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將如何走向
㈠ 人民幣如何走向國際化
根本就是中國相對國力強大了,自然就國際化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中國的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比重提高了,自然與全球貿易額就提高了、才有錢搞軍事研發、才有錢去以錢換政治版圖、政治地位就提高了。
貿易額提高了,其它主要貿易國家都希望與人民幣互換交易,而不通過第三方中介貨幣——美元。因為比如,如果中國和俄羅斯貿易,中國把人民幣換成美元、俄羅斯把盧布再換成美元以後,一是有匯率風險,多做的這個動作可能就因匯率的變動造成雙方損失;二是變相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動了對美元的需求,又提高一點點美國的政治經濟地位——這也是美國二戰後稱霸世界70年的直接原因之一。
而如果跟中國做生意的國家多了,生意額度足夠大了,大家就會越來越覺得有必要直接與人民幣掛鉤或兌換,而不需要再通過美元,以此節約匯率成本、時間成本、政治成本
㈡ 國內的數字貨幣未來會是怎麼一個發展狀況呢
未來數字貨幣將會走向大統一,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
我國央行在今年初的時候曾召開過數字貨幣研討會,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已經提上了日程。國際上的一些銀行巨頭和科技公司也都在研發數字貨幣,英國央行也計劃發行數字貨幣。這所有的一切都意味著數字貨幣離我們現實的生活越來越近。但是,政府主導發行的數字貨幣未來可能會流通,但比特幣、瑞泰幣、活力幣只能作為一種資產類別存在。
㈢ 人民幣如何才能快速走向世界
中國的人民幣想走向世界,必須是先不斷地使用人民幣向其他國家買買買,只有其他的國家接受了人民幣,手裡有了人民幣,才能用人民幣買中國的產品。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賣賣賣,向外賣產品,賣資源,這樣,我們收到的只能是美元等主要的國際貨幣,這只能會讓我們的外匯越攢越多,這樣人民幣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如果我們掙了一大堆的外匯,拿在手裡邊卻花不出去,買不到自己想買的東西,那這樣的外匯儲備還有什麼用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大部分的東西自己都能夠生產。那麼,我們中國應該向國外購買的東西是什麼呢?那肯是中國造不了的高 科技 產品,中國不具有的資源或者對中國來講技術含量太低,附加值太低的產品。
首先中國要買自己造不了的高 科技 產品,只能向歐美等西方國家進口,這些只能用美元等主要國際貨幣進行結算,只有這樣才能夠消化中國手裡的巨額外匯,錢只有花出去才有意義。但是這一點可能會比較有難度,西方國家主要靠這些東西來卡我們脖子呢,不會輕易賣給我們的。這一點我們可以採用比這些高 科技 產品原本的價值要高得多的價格來購買,相信有的國家會賣給我們的,畢竟他們也不是鐵板一塊。中國有句古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外匯這樣花出去也總比抱在手裡邊要好很多。也可能西方國家會抱團不賣給我們,或者少賣給我們,讓我們的外匯花不出去,或花出去的不多,讓我們砸在手裡邊!那這也沒有辦法,這是我們人民幣走向世界必須付出的代價。中國目前手中的巨額外匯既是中國人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然而又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或者是枷鎖。我們要有即使不要了這些血汗錢,也要砸碎這個枷鎖的決心,才有可能是人民幣走向世界。
其次,就是使用人民幣向第三世界等比我們不發達的國家進口我們不願意造的東西或者中國所缺少的資源,只有這些國家手裡邊有了人民幣,他們才能用人民幣購買中國所製造的產品,這樣才能夠讓人民幣在全世界進行流通。
因此中國的做法應該是去掉低端的技術含量低的產業,由第三世界等不發達國家人民來承擔。同時加大 科技 研發和研發力度,攻破西方卡脖子的產業,盡量向上游產業靠攏。只有這樣人民幣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當然現在這個世界的貿易格局,已經和最初工業革命時期的貿易格局大不相同。最初的西方國家,也是用廉價的工業產品敲開了世界各國的大門,但是那時候他們收到的都是真金白銀,是千年萬世也可以使用的貨幣。而我們現在再賣賣賣,收到的只能是美元等國際主要貨幣,而且必須採用美國的國際支付系統進行支付,西方國家想卡我們,不賣給我們高 科技 產品,或者把我們踢出國際支付系統,那我們的外匯可能就不太容易花出去。
現在中國想用人民幣購買第三世界等不發達國家的資源或者是產品,總不能還和原來一樣貨物資源買進來,再使用輪船把人民幣再送給第三世界國家吧,這樣的貿易方式就效率太低了,因此中國必須有自己的電子支付系統。然而即使中國建立了自己的電子支付系統也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世界的互聯網牢牢地被美國控制在手中,比如像我們登陸中國銀行的網站,你必須輸上中國銀行的網址,而這個網址的解析根伺服器就在美國,如果美國中斷了中國的互聯網域名解析,把我們的電子支付系統網站也使用不了。因此中國必須在互聯網跟伺服器上有作為,即使美國斷了中國的國際互聯網域名解析以後,中國的電子支付系統依然能夠運行,中國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建立了自己的快捷的電子支付系統。
中國人民幣才能夠快速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