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貨幣需求量和供給量
㈠ 什麼是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
應答時間:2021-07-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㈡ 什麼是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貨幣的供給就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基礎貨幣量,由中央銀行決定,是外生變數;貨幣的需求,就是人們用於交易、應付意外事件和投機所需要持有的貨幣量,這些貨幣必須以貨幣的形式持有以保證其最大限度的流動性,而不能以債券的形式持有。這也是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的解釋,還是很切合實際的。而之前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眼中的貨幣需求是不含有投機動機的,因而也就不與利率有關,只和收入相關,即交易方程式中的關系:PY=MV,其中P是價格,Y是國民收入,M是貨幣需求,V是貨幣流通速度,古典學派認為P、V都沒有太大變化,因而M只與Y有關,就是貨幣需求只與收入有關,L=L(Y);而凱恩斯的理論,如上所述,L=L(Y,r)。不知道我解釋的夠不夠清楚。
㈢ 為什麼用L和M表示貨幣的需求和供給
L代表的是liquidity,即貨幣需求。這個符號的使用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在經濟學領域,流動性是衡量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當經濟活動活躍,收入水平上升時,人們傾向於持有更多的流動資產,以備不時之需,從而增加了貨幣需求。
M則代表Money,即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由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信貸和貨幣創造機制控制的。貨幣供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
在分析貨幣市場時,我們通常會考慮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之間的關系。在給定的貨幣供給條件下,如果收入水平上升,貨幣需求量也會隨之增加。為了恢復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會上升,這會減少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從而降低貨幣需求。因此,LM曲線呈現出正斜率的趨勢。
這種正斜率關系表明,當貨幣供給保持不變時,貨幣需求增加會導致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又會抑制部分貨幣需求,直到新的均衡狀態形成。這個過程反映了貨幣市場中供求關系的動態平衡。
此外,LM曲線的斜率也體現了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斜率越大,說明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的反應越強烈,反之亦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經濟體系中不同時間段的流動性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