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券商股票都下行
1. 近期券商股為什麼這么弱,即使有利好券商不漲反大跌
A股市場有一個特性利好是用來出來的,利空是用來拉升的,所以答案一目瞭然,券商股有利好不漲反而大跌一點都不出奇,屬於這種見怪不怪的現象。
至於為什麼券商股有利好不漲反而大跌,根據A股市場實際走勢來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幾大原因:
第一,因為股價的漲跌是由資金推動的,並不是由利好利空消息推動的,消息只是股價漲跌的借口。
因為很多人擔憂市場,想要迴避這些風險,環境影響人,股市也一樣,環境影響股;環境不好,很多人都是選擇賣出,造成拋壓加大,股價大跌。
通過上面4大因素分析得知,券商股在利好的前提之下還大跌,必然是有原因的,以上四大因素就是最大的原因。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券商主力不為利好買單,空頭力量強大才會導致券商股不漲反跌,大家是否認可?
2. 現在卻是券商跌跌不休,中國股市怎麼了
第一,牛市必買券商股的原因有幾下幾個,首先金融股所佔權重大,那麼指數向上的牛市必有保險銀行證券的上漲空間。然後隨著牛市的來臨,成交量會日漸放大,那麼券商的業績是可以預期的穩定成長,那麼基本面也支持券商股有板塊牛市的到來。
第二,買券商這樣在牛市裡既有上漲空間,又穩定的股票對很多沒有技術技巧做短線的人來說,是安全且可靠的方法。
第三,因為市值大,資金部位大的大戶進出很方便,不會出現進去了出不來的情況
但是現在是牛市嗎?不是!券商營收因為成交量註定低迷。然後一直下跌趨勢,沒有任何轉折信號
3. 為什麼最近券商股和保險股會一直下跌,銀行股卻持續大漲呢
金融股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證券股、保險股和銀行股等,可以說這三大板塊本身就是有關聯性的,可以說同漲同跌的。
但近期這三大金融板塊產生分歧了,而且分歧特別大,保險股和證券股是同穿一條褲子的,近期持續下跌;反之銀行股背道而馳,反而在證券和保險持續下跌的條件之下出現持續大漲,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呢?
其實近期金融三大板塊產生分歧,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大原因所致,造成證券、保險和銀行等分歧很大。
原因五:因為近期這三大板塊消息面和資金面的影響,券商和保險近期消息面非常平靜,資金面也是持續凈流出。
反之銀行股不同,銀行股有利好消息,信貸超預期利好刺激,再度加上銀行股得到外資凈流入,這就是銀行股出現大漲的主要因素。
綜上
通過上面分析得知,券商股、保險股和銀行股產生分歧,走出冰火兩重天的走勢主要有以上五大原因所致,這些因素影響金融三大板塊的走勢。
當然金融三大板塊的分歧行情是不可持續的,隨著近期券商和保險持續下跌後,有反彈需求,反之銀行股持續上漲後,銀行股有調整需求,很快會打破這種金融分化走勢的。
4. 請問有誰知道證券股為什麼會跌得這么厲害我買了中信證券,現在虧大了,很恐慌……請知情者回答……謝謝
1,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國外投行紛紛破產或者是被收購。作為國內的券商同樣會面臨不景氣。
2,中信證券的業績下滑,據暴跌其內部大部分下調了工資,而且部分地區不得不裁員。
3,融資融券即將退出,一方面不排除有機構估計打壓吸收,之後在公布實質性融資融券後借機撈一把。
4,關鍵還是全球以及國內的股市不景氣,那誰還買股票,而依靠經紀業生存的券商業績預期肯定大幅降溫。
個人認為,在去年的牛市中,券商打撈一筆,估計大大被抬高,而伴隨著熊市的來臨,券商股面臨較大風險。而唯一的操作機會,便是融資融券推出前的一個投機。
5. 證券股到底如何近期為什麼證券股總跌跌不休
證券股是股票市場的特殊板塊,證券股是靠行情吃飯的,股市有行情證券股會漲,反之股市沒有行情,證券股會持續下跌,所以證券股是股票市場行情的方向標。
證券股是有先知先覺的能力,比如當大盤進入牛市之時,證券股會比大盤指數提前止跌,隨後出現反轉信號。同樣的當股市進入熊市之時,證券股股提前大盤調整,意味著行情力量走熊了。
所以證券股確實是有這個功能,再有就是證券股跟市場行情吃飯的,所以經過A股市場歷史規律得出「牛市抱緊券商,熊市遠離券商股」這就是以往歷史規律。
類似抱團股一樣,機構扎堆進入優質股,這些抱團股才會起來。但證券股是散戶扎堆,散戶一盤散沙不成氣候漲不起來的。
第四,因為證券股上漲周期還沒有到來,證券股是波段行情,但什麼時候大盤啟動新一輪拉升行情之時,證券股肯定會漲起來。
說白了就是證券股目前還不是上漲周期,時間未到,時間一到證券股必然會飆起來。
匯總
綜合通過上面分析得知,證券股近期跌跌不休主要是有以上幾大原因所致,但雖然證券股近期持續下跌,但證券股下跌是為了後市更好的上漲。
中長期繼續看好券商股,只要本輪A股牛市結束之前,證券股都是值得關注,證券股的機會真正還在後期,拭目以待。
6. 2021年以來,為什麼券商會一直跌跌不休呢
券商近一個多月確實傷透了股民投資們的內心,很多股民是非常看好券商,以為券商股即將要加速啟動主升浪了,結果券商讓大家失望了,券商反而出現跌跌不休。
究竟為什麼券商股會出現跌跌不休,這背後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根據券商行情的特徵來看,主要是有以下幾大點:
原因一:券商缺金
券商股出現跌跌不休最主要原因是「缺金」,意思就是券商股裡面的得不到資金的炒作,券商股始終漲不起來。
由於券商股太多了,機構是不可能幫助散戶抬轎的,必然會在大漲之前把散戶給收割一批,只有這樣才能讓券商漲起來。
綜上
通過上面分析得知,根據A股市場行情,以及券商股的表現,以上四大因素就是券商股跌跌不休的真正原因。
總之目前還持有券商的,即使被套的,可以逢低進行加倉,沒有倉位的可以拿著等待,券商後期繼續看好,券商一定會起來的,拭目以待。
7. 為什麼券商股總是領跌
行情不好的時候,券商的業績不好,而且盤子又大,所以稍微一跌就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大串跟著跌
8. 券商股最近為什麼一直沒什麼起色
大小非解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一直傳的融資融券利好時時無法兌現,引起資金不安撤退. 沖高回落震盪整理短線沖高後回落整理輕倉關注現在的階段性做多行情,反彈結束了堅決走人. 後市2100壓力位突破不了,反彈情況就不樂觀了,注意控制倉位, 大盤這波反彈經過20多個交易日的震盪走高終於放量突破了熊市以來從來沒突破過的60日線(也是每次突破失敗的壓力上軌),量能配合還是很不錯,雖然一大堆利好傳了這么久都沒兌現,但是市場超跌後做多的氣氛還是吸引了資金的參與,反彈前期是游資的賭政策,現在連主力資金也被吸引進來了,主力軌跡線周線自從08年2月失守以來今天第一次收復並上穿趨勢線,這是個信號,熊市以來第一次上穿趨勢線,而且量能上也比較充分,而我一個月前提到的機構布局部分板塊的動作也得到了行情的反映(特別是次新等重點布局的板塊),這一輪反彈前期是主力機構的趁反彈減倉了部分板塊近200億,主要是游資在做,而現在這第二波反彈主力機構一反前期常態出現了加倉到目前為止加倉了200億把前期出的買了回來,雖然是買了回來,但是機構還是以調倉為主,如果後市傳的政策能夠逐漸兌現,行情的反彈空間還有希望, 就不會成為前幾次那種短命行情,而那些看多者從4500點一直喊到現在的中級行情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是不是中級行情維持適當的謹慎,短線注意2110點的新壓制區域,大盤只有突破站穩了該區域才有看高2300點的機會,如果後市主流機構翻空做多,跟隨就行了,順應趨勢,確實大盤和個股該有個緩解的時候了,不過現實中的壓力並沒有改變,最後一個月是今年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高達1920億,作為導致大跌的核心問題,還是對行情的發展起著負面作用,大盤的後市仍然存在變數,反彈能否繼續深入也得看大小非解禁的步伐,控制倉位也是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而短期2020點的支撐區域是很重要的只要後市大盤能夠在量能配合的情況下穩在該點位上,仍然有看高的希望. 而融資融券可以申請後到現在沒有一家券商申請,處於觀望狀態,這和之前的積極態度有這鮮明的差別,這主要和政府並沒有具體的實施細節,純粹是個概念性的允許申請,在政府有明確的細節出台前,券商也不敢擅自亂動,融資融券問題要真正的兌現還有待時日(雖然今天券商股再次有上攻動作,但是仍然謹慎參與). 今天盤面主要是地產股比較活躍,這和昨天經濟會議中提到的對地產業的利好有關, 「要把滿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條件願望和發揮房地產支柱產業作用結合起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上述觀點,並強調「要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減輕居民合理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負擔,發揮房地產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但是這只是個短期炒作,因為這暫時只是個口號而已,而且對於現在降價壓力巨大的商品房市場而言意義不是太大,因為精神中也強調扶持的重點是保障性住房,不是商品房,要區別對待,商品房市場的價格下跌趨勢仍然無法避免.所以對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的股票而言只是超短線利好.參與者注意控制倉位. 由於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關於大非的政策都是明確的。目前市場傳聞未來有多種利好,其中之一就是大非將被重新規定暫停流通。在第七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期間,媒體向尚福林主席問詢,大非是否被關注,尚福林主席表示,關於大非的政策都是已經明確的,不會變動。而這和4個月前新華社發表的不會解決大小非讓股市自己消化大小非,讓時間來解決大小非的政府意圖是沒有改變的,所以市面上很多機構不停傳出有內幕消息政府要解決大小非問題的謠言就不具備可信性了,政府已經反復對投資者表態大小非會讓時間來解決而不是政府來解決,政府都說的這么直白了,投資者還視而不見那就是自己給自己安心了,雖然4萬億的救市資金救經濟是實在的,但是效果產生滯後期還有大半年,現在這個利好已經兌現在股市運行中了,雖然又來了個預期創業板有可能隨時兌現,但是這句話在7月份時就說過,也是說隨時兌現,都兌了近4月了都沒出來,把股指從近3000點兌到現在的點位. 而平準基金傳出上報國務院,希望組建救市的消息更是把前期機構配合出貨的謠言打了個遍地找牙,傳了3個月平準基金要馬上入市救市,現在終於漏出了原型,根本還沒組建的計劃. 首先救市就需要錢來救而這最基本的東西做為世界第一富裕的國家美國卻出現了很尷尬的事欠的外債數十萬億沒法還完的情況下經濟又出了問題(次貸危機涉及的負債額超過3萬億美圓,後續陸續有企業破產累加負債值無法避免)美國是除中國以外的唯一一個可以靠強大的內需度過經濟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次正好出問題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外部問題,所以這和上次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不可同一而語如果這次危機在美國捉襟見肘的救市資金下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那可以毫不避諱的說美國可能經歷超過5年的經濟衰退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現在中國肯定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沖擊只是開始而已,中國擴大內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緩. 客戶向證券公司借資金買證券叫融資交易.客戶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叫融券.該消息初期對入市資有限,在很長一段時間後走上正軌後(可能在3年以上),規模才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通過國外市場顯示,融資融券發展到相對平衡後有助漲助跌的左右,但不會改變大趨勢,如果在牛市中該消息是利好,因為會放大上漲的勢頭,而在熊市中該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為下跌趨勢也可能被放大,該政策是把雙仞劍,在不同的趨勢中作用正好相反,由於該制度涉及業務擔保品、保證金強制規定、強行平倉制度、結算風險基金、信用等級制度等,必須要注意因杠桿投資帶來的遠超過以前的投資風險。 當然作為想出貨的機構,就算是利空,機構、股票和媒體也會忽悠個人投資者一直看多該利好政策,並認為該政策是實質性的利好,當然他們只想讓個人投資者這么認為,他們心理很清楚,該政策可能幾年內對股市都不會產生什麼利好,甚至可能因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厲害,而借所謂的利好出貨,個人投資資金接盤的意願更大,說到底和印花稅政策一樣的是掩護機構出貨的遮羞布。 如果導致這次熊市的大小非問題真的如國家通過新華社評論所暗示的讓時間來解決,那解禁高峰期後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調整到位.主力出貨的行情沒底.底是機構大規模建倉抄出來的不是散戶建議穩健對安全要求較高的投資者不介入,持幣為主輕倉觀望. 導致大跌的大小非問題直接導致了資金面的失衡,空方長期壓制多方,而在這個長期趨勢中資金面被空方占據,行情自然是長期震盪走低.這就是股票為什麼老跌的真正原因. 股市很復雜也很簡單,復雜的是什麼因素都可能導致股市變化,但是簡單的是資金面的長期多空趨勢就決定了,大盤的長期漲跌趨勢,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漲,肯定會在下跌途中出現反彈,但是反彈的規模應該視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況來判斷,如果還是這些非實質性的利好消息來託大盤,那每次反彈都是減倉的機會,只有針對大小非實質性的限制措施出來後,大盤才有可能緩解資金面的壓力,帶來一波中級反彈甚至反轉,只要這個導致大跌的核心問題不解決,投資者就要以反彈看待,逢高減倉,而連續超跌投資者信心的積弱使得抄底資金非常謹慎,雖然抄底資金試圖該變這種運行頹勢,但是情況卻並不是太樂觀,現在的股市並不是政府說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資金,個人覺得在大小非的陰影下現在這兩樣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輕的一年,只有3萬億的解禁資金(足夠消滅主力了),雖然政府來了個基金也要講政治的說法不過看來實質作用不大,機構繼續反彈出貨的動作沒有停止不得不選擇邊打邊撤退的策略來降低損失,政府再出所謂的利好來阻止股市的繼續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針對大小非的實質性的解決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政策的話,那在資金的多空平衡已經打破的現在的這種行情下,投資者仍然不要太過於樂觀,因為實質問題沒解決,資金面就會繼續緊張.如果出現政策帶來的反彈時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舉.不要去相信股評不考慮實際的大行情.由於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資金是近7萬億,2010年的解禁資金是近10萬億,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今年的3萬億,所以,在這個導致這次大跌的核心問題解決前,資金面的壓力是不可能解決的,任何邊緣性的利好政策帶來的都只是反彈而不會是反轉,股市雖然很復雜但是其實也很簡單,股市的規律就是賣的多餘買的就跌,買的多於賣的就漲,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當資金面已經體現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有些人卻不願意去面對.別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長線投資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況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潤高達400%以上,甚至高達1000%以上時,這種成本帶來的暴利,在一個弱勢行情下,你認為大小非持有者是會落袋為安還是會繼續看著自己的利潤縮水(大小非也是投資者,利潤第一同樣是他們的理念,當長期股東這種想法只有被機構教育出來的散戶會去干)而一個長期趨勢中因為某種原因賣的力量都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時去談牛市什麼時候回來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實質性政策帶來的就是反彈不是反轉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9. 近期券商股為什麼持繼下跌
券商股下跌和市場不驚景氣有關系,交投清淡,券商股的不景氣,反映人們對未來市場的一種擔憂,但是長期而言券商股還是非常不錯的投資標的,股票市場的規模將會因為價格不斷上漲,數量不斷增多而越來越大,充當股指期貨的IB業務也對券商股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