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建股票核聚變
『壹』 核聚變的原理是什麼
核聚變的原理是:
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
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
(1)中國核建股票核聚變擴展閱讀
一、核聚變優勢
1、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更大。
2、既干凈又安全。因為它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所以是干凈的。同時受控核聚變反應可在稀薄的氣體中持續地穩定進行,所以是安全的。
3、燃料供應充足,地球上重氫有10萬億噸(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二、核聚變應用條件
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
而地球上沒辦法獲得巨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核聚變如此高的溫度沒有一種固體物質能夠承受,只能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由此產生了磁約束核聚變。
『貳』 可以用於發電的可控核聚變大概多少年能實現目前投入大量資金是否值得
可以用於發電的可控核聚變大概多少年能實現?目前投入大量資金是否值得?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托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污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和建造,並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關鍵部件研發和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為後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培養了技術、製造和經驗基礎。
『叄』 中國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立的項什麼時候技術才能成熟
環流1號84年建成
托卡馬克HT-7 95年建成
神光93年立項
東方超環07年建的
最早的立項只能推測是西南物理研究所成立的時候吧。65年建的中國但是最大的聚變能研究基地
什麼時候成熟,樂觀點30-50年吧。
『肆』 中國核聚變「人造太陽」即將完成改造,這對於我們來說有何意義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終於完成了建設,引起了不少朋友們的關注,通過這樣的核聚變對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改變,因為這樣的核聚變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才會被稱之為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工程對於我們的意義遠遠不止一次,除了有這些作用之外,還有一個作用也是非常強大的,就是有了人到太陽工程之後,我們的國際地位也會不斷提升,在國際上面的影響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大,而這也是我國復興需要的一個前提條件。
『伍』 中國核聚變研究獲重大突破或將解決世界能源問題,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們已經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核聚變研究所已經研究了巨大的突破。而且這樣的一個突破也是能夠解決世界上的一些能源問題的,那麼就這個層面而言,我們國家的一些建設和發現的確是能夠對世界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的。而且對於這樣的一個核聚變的發展來說,的確是讓我們感覺到十分的有威脅性的,如果我們自己在這樣的一個層面沒有研究到位的話,也會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打擊。
而且這一個快速的發展,也會讓我們自己實現核電技術的商業化,能夠讓我們自己在經濟和地緣上取得很大的勝利。所以根據這樣一個問題。在多年延遲的一個技術困擾上面堅持下去,也是能夠提升我們自己在這樣的一個項目當中的影響力的。
『陸』 核聚變的具體含義以及內容
核聚變的定義:
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變化為輕的原子核,叫核裂變,如原子彈爆炸;如果是由輕的原子核變化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變,如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來源。
相比核裂變,核聚變幾乎不會帶來放射性污染等環境問題,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來源幾乎取之不盡,是理想的能源方式。
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類有效利用,必須能夠合理的控制核聚變的速度和規模,實現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變,但是現在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主要的幾種可控核聚變方式:
超聲波核聚變
激光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
磁約束核聚變(托卡馬克)
核聚變的另一定義
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來發揮作用的。核聚變的過程與核裂變相反,是幾個原子核聚合成一個原子核的過程。只有較輕的原子核才能發生核聚變,比如氫的同位素氘()、氚(chuan)等。核聚變也會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變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陽內部連續進行著氫聚變成氦過程,它的光和熱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
核聚變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們只能在氫彈爆炸的一瞬間實現非受控的人工核聚變。而要利用人工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為人類服務,就必須使核聚變在人們的控制下進行,這就是受控核聚變。
實現受控核聚變具有極其誘人的前景。不僅因為核聚變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於核聚變所需的原料——氫的同位素氘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經過計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進行核聚變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00升汽油燃燒釋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幾乎是「取之不盡」的,因此受控核聚變的研究成功將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但是人們現在還不能進行受控核聚變,這主要是因為進行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發生核聚變需要在1億度的高溫下才能進行,因此又叫熱核反應。可以想像,沒有什麼材料能經受得起1億度的高溫。此外還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需要去克服。盡管存在著許多困難,人們經過不斷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科學家們設計了許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強大的磁場來約束反應,用強大的激光來加熱原子等。可以預計,人們最終將掌握控制核聚變的方法,讓核聚變為人類服務。
利用核能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受控核聚變。裂變時靠原子核分裂而釋出能量。聚變時則由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較重的原子核而釋出能量。最常見的是由氫的同位素氘(讀"刀",又叫重氫)和氚(讀"川",又叫超重氫)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釋出能量。 核聚變較之核裂變有兩個重大優點。一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約為蘊藏的可進行核裂變元素所能釋出的全部核裂變能的1000萬倍,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於氚,雖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鋰作用可以產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鋰。
第二個優點是既干凈又安全。因為它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所以是干凈的。同時受控核聚變反應可在稀薄的氣體中持續地穩定進行,所以是安全的。
目前實現核聚變已有不少方法。最早的著名方法是"托卡馬克"型磁場約束法。它是利用通過強大電流所產生的強大磁場,把等離子體約束在很小范圍內以實現上述三個條件。雖然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但要達到工業應用還差得遠。按照目前技術水平,要建立托卡馬克型核聚變裝置,需要幾千億美元。
另一種實現核聚變的方法是慣性約束法。慣性約束核聚變是把幾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氣體或固體,裝入直徑約幾毫米的小球內。從外面均勻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發,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內層向內擠壓(反作用力是一種慣性力,靠它使氣體約束,所以稱為慣性約束),就像噴氣飛機氣體往後噴而推動飛機前飛一樣,小球內氣體受擠壓而壓力升高,並伴隨著溫度的急劇升高。當溫度達到所需要的點火溫度(大概需要幾十億度)時,小球內氣體便發生爆炸,並產生大量熱能。這種爆炸過程時間很短,只有幾個皮秒(1皮等於1萬億分之一)。如每秒鍾發生三四次這樣的爆炸並且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所釋放出的能量就相當於百萬千瓦級的發電站。
原理上雖然就這么簡單,但是現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達到的功率,離需要的還差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加上其他種種技術上的問題,使慣性約束核聚變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盡管實現受控熱核聚變仍有漫長艱難的路程需要我們征服,但其美好前景的巨大誘惑力,正吸引著各國科學家在奮力攀登。
補充內容:
每克氘聚變時所釋放的能量為5.8×10^8kJ,大於每克U-235裂變時所釋放的能量(8.2×10^7KJ)。從能源的角度考慮,核聚變有幾個方面比核裂變優越:其一,聚變產物是穩定的氦核,沒有放射性污染產生,沒有難於處理的廢料;其二,聚變原料氘的資源比較豐富,在海水中氘和氫之比為1.5×10^-4∶1,地球上海水總量約為10^18噸,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氘,提煉氘比提煉鈾容易得多。遺憾的是這個聚變反應需要非常高的溫度,以克服兩個帶正電的氘核之間的巨大排斥力(從理論計算,要克服這種庫侖斥力需要10^9℃的高溫)。氫彈的製造原理,就是利用一個小的原子彈作為引爆裝置,產生瞬間高溫引發上述聚變反應發生強烈爆炸。氫元素的幾種同位素之間能發生多種聚變反應,這種變化過程存在於宇宙之間,太陽輻射出來的巨大能量就來源於這類核聚變。但我們目前尚沒有辦法在地球上利用這類核聚變發電,怎樣能取得這樣高的溫度?用什麼材料製造反應器?怎樣控制聚變過程等各種問題尚無答案。
補充:我國核聚變裝置的最新消息:
新華網合肥9月28日電(記者喻菲 蔡敏 程士華)世界領先的中國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負責這一項目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此次實驗實現了裝置內部1億度高溫,等離子體建立、圓截面放電等各階段的物理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工藝鑒定組專家、中科院基礎科學研究局金鐸研究員在實驗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EAST通過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工藝鑒定。 參與EAST研究合作的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蓋瑞·傑克遜博士說:「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它將在未來10年內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據了解,EAST裝置是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
記者在實驗控制室看到,這個近似圓柱形的大型物體由特種無磁不銹鋼建成,高約12米、直徑約5米,據介紹其總重量達400噸。
李建剛研究員說,與國際同類實驗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運行後獲得等離子放電最快的先進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意味著人類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領域取得重大進步,也標志著中國在這一領域進入國際先進水平」,李建剛說。
人們認識熱核聚變是從氫彈爆炸開始的。氫彈爆炸時釋放出極大的能量,給人類帶來的是災難。而科學家們卻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以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短缺危機。
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了耗資46億歐元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量。這一過程與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類似,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俗稱為「人造太陽」。
中國於2003年加入ITER計劃。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是這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的國內主要承擔單位,其研究建設的EAST裝置穩定放電能力為創記錄的1000秒,超過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設的同類裝置。
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元熙教授說,與ITER相比,EAST在規模上小很多,但兩者都是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即兩者的等離子體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術基礎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至15年。因此,無論從人才培養和奠定工程技術及物理基礎的角度上說,EAST都將為ITER計劃做出重要的、實質性的貢獻,並進而為人類開發和最終使用核聚變能做出重要貢獻。
不過,萬元熙研究員說,雖然「人造太陽」的奇觀在實驗室中初現,但離真正的商業運行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它所發出的電能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進入人們的家中。但他預測,根據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狀況,這一夢想最快有可能在30-50年後實現。
萬元熙說,未來的穩態運行的熱核聚堆用於商業運行後,所產生的能量夠人類用數億年乃至數十億年。從長遠來看,核能將是繼石油、煤和天然氣之後的主要能源,人類將從「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
聚變反應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簡單的回答: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
原子核發生聚變時,有一部分質量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
只要微量的質量就可以轉化成很大的能量.
兩個輕的原子核相碰,可以形成一個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這就是聚變反應,在這種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稱聚變能。聚變能是核能利用的又一重要途徑。
最重要的聚變反應有:
式中D是氘核(重氫)、T是氚核(超重氫)。以上兩組反應總的效果是:
即每「燒』掉6個氘核共放出43.24MeV能量,相當於每個核子平均放出3.6MeV。它比n+裂變反應中每個核子平均放出200/236=0.85MeV高4倍。因此聚變能是比裂變能更為巨大的一種核能。
核聚變能利用的燃料是氘(D)和氚。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水中大約每600個氫原子中就有一個氘原子,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聚變能相當於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量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氚可以有鋰製造。鋰主要有鋰-6和鋰-7兩種同位素。鋰-6吸收一個熱中子後,可以變成氚並放出能量。鋰-7要吸收快中子才能變成氚。地球上鋰的儲量雖比氘少得多,也有兩千多億噸。用它來製造氚,足夠用到人類使用氘、氘聚變的年代。因此,核聚變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在可以預見的地球上人類生存的時間內,水的氘,足以滿足人類未來幾十億年對能源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地球上的聚變燃料,對於滿足未來的需要說來,是無限豐富的,聚變能源的開發,將「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能源需要。六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不懈的努力,已在這方面為人類展現出美好的前景。
典型的聚變反應是
411H—→42He+20-1e+2.67×107eV
21H+21H—→32He+10n+3.2×106eV
21H+21H—→31H+11H+4×106eV
31H+21H—→42He+10n+1.76×107eV
後三個反應的凈反應是
521H—→42He+32He+11H+210n+2.48×107eV
即每5個21H聚變後放出2.48×107eV能量。
氘是相當豐富的氫同位素,在海洋中每6500個氫原子就有1個氘原子,這意味著海洋是極大量氘的潛在來源。僅在1L海水中就有1.03×1022個氘原子,就是說每1Km3海水中氘原子所具有的潛在能量相當於燃燒13600億桶原油的能量,這個數字約為地球上蘊藏的石油總儲量。
要使原子核之間發生聚變,必須使它們接近到飛米級。要達到這個距離,就要使核具有很大的動能,以克服電荷間極大的斥力。要使核具有足夠的動能,必須把它們加熱到很高的溫度(幾百萬攝氏度以上)。因此,核聚變反應又叫熱核反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可引起熱核反應,氫彈就是這樣爆炸的。
受控核聚變是等離子態的原子核在高溫下有控制地發生大量原子核聚變的反應,同時釋放出能量。氘是最重要的聚變燃料,海洋是氘的潛在來源,一旦能實現以氘為基本燃料的受控核聚變,人們就幾乎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氫彈爆炸釋放出來的大量聚變能、原子彈爆炸釋放出來的大量裂變能,都是不可控制的。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十多年,人們就找到控制裂變反應的辦法,並建成了裂變電站。原以為氫彈炸爆後能建成聚變電站,但並不如此簡單,即使在地球條件下能發生的聚變反應:
31H+21H—→42He+10n+1.76×107eV
也只能在極高的溫度(>4000℃)和足夠大的碰撞幾率條件下,才能大量發生。因此實際可作為能源使用的受控熱核聚變反應,必須在產生並加熱等離子體到億萬攝氏度高溫的同時,還要有效約束這一高溫等離子體。這就是近幾十年內研究的難題和期望攻克的目標。我國的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等離子物理所、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實驗工程和理論研究各方面都做了許多的工作,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
『柒』 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的哪兩大方向,都能領先世界
核能分為核裂變能與核聚變能,前者已經被人類加以利用用來發電,而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有限,不僅產生強大的輻射,傷害人體,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一直是讓人頭疼的難題。
而石油、可燃冰等能源總有窮盡的一天,所以科學家就在思考,有什麼方式可以實現無窮無盡的能源。最後,科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了可控核聚變上。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可控核聚變上領先世界,就是靠的先輩們的不懈努力與開拓。如果沒有王淦昌這些元勛們的高瞻遠矚,中國就只能跟在其他人後面亦步亦趨,我們應該向這些英雄科學家們致敬。
『捌』 核電龍頭股有哪些
核電龍頭股有:中國核建(601611)、中國核電(601985)、中國核電(601985)。
1、中國核建(601611):核電龍頭。公司核電工程和工業與民用工程已形成互相促進、全面發展的良好發展格局。
2、中國核電(601985):核電龍頭。全年公司核電發電量742.7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40.76%,約佔2015年全國總發電量的1.32%;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於減少燃燒標准煤2361.79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187.8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0.08萬噸,減少排放氮氧化物17.48萬噸。
3、奧特迅(002227):核電龍頭。奧特迅作為目前國內唯一通過核1E級電源產品認證的企業,是國內具有核島級電力電源供應履歷的廠商,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早在2008年6月,公司研製的「核電站1E級高頻開關直流充電裝置、核電站1E級220V抽屜式交流配電櫃、核電站1E級抽屜式直流配電櫃」就已通過了產品技術鑒定。
拓展資料
核電概念股其他的還有: 紐威股份、永泰能源、中鹽化工、東方鋯業、三祥新材、ST瀚葉、杭州高新、尚緯股份、納川股份、ST遠程、漢纜股份等。
輕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都能放出能量,分別稱為核聚變能和核裂變能,在聚變或者裂變時釋放大量熱量,能量按照核能-機械能-電能進行轉換,這種電力即可稱為核電。
核電技術發展: 自1951年12月美國實驗增殖堆1號(EBR-1)首次利用核能發電以來,世界核電已有70多年的發展歷史。
什麼為核電站?
火力發電站利用煤和石油發電,水力發電站利用水力發電,而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內部蘊藏的能量產生電能的新型發電站。核電站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生產蒸汽的核島、包括反應堆裝置和一迴路系統;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發電的常規島,包括汽輪發電機系統。
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鈾是一種很重的金屬。用鈾製成的核燃料在一種叫「反應堆」的設備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力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並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這就是最普通的壓水反應堆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玖』 核聚變概念股是什麼意思
核聚變概念股是股市術語,作為一種選股的方式。相較於績優股必須有良好的營運業績所支撐,概念股只是以依靠相同話題,將同類型的股票列入選股標的的一種組合。由於概念股的廣告效應,因此不具有任何獲利的保證。
股市的概念,原本也是一類具有共同特徵股票的總稱。如奧運概念,指的就是與承辦奧運有商業機會的一類公司的總稱。這樣的概念還有許多,如網路概念、3G概念,WTO概念、生物醫葯概念,整體上市概念,股指期貨概念,??但是在股市上,概念的內在含義卻不僅僅是對某一股票類別的概括,其引申含義是一個市場共識。比如網路概念,在網路成為概念之前,涉及互聯網的股票充其量只能稱之為一個板塊,是一種中性的界定,但成為概念含義就變了。概念是一個更為積極、含義更為肯定的投資共識。概念類股票的產業背景、投資機會以及未來的前景,投資人會進行非常細致的分析研究並報以極大的信心。
拓展資料
涉及核能的上市公司:
中核科技,0777。公司獲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壓水堆核電閥門設計、製造許可證,其研製的核電站關鍵閥門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公司生產的核電關鍵閥門也已經通過國防科工委的鑒定。東方電氣,600875。國內核島設備生產的骨幹企業,是未來核電高速發展受益最大的企業。按東方電氣集團45%的市場佔有率進行計算,每年東方鍋爐從核電項目中獲取的訂單為26.3億元人民幣,每年東方電氣從核電項目中獲取的新增訂單為8.96億元人民幣。相對於常規的電站鍋爐,核電設備具有更高的利潤率。
蘭太實業600328。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合作,建設「核極金屬鈉「生產項目,此項目不僅使公司取得了核極鈉的生產技術及其配套設備,而且使其成功切入高尖端科技的核能源領域。應用高科技鈉凈化技術生產核極鈉,已經向我國第一座快中子實驗核反應堆提供了350噸的核極鈉。
振華科技,0733。全球的核電廠全都採用真空滅弧室、真空開關管、真空斷路器、智能高頻開關電源直流系統等高壓大電流控制裝置,而振華科技長期從事該領域的研究開發,並以8.8元的高價配股,募集資金主要投入到這些高壓大電流控制裝置。
奧特迅,002227。公司中標廣東陽江核電廠一期工程LOT69—常規直流及不間斷電源系統,金額898.22萬元;中標遼寧紅河核電廠一期工程。
海陸重工,002255。核承壓設備的設計、製造與銷售。
自儀股份600848。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有意共同出資組建核電儀控系統工程的合資企業,共同承擔第三代核電AP1000儀控系統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
閩東電力,0993。攜手中廣核能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可將電網負荷低時的多餘電能轉變為電網高峰時期的高價值電能,還適於調頻、調相,穩定電力系統的周波和電壓,為事故備用。使核電、煤電機組試驗得以順利進行,是核電樞紐工程之一。
哈空調,600202。中國最大的石化空冷器、電站空冷器、電站_核電站空調機組生產基地,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確定的生產核電站大型成套空氣處理機組的定點生產企業。
中國一重、上海電氣、佳電股份、中核科技、沃爾核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