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貨幣長什麼樣
① 南北朝貨幣的南朝錢幣
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執掌朝政的重臣劉裕廢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建元永初,史稱劉宋。
《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六月……以貨貴,制大錢,一當兩……(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罷大錢當兩。」這種大錢當兩,被認為是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銖」文字粗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徑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
「大錢當兩」是不足值的虛錢,實際上是通貨貶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廢止。 梁敬帝蕭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執掌軍政大權的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陳,建元永定,史稱陳朝。陳朝鑄幣不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 南朝陳宣帝陳頊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此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太貨六銖盡管鑄造精美,在當時卻並不受歡迎。因其大小和舊五銖相仿,而朝廷規定新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舊錢,這種貨幣貶值,是對人民的一種剝削,於是引起人民不滿,紛紛抵制。由於錢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叉著腰,於是民間傳出了「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民謠。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宣帝是陳王朝中倒數第二個皇帝,其子陳叔寶即陳後主,更是荒淫無度至極。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嬪妃一起遊玩,制淫詞,唱淫調,朝綱混亂。隋兵南下時,他自認為有長江天險可守,不以為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後主這是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太貨六銖」成了這個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陳五銖是陳文帝陳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鑄。陳五銖錢直徑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銖」筆畫清晰,「五」字交筆處彎曲似等腰三角形,「銖」字的金字頭呈等邊三角形狀,朱字頭方折。面有內郭,無好郭,外部較寬,製作精整。
南朝宋、齊、梁、陳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是為了搜刮民利。鑄錢一般採取盡量少用銅的偷工減料的辦法,這也就是南朝經濟衰頹、錢法紊亂的原因。
② 南朝六銖錢幣有幾個版別
南朝六銖錢幣主要有兩個版別:小字版和大字版。
南朝六銖錢幣是南朝時期流通的一種貨幣,由於其重量約為六銖,因此得名。這種錢幣的製作材料主要為銅,形狀呈圓形帶方孔,是中國古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朝六銖錢幣的版別主要根據錢幣上的文字大小來區分,即小字版和大字版。
小字版南朝六銖錢幣的特點是錢幣上的文字較小,筆畫較細。這種版別的錢幣製作較為精細,字體清晰,給人以秀氣的感覺。相比之下,大字版南朝六銖錢幣則文字較大,筆畫較粗,顯得更為粗壯有力。這種版別的錢幣製作相對較為粗糙,字體略顯模糊。
兩種版別的南朝六銖錢幣在價值上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小字版南朝六銖錢幣由於製作精細,存量較少,因此價值相對較高。而大字版南朝六銖錢幣則相對較為常見,價值相對較低。
總的來說,南朝六銖錢幣的兩個版別主要根據文字大小來區分,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製作風格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