢那樣去炒。而是要把大家的錢籌集起來讓它用,也就是俗稱「圈錢」啦。比如國家先投資1億開個公司。然後公開發行1億股,每股10元。這樣它投了1個億就能用11億資金了。而當你們炒到20元時它還可以把手中的1億股慢慢拋給你們(這就是所謂『大非』)。這樣它拋出一半就能收回10億!哪裡去找這樣的好買賣?但這有個前提,就是股市必須上漲。如果持續下跌就不能發行了。而手中的「大非」也賣不出好價錢。所以政府要支持股市上漲。這倒也不是「中國特色」。前段時間美國股市暴跌,他們也是一會兒美聯儲主席出來講話,一會兒奧巴馬出來講話。一條條措施救市。
㈤ 中國的股市政府在操作嗎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花榮:中國出不了巴菲特,最近不是王亞偉也辭職了嗎,這個概念不是屬於專業技術或者是投機投資方面的,它與社會環境有關。巴菲特來了中國也得完蛋,股市收拾不了他,政策也會把他收拾了。
那麼您也是同意我剛才的觀點,如果我們想要真正以贏家的身份離開,或者最終保持贏家,那麼到後期,特別是當你成功的時候,已經賺得差不多的時候,就開始慢慢離開股市?
花榮:我覺得可以持續做下去,只不過是要韜光養晦。
慢慢還是要低調一些。
花榮:也不是低調不低調,就是你要了解這個社會,適合這個社會。這一點是絕對多數的年輕人體會不到的,也不用去考慮。
那麼您認為中國股市的本質是什麼?
花榮:一個融資市場,投機市場,要解釋細節的話,可以說是政策市、主力市和消息市。
"監管層最希望看到的是,市場不要大漲也不要大跌,同時新股還能順利發出去。無論是IPO制度改革還是退市制度的出台,乃至遏制新股投機、疏導合規資金入市,都是在為股市融資通道保持通暢服務。"
㈥ 中國股市是不是政府政策主導
說是政府主導,不如說是貨幣政策主導。也可以說是技術還是第一位的。
就說08年屬於貨幣緊縮周期。政府並不想股市跌到1664點,出台降低印花稅也好,降息也好。還是沒有阻止股市一口氣跌到1664點。
現在股市的資金量已經很大,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基金或者大資金能夠控制的。就是在基金之間,也可以互相攻擊,互相爭排名,利益不一致。在下跌趨勢中,基金之前也要看誰跑的快,誰的凈值高。
政府並不想股市大跌,暴跌,不想大熊市,但還是有牛市有熊市。規律而以。漲多了就跌,跌多了就漲。牛市熊市在中國股市的大周期里頻繁的轉化角色。
㈦ 股票和政府是什麼關系
主導,股票受宏觀政策影響,政府可以控制政策。
㈧ 請問中國股市裡面有政府在裡面圈股民的錢嗎
1 CCTV的財經頻道 是中央吸籌的一個工具,左右股民的投資;
2 過去10多年中國股市的股民的錢大部分被國家和私募機構掙走;
3 國家擁有的財力足以操縱股市 掙走的錢大部分也是富裕的人的錢,再用於國家的開支。
㈨ 中國政府怎麼干預股票市場
從理論上講,政府幹預經濟,主要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自由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信息對稱,市場出清。在此基礎上,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可以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存在經濟主體獲取信息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市場也無法徹底出清,因此,單純的自由市場機制不可能讓經濟自動實現均衡發展。經常出現的商品供不應求或供大於求就是具體表現。由於市場機制調節經濟活動的缺陷已經從理論上證明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爆發等,這些都使得市場調節「萬能論」的觀點及政策主張受到強烈沖擊,有關宏觀經濟調控的各種理論和政策應運而生。目前,各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即宏觀經濟調控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就股市來看,政府幹預也是有意義的。例如,作為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最發達國家之一,美國對於股市危機也不是坐視不管的。早在1929年美國股災發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後的第三天,就「關閉」了當時還在營業的所有銀行,禁止黃金出口,中止了一切外匯交易。三天之後,羅斯福又簽署了《銀行緊急狀態法案》,使銀行的休假時間被無限期地延長。2001年「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也採取了一系列干預股市的措施,例如,總統布希親臨華爾街視察講話以恢復投資者信心,暫停股市交易,支持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回購本公司股票,連續降息等,以保證股市的正常運行。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也都有政府幹預股市的成功範例。
那麼,政府該如何干預股市呢?顯然,政府幹預股市,不應該按照計劃經濟的方式對股市供求強行進行行政管制,也不應該完全依照自由市場的邏輯讓其放任自流。在過去的十餘年中,在股市低迷時,我國政府曾經多次藉助「有形之手」的作用,以政策托市;也曾試圖強化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由調控市場。但是,實踐證明,兩者的效果都不夠理想。這些說明,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完全的自由放任,都不能成為推動股票市場乃至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舉措。政府要做的應該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監管,對上市公司、證券公司、交易主體等實施全方位的監管,為市場創造良好的運營環境,從而實現風險逐步緩釋、避免風險高度積累、充分發揮股市有效配置資源的目的。當然,這並不排除在股市出現崩潰時,政府會採取非常手段來控制局面。
在我國,如果股市出現問題,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但是,在一個高效、健康的股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回報及波動性,在宏觀上和長期內主要應受實體經濟狀況的影響,其對政策的反應也是適度的。因此,政府對股市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致力於為股票市場提供良好的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如加強監管、嚴格執法。至於和大白菜性質相同的作為商品的股票價格之高低,不斷經歷風風雨雨的股民自會有判斷,股民也必然要承擔股票價格漲跌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買者自負」。此外,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作為調控經濟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工具,其調控的目的不是股價,而是通貨膨脹。因為如果投資者預期通貨膨脹加速的話,評級較高的債券的投資地位就會下降,投資者會大量地購買股票,並將其作為一種保值的方法,從而刺激股價的上漲。因此,以央行為代表的政府部門,應公開明確宣布將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至於資產價格(以房價和股價為代表),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其與物價指數密切相關。所以,當貨幣政策工具目標鎖定通貨膨脹的同時,其實也瞄準了資產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