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百姓如何應對貨幣
❶ 美元不再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時,美國該如何應對
美國有沒有考慮過美元不再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時該如何應對?
美國一直以來在全世界的動作,打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南斯拉夫,利比亞敘利亞,還有一直想打的伊朗,和未來想打的其他國家。
目的是什麼?其實前期打越南和朝鮮是目的估計還單純點,是為了政治,或者為了經濟,到後來打其他國家的時候,不管他美國找什麼借口,目的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為了鑄幣權,而錢幣很明顯是要依附於商品才有實際價值的,那他到後期打這些國家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美元找一個可以依附的商品,而這個商品就是石油。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成功加入SDR,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事實上,人民幣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世界第三大結算貨幣,成為世界金融和經濟的穩定錨。然而,人民幣能否取代美元成為世界頭號結算和儲備貨幣,需要科技發展和實體經濟實力的支持,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 這需要幾代中國人挽起袖子,努力奮斗,這一天終將到來
個人淺見,不喜輕噴
❷ 當貨幣貶值時,對於普通人來說,應對方法是什麼
現實一直都很殘酷,貨幣貶值無形中抹滅了多少人的財富。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抗貨幣貶值的途徑其實只有兩個。
一是購買能夠抗通脹的資產。
二是不斷增加自己的賺錢能力。
這兩條路,第一條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第二條看似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就不難。
所謂的貨幣貶值,其實本質上就是因為大量的發行貨幣導致的。
由於全市場生產的商品,跟不上貨幣的數量,導致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貨幣自然就貶值了。
貨幣貶值對應的是物價上漲,原則上可以通過購買資產來進行保值。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大部分的錢是花在消費上的,並不是用來購買資產的。
貨幣貶值最直接導致了消費成本增加,如果再趕上消費升級的大浪潮,那麼光消費支出這一塊成本就會大大提升。
如果生活質量都不能有保障,那麼買再多的資產,即便應對了貨幣貶值,也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 對抗貨幣貶值的第一個要務,就是保證自己的收入增長,增加自己的賺錢能力。
所以說,任何時候都要懂得投資自己,而不是說單單去依靠購買資產,來應對貨幣貶值。
那些九十年代的萬元戶,二十一世紀初的百萬大戶,為什麼逐步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不是他們沒有去購買資產應對貨幣貶值,而是因為時代的變化,賺錢的能力下降。
原來他們處於 社會 的相對頂層,現在可能只是在中高層了。
如果遭遇投資失敗,可能情況更差。
所以即便資產保值了,他們所處的階級也是在逐步逐步往下掉的,因為有更能賺錢的人站在了他們的上層。
如果你仔細的去觀察富豪榜,就會發現大部分的富豪本質上還是依靠經營企業賺到的錢,而並不是購買資產。
本質上資產只能保值,賺錢才能致富。
普通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通過知識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和賺錢能力,當然也可以通過不斷增長的社交能力,圈層影響力去一步步往上邁進。
這些不僅可以應對貨幣貶值的,更會讓自己的財富不斷增值。
我們只有先把自己變的更強,才有錢、有資格去聊那些關於資產配置的問題。
很多人一直在喋喋不休的爭論,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什麼資產是最保值的。
會是房子,還是股票,或者是黃金?
沒錯,上一個十年,由於大量的貨幣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所以樓市是保值,甚至升值的。
但這並不代表未來樓市一樣是保值升值的,邏輯上沒有必然性和關聯性。
中國的廣義貨幣M2僅200萬億元左右,而樓市的總市值已經高達500萬億元,也就是說錢全部拿出來也不足以買下所有的樓,這是有問題的。
那麼未來房產就不保值了嗎?
什麼才能保值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很多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對於保值這件事,進行了資產押注。
即便押注短期內猜對了資產的升值,但人生漫漫幾十年,誰知道未來十年會不會發生反轉。
原則上,多餘的流通貨幣,會進入市場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
我們作為普通人是沒有辦法進行准確預判,資金究竟會流入哪類市場,到底是樓市,還是股市,亦或者是大宗商品。
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綜合資產配置,涵蓋了樓市、股市、大宗商品、藝術品等市場。
如果我們回顧過往幾十年,其實做好資產配置,持有房子、現金、股票、黃金、外匯等等,原則上綜合起來是可以保值的。
只不過在某一段時間內,這些資產中個別資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值,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買入一類資產才能保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資產,比如有一些就是喜歡買股票,有一些就是喜歡買房子,有些喜歡黃金珠寶,有些則喜歡現金理財。
這些資產其實都沒有問題,只不過市場上的貨幣不會剛好平均的流入這些市場而已。
與其押寶哪類資產會一騎絕塵,不如每一類都配置一些,取平均值,因為平均值和貨幣貶值率最接近。
這也就是為什麼,做好資產配置,可以確定保值。
但保值並不是增值,很多人其實想的並不是保值,而是想要突破通脹,追求升值,難度自然更大了。
要想了解哪些資產會明確升值,就得明白升值邏輯,為什麼貨幣資金會湧入這些資產。
如果從大邏輯來看,會升值的資產只有一個大類,就是「 優質資產 」。
什麼是優質資產,又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就是 供不應求 。
什麼叫做供不應求?是買不到嗎?
其實不是,供不應求的意思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
比如,好的股票,就是供不應求,買的人多,賣的人少,所以股價不斷的上漲。
比如,一線城市的房產,就是供不應求,不然不會採取限購措施,市中心的房子,學區房等,依然穩中有升。
比如,名人的字畫,就是供不應求,拍賣會上價格節節攀升。
比如,限量版的任何東西,大到跑車,小到球鞋,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能夠升值的優質資產,本身必須具備稀缺性,其次就是高附加值。
至於未來什麼一定是稀缺的,就很見仁見智了。
曾經人們覺得石油很稀缺,後來石油開采不僅過量,可替代的清潔能源也是越來越多,油價就不斷下滑。
曾經人們覺得房子很稀缺,後來房子越造越多,而人口越來越少,從此那些空城的房價就不再上升。
資產的價值,本質上取決於供需,價格的變化,就是供需的再平衡,僅此而已。
不知道大家讀完以後,能不能意識到,哪些資產會相對更保值,哪些是屬於消費類資產,該怎樣去應對貨幣貶值。
但這些都不是關鍵問題。
還是那句話,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努力的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收入,才是對抗任何經濟風險的主要途徑。
通貨膨脹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一點在我們國家表現的尤為突出,近三十年,是經濟騰飛的三十年,也是物價飛漲的三十年,相對來說,也是貨幣貶值最快的三十年。
有數據現實,從1986年起算,最近三十年國家的貨幣總量上漲了280倍左右,也就是說,1986年的1萬元(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280萬元,貨幣的總量大概保持著每年21%的增長速度,相應的購買力的下降幅度可以想見。
在貨幣貶值的大環境里,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呢?我覺得有3點。
01 推動職業發展,個人成長其實是最抗通貨膨脹的
貨幣貶值速度很快,但是只要你的收入水平的上漲速度能夠跟得上,貨幣貶值對你的威脅就很小。
提到通貨膨脹,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去理財,其實我倒覺得,理財是風險與收益並存的,而工作上的長足發展、工資的水漲船高,可是實打實的,每個月真金白銀的發到你手裡,靠譜!
舉個例子,
我媽在銀行業工作,三十年前,一個月工資不到100元,她的工作沒有很突出,到現在也沒有混成領導,但是現在的工資仍然能夠達到近10000元,三十年上漲了100倍。
而如果要靠理財,你拿著每月100塊錢,想要達成每月10000元收益的理財目標,年化收益率得多少?這么高的年化收益率還要保持幾十年,這得是巴菲特才能做到吧?
在職場,我媽完全不算成功,只能算是恰巧選擇了一個正確的行業。我們這個時代,憑借職場發展,完美對抗貨幣貶值的更多。
我有個同學,2010年大學畢業在廈門一家小互聯網公司工作,月薪不到3000,後來憑借多年積累的優秀業務能力,2017年跳槽到阿里,年薪近70萬,如果折算成年化收益率,這得有多高!
所以我認為,職業發展才是應對貨幣貶值的頭號利器,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職場的可能性很多,選擇對的行業、練好內功,比什麼理財都強。
02 學習理財技能,用金融工具推動財富的增值
貨幣貶值的厲害,我們只要讓財富保持同步的增值,就能抵消貨幣貶值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果說職場發展是根本,學習理財就是財富增值的「助推器」,也是我們應對貨幣貶值的利器。
選擇不同的金融工具,在三十年這么長的時間段里,對於財富的「改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十年前,別人投資黃金,你選擇銀行活期存款;十年前,別人買房,你選擇國庫券;五年前,別人買了騰訊公司的股票,你選擇P2P平台,別人和你的區別就在一個有一個的理財選擇中,現象出來。
如何選擇對的金融工具呢?這就要考驗我們的理財技能了。投資眼光其實是學習的結果,沒有人天生擅長理財,誰都是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在錯誤與修正中成長起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培養理財意識、學習理財技能、選擇正確的投資標的,才能更好地應對貨幣貶值。
從目前的的經濟環境來看,我覺得兩個方面還會有機會。
一個是我們國家的股市, 從 歷史 數據看,股市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標的之一,而且我們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穩健,正在逐漸走到世界舞台的中間,這樣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一定能在股市中有所體現。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選擇指數型基金,定投股市,大概率能獲得不錯的匯報。
另一個是核心城市核心地區的房產, 雖然最近新聞的信息都說房價下跌,並且國家的調控政策也很緊,但是我認為,目前國家城市化的進程還在進行中,核心城市對於人口的吸納作用日趨現象,而且隨經濟發展,人們會有更大的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好的位置的房產仍能很好的保值增值。
03 理解財務風險,學會控制自己的本能
財富的保值增值最怕什麼?最怕本金受損!
普通人應對貨幣貶值尤其應該注意放防控風險,很多時候,我們盲目追求高收益,反而容易陷入投資陷阱,試想,本金都賠光了,手中的貨幣都沒了,還談什麼應對貨幣貶值呢?
投資理財,風險收益永遠是並存的 ,而我們的人性往往是,賺錢的時候,膽子越來越大,股市5000點,就有人敢喊出沖破10000點的口號,就有人不惜開始融資融券。
這就是人的本能,有了還要更多,而投資理財都是和本能對抗的,很多投資決策都是反本能的,所以巴菲特才說,在別人瘋狂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瘋狂。
其實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對於財富的侵蝕還是緩慢的,那些忽視風險的、屈從本能的投資才「立竿見影」,直接擊潰你的生活。
綜上所述,貨幣貶值和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面對呢?我們應該加速個人成長,推動職場升級,這是根本路徑;我們應該學習理財,選擇正確的金融工具保住自己的財富;我們應該控制風險,學會和本能作戰。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從90年代到現在,由於通貨膨脹的存在,物價是不是在飛速上漲,我們手中的貨幣就是處於貶值過程中的。那麼在這個貨幣貶值的過程中,普通人是在怎麼應對呢?
我們可以從每年公布出來的數據就能發現,通貨膨脹每年都存在,那麼貨幣自然也是貶值的。不過這種貶值的幅度並不是很大,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不是很明顯。
這種情況下,我們正常的生活就行了,不需要過多的去操心一些什麼東西。如果手上有績效,可以選擇國債、銀行存款、定期理財等方式來對抗通貨膨脹,做到讓手上的資金增值保值。
對於幅度不是很大的貨幣貶值,我們不需要過多的擔心,正常的生活,適當的理財就行。
02非正常貨幣貶值①貨幣大幅貶值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非正常的貨幣貶值情況存在,例如:一戰後的德國、民國時期的中國、委內瑞拉貨幣貶值等。很可能我們手中的錢在短時間內就變得一文不值。
對於這種非正常的貨幣貶值,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手上所有的貨幣變成保值物以及食物,保值物就包括黃金在內的一些投資品種,兌換食物是避免出現手上有錢但是買不到食物的情況發生。
②貨幣中等幅度貶值
這次疫情的發生,美國大量印刷美元,肯定會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一定幅度的通貨膨脹,貨幣會在一定的幅度內貶值。
這種情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應對比較合理的方式有:
(1)投資自己,讓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變強,可以獲取更多的勞務報酬。
其實還可以通過投資金融工具來避險,例如:基金、股票、期權期貨等,不過這些投資都需要比較強的專業技能技巧,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沒必要為了保值增值而去「火中取栗」,更大的可能是得不償失。不過可以通過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利用相關工具來達到避險。
綜上:貨 幣貶值一直都存在,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提升自己,讓自己勞務報酬的增漲幅度能夠超過貨幣貶值幅度;其次通過投資工具,做到讓手中的資產保值增值(注意防範風險)。
❸ 如果貨幣貶值,老百姓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財富保值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因為物價「越來越貴」 是每個人都能 「直觀」地感受到,錢會貶值,也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一個常識,今天的錢永遠比昨天的錢「毛」。
理財收益跑過通貨膨脹率容易嗎?
貨幣之所以會貶值,經濟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進行了定義,也就是通貨膨脹。按照網路定義: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如果大家知道一些經濟學常識,就可以從M2(廣義貨幣)的增長速率中可以簡單得出貨幣發行的增長速度。
穩定收益類的資產的該如何選擇?
既然在標准普爾家庭資產圖中,是把40% 的錢定義為保本升值類,安全性就是這一部分要考慮的第一要素。
貨幣基金,是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工具,區別於其他類型的開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目前年化收益率在3%-4%之間。
債券基金,年收益略高於銀行同期年利息,業績較好的混合型債券基金的平均年收益超過10%,另外基金的年管理費在1.5%。實際收益為2.5%-7.5%之間。取中間平均數收益會在5%。左右,而且投資多為國債和企業債券,風險也不大,可以選擇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產品。
固收類的產品目前主要選擇是銀行系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平台代銷的理財產品以及P2P。這幾類產品簡單來說,底層資產都是債。
貨幣基金持有的債券最透明,以國債、國開、同業存單、優質地方債、優質公司債為主。
互聯網金融平台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也比較透明。
固收類產品期限越長,收益越高,在流動性的配置上,可以使用「5-3-2」的 方式:
50%的1年期及以上;30%的90天及180天;20%的90期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