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匯率制度是什麼意思
⑴ 人民幣的匯率制度是什麼 人民幣匯率制度特點
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 人民幣匯率的形成以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為基礎,這意味著匯率的變動受到市場上外匯買賣力量的影響。當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時,人民幣匯率會相應上升;反之,當供應增加時,匯率會下降。
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 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並反映國際貨幣市場的變化,人民幣匯率會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動情況進行調整。這一做法有助於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同時減少單一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過度影響。
三、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 雖然人民幣匯率是浮動的,但中國人民銀行仍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調節。這包括在外匯市場出現異常波動時進行干預,以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種管理有助於防止匯率的過度波動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四、匯率浮動形式多樣化
-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自由浮動、管理浮動、盯住浮動等。這取決於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貨幣政策的需要。
五、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 盡管匯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但政府在必要時仍會對匯率進行干預。這種干預可以是明面的,也可以是暗中的,旨在維護匯率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特點體現了市場化與宏觀調控的結合,旨在保持匯率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⑵ 貨幣匯率的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
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
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
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⑶ 匯率制度是什麼政策
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政策。
匯率制度是指一個國家貨幣當局對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水平以及該國國際收支的規定與調整而確立的一種貨幣運行機制或貨幣管理體制。下面詳細介紹匯率制度的幾個方面:
一、匯率制度的定義
匯率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目標和外界金融環境的變化,通過調節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兌換比率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和穩定本國貨幣價值的一種貨幣政策。匯率制度是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目標是確保經濟穩定並促進經濟增長。
二、匯率制度的類型
匯率制度主要分為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兩種類型。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的兌換比率相對固定,不會輕易波動;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的兌換比率則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動。不同的匯率制度適用於不同經濟環境和國家經濟狀況。
三、匯率制度的作用
匯率制度的主要作用在於維持一個國家貨幣價值的穩定以及管理國際收支平衡。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匯率制度的穩定性和合理性對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影響國際貿易和投資,還能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因此,各國政府會根據自身經濟情況和外部環境來選擇適合的匯率制度。
總的來說,匯率制度是國家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穩定和對外交往。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有助於促進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