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如何讀美國貨幣史

如何讀美國貨幣史

發布時間: 2025-07-02 04:19:47

1. 《美國貨幣史》的寫作背景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國貨幣史》是貨幣理論實證研究之巔峰傑作,是貨幣主義學派之核心文獻,是弗里德曼諾貝爾獎之主要成就。該書1963年由普林斯頓大學首次出版發行,成為學術界一件大事。自問世之日起,《美國貨幣史》旋即成為所有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研究者之必讀經典,亦是貨幣經濟學領域引用率最高之學術著作。 此前也聽說過《美國貨幣史》不好啃,畢竟時間跨度很長有百年之久。但既然作為一部經典傳世巨著,又是一本不得不讀的經濟學專業著作,理所當然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讓我有機會一探的它廬山真面目。
《美國貨幣史》洋洋大觀,其主旨,以金融研究界的共識,一言以蔽之,就是「貨幣很重要」:貨幣是一個對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的獨立而可控的力量。在經濟史上,可能很難找到比2008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更好的案例來分析和印證「貨幣很重要」這個觀點了。如果說此前的經濟周期基本上是從實體經濟的投資和消費活動擴散到金融市場的話,那麼,2008年的次貸危機可以說是第一次全球意義上從貨幣金融市場的動盪迅速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新的經濟周期,貨幣金融因素成為經濟波動的最為關鍵的因素。主導這場全球金融海嘯的,是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製造出來的、被高杠桿擴散到全球的「有毒資產」,是華爾街自己製造出來的「貨幣魔鬼」。貨幣從這個層面再次證明了它自身的重要性。
在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下,美國一些金融界人士一度認為,
美國不幸之中的萬幸,是在金融危機中,以研究大蕭條著稱的伯南克教授,正好擔任美聯儲的主席,這使得此前只能代表伯南克研究水準的關於大蕭條的專業成果,能夠迅速成為美聯儲的力度很大的具體政策舉措。如果從通常的教科書意義上,伯南克及其領導下的美聯儲在危機中採用了種種政策措施,在傳統的中央銀行學中多數是「非典型的貨幣政策」,但是其基本思路來自伯南克對於大蕭條的研究。而在對於大蕭條的種種深刻的研究中,弗里德曼及其《美國貨幣史》都是其中的權威著作,說伯南克的研究和當前的政策深受弗里德曼《美國貨幣史》的影響,並不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讀者可以從本書的分析脈絡中找到當前美聯儲和全球央行救市政策的理論上的蛛絲馬跡。
這樣,在種種機緣之下,弗里德曼的《美國貨幣史》本來是一本有點晦澀的、專業的經濟金融專業著作,現在因為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的關系,竟然更像是一本專業著作中的暢銷書了:無論是決策者還是投資者,都可以從中尋找理解當前金融危機走向的歷史經驗和理論的啟迪。
《美國貨幣史》就像一個靈感之源和智慧引爆器,激發一代又一代經濟學者去重新考察「大蕭條」。我們可以說,迄今為止對大蕭條的研究,主要方向就是對弗里德曼「貨幣供應量視角」之前後左右的深度擴展。對「貨幣供應量視角」前後左右的全面擴展,差不多涵蓋了當代宏觀經濟學的全部成就。
該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線,研究了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對美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
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系的細致描繪,證明了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歷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美國貨幣史》詳實研究對於身處危機中的我們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有必要經常重讀。研讀本書,尤其是對於銀本位、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的評述引發了我對於貨幣體系的更大興趣,這也是打開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的一把鑰匙。貨幣制度爭論消除之後,金融和政治焦點轉移到了銀行業體繫上。銀行業反復出現的危機引發了不滿。1913年,聯邦儲備作為一項永久性的措施被國會採納。1914 年,聯邦儲備體系開始運轉。這一美國貨幣體系內部的深遠變革恰好與同樣意義非凡的外部變革(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外部環境與內部貨幣供給間的紐帶有所放鬆)同時發生,這註定了聯邦儲備體系會保持下來。兩種變革共同促使1914年成為了美國貨幣史上的一個主要分水嶺。聯邦儲備體系也被賦予更多的權力,其中調節准備金率的權力是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在貨幣體系方面,美元對黃金貶值,而且金本位的特徵也發生了變化。金幣的使用被廢止,持有金幣或金塊不再合法。財政部可以繼續自由地以固定的價格從鑄幣局買入黃金,但自由地以固定的價格賣出黃金只能用於國際支付。隨著金本位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相繼拋棄金本位以及其他國家廣泛採用外匯
管制,美國有效地實現了信用本位。黃金成為一種合法的商品,其價格受法律支持,而不再是任何意義上我們貨幣體系的基礎。
弗里德曼以貨幣做史,本身就確立了貨幣作為經濟調控核心的地位。兩個時期的一個可能的根本共同點是對經濟穩定性變化的預期。在其他方面保持不變時,非常合理的解釋是當個人和企業預期經濟狀況穩定時,他們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資產,以貨幣准替代物的形式持有的資產會少於他們預期經濟動盪和不穩定狀況下的持有量。畢竟,現金作為資產的主要優點是其用途廣泛。它在應付緊急事件以及利用良機時能提供最少的約束和最大限度的靈活性。未來越不穩定,這種靈活性的價值就越大,因此對貨幣的需求可能就會越大,這也說明了流動性隨著預期變化而變化。
《美國貨幣史》主要貢獻有三:
其一、發現貨幣供應量和總體經濟活動之間的內在關系;
其二、解釋1930年代史無前例的大蕭條;
其三、成功發動對「凱恩斯革命」之「反革命」,重新確立貨幣理論在經濟學中的重要地位。
關於第一項貢獻,《美國貨幣史》第十三章之《總結》說得非常明確[2]:「考察不同時代和不同條件下之貨幣歷史,目的就是要從各種看似互不相關的或偶然的事件里,發現共同規律。與此同時,我們還獲得足夠信心,深信我們發現的共同規律,對於其他尚待考察的歷史事實和未來將要發生的現象,照樣適用。通過詳盡考察和分析近一個世紀的美國貨幣史,我們有如下四項發現:第一、貨幣供應量之變
動過程與總體經濟活動、貨幣收入和物價水平之變動,緊密相關;第
二、貨幣變數與總體經濟活動之關系高度穩定;第三、貨幣變數之波動往往具有獨立之起源,並非總體經濟活動之變化的被動反映。第四、關於貨幣 ,表面現象往往具有欺騙性,真正重要的關系往往與吸引人們眼球的表象恰好相反。我們可以預見:上述三個共同規律,將適用於未來的貨幣歷史發展,正如它們適用於過去漫長的歷史經驗一樣。此外,對於第四項發現,我們還不能說是非常明確的一般結論,我們期待未來的歷史發展能夠提供更多的實例來支持這項發現,正如過去歷史已經提供了大量實例一樣。」前述戈頓主編的《弗里德曼的貨幣理論架構》,旨在從數理模型角度釐清《美國貨幣史》的分析邏輯。
第二項貢獻的影響力或知名度,比第一項還要大得多。《美國貨幣史》第七章「大蕭條(1929—1933)」,篇幅長達120頁,佔全書七分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曾經將此章獨立出版,可見學界對此章之高度重視。弗里德曼解釋大蕭條的「貨幣供應量視角」盡管沒有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同,卻是最負盛名之解釋。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當代研究大蕭條的大名家。伯氏1983年發表成名作《金融危機之非貨幣效果如何加劇大蕭條之蔓延》,正是基於對《美國貨幣史》的深入解讀,以及對事實的重新考量。伯氏認為:「對於1930年代金融部門和總體經濟之關系,貨幣供應量視角並非完整解釋。貨幣視角的第一個困難是:它沒有貨幣效應如何影響真實經濟的理論,能夠解釋30年代貨幣非中性為何持續如此之久。貨幣視角的第二個困難是:1930年代貨幣供應量的減少,數量上不足以解釋總產出的持續下降。
[3]」伯氏主要的理論貢獻正是源於他對弗里德曼「貨幣供應量視角」的修正、創新和完善。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解釋大蕭條的關鍵變數是「貨幣供應量的崩潰」(monetary collapse),矛頭直指美聯儲。二位大師引用大量事實,證明貨幣供應量崩潰的直接原因是美聯儲內部的權力斗爭,間接原因則是美聯儲官員對當時美國經濟和貨幣困境缺乏正確認識。當然,弗里德曼對當時美國經濟學界的無能和無知也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評。讀者可以參看「大蕭條」一章第七節之精彩論述。
對於第三項貢獻,弗里德曼本人非常看重。他和夫人羅斯聯袂的自傳《兩個幸運的人》,多次提到《美國貨幣史》,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自己成就的深深自豪感。弗里德曼說:「我和施瓦茨合作出版的三卷貨幣史著作里,最出名的是《美國貨幣史》。我已經說過,該書對凱恩斯學派與貨幣主義學派之間的辯論產生了深刻影響。不僅如此,該書對1930年代大蕭條的解釋,還深刻影響了人們對政府的認識,激發人們重新考察政府對於整體經濟活動,究竟能夠發揮怎樣的指導作用。」
「我們不容易想像一個弗里德曼更偉大的人生。生於一九一二,他度過的日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大時代。科技猛進,戰爭無數,什麼主義都出現過。上蒼有眼,看中了一個長得不高的人,把所有應付這些大爭議需要的天賦都給了他。他於是站起來,寸步不移地為人類的生活與自由辯護,到死為止。
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時候,在主流的經濟思想似乎又開始向政
府幹預方向轉彎的時候,弗里德曼的重要性又再次呈現出來。

2. 美國貨幣史的編輯推薦

「《大衰退》的全版譯本,弗里德曼經典巨著,中譯本首次授權出版」
《美國貨幣史(1867——1960)》看點:
1. 經濟學大師的經典巨著。弗里德曼為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他的成名之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2. 《美國貨幣史(1867——1960)》是對美國1929-1933年的「大蕭條」分析得最為透徹的一《美國貨幣史(1867——1960)》。而當前日益嚴重的美國金融危機與「大蕭條」在很多方面有著相似性。因此,在當前金融危機日益深化、波及全球的大背景下,《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中文版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
3. 盡管《美國貨幣史(1867——1960)》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它是寫給普通人看的。書中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和生動的類比,確保「門外漢」也能讀懂,這也是《美國貨幣史(1867——1960)》有潛力成為一本學術暢銷書的原因。
4. 譯者巴曙松在國內具有廣泛的號召力,經常為國內多家銀行、基金、證券、保險公司進行培訓,已在各種場合幫我們宣傳此書,從而為我社的營銷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讀者對象:
1. 金融機構(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
2. 各級政府機構的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
3. 廣大高校教師、研究生;
4. 對金融危機和美國經濟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熱點內容
四方科技股票行情分析 發布:2025-07-02 08:14:49 瀏覽:213
九鼎新材股票歷史最低 發布:2025-07-02 07:22:50 瀏覽:178
什麼語言編寫股票交易 發布:2025-07-02 07:01:46 瀏覽:690
華映科技今日股票行情 發布:2025-07-02 07:01:46 瀏覽:906
如何網上申請帳戶炒股 發布:2025-07-02 06:48:16 瀏覽:220
如何炒股次新開板 發布:2025-07-02 06:40:36 瀏覽:519
股票交易者金融帝國 發布:2025-07-02 06:40:35 瀏覽:956
股票交易創業板開通條件 發布:2025-07-02 06:35:09 瀏覽:504
上海公司股權轉讓怎麼辦理 發布:2025-07-02 06:33:59 瀏覽:293
金融巨鱷哪個公司好 發布:2025-07-02 06:32:38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