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股票 » 中國股票紀錄片看後感

中國股票紀錄片看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4-28 19:03:44

⑴ 有沒有關於股市的紀錄片

《沖突與夢想——中國股市風雲二十年·1990—2010》
《股市20年--資本的力量》

⑵ 我們上證券實訓課老師讓我們看華爾街紀錄片,然後叫我們寫一篇2000字的實訓報告,也就是觀後感,求高手幫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⑶ 跪求一篇華爾街紀錄片觀後感

《華爾街》系列紀錄片觀後感(2010-10-08 08:10:57)轉載標簽: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⑷ 《記錄中國》觀後感

看《記錄中國》有感
看了這次這個紀錄片,心情跌宕起伏......被其中某些感人的鏡頭,真實的講述所感動著;也被某些震撼人心的事實振奮著。那個做新聞人的信念,似乎更加堅定。但是,有一個絕對不會動搖的認識凝聚在腦海中---如果我真的有幸進入傳媒界,做自己最愛的工作,無論怎麼都不會進黨報效力。誠然,人家還看不起你呢,但從單方面的抉擇來講,我是從心底就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等這樣的官方傳媒機構給完全否決了。並且,我也堅定地認為---這個時代,進入裡面工作的新聞人員,專業功底可能是毋庸置疑的優秀,職業素養也都是高水準的。不過,我並不認為他們就是中國傳媒人的最高代表---我有些極端地認為,能進入那些地方工作的,有時多多少少都會被壓抑著個性和自己的寫作思想。

這個紀錄片的視角就證明了我的觀點---首先,它只從共產黨黨報一個發展歷程來說明「紀錄中國」,在我看來,這是不全面的。「同樣一個報社,卻出版著完全不同的刊物」---這句話是說,國民黨之前在那裡出的報紙,都是沒有可觀性的么?難道只有共產黨黨報才能證明中國的發展?其次,裡面不乏對其他私營報紙的貶低---說人家《大公報》、《文匯報》在解放後受群眾的信任度不及黨報---我想說,那些群眾也只是一部分吧?這當然能說明黨在百信心中的地位,但不能說明黨報就比其他報刊高人一等。

最讓我覺得好笑的是---從解放後的新聞業發展記錄到1966年就暫停了,鏡頭一切換,直接轉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以後了......這也是意料之中了。對於文化大革命這十年的曲折歷程,只用簡單的兩句「黨在決策方針上出現重大失誤,而我們的新聞事業也經歷最慚愧的一段時間」帶過。把最濃重的「筆墨」都投在了「新聞事業發展先進史」上,當然,重點是「黨報發展的先進史」。真的感覺,諷刺......那十年的失誤,除了給新聞業抹上一抹恥辱,難道就不能提煉出其中的教訓和經驗?抑或是真的就沒有哪怕一兩家新聞媒體還在堅持著與文革做抗爭??為什麼就不提煉他們的好呢?---很明顯,因為黨報都倒下了,所以,就不報道了......在我看來,那10年的失敗教訓,比任何一次轟轟烈烈的輝煌歷程都要有意義,而這部紀錄片,卻特意把那十年給抹去了。這就是官方傳媒的弊病......相比鳳凰衛視製作的《大公報》那個紀錄片,這個視角真的很局限,也不是完全的客觀。仍然是「以自誇為主,自我反省為輔」。所以,這個年代的人們對黨報這樣的官方傳媒機構的信任度,是不高的。很明顯的,解放初期的人們是排著隊爭相購買《人民日報》,如今呢?若不是政府機關或者公立學校要求必須訂閱官方報紙,誰還會主動掏錢去買呢?即使免費的,有多少人被其中的內容吸引,或者是感觸呢?

當然,這是現在的社會普遍趨勢與一直存在的殘留的問題,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也並不一定是官方傳媒機構不想視角那麼從百姓角度出發,而是他們的「頭兒」,不允許他們脫離「正軌」......

記者,從這個職業誕生開始,就註定是個不一般的職業。有因此而墮落的,有因此而發達的,有因此而一貧如洗的,也有因此而整天擔驚受怕的......我曾經最想成為一名戰地記者---不是追求刺激和驚險,更不是不怕死。我可以沒有那種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氣魄。只是我認為,戰爭年代的很多記者都做著很符合職業道德,很讓人敬佩的工作,但這個年代的記者,面臨的誘惑大大增加,只有在那戰火紛飛的現場,才能真的體會那種緊迫感下的筆下功夫,才真的很考驗一個記者的水準,才真的可以做一個我認為合格的記者。這樣的記者,即使是在官方傳媒工作的,也可以少或者不受很思想上的限制,寫出的東西自然讓人體會到真實。

對於那些在這個特殊的和平年代還完全堅持著記者的職業操守的新聞人,我是由衷的佩服。自己可能做不到他們那樣好,但卻可以以這個為某些准則---個性,思想自主,客觀,真實---這是我希望自己做到的。

希望,下個事跡的「記錄中國」,由不同的我們,來完成。

⑸ 求「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一篇2500字的觀後感!!!

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

中國股市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表現出了不同於國際股市的一個「中國特色」,它牢牢地被控制在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它的快速發展,是政府大力推動的結果,而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挫折也可明顯地看出政府幹預的痕跡。這對政府產生了巨大的考驗,而一個最大的考驗就是政府如何面對難以駕馭的股市行情。

在20年的中國股市發展史上,有過令人眼花繚亂的暴漲,也有過令人坐立不安的暴跌,多少人在暴漲中實現了快速致富,又有多少人因為暴跌而遭遇了沉重的財富損失,而政府同樣也為市場的暴漲暴跌憂心忡忡,漲了擔心過度投機,跌了又承受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而利用股市的融資功能來為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又使政府無法擺脫對股市的干預,導致中國股市快速膨脹,而市場化程度卻難以提高,投資者的短期行為嚴重。

面對中國股市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危機,政府選擇了快速出手,通過「有形之手」去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充滿「中國特色」的股市就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之間的相互博弈中,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會展中心內,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緩緩升起,高高飄揚。就在人們沉浸在香港回歸的喜慶氣氛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席捲了亞洲。一時間,整個香港金融體系風雨飄搖。危機時刻,要不要干預市場,香港特區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香港素來被稱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8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全面救市,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爭議。而爭議的實質可歸結為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爭論。

香港特區政府救市的行為在境外掀起了軒然大波,但是在內地,卻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內地投資者已經習慣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行為。1996年從4月到12月,短短240天之內,中國股市出現了瘋狂上漲,投機氣氛十分濃厚,狂熱情緒彌漫市場。《人民日報》以刊發社論的形式強力干預證券市場。

1997年,中國經濟成功軟著陸,到1999年,中國經濟持續穩步發展,但中國股市卻持續低迷。中國證監會醞釀的一份推進證券市場發展的文件披露出去後,在當年的5月19日觸發了著名的「5·19」行情,《人民日報》再次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對「5·19」行情表示肯定和支持。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慣例被逐步引進了中國股市。但是,中國股市的市場化改革,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是,由國家持有的非流通股股權是否能夠流通?是否可以減持?這一問題被稱作國有股減持。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既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是推進市場化改革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按市價減持國有股的方案讓股市大幅下跌,政府的行為似乎違背了市場的意願,遭到了市場的否定。國務院不得不緊急停止執行國有股減持規定。

從2001年到2005年,中國股市經歷了一場歷史上最長的熊市,但證券公司的改革步伐並沒有就此停頓。從2005年起,國有股減持的說法幾乎不提,取而代之的是股權分置改革,簡稱「股改」。2006年,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發行的股票不再有非流通的標簽,中國股市迎來了全流通時代。

十年一個輪回,距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十年後,又一次金融風暴來臨了。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已經融入全球的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面對危機,中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國民生產總值仍然保持了9%的高增長。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沖破激流,繞過險灘,依舊行駛。20年的中國股市正是在「計劃」與「市場」的對抗與妥協之中緩慢前行,盡管這條道路充滿坎坷險阻。

20年的時間過去了,在證券市場中,關於「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爭論焦點,已經不是哪只手該用,哪只手不該用,而是如何「適當地」三個字引發了新的爭論,也難倒了經濟學家。爭論還在繼續,在這一爭論引發的風風雨雨中,中國股市依舊艱難前進,並將在風雨兼程中,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第一財經用鏡頭記錄了這一歷程,帶領我們傾聽專家、學者和當事人娓娓道來的講述,跟隨他們的記憶回到2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體味當年先行者的顧慮、艱辛與執著。

⑹ 紀錄片<<世紀中國>>觀後感 700字左右 謝謝啊

1、天足運動

從宋朝興起的裹腳,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紀錄片中一個現在80多歲的裹腳老奶奶,每天捧著一大堆柴火進屋,然後跪在地上燒火、掃地。原來小腳根本蹲不住,遇到蹲著的動作,只能以跪著替代。大抵是一種社會風氣吧,當全社會的人都認為小腳好看大腳嫁不出去的時候,沒有社會地位的女人除了裹腳還能怎麼樣呢?男權社會,女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迎合男人的審美觀。裹腳是為了防止婦女「淫奔」,男人將一個纏過足、行動不便的女人娶回家,就可以放在家裡很安全了……變相的限制人身自由嘛……

未經裹的腳,稱天足。於是後來放棄裹腳的運動,就稱為天足運動。義和團就公然禁止其區域內的婦女裹腳,後來共產黨亦有此舉。中國婦女的解放,真的就是從腳的解放開始的啊,試想連行動都不自如,談何解放啊~~

2、興辦女學

女學興辦,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考試上學,一批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出現。這批人要麼出國留洋繼續深造,如雷潔瓊去美國、秋瑾日本、向警予蔡暢去法國、宋氏三姐妹就更不用說了,美國歸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政界;要麼獨立工作養活自己。經濟上的獨立,是婦女獨立解放的基礎。

讓我很震驚的是,他們這批人的能力很強,二三十年代的人絲毫不比我們這代人差啊,一個奶奶甚至帶著老花鏡一本正經地閱讀national geography。如果我們的學術能夠從那個時代開始沒有中斷全部繼承,現在的學術研究尤其是思想領域的研究,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

3、先行者與後繼者(略)

4、家的圍城

隨著易卜生的那部《玩偶之家》在中國公演,娜拉這個形象深入中國青年的內心。但是任何一個舶來品,中國人民都會從中抽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將之發揚光大。進步青年放棄了「娜拉是為了結束無共同語言的婚姻而離開家庭」這個細節,將注意力集中到「娜拉出走」這一點,全社會興起一種「出走之風」,——走出封建父權之家,拒絕承認包辦婚姻,奔向自由戀愛。然而女人們只是走出了父權之家,她們不知道,自己卻又走進了夫權之家。魯迅的《傷逝》寫出了這一困惑,女主人公子君受不了夫權的控制,又走回了父權之家……盧隱的那本《海濱故人》也表達了女性對愛情與自己命運的困惑。

5、新的女性

新的女性是指那些職業女性,正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經濟收入,才使她們的精神獨立成為可能。

上海作為開放較早的工業城市,最先出現了一大批職業女性,紡織廠的女工、電影演員、百貨公司的銷售人員、甚至是妓女行業。無論怎樣,這批人脫離了家庭,女性作為一個社會主體,參與到了社會生活中,走出了女性史的一大步。

阮玲玉最後一部電影《新女性》,表現了30年代職業女性的另一面,雖然他們獨立工作獨立賺錢,但是他們始終無法完全走出男性對他們的控制,也始終走不出男權社會的輿論壓力……「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啊」……

6、戰爭與女性(略)

7、生育革命

誰都不能否認,掌握自己的生育,對於女人的重要意義。問問我們的媽媽,因為我們的出生,多麼大地改變了她們的生活就知道了。

生育權一是體現在生孩子方面。科學的接生方法在醫生的傳播下,終於使傳統上死亡風險極大的生孩子變得不再危險了。

生育權還體現在墮胎自由的問題上。美國的墮胎問題爭論不休,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問題。而我國在建國初,因為相信「一人一張口,一人兩只手,兩只手能養活五張口」,所以從沒有提到過墮胎等問題,甚至從沒有過婦女節育教育。新中國的婦女代表大會上有代表提出這一點,也有人開始在全國推廣此類知識,配套物品葯品也才開始生產。到我們現在計劃生育以基本國策的形式出現,城市中很多女性甚至已經開始自主地選擇不生育。

⑺ 求cctv2的紀錄片《大市中國》觀後感,時間緊,沒看過,有哪位看過的仁兄幫忙寫一篇啊,謝謝啊

《大市·中國》借鑒「紀事本末體」體裁,每集一主題。每一主題以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為敘事載體,展現中國資本市場創立之後,給中國社會相關層面帶來的重要變化。

《大市·中國》的分集主題是:從頭開始——思想之變;大門開啟——市場之變;不一樣的路——進程之變;規矩方圓——規則之變;鍛造藍籌——國企之變;走出家門——民企之變;引領創新——戰略之變;股市人生——民眾之變。

而這八大主題的核心是:資本市場引領下,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

對於該片八大主題的形成,總導演王乃偉為我們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用一個坐標系的橫軸來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縱軸代表資本市場的演進,那麼就會發現,資本市場在中國創立後,橫縱軸上所有重要的點,都是相互呼應的。

而橫縱之間所夾的那根斜向上的直線,就是中國社會的進步、百姓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國人思維觀念的轉變。

據介紹,為更好地打造此片,攝制組在全國各地收集了近萬張圖片,近百件道具,采訪了近百位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年發展中的改革者、親歷者。中國證監會五任主席先後接受了攝制組的采訪,這是他們首次匯聚在一部電視片中。

在表現形式上,《大市·中國》不同於「政論片」,它將影響中國資本市場進程、經濟進程和社會進程的,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展現。通過這些鮮活的人和事,觀眾將和我們共同去感受市場參與者的喜怒哀樂,共同感悟市場的成熟和成長。我們可以看到,資本市場在怎樣改變著中國,改變著每一個人。

《大市·中國》整個製作周期只有八個月的時間,全部採用高清設備拍攝。該片將從2010年2月4日(大年初二)起在央視第二套節目財經頻道中連續播出。具體播出時間:2月4日至8日21時30分,2月9日至11日20時30分,每集40分鍾。

⑻ 紀錄片中國通史觀後感500字

我對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只略懂皮一毛一。而這個暑假,我終於有幸能揭開這一層神秘的面紗而一探究竟了。

《中國通史》帶我領略了我國古代人民揮灑汗水,留下智慧結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國原來有如此多的朝代,發展得如此之快,從文明社會逐漸誕生的先秦,到政局動亂的秦漢;從人才輩出的明清,到國力鼎盛的隋唐五代;從後人傳誦贊揚的魏晉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遼金遠,再到近代。這套書簡單、直白的敘述,能將很復雜的事情三言二語道個明白,有見地,不人雲亦雲。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語,讀來如飲醇釀。我浸一潤在史料里,看這些幾十萬字的資料,從中獲益。它上訖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探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情況及其變遷。它重在勾畫歷史輪廓及史事變遷的因果,影響。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標准。

《中國通史》猶如一捧清泉,透徹干凈,簡潔明了,滋潤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淺;它又似一葉小舟,輕輕柔柔,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獵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萬千……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個假期我手不釋卷,如飢似渴,對古代歷史充滿了好奇,飽覽了中國的民俗風情,對聖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面。

這是一本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具備的專攻史學家撰寫而成,影響巨大,讓不少文學作家就此得益,是閱讀愛好者的案頭書,大學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一摘自作文吧

⑼ 中華文明紀錄片觀後感

中國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其他的文明古國都滅亡了,因為它們的文化傳承斷了。中國之所以五千年來不亡國,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沒有斷,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復國,民族亡了可以振興。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成了「遊魂」,中華民族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這正是國家重視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的原因,從清明正式成為法定假期可以看出來。如果世界都成了麥當勞將會不可想像,沒有民族和文化,人們只生活在物質中,毫無精神可言,這也是為什麼要尋根問祖的原因。 中華民族是多元的統一體,中華文化也是多元的統一體。 中華文化史是文化的多元辯證發展的歷史,每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都帶來中華文化的躍進,出現新質文化,推動社會的前進,並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民族文化傳統。 區域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織結構,沒有諸多區域文化,也就沒有中華文化。 北方區域文化包含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漁獵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少部分的農業文化,而以草原文化為基本形態,它的一個突出特質是開放性與流動性,這恰恰與中原一帶穩定的、保守的農業文化構成鮮明對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使這個民族充滿生氣,充滿活力,不拘一格,豪邁真剛,慷慨豪放,善於吸收異質文化,主動進取,採取攻勢;但也因為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難以形成深厚的文化傳統,長時間內沒有自己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從匈奴族開始,北方民族相繼出現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與文學藝術家),因而當它一旦與中原接觸就很容易與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同化力的農業文化相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史。 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屬性。任何民族文化必存在於特定的地域空間和具體的歷史時間之中,蘊涵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這一文化發展的時代性質。各民族的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現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質,又依其時代性而融匯成人類文化的共性特徵。

⑽ 紀錄片觀後感

[紀錄片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關於日本國內貧富差距的紀錄片,該片從側面剖析了生活在日本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的生活狀況,看完之後,心中感觸頗深,紀錄片觀後感。片中印象很深的一位采訪者是一個年約34歲的宮城縣男性,具體什麼名字記不清,但他住的地方倒印象很深,這次日本大地震最大受災地區就是宮城縣。回到正題,據片中所說,他畢業於日本一所普通的大學,畢業後一直未找到固定工作,而是四處打零工。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好多份工作,但仍是入不敷出,生活很艱辛,甚至面臨著流落街頭的窘境。他想通過職業介紹所找工作,但職業介紹所有相關規定,只幫助22到34歲之間的求職者介紹工作,而他剛好超過這個范圍,最後在他的哀求下,職業介紹所幫他介紹了一個高空擦窗戶的工作。看到這,我不禁疑惑,為什麼一個正值青壯年的大老爺們竟會落魄到這步田地?是因為他找工作不夠努力嗎?不是的,片中這位主人公每天都非常努力地找工作,只是因為他沒有一技之長,所以才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再來反觀中國的現狀,似乎比這個更加嚴峻,中國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後老師在總結時直接指出,倘若大學畢業生沒有一技之長,很容易被社會淘汰,觀後感《紀錄片觀後感》。因此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增強自己的技能,構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白岩松曾說到,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跟什麼成正比呢?跟你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強,獲取自己更加穩定的位置和向前進的速度就更快,但如果你隨時可以被替代就很難。我們有的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一個月掙的工資很低。比爾·蓋茨經常飛來飛去還打牌,卻那麼有錢。沒辦法,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而很辛苦的那些工作,隨便把我們拽過去培訓不到一天,立即就可以從事那工作,也就是不可替代性太弱。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大學剩餘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老師還提到,大學期間要多考幾個證和考研,前者的確很重要,因為現在找工作,都必須看證件,這個就是自己能力的最好憑證。後者則要相對來看,如果是一心想要在學術上有所發展的同學,的確可以通過考研甚至考博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但如果是重實務的同學,我想就沒有很大必要考研,社會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有很多我們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如果我們在社會上打拚幾年可能相對來說,經驗更加豐富,閱歷也更加廣泛。當然這是從求職者自身的角度來闡述,除了這一點外,社會也應該為求職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可以增加求職者的信心。總而言之,未來求職之路任重道遠。
〔紀錄片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熱點內容
河南機電和鄭州財稅金融哪個好 發布:2025-09-12 21:39:51 瀏覽:299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區間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9-12 21:37:43 瀏覽:492
期貨暴拉是怎麼操作的 發布:2025-09-12 21:06:32 瀏覽:907
理財錢給不上怎麼投訴 發布:2025-09-12 20:51:10 瀏覽:223
基金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發布:2025-09-12 20:39:37 瀏覽:578
兩人的合夥企業如何分配股權 發布:2025-09-12 20:00:47 瀏覽:889
十月一股市休市多少天 發布:2025-09-12 19:36:45 瀏覽:389
基金折溢價率在哪裡查 發布:2025-09-12 18:43:56 瀏覽:397
股權是如何取得利潤的 發布:2025-09-12 18:21:48 瀏覽:839
有些業主怎麼沒有大修基金 發布:2025-09-12 18:07:11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