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貨幣是客觀主體
Ⅰ 貨幣的起源與本質
貨幣的起源,與貨幣的本質
原創:至道學宮白雲先生2019-07-17
錢是怎麼來的,錢為什麼會值錢?
貨幣是什麼呢,簡單的講,貨幣就是我們常說的錢。我們都知道,錢是非常重要的,做什麼都離不開錢。那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錢為什麼會值錢呢?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一說,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天氣炎熱,文章不會太長,希望大家看得輕鬆些。
錢是怎麼來的,這是貨幣的起源問題。錢為什麼值錢,這是法定貨幣的信用價值問題。我們分開來講。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錢是怎麼來的。
從錢的起源上來講,歷史上所有的貨幣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中心化貨幣,另一類是去中心化貨幣。中心化貨幣,信用基礎是政府。去中心化貨幣的信用基礎,則是私人機構。
也可以把中心化貨幣,稱之為主權貨幣;把去中心化貨幣,稱之為私人貨幣。近現代私人貨幣的全球化,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界貨幣。這個我們後面詳細講。
兩種類型的貨幣,源頭上都是起源於中國。主權貨幣的起源,是來自於中央王朝的朝貢貿易,由中央政府發行,信用價值由中央政府來賦予。而私人貨幣,則是起源於中國的民間商賈,它是由民間的商賈來發行,其信用價值也是由民間的商賈來賦予。
朝貢貿易才是全球化的正常態
兩種貨幣在起源上的先後順序,是先有中央王朝發行主權貨幣,然後才有了私人貨幣。也就是說,在國家產生之前,是沒有真正的貨幣的,也沒有真正的信用體系。
當我們講國家的形成這件事的時候,可以認為,它等價於中國的形成。因為中國文明的國家形態,大概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很成熟了。而西方人,他們直到最近四五百年,才能勉強理解什麼是國家。也就是在霍布斯時期,他們才和中國學習,怎麼靠建立國家來統治人民。從這點也可以認為,當我們講文明的時候,文明這個詞等同於中國文明。西方這短短幾百年的文明,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可以忽略不計。
在五百年前的西方,他們既沒有國家,也沒有文明,更沒有貨幣。它們和樹林子裡面的一群猴,並沒有什麼區別。至於什麼西方中心論的偽學術偽歷史體系,都是後來幾百年西方人偽造杜撰出來的,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什麼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
由中國主導的朝貢貿易,是自古以來,歷史上全球化的正常形態。這種正統的全球化,產生了中國所主導的主權貨幣。放大到中國所主導的天下秩序中,中國的貨幣,就是整個天下的中央貨幣,中國的戶部,就是整個世界的央行。歷史上中國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是中央主權信用體系的全球化。而一當中央失去對經濟貿易的控制權,商賈控制經濟和貿易時,則就會產生私人信用。
私人貨幣全球化,明朝江南白銀資本塑造了近現代幾百年的歷史
私人信用的全球化,蒙元時期,建立了基於金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的雛形。西方人關於中國到處都是黃金的幻想,還把中國想像成是現實中的天堂,很大的原因,是蒙古人建立了金本位的世界貿易和世界貨幣,並把這種全球化,推動到了西方人那裡。
蒙古人推動的這種全球化,相對於正統的朝貢貿易全球化而言,它是一種異端的全球化,是商賈資本家和軍事集團結合的全球化。它是後來幫會加行會行全球化的最早雛形。
蒙古人為什麼突然就崛起了,是因為宋朝放任了對民間資本的管控,導致它們做大做強,取代了中央政府,成為了天下真正的統治者,他們就是金融僭主。這些資本家,他們先是用契丹人做打手,來對抗北宋政府,又利用黨項人和金人作為軍事打手,對抗北宋政府。而這個期間,政府一敗再敗,一退再退,資本家接管了一切。於是,他們最後再用蒙古人做軍事打手,把他們的私人信用,蔓延到了全世界。並不是蒙古人所向披靡,而是背後的錢所向披靡。這些錢,無論選擇誰,作為他們的軍事打手,被選中的軍事集團,都能所向披靡。
大宋王朝為什麼一直打不過蠻族,因為中央政府對金融失去了控制,當資本家控制了一切時,中央政府就成了資本家天然的敵人。後來的西夏黨項人為什麼被滅族了,因為他們背叛了背後的金融僭主。契丹人和金人為什麼後來不行了,因為他們被背後的金融僭主拋棄了。
這種私人全球信用體系的最終成熟,是在明朝時期,也就是基於銀本位的全球信用體系。明太祖重建中央信用體系,摧毀了蒙元時期的金本位私人信用體系,資本家們卷土重來,再次用銀本位發起挑戰。到了成祖時期,中央信用體系就被打得瀕臨崩潰。一直硬撐到明神宗時期,才不得不宣布白銀是法幣於是,資本家們大獲全勝,再次接管了一切。銀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直接催生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誕生,也催生了西方現代銀行體系的誕生。也可以說,我們近現代的幾百年歷史,都是明朝時期金融戰爭的延續。
明朝的江南銀本位私人全球信用體系,一共生了兩個後代。一個後代是金本位的英鎊,和石油本位的美元。作為當前世界貨幣的美元,是私人信用體系的全球化的最高峰。
可以認為,當年英國和滿清的戰爭,就是英國用金本位這種信用體系,來攻擊滿清的銀本位信用體系。在滿清時期,銀本位已經被打擊到奄奄一息,而中國的私人資本家,還在苦苦堅守銀本位,直到民國政府的金融大戰敗,中國的銀本位信用體系,才被徹底斬首,退出歷史舞台。
至此,中國徹底失去了世界貨幣的鑄幣權,同時也失去了金融主權。先是中央失去了全球鑄幣權,接著鑄幣權交給了江南的資本家,再接著江南的資本家,又把全球鑄幣權交給了西方人。
中國所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生於上古時期的朝貢貿易,死於民國時期的金融大潰敗。而在這長達幾百年的金融大戰中,為英國政府設計金本位制度的牛頓,東印度公司,匯豐銀行,美第奇家族,拿破崙,摩根家族……等等,它們都是中國的敵人。
在由資本家聯盟,所主導的私人信用體系,這種金融形態,可以稱之為行會金融。私人信用體系,產生於行會組織。定價,結算,支付,都是行會來解決的問題。金融的行會,也就是銀行,由銀行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就是為了資本的增殖為服務,它天然的要吃人。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國家金融,則是戶部,也就是財政部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是天然的為社會服務。
古代的貨幣分級管理理論
基於朝貢體系的全球信用貨幣,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很成熟了。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關於這種貿易體系,和全球信用體系,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是在《尚書·禹貢》中。
先有中央帝國,然後建立全球貿易體系,最後是全球信用體系。我們現在一講到全球化,就覺得這個詞很時髦。實際上呢,全球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情,朝貢貿易,就是歷史上的全球化。
英鎊的錨是黃金,美元的錨,早期是黃金,也就是金本位。後來換成了石油,變成了石油本位。那基於中央帝國朝貢貿易的全球通用貨幣,這種中央貨幣的信用基礎是什麼呢?它是一種什麼本位的貨幣呢?
這里需要敲黑板一次。大家要注意了,白銀,黃金,石油,它們都只是私人貨幣屬性的信用載體。
中央政府發行的中央貨幣,它是一個多層復合貨幣體系。在《管子》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天子用的貨幣是珠玉,諸侯用的貨幣是金銀,卿大夫用的貨幣是銅鐵,百姓用的貨幣是布帛。天子和諸侯之間的貨幣,有固定的兌換匯率。諸侯和大夫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卿大夫和百姓之間的貨幣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
天子相當於是中央政府,諸侯相當於省級政府,卿大夫相當於縣級政府,百姓則是基層行政單位。從中央到政府,貨幣的兌換關系是不會亂的。而且貨幣也不能亂用,不能僭越。古人在信用體繫上,也講究禮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的級別,所使用的貨幣,規格也不同。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玉呢?因為玉在古代是最高級的貨幣,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貨幣。看吧,這就是文化本能。因為我們中國太有文化了,我們的歷史太悠久了,所以呢,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文化本能無處不在。但是在古代呢,普通人是不能隨便使用玉的,更不能收藏玉,這是僭越。我們現在所講的玉文化,其實背後都是一部貨幣史。雖然現在的人,都不記得玉是一種貨幣了,但是依然還保存著這種文化本能。
現在考古界喜歡挖祖墳,經常能挖到幾千年前的墓中有玉器,說明那挖的都是侯王級別的墓葬。
除了喜歡玉,中國人還非常喜歡金銀。同樣有是文化本能,因為金銀自古都是貨幣。在古代,普通人使用金銀,也是僭越。因為金銀是諸侯一級的政府,才能使用的法定貨幣。這些上層貨幣,只能兌換,不能在更下一級的體系中流通。喜歡玉的人都知道,好玉比金銀還貴,為什麼玉這么貴,因為自古以來,玉就比金銀貴。玉是天子用的貨幣,金銀只是諸侯用的貨幣。
這樣分級管理法定貨幣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什麼層級,使用什麼規格的法定貨幣,用禮制和法律加以約束,禁止跨層流通,這就不會出現私人貨幣現象。其次,如果哪兩層之間,匯率變化出現了異常,就能及時的定位,是哪一級政府的貨幣數量,或者經濟狀況出現了問題。再次,如果出現金融交易的異動,可以有好幾道防洪大堤,不會導致金融災害很快蔓延到中央財政部,這樣就能層層屏藩,保護好國家的金融安全。
貨幣的本質:信用本於天
分級管理,各級政府之家的法定貨幣,和固定匯率都確定好了。那貨幣和商品之間的定價,怎麼確定呢?一個東西值多少錢,這個是確定的嗎?這個也是確定的。
古人的做法,是把天下的山川大澤,土地物產,和人口數量,等等,全部計算一遍,因為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在不出現大的災害的情況下,一年能出產多少糧食,多少樹木等財貨,這些基本上是個彈性區間內的確定值。然後再根據這個精確的確定值,來確定各級政府,總共發行多少貨幣。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信用體系下,貨幣的信用,和自然的物產,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或者簡單的說,古代的中央貨幣,它的信用價值錨定的是天地萬物。那時候的貨幣,就是萬物流通的尺度。而且,還是多層的復合錨定。天子錨定天,諸侯錨定天子,卿大夫錨定諸侯,百姓錨定卿大夫。商賈錨定百姓,夷狄錨定商賈。也就是說,貨幣信用的本質,從最源頭上來看,它的價值來源於天。
美元上面有句話是這么寫的,In God We Trust。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相信狗蛋」。西方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呢?因為它們的這個思想,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用本於天思想的山寨版。西方人認為,狗蛋就是它們的天。
古人用輕重之術動態控制金融系統,輕輕鬆鬆穩定物價
萬一出現了災年,經濟產出減少,如果不能及時回籠貨幣,貨幣投放量就會變多了,導致貨重幣輕,這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果是豐年,經濟產出增加,如果不能及時的增加貨幣供給,貨幣投放量就變少了,導致貨輕幣重,這就會出現通貨緊縮現象。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那就是管仲所講的輕重之術。要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及時的調整貨幣供給,保持貨幣的投放量,和經濟產出,始終相一致。如果貨幣投放量不動的話,也可以調整商品的投放量,比如古代的開倉放糧,就是用增加商品供給的方式,來調節物價。幣重,就是幣貴的意思,錢越來越值錢了,東西就越來越便宜了。幣輕,就是幣賤的意思,錢毛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東西就變貴了。
在這種貨幣體系下,物價想亂,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那時候的社會,物價是不會怎麼出現異常變化的。物價不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更不會出現經濟危機現象。
反觀我們現在的信用體系,幾乎找不到任何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這非常的荒謬,簡直是荒謬到了極致,因為信用不可信,因為貨幣不能給萬物定價,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從貨幣理論上看,現在的人,和古人相比,智力下降的太嚴重了。現在人對貨幣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古人的差距,比猿猴和現代人的智力差距還要大。現在的人連個物價都解決不了,可見智力太匱乏了。
為什麼信用一定要可信,物價一定要穩定?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常然的法則運轉的,天不會出現不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恰到好處,既不多也不少,保持著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這里的天,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上帝。天和上帝基本上是同義詞。
再敲黑板一次,只有中國人才有上帝。外國人並沒有上帝。它們的那個最高主宰並不叫上帝,而是叫狗蛋,或者叫其他什麼奇怪名字。
中國的天子作為天的受託人,代表上帝來管理天下萬物,那麼人在統治和利用萬物的時候,就不能破壞天定的萬物之間的動態平衡,不然就會被天懲罰。所以呢,中國的天子,誠惶誠恐,對萬物進行精確的計算,對貨幣的投放也進行精確的計算,以保持文明活動中,萬物被人管理和利用時,也能保持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
萬物本是一體,只有每個東西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正正好適宜,萬物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生命,才能正常的運行。如果這個太多,那個太少,就好比說,一個人胳膊太長,有一公里那麼長,眼睛太大,有臉盆那麼大,耳朵太小,只有芝麻那麼大,腿太短,只有手指頭那麼短。那這還是個人嗎?他的生命還能正常的運行嗎?顯然是不能的。古人治理經濟,也是把整個經濟體當作一個生命來治理的。如果物價出現了異常波動,如果某些東西太多,某些東西太少,說明這個生命出現了妖異病態現象,它就要死亡了。
在古人看來,一切都是有序的,一切都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可以度量的,一切的價值都是可精確的,這些都是天定的。人管理天下萬物,只要讓萬物和天定的秩序保持一致,這就是信。信了之後,才能取用萬物,而不失其和,經濟才能永續發展,人才能永續繁衍。解決物價問題,對古人來說,只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解決物價問題,則是一個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現在人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情。
現在美元所主導的貨幣體系,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在於人們不再能夠理解貨幣的本質,在於已經不再能夠理解自然造物的秩序之美,也無法理解萬物本是一體的道理。現在的一切,都荒謬好笑到了可怕的地步。現在的貨幣,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它根本不能稱之為貨幣,因為它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一切都是無價值無意義的,它的一切都好笑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
如果非要說,這種貨幣是個什麼東西的話,那它就是個笑話,它就是人類智力墮落到谷底的恥辱柱。
Ⅱ 正確認識貨幣本質
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從多角度定義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
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
19世紀英國議員格萊頓說過:「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
可見貨幣的本質問題是最復雜的問題,由此看來,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極其復雜。
以上的文字是從網路上下載,部分關於貨幣本質的定義和評價。
我沒有學習過關於貨幣金融的知識,不會有正確的答案。在此想通過自己的認為和議論,通過網友們的辯論,讓我們共同認識貨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都會有正確的一面,在此寫我對貨幣的認識。
貨幣發展到今天,就如同人和水一樣密不可分,我們每個人都知到水是每個人不可缺失的物質,說到為什麼人不可缺失水?有不同的答案,再就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
水為什麼是人不可缺少的物質?本人認為,水以各種功能,維持著人的生存鍾,使生存鍾避免宇宙和地球物質的沖擊,包括我們食用的各種食品,當人的生存鍾,不在人身上的最正常最正確的位置時,人就會得病或死亡。地球上的春夏秋冬產生的原理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同樣的千年古屍,有的存有的滅?等問題,說的都有理,實際如何?書本條文加專家認為,就成為我們的大腦中的結論。
今天的貨幣就是如同水一樣,以異化了的功能,維持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和人類的運轉,貨幣功能現在是否使我們,處在正常正確的位置上?這就是我們現在時時關心和議論話題——收入、財富、貿易和幣值等,包括貪污、剝削和其他丑惡現象,階級產生和主義的形成,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沖突。
貨幣,一是有前人已經定義了,二是我們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探究過。相反我們現在的探究和爭論的問題,是在遠遠脫離貨幣的本質的路上,進行的爭論和探究,所以不會有說服力,1:6.82說明著什麼?1:5.67說明著什麼?1:1又說明著什麼?不同貨幣持有者和利益人,會有不同的說明。
面對各種物質貿易和財富流動,我們見到的是數字化了的貨幣量,是看不到血汗,更不會看到丑惡和凶險。只會深陷利益、得失和數字中間。
人類對無限大宇宙和無限小粒子、人從何而來又要到何處去,這些問題很關心,苦苦的思索追尋,仍是只有大量的假設,實際上答案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在構成我們人體的物質的中,對貨幣本質的認識也是如此。
貨幣到底是什麼?本人認為
貨幣是人力、人心、人性的一種憑證,是每個人在生存中,面對物質時,映照我們靈魂的鏡子,這就是貨幣的最本質。
人類祖先們為什麼最開始,會用海貝殼(最早期貨幣)作為人力(勞動)的憑證,這是因為當時的海邊的人,每天都在經歷生死,這些人因此特別誠實和守信(人心),沒有絲毫丑惡之心,所以當他們用海貝殼當生存憑證時,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受(人性)。
當出現一個人或一些人持有海貝殼或多或少時,海貝殼就成為人們生存形態的支配物,人力(勞動)異化成為一種生存憑證,這種憑證逐漸異化成為一種生存力量,也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階級,最後被國家權力或集團權力控制,也就演化成我們現在所看到所使用的貨幣。
現在的貨幣形態和本質,更是異化到我們無從認識的地步。但是,無論貨幣以何種方式和形態出現,人們還是會看到人力、人心和人性在貨幣中顯現,而且是更加明朗。
人力(勞動):中國工人的罷工和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就是因為人力付出同基本生存不對等,在貨幣數量上的反映。
人心:沒有貨幣,人無法在現在的狀況下正常生存。
人性:如何將貨幣從一變成十百千萬而殺人投機賭博。中國不間斷的礦難和事故,就是用人的生命換取更多的貨幣。官員和強勢集團對貨幣貪婪的攫取。
看一個國家政策好壞,國家是處在正常還是不正常,人力(勞動)、人心、人性如何,國家民族未來是興是亡,有多種途徑,最能全面深刻反映的就是貨幣。
用長期的眼光來看,任何國家的貨幣最終都會崩潰,抱括黃金貨幣,這是因為:貨幣的利息化和生產的利潤化,特別是貨幣的利息化和財富的利潤化,只會使貨幣供應量大大增加,成為摧毀貨幣的最終武器。(這里只是議論貨幣固有性,沒有說到戰爭、災害、外來貨幣和貿易等因素)
正是因為貨幣是人力、人心和人性的一種憑證,所以當這三者處在相對符合人本(公正對待勞動、齊心協力的面對生存、不貪不奢看待利益財富)時,那怕有戰爭、災害,貨幣也不會貶值,因而出現網友在《逝去的記憶:讀書只要三毛錢》中說的「我說:『大學四年,我總共只交了50塊錢學費。』台下噓聲一片,他們感到不可思議。」這種事情。當時的50塊錢,相當一個中級工人約一個月工資,在城市能供五、六口之家一個月最低開銷,農村的情況我不知道。
當人力、人心和人性,這三者處在不符合人本(不公正、不正直、不向上)時,這就不用舉例子了,中國所有的大網站上,每天都有不符合人本的報道。
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本國貨幣在自己國家的穩定度如何,就能全面反映這個所有狀況。
一個國家,特別是中國俄國印度巴西等國,有縱深、人口和基本物產的國家,貨幣出現問題的最大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只能是政府的決策錯誤和官員無能。
貨幣原本是一個內循環的產物,它有較為固有的生命周期,同天災人禍有密切關系,當貨幣在人民心中的產生不信任時,即大幅度貶值,物價高漲。只能說明當時,這個國家政府無能,使人們勞動失去價值和意義、人心渙散和人性凶亂無情,亂到購物的貨幣要用車拉,貪贓的貨幣以億計,這種可怕可笑程度。這時改朝換代也就不可避免。當然也有內外戰爭因素,戰爭因素和大自然災害不是一個大國,引起貨幣大幅度貶值,物價高漲的決定性因素,這從中國的抗美援朝和三年自然災害等事實中可得到證實。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不在於它的制度叫什麼,也不在於它執行何種經濟政策,只要看其貨幣的幣值是否較為長期的保持穩定,就說可說明一切好壞和正確與否。
一個國家搞什麼樣的主義社會不是大問題,關鍵是做得如何。有不少網友,在毛澤東主席和戰友們懂不懂經濟問題上,大加爭論是有益的。我們評價一件事的好壞差別和正確予否,如果只是停留在,說的如何好,而不在做的如何好上,來進行評判,純嘴派、書獃子一個,是不會有公正的結果的。貨幣是否貶值能說明一個國家政府的一切。
是不是可已這樣說,當映顯人力、人心和人性的貨幣,出現不可拯救問題時,也是政權更替之時。
今天的人類發展,使各個國家貨幣的內循環,被融合到全球的大循環中,這就說明,在貨幣問題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了。現在發展趨勢是以中幣、美幣、歐幣等為主,可能會有其它的貨幣出現,但目前看,只會出現額度性、記帳式的貨幣,如亞幣或阿幣等,為什麼不會出現更多的?這是使用規模和歷史決定的,西方將地球上各地區有意劃分成小塊國家,因此在非洲、中東、東南亞、中歐和美洲,即便出現或想出現主導貨幣,美英和西方財團也是不會准許的。他們的目標是控制全球貨幣,他們不是因為你是搞暴政、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而有所不同,只要你交出貨幣掌控權,一切都行,都好說。很難想像中國未來的中幣,是由誰來控制。但有一點中國的未來政治,肯定是由中國的銀行和財團來控制,中幣的命運如何,則要看中國銀行和財團的領袖們的血性良心和能力見識。
對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因無知無實際經驗,只有天真的,從一個家和自然的小理面推之,貨幣問題肯定不會就是如此,如有一點益處就行。
一個家的生存,最不願意的是成為別人的奴隸,國家國家,國同家一樣。在不願成為奴隸的基礎上,才會出現下面的問題,如何做到一個家正常或富強,而且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墜入被奴隸命運中?
一條.是不能隨便向別人的借債,這是每個家都不想也不願做的事,不到理由很充分時,是不會借債的。一個國家借別人的債是可以的,但只能是為了某一個單一的事,且在計劃內的事,如不如此,一定會沖擊本國的貨幣。因為,貨幣功能是具有兩面性的,當你容納了別國的貨幣,一方面說明這個貨幣對你國家有益,以彌補自己的無能和欠缺,一方面說明你已經接受了這個貨幣的本性,不仁的貨幣是由不仁的人和國家生產控制的。我們接受美幣,就意味著長江黃河的流水中,流有美國江河水,你想控制嗎?你能控制嗎?除非你是有計劃的、為單一事項借用。
二條.當你成為或者說認為自己是債主而擁有外幣時,這時會有出現理解上的問題,你是真實財富上的主人,還是貨幣數字的主人?你是想利用外幣想得更多的外幣,還是想用外幣達到控制別人的目的?如果我們將財富數字看談些,無論別人如何看,如何想都不是問題。關鍵問題又回到,是別人控制著水源,長江黃河的水因別國的水太多,已經將長江黃河的水變成了別國的水,中國將喪失對本國貨幣的調控能力。如僅僅是幾萬億外幣安全問題,那就簡單了,為什麼?中國這么多年來,就是個打工的命,一個打工的家是沒有時間和能力理財的,否則就不打工了。只能認命,賤命。
三條.如何面中國當前的不是乾旱缺水,就是決堤漫壩,這一事實?對待乾旱缺水,適當的多一點擴大中幣發行量,但絕對不能再投到「傲會」「私會」類似的事情上,勤儉節約是中華美德之一,這是每一個家必需要做到的,要面子是應該的,前題是不能搞得家不成為家。大量的政府投入只會助長貨幣貶值,搞壞了德性,小流域的乾旱缺水會成為全國性的。對待決堤漫壩,只有嚴防死守,誰持有外幣存在中國,只能給零利息;誰賺取外幣誰用,不得換成中幣;外國投資我國外幣多少,什麼項目,我國也要投資中幣多少,也要進入什麼項目。除非你無能力,才做不到;除非你想當奴隸,才不這樣做。如果我國做不到,中幣一定被會外國大水沖垮,到那時哭天嗆地也沒用,天會大笑,地會猛抖。外國的水,我國是控制不了的,不得進入長江黃河應該是做的到的,不然要中國存在干什麼。
四條.適應大循環的關鍵,是重新建立好自身內循環,自己貪心,對有些事物缺少認識,將自身搞壞了,家裡搞垮了,在大循環中,不被水淹死才怪。因貨幣是人力、人心和人性的一種憑證,所以他同人生和人性一樣,會有墮落起伏,會產生諸如我們今天不想看到的情況,這是的客觀存在,這一點現在的中國人要認識到。作為人,只有極少數的人,因天命聰慧和勤奮學習,如毛澤東、錢學森等一生不產生墮落、鬆懈和大錯誤(行為和認識上)。我做不到,但認為關鍵是自身。
沒有外人和他國真能滅亡中國,每一個人、民族和國家的敵人是自己,只有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想死要活請自選,是鬼是人請自便。
上為己見,之中不少了天真、無知和自以為是,想以共同認識貨幣的方式,來看待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中國的明天。
中國有明天嗎?肯定有。有未來嗎?明天才知道。
人類發展註定是建立在人的痛苦上,無奈;
人類發展到最高級是用機器生產人,無他。
Ⅲ 貨幣本質的介紹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 的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 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中學課本當中,貨幣的本質一般被認為是一般等價物。 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邏輯問題,即貨幣為何可充當一般等價物? 關於貨幣契約本質的問題可以查看貨幣契約 以下是過去關於貨幣本質的債務論說法,即他們認為貨幣是持有者對發行者的種債權,這一說法存在明顯的紕漏,無法回答發行者借入的權益為何,如何償還等基本問題。 以下內容詳細列出了過往人們對貨幣本質不清楚的情況下做出的各種解釋: 債務貨幣就是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所通行的法幣(FiatMoney)系統,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里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著,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債務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話說,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債務與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債務的貨幣化乃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的傾向資源來滿足當時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在貨幣的本質沒有得到確認前,債務貨幣的說法有其合理一面,它解決了無商品價值的紙幣和商品的交換問題,即回答了為何紙幣可以購買商品的問題。但是紙幣雖然和借條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卻存在本質的區別: 作為借條,償還的物品通常不得少於借入的物品,這與紙幣普遍存在的貶值現象相矛盾。(如果把「A賣給市場5個雞蛋」看作是「借給市場5個雞蛋」,他賣雞蛋得到的紙幣看成是借條,那麼當他要求市場償還時,即他使用這些貨幣時,他應該得到至少5個雞蛋,如果考慮利息,他應該得到更多。但現實是由於紙幣的貶值,A之後將無法用他先前賣雞蛋得到的貨幣再買到5個雞蛋(從長期看紙幣總是逐漸貶值的)。 此外,作為借條, 借出方總是希望借入方盡快償還物品,如果紙幣是借條,那麼紙幣的擁有者就會盡快希望從市場買入實物,即把錢用掉,這和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流動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喜歡持有貨幣而不是實物商品。(如果年終獎是一萬元現金或價值一萬元的大米,你會選哪個呢?) 但貨幣債務學說最大的缺陷還是其無法解釋商品之間的交換問題,既所還非所借問題,買入(借入)的是A,賣出(償還)的卻是B,而貨幣最根本的作用是充當交換媒介,促進商品之間的交換。 所以,貨幣和債務存在本質的區別。 非債務貨幣,相對於紙幣而言,都是錯誤理解貨幣本質的產物。某些實物貨幣,以金銀貨幣為典型代表。這種貨幣自身含有公認的價值量,但它同樣是契約的產物,它的商品價值通常小於其作為貨幣的 契約價值,但是由於自身商品價值的存在,它包含雙重身份:貨幣契約和擔保物,用於擔保的價值即是實物貨幣本身的商品價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擔保。這種擔保可以給人們提供心理保障和價值保障,當貨幣的契約價值降低時,現存的商品價值可以支撐並部分彌補損失。 實物貨幣由於存在自身的產量問題,無法滿足社會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和物質產出,必將演化成形式貨幣,即早期學者所言的「債務貨幣」。 形式貨幣在發行時,由於引進了國債作為擔保等記賬形式,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類同於債務,但其實只是約束紙幣發行者的一種手段,即紙幣發行者並不創造價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託來發行貨幣,他理所當然不應該把這些紙幣當成自己的財富。另外通過債務的方式來發行貨幣,也反映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本身可以沒有商品價值這一客觀事實。 貨幣的流通存在發行和回籠一對反向操作,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性,總有一些「在路上」的貨幣,這些 「在路上」的貨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它的數量即貨幣的需求量。 「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復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想法。我們(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製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系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們(貨幣系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系統並立刻採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現在的文明將會崩潰。」——羅伯特.漢姆費爾,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 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著「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二者的價值「含金量」有著本質區別。中國的人民幣則介於二者之間。盡管人民幣也存在著「債務化貨幣」的成分,但就其主體而言,仍然是體現過去已經完成的產品與服務的度量。人民幣的發行並非像美元一樣必須以國債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銀行發行貨幣,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的屬性更接近金銀貨幣。同時,由於人民幣沒有金銀作為支撐,它又有法幣的基本屬性,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才能保證貨幣價值。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商品所有者以貨幣作為媒介進行交換,也就是說貨幣的本質也是一種商品。 關於貨幣的本質,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 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 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21世紀)在西方貨幣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歷史上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準確的掌握貨幣的本質, 他們都受到貨幣形式的干擾, 並企圖從貨幣的形式出發來定義貨幣的本質, 因而無法給出完整統一的貨幣定義。事實上貨幣就其內在商品價值而言,並不是有或無兩個斷裂的選擇,而是逐漸量變過程,電子貨幣的商品價值幾乎為0,紙幣接近於0,硬幣,銅板的商品價值略高,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商品價值更高,這種量變的過程揭示了不同形式貨幣本質的統一性,即貨幣作為契約的產物,它的交換價值是契約約定的,當市場穩定,信任度高時,人們接受紙幣等名目貨幣,當市場不穩定,信任度低時,人們更傾向於接受金屬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