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記如果上市市值能有多少
① 海天和李錦記哪個企業大
海天判磨和李錦記哪個企業大。你好,肯定是海天更大,海天是醬油界第一醬油龍頭企業,市值三千多億,最高的時候神模五六千億游沖緩市值。
② 中國有哪些非常富有的家族企業
中國大陸家族企業:魯冠球、周成建、劉永行、楊惠妍、何享健、陳卓林、周福仁、李兆會、陳天橋、王傳福、榮智健、馬興華、南存輝、孟慶南、黃偉、丁世忠、朱新禮、曹德旺、張近東、張欣等等。
中國香港家族企業:李嘉誠、郭氏家族、李兆基、米高嘉道理家族、鄭裕彤、吳光正、何鴻燊、李錦裳(李錦記)、邢李源、鄧耀等等。
中國台灣家族企業:蔡萬才、郭台銘、林百里、林榮三、蔡衍明等等。
大概就這些,不夠的話可以查看下富豪排行榜裡面大部分都是家族企業。
③ 300億調味品市值巨頭誕生!一年狂賣幾十噸,緊追海天味業
雖然近幾年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柴米油鹽等調味品仍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幾樣物品。國內調味品在市場上也逐漸地發展猛速,去年調味品企業營收共計達938.77億元,其中醬油行業佔比重62.6%,成為了在調味品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品類,像我們熟知牌子有海天、味事達、李錦記等。
海天是國內的老字型大小品牌了。自1990年開始,海天就一直保持著醬油銷量全國第一的成績,市值超過2800億。實際上,還有一家調味品企業不可輕視,那就是廚邦。廚邦採取的發展策略與海天較為相似,在各大超市商場中,只要能看見海天的地方就一定可以看見廚邦,有點想要一較高下的感覺。
在去年發布的《食品品牌競爭力評價體系表》,李錦記高居榜首,海天位居第二,成立只有七年的廚邦,超越了眾多老字型大小品牌,排在了第三名。
中炬高新成立於1993年,在上海交易所掛牌正式上市以來,在珠三角地區地理位置突出了自己的優勢。追求承秉務實和固本的原則,創新以發展為經營理念,從事的行業也涉廣到 健康 食品、醬油、雞精、食用油等,他的旗下就有廚邦和美味鮮兩大品牌。據數據統計截止到12月初,該公司市值已經超過了310億元。
在起初的時候,中炬高新並沒有涉及到食品調味這一塊區域,而是在並購美味鮮工廠後才開始慢慢接觸到這個領域,從而形成以調味品為主, 汽車 配件等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在一開始,中炬高新推出廚邦,給其的定位就是在中高端市場,其實這一點策略是要快於海天的,海天是在後期才想到並且推出在高端市場,並且加大布局。
廚邦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可謂是突飛猛進,生產經營更是涵蓋了九大類別,公司佔地面積數百畝,並且擁有5平方米的天然沿江大曬場,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了41萬噸,銷售收入達到了15億。
雖然廚邦相比與美味鮮來說,廚邦定位為中高端市場,美味鮮側重於中低端。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廚邦的表現更為讓人眼前一亮,他的營收和利潤已經開始超越了美味鮮。
盡管廚邦與海天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的增速卻十分驚人,在調味品的不斷消費升級下,成為繼海天後下一個調味品行業巨頭,廚邦不是沒有機會。
④ 調味品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海天味業(603288)、千禾味業(603027)、加加食品(002650)、恆順醋業(600305)、安記食品(603696)、仲景食品(300908)、蓮花健康(600186)、梅花生物(600873)、阜豐集團(00546)、佳隆股份(002495)
本文核心數據:企業營收;企業毛利率;企業產能
行業概況
1、定義
調味品是指在飲食、烹飪和食品加工中廣泛應用的,用於調和滋味、氣味,並具有去腥、除膻、解膩、增香、增鮮等作用的產品。調味品細分板塊眾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按成分可分為單一調味品與復合調味品;按成品形狀分可分為醬品類、醬油類、味粉類調味品;按呈味感覺可分為鹹味、甜味、苦味、辣味等。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條長,涉及行業眾多
調味品行業產業鏈條較長,上游包括種植業、包裝業和食品添加業;中游為調味品生產企業;下游主要銷售場所分為零售端和餐飲端。
調味品產業鏈圖譜中,上游種植業的代表性公司有北大荒集團(600598)、蘇墾農發(601952)、農發種業(600313);包裝行業的代表性公司有嘉美包裝(002969)、雙星新材(002585);食品添加劑的代表性公司有醋化股份(603968)、安琪酵母(600298)、星湖科技(600866);
中游的調味品製造企業有海天味業(603288)、恆順醋業(600305)、仲景食品(300908)、蓮花健康(600186)、梅花生物(600873)、李錦記和老乾媽;
調味品行業下游零售端的代表性公司有大潤發、家樂福和永輝超市(601933)等,餐飲端的代表性公司有西安飲食(000721)、同慶樓(605108)。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處於產業升級期
1990年之前,我國調味品處於計劃管控期,主要以單一調味品為主,1990年-2000年,我國調味品行業逐漸走向復合化和細分化。2001-2013年,我國調味品進入快速增長期,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調味品行業的快速發展。2014年至今,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調味品逐漸朝著高端化和健康化發展。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業監管愈加規范
調味品製造行業發展政策提出部門包括中國調味品協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近年來,調味品行業主要相關政策及規范如下:
在《十四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加強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加大重點領域食品安全問題聯合整治力度。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抽檢和監管執法,強化快速通報和快速反應。
全國各地積極促進食品安全行業發展,以下為全國各省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綱要中有關食品安全行業發展相關內容,具體內容如下:
行業發展現狀
1、行業發展特點:高成本低收益且區域性較強
我國調味品行業呈現高成本低收益、地域差異明顯的特點。我國調味品行業毛利普遍在20%到30%之間,龍頭企業可達到40%,產品附加值較低,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不高。同時,我國菜系受地方風俗和個人口味的影響較大,因此調味品行業都帶有一定的區域屬性,例如山西作為醋都,是我國四大名醋的發源地,醋類企業聚集;廣州是我國醬料公司的聚集地,有海天味業、廚邦、李錦記等著名醬料企業。
2、行業成本結構分析:原材料費用超過80%
從調味品生產成本結構來看,調味品成本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與包裝材料的成本,而這兩者價格的變化會給調味品生產企業帶來影響。
以醬油為例,龍頭企業海天味業2020年年報顯示,食品製造業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成本比重達到83.41%,製造費用和人工費用佔比分別為7.98%和2.53%。
3、調味品需求分析:人均需求量上升,行業規模不斷增加
——人均需求
從人均需求層面來看,調味品行業的必選屬性較強。根據歐睿的統計數據,中國調味品人均消費量在過去14年間實現了翻倍增長,從2006年的5.7千克/年增長至2020年的10.7千克/年,CAGR約為5%。綜合來看,我國調味品行業具備誕生大市值企業的發展潛力。
——行業需求
iiMedia
Research(艾媒)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950億元,同比增長18.1%。隨著中國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和觀念的發展,中國調味品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4、調味品供給分析:百強企業產量增速較快
據中國調味品協會百強企業統計,2013-2020年我國百強企業調味品產量逐年增長。2020年我國百強企業調味食品總產量達到1627.1萬噸,同比增長13.87%。
5、調味品選擇傾向:食鹽購買頻率最高
根據艾媒的調查數據,在產品類型方面,目前中國消費者主要購買的調味料產品分別為食鹽、醬油、醋品、香油及料酒。其中食鹽和醬油的需求量最高,分別有79.8%的和76.5%的消費者選擇購買。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企業多分布在我國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
我國調味種類十分豐富,地區代表性口味不一。目前,我國四川省、廣東省分布的知名調味品企業較多,如四川省的保寧、千禾、美樂等等;廣東省的海天味業、李錦記、廚邦等等。且從分布來看,我國調味品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
2、企業競爭:海天味業龍頭態勢凸顯
我國調味品行業中公司眾多,根據調味品產品品類豐富度和2020年總營收來劃分調味品行業競爭梯隊,目前在第一梯隊代表公司有海天味業,該類企業調味品產品品類全面,總營收規模超過150億元;第二梯隊的代表企業有中炬高新、李錦記和老乾媽等,調味品產品品類豐富,總營收在30到150億之間;第三梯隊的代表企業有加加食品、恆順醋業等其他中小型調味品生產公司,營收在30億元以下,產品品類多側重於某一品類。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中國調味品行業發展趨勢會朝著產品細分化、運作精細化、企業整合化和技術升級化發展。未來,調味品產品將會逐漸發展至更細分的品類,「有機」「綠色」「健康」等成分將會更加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同時企業集中度將會不斷提高,企業會增強運營能力來增加對渠道的控制,並且不斷通過技術升級來研發新的口味,迎合消費者的需求。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⑤ 請問國內有哪些製造醬油的上市公司啊
1、加加食品
2012年1月6日,公司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被譽為「中國醬油第一股」,股票簡稱:加加食品,股票代碼:002650 ,成為寧鄉本土首家上市公司。
加加集團上市募集資金將用於年產20 萬噸優質醬油項目和年產1 萬噸優質茶籽油項目。項目規劃建設於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內,總用地420畝。
本項目是實施公司戰略發展規劃、實現公司產品結構升級、完善公司產品結構的重要戰略舉措,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做大醬油品牌,做強食用油品牌,預計3年後產值可達到50億元,將有力推動中國調味品行業的發展,振興民族產業,打造百年企業,加加將實現更宏偉的藍圖。
2、海天味業
海天調味得名於「海天醬園」。海天調味,中國最大的專業調味品生產企業,海天調味溯源於清乾隆年間的佛山醬園,海天調味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其工藝講究、口感醇厚的釀造方法領先同儕。
1955年,佛山25家實力卓著、美味悠遠、香譽港澳的古醬園謀略合並重組。「海天醬園」是25家醬園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產品品類最多、影響也最廣的一家老字型大小醬園,因此一致同意將新組建的廠命名為「海天醬油廠」。
天時、地利、人和,佛山制醬業的「原始積累」提供高起點的發展平台,海天破繭而出,1988年即躋身國有大型企業行列,1994年,海天成功轉制,駛上發展的快車道,並快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醬油產銷、出口企業。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公司為一家市屬全民所有制企業。
2014年2月11日,海天在上交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股票名稱為海天味業,股票代碼為603288。
3、梅花生物
梅花從2002年生產味精起步,快速發展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產企業之一,是國內最大的氨基酸生產企業,為全球生物發酵領域的重要成員。
梅花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設在河北省廊坊市,注冊資本26億元,總資產90億元,員工1.3萬人,是一家以生物發酵為主的大型產業集團,主營業務涵蓋氨基酸和調味品兩大領域,擁有食品添加劑、醫葯中間體、飼料添加劑、調味品等四大產業群。
產品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國內外的食品、飼料、醫葯等知名企業形成了戰略合作關系。2010年底,梅花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873。
4、恆順醋業
恆順醋業,以黃酒起家,因醋馳名。集團核心子公司——江蘇恆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大的鎮江香醋生產企業,也是中國最大制醋企業、中國食醋業首家上市公司、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恆順香醋選用優質糯米為原料,採用固態分層發酵的傳統技藝,歷經制酒、制醅、淋醋三大工藝過程4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獨具「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色濃味鮮,愈存愈醇」的特色。
主營業務:食醋、醬油、醬菜、復合調味料、調味劑、副食品、糧油製品、飲料、色酒等以調味品為主的生產、銷售。
5、三全食品
三全公司是中國生產速凍食品最早、規模最大、市場網路最廣的企業之一。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第一隻速凍粽子都出自三全。
三全食品有員工2萬多人,在中國有35個分公司、辦事處及分廠。主要產品是以湯圓、水餃、粽子、面點、點心等為主的中式速凍及常溫食品,共有數百個品種,年產量幾十萬噸。三全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20%以上,連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
北美、澳洲、歐洲和亞洲等一些國家也成為三全重點的目標市場。
⑥ 半年凈利33億,市值每天漲15億,海天味業的泡沫該戳戳了
文| AI 財經 社 周享玥
編輯|趙艷秋
「醬油大王」海天味業的醬油又賣出了「大價錢」。
8月27日晚間,海天味業發布2020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15.95億元,同比增加14.12%,實現歸母凈利潤32.53億元,同比增加18.27%。不管是營收還是歸母凈利潤,都遠超中炬高新、ST加加、千禾味業等幾家同行業上市公司數據之和。
而在股價上,海天味業更是一騎絕塵。數據顯示,截至8月27日,海天味業股價報收183.02元/股,漲幅為6.41%,總市值高達5930.66億元,是調味品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分析業績和利潤雙增長的原因,與疫情期間,醬油這個剛需市場總體需求量變化不大有關。而且,受疫情影響的主要是餐飲行業,但它們采購的更多是大包裝產品,利潤率要低於以家庭烹飪為主的零售型產品。
不過,雖然業績和市值一路走高,但海天味業增長瓶頸已現,產品大部分集中在屬於紅海競爭的中低端領域,這對於企業長期發展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壓力。
市值平均一天漲15億,「一瓶醬油」貴過「一桶油」
2020年上半年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無疑是稍顯暗淡的,但對於海天味業來說,卻算得上是「因禍得福」,股價、業績實現雙豐收,更是在8月18日創下了「一瓶醬油」貴過「一桶油」的A股大奇觀,市值超越了中國石化,8月27日,中國石化的A股市值為4819.17億元。
2020年1月2日是新一年的首個交易日,海天味業股價和市值尚為89.10元/股和2406.03 億元,到8月27日就已經分別漲了105.41%、146.49%,達到了183.02元/股和5930.66億元,位列A股上市公司市值第十名,相當於市值平均每天漲約15億元。
事實上,打從上市起,海天味業就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從股價總體走勢來看,2014年2月至今的6年多時間里,除了2016年處於微跌狀態,其餘年份均呈上升狀態,2020年以來的漲幅更是超100%。
另據2020年半年報顯示,龐康、程雪、黃文彪、吳振興、陳軍陽、葉燕橋合計持有海天味業55.89%的股份,為其實際控制人。其中,海天味業董事長、總裁龐康通過直接和間接持股合計32.51%。據此計算,截至8月27日,龐康的最新持股市值約為1928.06億元。
而在一年前的2019胡潤百富榜中,低調的龐康還首次以850億元身家與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並列榜單第23位,成功晉級為中國食品飲料行業新首富。
海天味業何以能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業績的長期穩定增長無疑是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9年,海天味業分別實現營收98.17億元、112.94億元、124.59億元、145.84億元、170.34億元、197.97億元,增速分別為16.85%、15.05%、10.31%、17.06%、16.80%、16.22%;實現歸母凈利潤20.90億元、25.10億元、28.43億元、35.31億元、43.65億元、53.53億元,同比增長30.12%、20.06%、13.29%、24.21%、23.60%、22.64%。
即使是在受疫情影響較大的2020年一季度,其營收增速和歸母凈利潤增速也分別達到了7.17%、9.17%。這樣的長期業績走勢,再加上連續20多年的醬油行業龍頭老大地位,海天味業受到資本青睞似乎不足為奇。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醬油大王」?
梳理海天味業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品牌建設與渠道建設是海天味業的兩大法寶。
在品牌建設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大部分醬油還在以散裝形態售賣時,海天味業就已經推出印有全新品牌LOGO的瓶裝醬油,1999年,又斥巨資成為第一家在《新聞聯播》整點報時環節打廣告的醬油品牌。最近幾年,海天味業更是冠名了《跨界歌王3》、《吐槽大會》、《中餐廳》等多部流行綜藝,還在2014年邀請知名主持人汪涵做了首位代言人。
圖源:海天味業官網
表現在數據上,2014年至2018年,僅用了5年時間,海天味業的銷售費用就翻了一倍,從10.5億元漲到了最高22.36億元,2019年雖有所縮減,但仍舊達到了21.63億元,2020年上半年為8.65億元。
而在渠道建設上,海天味業有一套獨特的「打法」,採取經銷商、分銷商/聯盟商兩級架構銷售體系。由海天駐各地的銷售機構與經銷商共同對分銷商/聯盟商進行管理,並通過在一個區域設置多個經銷商,進行內部「賽馬」的方式,提升產品滲透。
據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天味業的一級經銷商數量已經達到6433家,較2019年底的5806家,凈增長627家,相當於平均每天凈增長約3.45家經銷商,實現了在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00%覆蓋率,在中國內陸省份中,90%的省份銷售過億元。
而同期ST加加(加加醬油)、中炬高新(美味鮮)、千禾味業的經銷商數量均在1000多家的量級,僅約為海天味業的1/5。
因此,即便假設產品差距不大,海天味業的售賣網路也更具競爭優勢。
難以擺脫中低端煩惱,後續增長空間見頂?
雖然業績和市值一路走高,但海天味業的發展並不是沒有隱憂。
實際上,海天味業目前的主要問題在於產品大部分集中在屬於紅海競爭的中低端領域,這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壓力。
以營收佔比在60%左右的支柱產品醬油為例,隨著近年來中低端醬油市場的逐漸飽和,海天味業醬油產品的營收增速已經在不斷收縮,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醬油類產品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6.59%、15.85%、13.60%、10.71%,整體呈下滑趨勢。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種現象昭示著海天味業在低端醬油市場的天花板已經清晰可見,而海天味業近年來不斷嘗試向料酒、火鍋底料等賽道拓寬的動作,也被解讀為可能是海天味業在遭遇業績瓶頸後,尋求突破的新增長點。
據媒體報道,近日,海天味業天貓官方旗艦店低調推出了四款火鍋底料,包含韓式辣牛肉、韓式部隊、新疆番茄、雲貴酸湯四種風味,單包價格15.9元,四包組合價39.6元,生產日期則顯示為2020年7月份生產。
AI 財經 社查詢發現,截至8月27日,海天味業新推出的火鍋底料在天貓旗艦店上的月銷量為624件。
圖源:海天味業天貓旗艦店
「海天味業涉足到料酒、火鍋底料等其他調味品市場,對它來說應該是最簡單的。」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AI 財經 社,「因為它已經在醬油領域積累了產能、品牌、渠道等資源優勢,當它把這些資源和醬油行業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調味品領域,就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去開發一個新的產品」。
據《火鍋行業全產業鏈報告》顯示,自2011年以來,火鍋行業始終保持著10%以上的高增速,而火鍋產業的快速發展,又推動著火鍋底料市場的同步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火鍋底料市場規模在200億元左右,近幾年增幅達到15%左右,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310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400億元,顯然還「有利可圖」。
不過,沈萌進一步分析認為,這種方式仍然是「在更多地與中低端品牌進行搏殺,並不能真正走入收益率更好的中高端市場」。
在他看來,雖然海天味業目前在國內處於一個比較領先的位置,但就全球醬油產業來說,其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拓展。「在這種前提下,它就已經開始做料酒等橫向的調味品市場介入,可能會分散其對於醬油市場核心主業的堅守,進而導致其長期處於產品中下游的水平,並不利於企業更長期的品牌積累和積淀」。
但海天醬油想要從中低端市場向高端醬油實現突圍,顯然也並不簡單。千禾、李錦記、欣和、魯花、廚邦等在高端醬油市場耕耘已久,搶佔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日本醬油行業的領頭羊龜甲萬、法國達能、卡夫亨氏等外企也紛紛進軍國內醬油行業,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競爭。
調味品行業「因禍得福」,股價、業績齊上漲
疫情期間「因禍得福」的不僅僅是海天味業,事實上,包括中炬高新、千禾味業、ST加加、恆順醋業、天味食品等在內的多家調味品行業上市公司,股價和業績都出現了大幅上漲。
就資本市場表現而言,截至8月27日收盤,海天味業、中炬高新、天味食品、千禾味業、恆順醋業、ST加加的總市值分別為5930.66億元、638.11億元、420.57億元、294.49億元、268.29億元、101.03億元,較年初的漲幅均超過了100%。其中,千禾味業的市值漲幅更是達到了317.83%。
制圖/周享玥
而在業績表現上,2020年上半年,中炬高新、ST加加、恆順醋業、千禾味業、天味食品分別實現營收25.54億元、11.56億元、9.53億元、9.19億元、7.99億元,同比增加6.78%、12.87%、7.39%、45.98%、34.53%;實現歸母凈利潤4.55億元、1.07億元、1.49億元、2.00億元、1.57億元,同比增加24.31%、24.67%、3.63%、94.62%、79.85%,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均出現較大增長。
即使是在受疫情影響較大、餐飲行業大規模閉店停業的一季度,6家企業中也僅有ST加加出現了營收和凈利潤雙降,中炬高新營收下滑,但凈利潤卻反向上漲。
制圖/周享玥
何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AI 財經 社,「主要是因為醬油屬於日用消費的必需品,無論是在外就餐,還是自己在家做飯,對醬油的總體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其實是不大的。受到疫情影響的主要是餐飲行業,但它們采購的更多是大包裝、批發的產品,利潤率要低於以家庭烹飪為主的零售型產品」。
沈萌進一步分析,雖然受到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方面對於低利率產品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家庭烹飪所需的高利潤率零售產品的需求卻有所增加,「再加上電商等渠道成本的降低,多方抵消之下,醬油總消費量的變化可能不大,但是對於企業的業績提升卻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這一點在中炬高新2020年一季度的業績數據中也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炬高新實現營收11.53億元,同比下滑6.32%,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上漲8.94%,達到了2.06億元,凈利率有明顯提升。
對於調味品市場下半年的走向,沈萌認為,隨著餐飲逐漸恢復運轉,高利潤率產品的銷量,可能會有一部分迴流到低利率的大包裝產品,進而對利潤率產生一定影響,「但由於整體的市場規模還在不斷膨脹,整體業績不會有明顯下調」。
「下半年可能比較多的調味品企業會像海天味業一樣,以自己的品牌為基礎,向其他類型的調味品市場進行延展。」沈萌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