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貨幣超發現象
㈠ 央行發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8月9日,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系,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此外,央行還在《報告》專欄中回應貨幣與通脹之間的關系。央行指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提房地產調控問題。《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價格漲幅較高。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5%,漲幅比第一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8%,漲幅比上季度擴大4個百分點。
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這說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葯」。
對此,央行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松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一種是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主的量化寬松政策,真正的貨幣增長有限。央行稱,在現代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非央行,央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並不必然帶動貨幣增長。
另一種是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疫情暴發以來,面對疫情沖擊,為支持經濟恢復,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從背後的機理看,央行購買國債增加超額准備金,財政新增發債推動銀行超額准備金轉為財政存款,財政向家庭、企業支出使得財政存款轉為經濟主體存款,這些行為相互交織配套,貨幣因此增加。
央行表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關於下階段的貨幣政策趨勢,央行表示,統籌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前瞻性、有效性,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就具體措施而言: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是繼續落實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房地產調控問題再次被提及。《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50.8萬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較3月末低1.4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3月末低1.5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9.4萬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較3月末低2.4個百分點。
㈡ 全球股市再迎「黑色星期一」,後續走勢如何
我個人對後續的走勢並不樂觀。
對於目前的全球股市行情來說,因為現在美元大放水,這也進一步導致全球股市進一步暴漲。在這一波牛市行情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美股連續創下新高, A股市場也走出了一年半時間的牛市行情。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現在美國過度超發貨幣,一旦流動性收緊,我覺得全球股市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直接會導致熊市提前來臨。
一、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我們都知道美股市場已經走出了10年長牛的行情,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期間,全球各地的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貨幣超發情況也非常嚴重。也正是因為現在的貨幣超發過於無序,各類資產的價格在進一步上漲。在美國的債務期限即將到期之前,全球股市遭遇了黑色星期一,美股市場更是直接暴跌三個點。
㈢ 感覺最近經濟不景氣 為什麼
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讓人感到沉重,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和廉價產品出口帶動的粗放型經濟模式,缺乏經濟效益和效率,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難以實現可持續穩定增長。大而不強,胖而不壯,這樣的經濟模式顯然存在諸多問題。
貨幣超發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大挑戰,它導致了通貨膨脹,使經濟陷入困境。大量的重復性固定資產投資和低效企業的存在,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不穩定。股市已經成為部分社會團體的圈錢工具,加上國外金融資本的炒作,使得市場環境更加復雜。
心理層面的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廣大投資者和投機者對股市失去了信心,對管理層的信任也日益減少。房地產市場更是失控,資本空轉套利現象頻發。這一切都說明,一個無人呵護的市場難以實現健康發展。
面對這樣的經濟形勢,我們更應該關注長遠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轉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從政策層面、市場機制到投資者心態,都需要進行系統的調整和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投資者需要理性看待市場,避免盲目跟風。
經濟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雖然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存在諸多挑戰,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㈣ 比特幣暴漲的邏輯在哪裡
比特幣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法定貨幣零利息,資本無法保值,貨幣被政府操縱,從而導致機構把資產投入到去中心的加密貨幣中,當然也包括很多投機行為。
1. 稀缺的數量 。比特幣數量有限。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的人認可比特幣是一種資產,也就是占據了用戶心智,他實質上已經就是一種貨幣。物以稀為貴,比特幣有限,紙幣無限增多,所以存在上漲的必然動力。
2. 投機的存在 。比特幣也有其交易所。我們都知道,活躍的交易,一定離不開投機。就像我們的大A股,仔細想想有多少沖進去賺快錢的?有多少希望暴富的?有多少實際上淪為了韭菜的?這都是合法的交易平台,都充滿了投機!沒有投機的市場是缺乏生機的。
3. 猛烈的投機 。證券市場是有證監會作為專門的監管機構的,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法律、協會保駕護航。數字貨幣是什麼情況?跨國家交易!絕大多數政府拒絕承認數字貨幣的合法性!這就意味著,能賺到多少錢,就看你自己的本事。法外之地,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加上平台提供各種合約等杠桿工具,猛烈的投機行為,讓賺錢和虧錢都跟鬧著玩似的!
4. 現實的殘酷 。其實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極為艱難。數字貨幣提供了一個以小博大甚至輕松改變命運的機會,湧入了各色搏命下注的人。相信關注幣圈的人也知道有人一夜損失上億的。
5. 瘋狂的人,造就了瘋狂上漲的比特幣行情 。即便瘋狂上漲,還是有很多人虧得褲子都沒了。人還是要賺自己認知范圍以內的錢,認知之外的,可以買極少的玩一玩,比如買2元錢彩票。丟了無所謂,賺了也平常心看待,要知道自己的不懂。不懂的,不能沾身。
都是金融大鱷的肉
兜超發貨幣的底!
快速洗錢
各國政府按捺不住印鈔的沖動,導致法幣不斷貶值是比特幣上漲的主要原因。[酷拽]
其實大部分人總是為某個投資品的漲跌找理由,但實際上我認為這意義不大,因為所以理由都是事後去分析,推動其上漲下跌,短期其實就是資金,沒其他,長期,就是看對應的標的是否具備應用價值,應用場景是否逐漸豐富,用戶群是否增長。
其實大部分人總是為某個投資品的漲跌找理由,但實際上我認為這意義不大,因為所以理由都是事後去分析,推動其上漲下跌,短期其實就是資金,沒其他,長期,就是看對應的標的是否具備應用價值,應用場景是否逐漸豐富,用戶群是否增長。
拉墊背的人,你不進去,別人怎麼出得來呢?平台總得有人去玩。有人想下車,就得拉人去填空,不然平台就崩了
以前的話會給你叭叭一堆,現在真的累了。我猜是——錢沒地方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