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未艾市值多少錢
⑴ 新浪\搜狐\騰訊\百度目前股票總市值分別是多少,哪個最大
新浪,2705美圓/股,總市值:1510億美圓;
網路,11920美圓/股,總市值:4090億美圓;
搜狐,4176美圓/股,總市值:1620億美圓;
騰訊,4150港元/股,總市值:9659億美圓;
新浪搜狐網路 可以在新浪財經網頁里查詢,騰訊麻煩一些,要找出總的股本數目再換算成美圓
把分給我吧,哈哈,謝謝樓主
網路市值有多少?
文 | 西局
特斯拉和蔚來等的下半場,即將遇上意料之外的對手。
年輕人們的錢包正在為蘋果的iPhone 12打開時,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後,iCar也要來了。
蘋果造車的消息,在日前甚囂塵上。據報道,蘋果首款電動車或將於明年9月問世,比預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兩年。報道還稱,蘋果公司一直在美國加州進行秘密道路測試,其中至少已經有了幾十輛Apple Car原型車。
這也意味著,到了明年,特斯拉競爭對手的名單里,即將加上一款Apple Car。而在推出「劃時代」的 科技 產品這塊,蘋果可是極富經驗的。消息傳出,特斯拉的股價應聲下跌,一度跌幅超過5%。而蘋果的股價則在12月22日收盤上漲了285%。
但對新能源電動 汽車 的新貴們來說,它們面對的對手可能還有更多。日前,網路也傳出了造車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報道稱,網路與吉利 汽車 在內的數家車企進行接洽,商談組建電動 汽車 合資企業事宜。幾天後的12月18日,有媒體報道,網路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目前雙方正在進行商議。
滴滴和比亞迪合作,為網約車量身定製的電動車型「D1」剛剛在上個月正式對外亮相,日前,這款車型已經在長沙交付使用,並開始招募司機。
科技 互聯網公司與出行行業之間的關聯,之前為外界所熟知的,還大多是它們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上。但現在,它們已經不甘於只扮演電動車企的技術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紛紛傳出「下場」的消息,向車企的競爭對手轉化。
當年的互聯網造車,曾經掀起過一陣熱浪。現在,「新造車時代」則將迎來新的時期。新的時代是否即將到來?而特斯拉們真的即將和網路滴滴蘋果們的電動 汽車 ,一同跑在道路上競爭了嗎?
就在12月22日,馬斯克親自爆料說,當年在特斯拉Model 3項目的「至暗時刻」,他曾經找過庫克,想討論下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作價僅僅是600億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庫克乾脆就沒有答應和他見面,連給個後腦勺的機會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馬斯克的爆料是為了暗示下庫克沒有眼光,還是惋惜兩家公司當初失之交臂,但這也側面顯示出,蘋果在造車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馬斯克所說的「至暗時刻」,大約發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產能爬坡,馬斯克還曾經在媒體上一度落淚。蘋果並沒有對外界猜測的「Apple Car」發表相關的時間表。但種種信息都已顯示,蘋果的 汽車 可能真的已經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據《華爾街見聞》報道,一名已離職的蘋果工程師在機場被捕,他的筆記本電腦上下載了蘋果無人駕駛車輛的電路板設計圖,正准備離開美國,加入一家無人駕駛創業公司。
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將蘋果的自動駕駛 汽車 項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據當時的法院公布文件顯示,蘋果的135萬名員工中,從事自動駕駛 汽車 研發的人數已經達到5000人,佔比達37%。
事實上,蘋果的造車計劃「泰坦(Titan)」從2014年左右就開始啟動了。也許蘋果習慣了像推出iPhone一樣,出手就搞出一款轟動業界的產品這樣的感覺,因此,它對於自己在搞「車」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開承認對這一領域的興趣,並且對美國交通監管部門發函,請他們不要限制自動駕駛 汽車 的測試。
蘋果最初曾經想過,秉承「軟硬體一體化」的一貫策略,設計獨立的車型。據《紐約時代》之前的報道,蘋果在庫布迪諾園區附近建設了研發實驗室,包括機械加工廠和電池試驗室。
在2017年,蘋果的無人車在路測時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輛2015年款雷克薩斯RX SUX,頭頂一個巨大的激光雷達和感測器的集成套件,和蘋果一貫的設計美學相比,簡直是個叛徒。而且,從商業化角度來看,也是相當簡單粗暴。
造車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僅僅是設計和製造一個零部件都問題多多。更何況,蘋果並沒有這方面相關的積累。2016年,蘋果的泰坦項目在是堅持造整車和重點做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歧,項目一度擱淺。此後,蘋果 汽車 項目的傾向也似乎偏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方向。
蘋果沒有收購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開始,蘋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購了吳恩達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Driveai。並且在電池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科技 公司對於造車的熱情,早已有之。但現在它正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針對「百威」攜手造車的消息,網路表示「不作評論」。但在消息傳出後,網路仍然經歷了股價的持續上漲。美東時間12月16日,網路股價盤中漲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東時間12月22日收盤,網路股價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總市值超過652億美元。而網路市值上一次達到600億美元的時候,還是2019年4月12日,陸奇離職的前夕。
在11月,滴滴為網約車定製的電動車型「D1」正式對外亮相。這款車型是滴滴和比亞迪聯合打造, 在車輛的外觀設計、內部空間、以及網約車專屬配置部分,都進行了針對性的優化設計與定製。日前,這款車型在長沙率先交付使用,開始招募司機。 據報道,長沙投放的第一批D1車型大概有700輛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間,租車時還需繳納1萬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團、浦東新區聯合打造的百億元級「巨無霸」項目——智能純電 汽車 項目「智己 汽車 」啟動。12月17日,智己 汽車 的核心團隊「智己青年公社」對外曝光。
除此之外,華為和長安 汽車 的合作,同樣也已經非常深入。華為、長安 汽車 和寧德時代也宣布,聯合打造新的高端 汽車 品牌。正如華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所說,畢竟智能 汽車 ,也就是「手機+四個輪子」。
現在,沒有被傳出過「造車」消息的 科技 公司,似乎已經不配被稱為巨頭了。剛剛踏入千億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傳出將和比亞迪聯合出品「年輕人的第一輛 汽車 」,雖然緊接著就被小米辟謠,但「 科技 互聯網公司+車」,似乎也賦予了市場新的想像力。
新能源 汽車 的牛市,正方興未艾。以特斯拉、蔚來 汽車 、小鵬 汽車 、理想 汽車 等為代表的新造車公司,雖然在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還仍然無法和老牌車企比肩,但是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卻異常優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躍居車企榜首。
但現在,特斯拉們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對手。「新造車勢力」的第二波可能要來了嗎?
科技 互聯網公司們,已經很久沒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產品推出了。
根據今年10月蘋果發布的2020財年Q4財報,蘋果在第四季度的營收為647億美元,僅僅比上年同期的640億美元增長1%;凈利潤127億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億美元還有所下降。網路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沖破900億美元大關後,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過400億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沒有太大的提升。
它們需要更多的業務方向,來支持未來的發展,以及在資本市場上講出更為動人的故事。「 汽車 」無疑是其中最好的選擇。
智能電動 汽車 在特斯拉的帶領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價一度上漲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億美元,成為首個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的車企。
汽車 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當口。電動化和網聯化在 汽車 行業中的滲透正日益加深。而資本的認可也表明,這能夠獲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發展機會。
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車輛也許不再僅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賦予更大的含義。自動駕駛 汽車 ,將和電腦、手機一樣,「成為新的終端和管道,成為一個新型的服務平台。」智行者 科技 創始人張德兆對燃 財經 說。當 汽車 向可移動終端轉變的過程中, 汽車 製造和通信、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將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在產業鏈條上也將誕生更多的機會。
汽車 行業也早已被「互聯網勢力」滲透。當年的樂視造車,雖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銀隆,也最終無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車路上 探索 ,但是當年的一批互聯網人,包括李斌、何小鵬、李想等,在2014年進入造車領域,現在的蔚來 汽車 、小鵬 汽車 和理想 汽車 ,作為特斯拉的「中國學徒」,股價也在今年跟著水漲船高,蔚來 汽車 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過了寶馬。
網路的自動駕駛故事已經講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網路世界大會上,網路也推出自動駕駛的雲代駕,來提振投資者們的興趣。而在自動駕駛商業化方面,網路採取的仍然是與傳統車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網路和金龍客車一起實現無人駕駛小巴車的小規模量產。2018年,網路和一汽紅旗合作,共同打造國內首款L4級自動駕駛量產乘用車,並在2019年小批量下線試運行。
對於造車,李彥宏給出的預測是,未來5年內自動駕駛才能夠實現全面商用。這是個需要人才和技術積累、大量資金的賽道,也要投入較長的時間。對於「只爭朝夕」的 科技 公司們來說,從車企的「軟體和技術供應商」的角色,一躍而和車企們同台競爭,無疑更具爆點。
國內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規劃中,「智能網聯」和「新能源 汽車 」也成為了熱詞。「技術提升推動 汽車 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趨勢。而 科技 公司在智能化和網聯方面是具有優勢的,它們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場的需求。」中國 汽車 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顏景輝說。
智能 汽車 產業飛速發展,政府的相關規劃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義,那麼,資本的跟進,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了。
即使是傳統車企,也站在了轉型升級的路口,開始著手從技術創新方面,去進行改進和提升。牽手 科技 互聯網公司,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方面進行研發,早已經是各大車廠的進行時。
「做自動駕駛,對高端研發人才的要求極高。」雲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曾經說,「但是,車廠的薪資體系,未必能承擔這部分的投入。其次, 汽車 工業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標准體系,實際上這對技術的快速創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響的,很難快速推出顛覆性的產品。因此,在自動駕駛方面,它們也更願意通過公司之間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資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為技術提供商,來參與這個行業。」
造車,遠比手機製造要更加復雜,難度也更大。在上游的 汽車 製造商們,顯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解決方案提供商們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車企、零部件廠商、測試機構等,能夠緊密合作,達成一個合作的生態。也因此華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態度「不造車」。
和當年樂視等投入巨資燒錢直接造車相比, 科技 巨頭們目前顯然更為謹慎。
在路透社的報道中曾稱,網路打算採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產電動 汽車 ,有可能與傳統 汽車 製造商成立控股合資公司,網路掌握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設施的相關技術,可為造車提供技術支持。對造車的傳言,網路表示不予評論。
與車企成立合資公司成為了選項之一。在此之前,也已經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 汽車 ,華為和長安 汽車 合作高端電動 汽車 項目在前。
從解決方案提供商切入,聯手大型車企,成立合資公司,是軟體公司們「做硬體」時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亞迪聯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當前車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這款車型由雙方聯合開發,由比亞迪代工製造,車機系統等則來自於滴滴。而滴滴也將之做成了一款完全為網約車定製的車型。和華為一樣, 科技 巨頭們可以不造車,但造車的,都是它們的代工廠。這也正逐漸成為它們的穩妥選擇。
「 科技 公司們有多元化拓展市場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術優勢。包括蘋果在內,它們如果選擇和傳統車廠合作,將是條捷徑。」顏景輝說。
關於蘋果造車的具體規劃,目前外界仍舊不得而知。據報道,蘋果可能此前也有過代工的想法,它曾與麥格納就此進行過談判,但並未進行下去。
但是,蘋果 汽車 的消息不斷緊鑼密鼓地傳出,也表示,在未來,類似蘋果、滴滴這樣的公司 汽車 上路,似乎並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報道稱,蘋果已經向台灣的和大、貿聯、富田等 汽車 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並且需求量巨大,以備蘋果明年發布 汽車 的要求。此外,據外媒報道,蘋果的 汽車 上,將配備自研的動力電池技術。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蘋果的人士消息稱,蘋果正在研發低成本超長續航的動力電池。另據Dig Times的報道,蘋果在美國的 汽車 生產線正在籌備中,生產計劃和產品參數已經初步敲定,並計劃和台積電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晶元。
這些消息也意味著,蘋果的電動車供應鏈體系,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創建之中。
蘋果在核心技術方面,也早已進行了准備。
在2019年,蘋果已經在 汽車 領域獲得了30多個專利。而截至今年12月,蘋果在一年之內,又增加了30多個新的專利。這些專利覆蓋的范圍廣泛,涉及了自動駕駛、電動 汽車 、AR導航、車載VR、支付、生物識別、智能座艙等各個領域。
這些專利中,也不乏一些頗具創意的想法。例如, 汽車 上的安全帶可以轉換為觸控板,來操作一些車載功能;前擋風玻璃可以作為一塊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術,顯示實時路況等信息,車輛內的乘客也可以通過擋風玻璃觀看視頻、玩 游戲 、打電話等;在狹窄地段時,車門可以調整為滑動模式等。
盡管造車難度頗大,蘋果也錯過了2014年新能源造車的窗口,之後的戰略還幾經反復,但是它作為市值超2萬億美元的巨頭,一旦下場,仍然能給整條產業鏈帶來巨大的影響。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師就在一份報告中稱:「從特斯拉的角度來說,蘋果這樣的 科技 企業,要比傳統OEM廠商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智能電動 汽車 行業里,早已有了互聯網資本的滲透。騰訊是蔚來的大股東之一,小鵬 汽車 從小米那裡拿到了4億美元;在今年6月,美團5億美元領投了理想 汽車 的D輪融資;蔚來與威馬的背後,也都有著網路資本的加持。
也許未必我們能盡快看到這些 科技 公司親自下場造車,但它們的動向和影響,對於傳統車企而言,則是那條攪動水波的「鯰魚」。
顏景輝也表示,「如果能夠進行雙方的資源融合與合作,對它們來說既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而合作並不意味著傳統車企只是扮演簡單的「代工廠」角色,而是雙方的互補和促進。
畢竟,一旦蘋果進入造車領域,無論它與特斯拉戰況如何, 汽車 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電動化的日程,就必然要進入加速階段。
最新報道網路市值(2017年8月9日):網路的股價達到了近一年來的最高點23337,其市值短暫地突破800億美元,達到80920億美元。截至9日6時,網路的股價為22945美元,相比於8日上漲了229,漲幅110%。由於美國納斯達克整體微跌,網路股價在最終收盤時有所回落,沒有繼續保持住這800億的市值,網路目前的市值停留在7956億美元,與800億僅不到半步之遙。
⑵ 比爾蓋茨佔有微軟多少股份
目前,比爾蓋茨持有的微軟股票減少到33014164億股,持股比例為4%
幾年來,蓋茨一直在出售微軟股票,平均每年售出約8000萬股,這主要是為了向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基金會在教育和全球健康方面的慈善活動。
比爾·蓋茨(Bill Gates),微軟聯合創始人,自微軟創建以來一直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任首席軟體架構師。2006年6月,蓋茨宣布將退出微軟日常事務,但為確保日常職責平穩和有序的交接,設立了兩年的過渡期,之後繼續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和重大研發項目顧問。1981年至2000年1月,蓋茨一直任公司CEO。
微軟股票最新股價為6792美元。
微軟股票在哪一年上市的
什麼股可以漲30%,雙匯發展(2021年至今漲跌幅:+439%) 火腿腸行業龍頭,業績增速保持穩健增長,投資邏輯。受到疫情影響,快速消費品,尤其是方便食品,成為很多人的必選項。而且,雙匯的主營業務,屠宰業務,也是屬於生豬的下遊行業,較為穩定,不會受到豬肉價格而劇烈波動。隨著國外疫情,進口豬肉必定會減少,所以,未來1到3年內,非常看好雙匯發展。
西王食品(2021年至今漲跌幅:-194%) 國內植物油行業,和金龍魚同賽道的上市公司,業績狠穩健,市盈率17倍,相比金龍魚100倍左右的市盈率,估值還是相當便宜的。從未來預期看,受到疫情的影響,食品行業在2021年,甚至未來3年,都將處於一個漲價周期,因為涉及到一個食品安全的問題。
包鋼股份(2021年至今漲跌幅:+256%) 2020年多數的大宗商品漲價,而且鐵礦石,螺紋鋼等漲價幅度巨大,而鋼鐵行業
微軟第一,何德何能?
微軟股票於1986年3月上市。
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 (NASDAQ:MSFT,港交所:4338),是一家基於美國的跨國電腦科技公司。以研發、製造、授權和提供廣泛的電腦軟體服務業務為主。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德,最為著名和暢銷的產品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軟體。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
微軟在2013年在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排名110位,2014年排名第104位。
2014年11月26日,中國加入國際反避稅行動之際,政府監管部門加大力度對跨國公司展開避稅調查,並曝出反避稅第一大案:微軟向中國補交84億元人民幣稅款。隨後,微軟回應稱84億並非避稅補繳款。
微軟市值多少
2010年,蘋果市值首次超過微軟,《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也是舊時代的結束。」
現在,微軟的市值再次反超蘋果,是否可以認為這又是一個時代交替的轉折點?
我想是的。
倒下的巨人
除非經由記憶,人不能抵達縱深。
要想知道微軟是怎麼爬起來的,先要知道它是怎麼倒下的。
1989年,微軟發布了第一版Office,奠定了其北美主要商業軟體公司的地位。1995年,微軟發布Windows95,時至今日,這也是微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產品之一。
憑借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統,微軟構建了一條足夠寬闊的商業護城河,其與英特爾結成的wintel聯盟為冉冉升起的PC市場打造了一個「技術封閉+標准開放」的框架,控制著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技術迭代節奏,在全球范圍內變相「收稅」。
早在2000年,微軟的市值就沖到6000億美元之上,而當時僅比微軟晚成立一年的蘋果的市值還不足200億美元。也就在這一年,功成名就的比爾蓋茨選擇急流勇退,將這個龐大的 科技 帝國交給了他的大學好友鮑爾默。
看似平常的一次接棒,卻成了微軟的第一個轉折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微軟在計算機操作系統領域依然獨孤求敗,不過產業革命的車輪跑的實在太快了,當鮑爾默還沉浸在PC端無法自拔時,喬布斯已經在醞釀改變這個世界了。
科技 產業的殘酷在於,時代從來不會放過反應遲鈍的人。
2007年,安卓與iOS的相繼問世拉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幕,智能手機開始取代計算機成為新的技術平台,並由此衍生出一個巨大的移動互聯生態,蘋果、谷歌、Facebook(現改名Meta)、亞馬遜等一眾 科技 新貴紛紛走上 歷史 的舞台。
作為對比,微軟卻愈發跟不上時代的節拍。
2008年,微軟的營收為6042億美元,到2013年鮑爾默卸任時,公司的營收僅增長到了7785億美元,期間增幅只有288%。而同期蘋果的營收從2008年的3248億美元直接飆升到2013年的17091億美元,增長了4倍還多;亞馬遜的營收從19961億美元增長到74452億美元,谷歌從21796億美元增長到59825億美元,Facebook更是翻了不止十倍。
2010年,當蘋果的營收超越微軟時,兩家公司的市值完成同步換位。到2013年,微軟的市值縮水到3000億美元左右,而蘋果則在反超微軟後繼續高歌猛進。
領頭人是一家企業興衰的晴雨表。
微軟的遲暮不能全怪鮑爾默,但他有逃不掉責任。對於智能手機,鮑爾默曾堅定的認為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一念之間,微軟偏離了時代的主航向。
一個產業和一項技術的黃金成長期就那麼幾年,能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被甩開了,當微軟想要掉轉船頭的時候,一切都晚了。2013年對諾基亞的收購是鮑爾默在微軟的絕唱,而在他卸任當天,微軟的股價大漲7%,華爾街用真金白銀為鮑爾默的執政寫下了結語。
2017年,微軟的市值重新回到6000億美元大關,距離公司首次達成這一目標已過去十八年。以此為標志,微軟的股價坐上了高鐵。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9日,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微軟以249萬億美元的市值反超蘋果(市值246萬億美元),奪回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寶座,而這一切的根本是一份超預期財報。
財報顯示,微軟第一財季(2021年7月-9月)總收入為4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大單季增幅。凈利潤為205億美元,同比增長48%,這也是公司單季利潤首次超過200億美元。
強人的能量
微軟能夠重生,一個印度人居功至偉。
2014年,納德拉接棒鮑爾默,成為微軟第三代掌門人。
作為矽谷的第一代印度移民,納德拉先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求學,畢業後於1992年加入微軟。作為老兵,他見證了微軟的榮辱興衰,外界給予他的評價是: 一個具有局外人眼光的局內人。
納德拉上任後,微軟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從里到外的大刀闊斧的革新,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思想路線的調整。
鮑爾默時代,微軟繼承了比爾蓋茨「讓每一台電腦上都運行微軟的軟體」的理念,而納德拉把信條改成了「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
相較於之前將自己鎖死在一個有限的生態藩籬中,納德拉麾下的微軟開始重新擁抱這個世界。
上任僅8周,納德拉就推出了為蘋果iPad專門打造的第一版Office套件,隨後又出人意料的允許Office進入Windows以外的移動平台,而且還首次以免費的方式推出Windows 10。
鮑爾默將開源技術視為技術產權的癌症,而納德拉則選擇了兼容並包,不僅重新在開源社區GitHub上開立微軟賬號,而且在2018年完成對GitHub的收購。
曾經對手,現在朋友。
在納德拉的理念中,微軟的終局不應該是一家圍繞Windows構建產品線的垂直發展公司,而是一家提供生產力的橫向拓展的企業。投射到產品線的調整上就是 逐步揚棄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依賴,確立「移動為先,雲為先」的核心戰略。
之所以為微軟確立了轉雲的思路,和納德拉的經歷也有直接的關系。
2010年,納德拉被任命為STB部門的負責人,當時這個部門就已經開始研發雲服務項目了,團隊代號為「赤犬(Red Dog)」,這便是目前微軟最為倚重的Azure的前身。
為了配合整體的戰略轉型,微軟砍掉了「雞肋」的諾基亞手機部門,並通過大面積裁員的方式縮減成本開支。2015年,微軟將原先的五個部門合並整合為3個部門,2018年又宣布裁撤Windows事業部,成立「體驗和設備」部門和「雲與人工智慧」平台。
2016年-2020年,微軟的智能雲業務從2504億美元增長到4837億美元,其中雲計算核心產品Azure更是展現了極強的業績爆發力。 今年第一財季,Azure和其他雲計算服務增長了50%,遠超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
納德拉喚醒了沉睡在PC時代美夢中的微軟,這是繼上世紀90年代郭士納拯救IBM之後, 科技 產業中的又一次自我救贖。
時鍾可以回到原點,卻已不是昨天。
微軟王者歸來,但已經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那個靠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賺錢的微軟。
根據最新的財報,2022財年Q1,公司智能雲板塊的營業收入達到170億美元,成為業績的最大支柱,而囊括了Windows系統、搜索和 游戲 的個人計算板塊的營業收入只有133億美元。
2016年,智能雲和個人計算板塊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7%和44%,而現在,這一數據變成了33%和29%。
納德拉執掌下的微軟,沒有推倒,但已重來。
歷史 的鏡子
誰是未來的全球市值一哥?
微軟市值超越蘋果後,外界關於這一結果的分析眾多,但有一條邏輯被普遍接受,即: 蘋果供應鏈承壓,而微軟的線上業務受益於疫情。
短期來看,這的確是一個繞不開的因素,但放在更長遠的視角,卻並非主要矛盾。
蘋果和微軟的境遇很容易讓人想起《一代宗師》中的一句台詞:「人活一世,能耐還在其次,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
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兩家 科技 巨頭,它們都在各自領域內做到了極致,兩家公司最後的比拼結果並非取決於自身,而是所在產業的命運。
歷史 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
如果做一個類比,今天的蘋果非常像是二十年前的微軟,而微軟則與十年前的蘋果相似。
蘋果像二十年前的微軟,首先體現在極強的產業話語權和統治力。
憑借市場份額優勢主導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方向,通過嚴苛的要求倒逼上游進行技術升級。庫克領導下的蘋果既能重金「包養」供應商,也可以隨時「劈腿」新歡拋棄舊愛。
而在上世紀90年代,微軟和英特爾也曾一度占據了PC市場90%以上的份額,二者聯手控制了整個PC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和技術迭代節奏,包括晶元供應商在內的上游企業必須根據兩大巨頭的節奏規劃自己的發展路線。
如此統治力,何其相似,但更大的相似點體現在所面臨的產業環境。
當下蘋果主導的智能手機已進入尾段創新階段,並隨時面臨VR/AR等新計算終端平台的迭代和挑戰。
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在2017年達到巔峰後單邊滑落,至今尚未止跌,另一方面,VR即將迎來1000萬台的出貨量奇點。未來的某一天,下一代計算機終端平台或許會以超預期的速度完成更新迭代,而蘋果很可能面臨當年微軟的尷尬,就像當時智能手機接棒PC後發生的一切一樣。
相比之下,微軟卡位的雲計算卻方興未艾,像極了十幾年前的智能手機。
根據IDC的數據,雲計算是目前 科技 領域中增長最快的賽道之一, 預計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7066億美元擴大到2025年的13萬億美元。
Gartner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其中IaaS市場規模達64286億美元,同比增長407%,亞馬遜、微軟、阿里排名前三,且市場還在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在與亞馬遜的雲計算角逐中,微軟的感覺也越來越好,目前36%的增長率遠高於雲行業28%的整體增長率,這說明公司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提升。
蘋果股價近期萎靡,和公司遭受的反壟斷調查分不開,如此境遇,二十年前的微軟也有相同的感受。
上世紀90年代,微軟在做大之後就被反壟斷機構盯上了。1998年5月,美國聯邦司法部和20個州的總檢察長對微軟發起了反壟斷訴訟,後者一度遭遇被分拆的命運。
而現在,蘋果也被反壟斷機構盯上了。9月10日,Epic訴蘋果壟斷案一審判決出爐,蘋果App store被要求放開對第三方支付系統的限制。此外,全球各國也都開始組織對蘋果的圍獵。
過去幾十年,隨著 科技 產業的潮起潮落,多方勢力輪番登台、各領風騷,但終究無法逾越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規律。
2010年,蘋果市值首次超過微軟,《紐約時報》曾發表評論稱:「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也是舊時代的結束。」
現在無疑又是一個新的轉折點,不是微軟造就了時代,而是時代選擇了微軟。
2018年後,微軟的市值曾先後三次向蘋果發起挑戰,前兩次皆曇花一現,微軟高估值造成的安全邊際低是重要的因素。
而過去兩年,微軟業績的高速釋放將二者的估值差不斷拉近,為這一次的反撲奠定了基礎。
微軟第一,這次應該穩了吧。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為什麼微軟公司不管用不用美元計價都會有匯率風險
1截至北京時間2015年5月4日晚十點美股開盤,微軟報4885美元,總市值3952億美元
2作為美股市場中的指標個股,微軟與谷歌之間的比較從未停歇。藉助Windows10及其轉型成果,老樹新顏的微軟股價在表現平淡的2015年第一財季之後卻強勢攀升,市值則超越谷歌。轉型路上的微軟貌似正加速前進,能否就此轉型成功,市場人士莫衷一是。
34月24日,微軟股價跳空高開,股價最終上漲1045%至4787美元,當日微軟總市值達到392725億美元。而谷歌A普通股報價57366美元,C類普通股報價56505美元,其總市值為357322億美元。也就是說,高開之後的微軟市值已經超越谷歌,領先谷歌逾350億美元。
4從戰略轉型角度來看,目前微軟正欲推出Windows10,而Windows10將頂替被市場拋棄的Windows8,肩負起橫跨PC端、移動端、XBOX和未來的物聯網等終端的作用。尤其是移動端,在如今iOS、Android一統天下的狀態下,Windows10若能夠成功逆襲,那麼微軟將在移動端掌握一定的話語權。與此同時,微軟業已完成對諾基亞部分手機業務及專利的收購,如果微軟能夠協調好軟體端與硬體端之間的關系,那麼上述兩者的同時崛起也不是沒有可能。
微軟以249萬億美元市值超越蘋果,公司是靠什麼營收的?
親你好,美東時間7月26日盤後,微軟公布了新一財年的第四財季(2022年4月1日至6月30日)財報,第四財季微軟營收為51865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2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凈利潤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2%。
盡管早在6月微軟就因美元匯率變動的不利影響主動下調了其第四財季的營收和盈利指引,但總體來看,微軟第四財季的每股收益和營收等各方面的表現均低於分析師此前的預期。
可以看到,微軟實際達到的業績與分析師此前的預期相比,差距並不是非常大。但是,當前處於美聯儲加息以及美國高通脹率的一個階段,在此背景下,微軟作為美國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科技企業,其業績表現即使達到了分析師的預期,也意味著科技股的潛力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為何匯率的影響會對微軟有如此大的沖擊?筆者指出,當美元指數上漲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匯率也隨之不斷走高,而微軟的海外業務佔比相當大,那麼在美元急速上漲的過程中,微軟就面臨著較大的匯兌損失。
另外,美國目前經濟形勢的預期不佳,導致微軟、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未來成長的基礎也不夠牢固,業績表現整體上較為緊綳,這也預示著未來美國經濟乃至於全球經濟可能都會由盛轉衰,進入到一個相對收縮下行的通道。
具體來看,微軟第四財季業績主要來自產品業務的營收,而作為曾經為微軟帶來最多現金收益的個人電腦業務部門,包括Windows授權業務(即電腦廠商向微軟支付授權費,安裝操作系統),在第四財季下跌了2%。對此,微軟表示,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生產活動暫停以及電腦市場惡化。
相關數據顯示,最近一個季度的電腦市場出現了大幅下滑,同比跌幅高達13%。這也是9年來最大幅度的下跌,背後的因素包括地緣政治局勢、通貨膨脹、以及持續的供應鏈緊張等。個人電腦市場的萎縮,也會沖擊到微軟的核心業務,即生產力部門。
雖然個人電腦市場疲軟,但是微軟面向企業的Surface平板和電腦硬體業務仍然表現良好。雖然第四財季中微軟並未發布重量級新平板,但是Surface硬體總體收入增長了一成。這說明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移動消費電子設備的增長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電腦業務,因此,未來微軟Windows部門的營收在整個微軟營收中的佔比也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2021年11月,微軟股價上調至350美元,而隨著美聯儲開始加息釋放預期管理,以及2022年推出連續三輪加息的舉措後,微軟股價出現了持續性下滑的趨勢。結合微軟第四財季以及2022財年全年(上一年度的7月1日起至下一年度的6月30日)的業績表現,疊加美國經濟表現判斷,微軟未來股價或許不容樂觀。
當然這一不容樂觀的形勢,一方面受到了美國經濟的大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微軟業務成長的空間以及成長的增速,接下來都有可能出現收縮或者放緩的跡象,而這對於此前曾長期保持上漲的微軟股價來說,會形成一定的抑製作用。當前來看,微軟股價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但盡管微軟業務的增速不如預期,也依然會對其股價形成一個強力的支撐,因此,微軟股價下跌的空間比較有限。
在蘋果公司業績低於預期後,微軟周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市值超過蘋果公司。收盤時蘋果市值約為 246 萬億美元,而微軟市值接近 249 萬億美元。由於供應鏈受限,蘋果第四財季營收不及華爾街預期。盡管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估計收入缺口為 60 億美元,但該公司預計 12 月季度的供應鏈問題會更糟。
盡管 iPhone 銷量同比增長 47%,但銷量仍低於分析師的預期,iPhone 13 的銷量僅在公司第四季度報告。下午,微軟在報告第一季度財報時也承認供應受限,然而,該公司發布的個人電腦預測很容易超出預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席財務官艾米·胡德 (Amy Hood) 將第二季度描述為需求強勁的季度,但將受到供應的限制。盡管如此,她說,市場仍在增長。
微軟第一財季收入同比增長 22%,超出預期,第一家達到 1 萬億美元和 2 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是蘋果公司。去年,它超越沙特阿美,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微軟上一次市值超過蘋果是在 2020 年,當時冠狀病毒大流行削弱了供應鏈。五年多來對 Windows 的重大更新使其市值在 6 月份首次突破 2 萬億美元。今年迄今為止,微軟的股價上漲了近 48%,而蘋果的股價上漲了近 13%。
微軟從 06 年到 21 年的年度或季度收入歷史和增長率是非常可觀的,收入可以定義為公司從客戶那裡獲得的以銷售商品或服務換取的金額,收入是損益表中的第一行項目,從中減去所有成本和費用以得出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