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開始

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開始

發布時間: 2025-05-26 03:28:37

㈠ 關於中國銀本位的疑問

第一,中國的銀本位貨幣制度的確是從明朝開始的,這是因為明代西方開辟了直接到達中國的貿易航路,巨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獲得了超大量的白銀,歐洲人從美洲掠奪來的白銀基本上最終都到了中國人的口袋裡,使得中國這樣一個基本不產銀的國家得以靠海外流入的白銀為基礎實施銀本位貨幣制度,可見貿易優勢之巨大,這也是後來英國人不得不靠鴉片來扭轉貿易逆差的原因。

第二,銀本位的特徵之一就是銀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熔煉,也包括銀幣的自由進出口、自由兌換,無論是明代到清晚期以前的銀兩本位還是清末到民國初年的銀幣本位,鑄幣權都不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的,各個地方政府,甚至一些商號都在大量鑄造銀兩和銀元,外國輸入的銀幣例如「鷹洋」也完全直接流通,甚至成為交易結算的標准單位,中國第一種全國統一的貨幣單位直到1933年「廢兩改元」才出現,而這已經是政府決意廢除銀本位的過渡措施,已經不完全符合銀本位的制度,兩年後銀本位就被廢除了。

㈡ 我國宋代就已經發明了紙幣,為何到明朝中期卻被白銀取代

貨幣先後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的發展形態,未來還可能進入數字化階段,但是就目前來說紙幣還是貨幣種類中較為先進的形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我國在北宋時期就已經發明了交子,比西方國家的紙幣也早六百多年。 相對於金屬貨幣來說,紙幣是印刷的,鑄造成本比金屬貨幣要低很多;就流通成本而言,紙幣的磨損可以說是不計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攜帶和運輸。 紙幣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然而當中西方在1840年後開始交流的時候卻發現,西方的紙幣已經大行其道,而中國的貨幣主流形態竟不是紙幣,而是白銀和銅幣,紙幣哪裡去了? 宋朝發明貨幣後,元朝甚至將紙幣當做法定貨幣,而明朝初期為了推行紙幣制度,甚至一度禁止民間用金屬貨幣進行交易,在此番推廣之下,為何紙幣依然會退出流通市場被白銀取代,實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 為什麼宋朝時期會產生「 」交子」這樣的紙幣 按照經濟學原理,只有商品經濟足夠發達才能夠產生紙幣,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雖然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改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性質。 實際上北宋時期產生的交子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紙幣,賈大泉在《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交子的產生》認為北宋初期的交子"只是活期存款憑據和現金支票,與紙幣性質不同。」 繆明揚則在《宋代紙幣政策初探交子》中認為宋朝紙幣的性質屬代用貨幣,而非信用貨幣。關於交子的性質正如我對宋朝紙幣性質的認識一樣,即交子是一種替代性貨幣,交子只是金屬貨幣的憑證,而不是信用貨幣。 如此來理解的話,我們就應該清楚,交子雖然具有一定的紙幣功能,但是並不等同於現在我們花的紙幣,宋代初期交子之所以能夠流通,實際上是有金屬貨幣作為兌換,本質上並未脫離金屬貨幣的范疇。 之所以會產生交子,就是因為唐朝末期以來,商品流通加速,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多,尤其是在很多稅收中,不征實物而征貨幣。 宋代實行兩稅法,將稅收的主要來源由物品轉向貨幣,尤其王安石變法期間,更是增加貨幣收入來充實宋朝財政,這樣的情況下更推動了貨幣的需求。 當時的主流貨幣銅錢並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而當時宋朝與遼國、西夏、金等國都有歲幣需要支付,這樣的話就將宋朝的貴金屬大量輸送出宋朝境內。最終導致宋朝出現貨幣需求與金屬貨幣短缺的錢荒問題。 交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不僅滿足了宋朝時期的貨幣交易需求,更是降低了流動成本,宋朝也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紙幣在宋元時期的發展,避免不了的通貨膨脹 交子的出現並不是官府主導下的,而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因此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其樣式和規格更是多種多樣,雖然富商聯合起來統一交子的規格和式樣,但終究未能擺脫交子的私人屬性。 一旦這些承擔兌換交子的「 」交子鋪」卷鋪蓋走人,就會造成巨額詐騙,於是宋朝 *** 開始禁止私人發行交子,決定由中央來管控紙幣的發行權。 因為交子最開始產生在四川,也流通在四川,交子被官府經手後曾經規定只允許在四川地區發行,然而在交子發行後,迅速開始在全國流通,發型量也逐漸增多,官方交子發行初期只發行了一百多萬貫,不久就發行了三百多萬貫。 宋徽宗時期,交子的發行量越發沒有節制,使得交子開始嚴重貶值,公元1105年宋朝發行了「 」錢引」取代交子,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錢引的貶值速度更快,僅僅三年,就貶值的跟廢紙一樣, *** 也不予兌換,最終使得很多錢引都成為了廢紙一樣。 北宋滅亡後,錢荒更加嚴重,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南宋 *** 發行「 」關子」來充當流通貨幣,因為無法兌換最終衰亡。 兩宋時期紙幣發行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發行的紙幣無法進行兌換,其實紙幣的產生是"交子須有見(現)錢相當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為缺錢,往往造成濫印,超額發行。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紙幣的產生是一種只有流通職能而替代金屬貨幣的產物,而官府試圖將其發展為法定信用貨幣,擺脫跟金屬貨幣掛鉤,以此來增加 *** 的鑄幣稅。 元代時期繼承了宋朝時期的紙幣發展經驗,大力推行紙鈔,因為元代大部分時期都不鑄造銅錢,並且禁止使用銅錢,紙鈔就成了唯一的流通法定貨幣。 可以說,元朝時期是中國紙幣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 相對於宋朝時常還打著兌換的名義發現著不兌換的紙幣而言,元朝時期實行不兌換的紙幣政策,最終結果就是,紙幣隨便發行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加劇了元政權的垮台。 明朝初期為了推行紙幣,曾嚴禁使用白銀 到明初的時候,朱元璋開始選擇了銅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鑄造大中通寶和洪武通寶。然而明初經濟凋敝的時候,銅幣尚且能夠滿足民間的流通,僅僅幾年過後,政治穩定後,經濟快速發展,銅幣自然是無法滿足流通需求的。 洪武八年(1375)明 *** 開始發行紙幣,恢復紙幣流通制度開始發行「 」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初期的貨幣政策和以前的又不一樣,明朝初期採取的是錢鈔並行,以鈔為主,寶鈔為輔, 寶鈔用久可換新鈔。明朝規定: 「 」 每鈔一貫, 准銅錢一千, 銀一兩。」但是寶鈔不兌換紙幣, 而且紙幣和元朝時期的紙鈔一樣,並不進行兌換。 簡單來說,你可以將金屬貨幣兌換成明朝寶鈔,但是不能將寶鈔兌換成金屬貨幣。 實際上,明朝初期的紙幣依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貨幣惡性貶值的問題的, *** 不加節制的印製寶鈔隨即導致寶鈔貶值,為了繼續維持寶鈔的流通,明朝 *** 一度禁止銅幣和白銀的流通,洪武二十七年(1394)「 」詔禁用銅錢……悉收其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 洪武三十三年(1400)、永樂元年(1403)、永樂十七年(1419)、洪熙元年(1425)多次重申金銀或白銀禁令。 明 *** 在如此努力之下,依然沒有奏效,也證明了明朝初期的紙幣貨幣政策的失敗,至宣德年間紙幣最終難以為繼之勢,正統年間,紙幣最終落下帷幕。 明英宗即位「 」馳用錢之禁」,想要紙幣和銅錢並行,也放開了白銀流通的限制,這一放開,也標志這紙鈔徹底的報廢。民間交易「 」紛競銅錢,不復以鈔為事」。景泰元年(1450),寶鈔局停止造鈔。 白銀為何會異軍突起,在明朝中期取代寶鈔 從北宋時期發明的紙幣制度,雖然代表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巔峰,然而不難看到的是,民間產生紙幣是因為對流通貨幣的需求,而宋元明幾個朝代都將紙幣作為斂財的工具,使得老百姓對紙幣並不信任。 從而更希望回到金屬貨幣時代,然而問題又出現了,鐵幣不值錢,銅幣不夠用,金銀數不夠的老大難問題。 但是為什麼在明朝中期,白銀可以異軍突起取代寶鈔,則有著深刻的原因。 首先,白銀相對於其他金屬貨幣而言,價值相對較高,數量相對較充足,而且流通時間長,是中國古代一直以前的硬通貨。 *** 雖一再嚴申禁用金銀交易,卻未能穩定寶鈔的幣值,白銀的使用也未能禁絕。隨著 *** 在白銀政策上的鬆弛,白銀雖不被 *** 承認,逐漸成為民間公認的貨幣。 其次,中國古代並非產銀大國,不然銀的價值未必能高於銅,然而在明朝中期白銀的數量急劇增加,最終達到了滿足流通的需求。16世紀西方開辟新航路後,將從美洲開採的大量白銀運送到中國換取茶葉和瓷器,據估算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的白銀就多達兩三億兩。 最後,明朝 *** 順應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萬曆年間,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使白銀成為唯一繳納稅收的貨幣,白銀的主幣地位更加穩固。另一方面官員的俸祿,士兵的軍餉也都採取寶鈔支付,在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下,這些人率先請求使用白銀,最終出現「 」 朝野率皆用銀「 」的局面。

㈢ 黃金是哪個朝代發現,什麼時候開始當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是史前發現的,前6世紀至前1世紀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

相關介紹:

金在史前時期已經被認知及高度重視。它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被用於裝飾及儀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經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為呂底亞,在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在前6世紀或前5世紀期間的中國,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 流通。

(3)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開始擴展閱讀

前1世紀至2世紀開采黃金的技術在此時得到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采礦(hydraulic mining)來大型開採金的新方法,特別由前25年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及由150年在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

在當時,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成首飾,而金幣的使用比希臘亦更為普遍。首飾的主題主要由描繪神話變成較平凡的幾何圖案。

在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主要是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此時黃金打制技術達到一個高峰。

㈣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黃金作為貨幣的演變歷史

黃金在世界范圍內承擔著貨幣的職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直至今天,它仍是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原始社會末期,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幣的國家之一,隨著歷史發展,稱量貨幣過渡為金屬鑄幣,金銀幣原值與面額逐步分離。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金本位時代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黃金市場化進程逐步加快。1983年至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國際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黃金貨幣形式的演變,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而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投資性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的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額只是充當一種貨幣符號的作用。普制金幣作為專門用於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於投資和收售,國際上主要金幣發行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過發行各具本國特色的普制金幣供民眾投資和收藏。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國,為增加社會公眾新的投資渠道,目前發售機構正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實施熊貓普制金幣的掛牌收售工作,研究和開發投資幣市場。
黃金的貨幣功能在逐漸弱化,黃金是一種兼有貨幣、金融工具和貴金屬性質的特殊商品,其價格主要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目前黃金的一些特性仍然符合貨幣的內在要求,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制度的實踐表明,在現代金融制度下黃金仍然具備明顯的貨幣屬性,黃金的非貨幣化過程需要較長的歷史時期,工業用金、生活用金和黃金投資行為的調節應由市場的手段完成。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是指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准則和規范。主要內容有:確定貨幣和輔幣的材料;確定貨幣的單位;規定貨幣的流通程序和流通辦法;確定發行准備和貨幣的對外關系。

本位貨幣是一個國家貨幣制度規定的標准貨幣。在支付上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在商品勞務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債務的清償上,債權人不得拒絕接受。

輔幣是本位貨幣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償,即超過一定數量,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

貨幣制度演變可以分為以下過程:

1.4.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主要內容是白銀作為貨幣材料。銀鑄幣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1.4.2 金銀兩本位制

18 世紀 40 年代由於世界白銀產量的增加,使白銀價格不斷下跌。由於白銀價格不穩定,白銀作為貨幣不利於貨幣流通的穩定和國際收付。削弱了白銀作為貨幣的能力。因此許多國家逐步過渡到了金銀兩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典型的金銀兩本位制下,金銀幣之間的比價完全由金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這種本位制也稱為平行本位制。金銀比價由於缺乏穩定性,後來由政府規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兩本位制稱為「復本位制」。進一步削弱的兩本位制稱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銀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復本位制下由於白銀市場價格下跌,而由政府規定的銀幣作為貨幣的價值高於其作為普通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套利的結果使銀幣充斥流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揮作用,最終使銀幣的鑄造受到限制。但金幣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 .

金銀兩本位制有以下優點:( 1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2) 復本位制下 , 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 , 能夠反過來影響金銀的市場價格 , 有利於金銀幣值的穩定。 (3) 便於交易,人們可以根據交易額的大小選擇金幣或者銀幣進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步開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後,逐步實行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的鑄造被停止,金幣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作為准備。

貨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的關系。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紙幣可以與金塊進行兌換,但不再是自由兌換,規定的兌換限額較大。因而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匯兌本位制。其主要特點與金塊本位制大體相同。但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幣。這種制度的實質是把本國的黃金存於國外的銀行,換取國外的貨幣。用國外的貨幣作為本國的紙幣的發行准備金。國內居民可以購買外匯,並在理論上可以把外匯拿到國外去換取黃金。這種制度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和自由兌換受到了削弱,使這種貨幣制度難以繼續。

熱點內容
股權轉讓如果一樣的怎麼交錢 發布:2025-05-26 04:14:39 瀏覽:946
計復利有哪些基金 發布:2025-05-26 04:02:38 瀏覽:444
股權登記日什麼時間段 發布:2025-05-26 03:58:30 瀏覽:512
金融哪個地區的企業多 發布:2025-05-26 03:34:49 瀏覽:693
中國的貨幣化從什麼開始 發布:2025-05-26 03:28:37 瀏覽:500
金融公司人性怎麼樣 發布:2025-05-26 03:25:28 瀏覽:529
360美股退市股票單價 發布:2025-05-26 03:19:44 瀏覽:666
股市裡光碟怎麼叫 發布:2025-05-26 03:19:11 瀏覽:504
股票交易一萬塊錢多少 發布:2025-05-26 02:56:29 瀏覽:474
農村戶口所有股權怎麼辦 發布:2025-05-26 02:56:28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