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節流通的貨幣
❶ 央行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是如何調控貨幣供應量的
目前,央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三種,各自在調控貨幣供應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公開市場操作是最直接且靈活的方式之一,通過在資本市場投放或回購貨幣,來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
再貼現率的調整則是一種間接調控手段。再貼現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和規模,從而調控銀行間的貨幣流通。
法定準備金則是央行通過規定商業銀行必須持有的最低准備金比例,來控制銀行的貸款規模,進而影響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
公開市場操作中,央行可以通過買賣政府債券等方式,在市場上投放或回收流動性,以此來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當經濟過熱時,央行可以通過回購債券,減少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反之,當經濟低迷時,央行則可以買入債券,增加市場的流動性,擴大貨幣供應量。
調整再貼現率是央行調控銀行間資金流動的關鍵一環。當央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上升,這會促使商業銀行減少向央行的借款,降低自身的資金成本,進而減少貸款規模,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相反,當央行降低再貼現率時,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下降,它們會增加借款,擴大貸款規模,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
法定準備金政策則是央行通過規定商業銀行必須持有的最低准備金比例,來控制銀行的貸款規模,進而影響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當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用於放貸的資金減少,這會抑制貸款規模的擴張,進而減少貨幣供應量。相反,當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用於放貸的資金增加,這會促進貸款規模的擴大,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
綜上所述,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率調整和法定準備金政策這三種工具,通過不同的機制,共同作用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控,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
❷ 貨幣流通規律的自發調節
在現實的交換過程中,商品流通的數量和價格總額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在經常變化的。因此,貨幣的實際需要量是一個經常變動的量。但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貨幣本身具有價值,能夠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因而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以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不會過多,也不會過少。
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過多時,也就是貨幣量供過於求,貨幣就會貶值。這時,貨幣的所有者就不願把自己的貨幣按貶低了的價值去交換商品,而寧可把貨幣貯藏下來,這樣就使一部分貨幣自發地退出流通領域,貨幣過多的情況就會消失。而當貨幣短缺、貨幣求過於供時,貨幣就會升值,從而能用同樣的貨幣換回更多的商品,它會刺激貨幣貯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貨幣投入流通。這樣就使流通中的貨幣增加。所以貨幣發揮貯藏手段的職能,就能夠在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過少時進行自發的調節。貨幣的貯藏職能好比是貨幣貯藏的蓄水池,對於流通中的貨幣來說,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貨幣並不會溢出它們的流通渠道。
❸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調控貨幣流通量時主要運用的手段是什麼請結合實際進行說明。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主要運用所謂的三大手段來調節和控制貨幣量:
1、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公開買賣證券,減少或者增加貨幣流通。
2、最低准備金率政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有法律規定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即商業銀行應將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以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法定準備金率的增加或者減少,將會減少或者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再貼現利率政策規定,商業銀行可以將其未償證券向中央銀行貼現。如果再貼現利率降低,商業銀行將拿出更多的證券進行貼現,這樣流通中的貨幣就會增加,反之亦然。
(3)如何調節流通的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流通量主要表現: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人民銀行採取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效果遠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寬松貨幣政策下的通貨緊縮」,造成貨幣的長期超額供給。1998-2005年間,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遠遠大於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和。
自2003年最新一輪宏觀調控以來,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於存款余額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斷擴大,出現明顯背離。隨著貸款余額增速的不斷放緩,金融機構的存差持續擴大,貸存比大幅下降。
由於貨幣流動性過剩,銀行業只能將過剩的流動性以超額准備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銀行。超額准備金由2000年末的4000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12650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2005年3月,人民銀行雖然下調超額准備金率0.63個百分點。
市場流動性出現過剩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大量的資金湧入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導致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
❹ 能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貨幣職能
貯藏手段。能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貨幣職能是貯藏手段,因為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當流通領域中貨幣量過多時,多餘的金屬貨幣就會退出流通領域被貯藏起來;而當流通領域貨幣量不足時,貯藏的金屬貨幣就會重新進入流通領域,使貨幣在流通領域里保持適當的數量。
❺ 自由鑄造是如何調節貨幣流通的
沒有自由鑄造的。
貨幣由央行控制流通。貨幣流通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離開起點,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的運動。
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貨幣的獨立運動形式。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即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現形式。
職能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
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❻ 簡述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控貨幣量的主要方法。
【答案】: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控貨幣量的手段主要有讓神攔三:(1)公開市場業務,即由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以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2)最低准備金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坦胡量。(3)再貼現率政策,即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到中央銀行再貼現票據的利率,來調節流通中瞎悄的貨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