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古代全世界貨幣怎麼統一的

古代全世界貨幣怎麼統一的

發布時間: 2025-07-29 09:04:23

① 古代金屬貨幣的重量能夠統一的原因是什麼

秦國鑄造錢幣是有技術上的原因的。當時鑄造貨幣使用的是土范,一枚錢只能鑄一次,重量自然不能夠絕對准確。盡管如此,但是秦代關於「半兩」規定,無疑為貨幣重量的統一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世沿用對重量的統一要求,使古代金屬貨幣重量終於走向統一。

② 在古代,為何黃金白銀能夠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貨幣

貨幣的出現起源於神農之世,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將貝殼看作是可交換商品的憑證。後來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慢慢地貨幣種類也多了起來,在秦始皇時期,貨幣實現了統一,以黃金和白銀為首的流通貨幣開始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作用。古代時由於貨幣一長時間不能夠統一,但是黃金和白銀卻被所有國家認為是貴重金屬,其稀有性和物質的穩定性兩個特點決定了它們能夠成為通用貨幣。

三、貨幣的發展

直到今天,黃金和白銀依舊作為國際市場上各國之間通用的貨幣。這與這兩樣貨幣的價值有關,由於他們倆的稀缺性讓人們更加覺得珍貴,以黃金或是白銀來衡量商品是否等值,作為商品交易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判斷標准。黃金和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發展也將不斷持續跟進,歷史終究是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


③ 秦始皇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是如何實行的

秦朝統一貨幣的措施1、統一貨幣的形式:戰國末期在原來刀、布、流通的區域內都出現了一種較為統一的圓錢,秦始皇在此基礎上,廢除了原來六國的刀、布、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通行全國。《史記*平淮書》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鐵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銀錫之屬為器飾,不為幣。中國古代貨幣橘野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圓族喊統一。2、建立了屬於國家專署機構:為了進一步掌握了鑄幣權,建立了國家鑄造貨幣的體系和專署國家機構。從而使經濟真正的把握在國家的手中。中國古代貨幣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穗咐了統一。從而使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也隨之提高。
戰國時期,各國度制不一樣,使用的長度尺碼有大有小;量制不同,量具大小不一,所用單位也有別,如齊國用的是「鍾」、「釜」、「區(ou)」、「豆」,而秦國用的是「斛」、「斗」、「升」、「合」;衡制也有異,衡具的稱重標准不一致。這樣必給稅收和民間商貿帶來不便。統一後,秦始皇發布詔令,命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標准,並改進或新制器具,由官府負責監制,全國頒布實施。

④ 秦始皇統一六國使用的貨幣

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秦半兩)。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4)古代全世界貨幣怎麼統一的擴展閱讀】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錢的流通范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戰國秦錢,多隨軍事而流布,與六國商用流通者絕少,故多發現於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韓魏之「易陽道」等。故錢重而流布范圍甚小。錢型多為大錢(錢徑在3厘米以上)。
秦始皇承襲先王舊業,仍用半兩錢。秦統一貨幣時,中央也曾鑄造過「重如其文」的半兩錢。這種錢的特徵是錢徑稍大(在3.3厘米以上),錢肉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隨著國勢由盛轉衰,出於市場商品流通的需要,錢幣亦隨之縮小而減重。至秦後期錢型變小,錢徑多在3厘米以下,重約3-4克。
漢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戰亂初定,社會經濟亟待恢復,故雖承秦制仍用半兩錢,但卻以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使民放鑄。引發物價暴漲,貨幣惡性貶值,至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復八銖錢,其後又屢屢改制,雖面文為「半兩」,而各大小輕重無常。
秦朝半兩與戰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錢型基本無變化,鑄造工藝有改進。私鑄錢往往摻雜其間,有時不易辨別。官錢往往經過加工,面文篆書多取方折,字體端整,筆畫粗細均勻。
陝西、內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兩錢,依其大小重量約可分為三種:第一種錢徑3厘米以上,與戰國半兩普通錢大小近似,鑄行於秦朝早期。第二種錢體縮小,錢徑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鑄行於秦朝晚期。
第三種為劣質小錢,有所謂「莢錢」者,指漢初榆莢狀小錢,有特定時間及含義,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⑤ 為什麼在古代各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採用金銀做為貨幣

總結特點:
1.易保存(不易腐爛)```
2.無法大量獲取```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⑥ 在古代,中外貨幣不同,那是怎樣進行貿易結算的呢

這個問題,宋人張方平已經給出了答案:「錢本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中國是當時全球范圍內數一數二的大國,我們的貨幣別的國家通常都會認,這就好比美元在如今國際貿易上的地位。

【絲綢之路上的貨幣】

進口可以使用中國貨幣,出口如何結算

中國古代,共開辟了三條貿易道路,分別是:

一、經中亞到地中海一帶的陸上絲綢之路;

二、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

三、從成都出發經過雲南緬甸到印度、中亞地區的西南絲綢之路。

三條路所經過的地區、要到達的國家都不同,沿途貿易勢必會面臨貿易時,貨幣不一致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說來也很簡單。

首先中國的貨幣是硬通貨,到哪兒其它國家都會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稍微麻煩點的便是別人要買我們東西時,貨幣不一致,怎麼辦呢?

答案:以物易物或者允許它國用自己的貨幣先換算清楚「匯率」再購買。

舉個例子,比如有個唐朝的瓷器商人,他運送了一批瓷器去緬甸銷售,順便買翡翠。

恰巧,在這種情況下,有個翡翠商人又想購買瓷器。

在這種情況下,瓷器商人可以用瓷器和緬甸商人交換瓷器。

亦或者,瓷器商人接受緬甸商人用本國貨幣購買自己的瓷器,最後,瓷器商人只要再離開之前,將緬甸貨幣在當地購買能夠在中國本土賣出好價錢的東西,這一趟就很有賺頭了。



在當時,雲南和緬甸人之間就流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因為緬甸那時候流行一種貝殼做的錢,這個在中國市場基本是沒地方用的。

於是,雙方在貿易時,便採取用商品換商品的形式。

樊綽《雲南志》卷八雲:「本土不用錢,凡交易繒、帛、氈、金、銀、瑟瑟、牛、羊之屬,以繒帛冪數計之,雲某物色值若干冪。」

總結

古代中國和外國交易時,雙方使用錢幣不一樣,會出現以下四種貿易方式:

一、中國商人購買外國商人商品,可以直接使用本國製造的銅錢、金銀貨幣;

二、雙方商量好後,可以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三、某國商人接受對方用自己國家貨幣交易,然後再將得到的貨幣在該國用掉,買能夠增值的特產帶回本國銷售;

四、當時絲綢之路沿途的貿易大國,會提供貨幣兌換服務,商人可以通過購買它國貨幣解決錢幣不通的難題。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⑦ 關於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統一文字資料

一、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偉大的政治家。他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二、統一度量

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准。統一後,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由於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損,產生偏差,為此秦明令規定,每年都要對度量衡進行檢驗,校正。

三、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全國統一。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體,廢除各國文字。李斯等人根據籀(zhou)文改定秦篆。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秦篆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書,作為推廣秦篆的課本。

這樣,既適應了學童學習的需要,也作為小篆字體的範本,向全國推廣。這是一次大刀闊斧的文字改革。李斯等人編寫時,先參照當時各地(秦地和原六國各地)流行的簡體字,把大篆簡化而為小篆(秦篆),將其作為文字的典範。

秦始皇身體力行推行小篆。他巡遊各地製作的刻石都盡力注意統一書體的標准化。李斯作為著名的篆書家,各地所刻之石,相傳都是他的手筆,留到今天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秦始皇宣布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秦始皇統—以前的文字字體稱大篆,統一後使用的文字與六國文字不同,稱為小篆,或稱秦篆。小篆是從大篆演化而來的,形體比大篆更加整齊和定形化。

(7)古代全世界貨幣怎麼統一的擴展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國家框架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們延用著。

他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組織30多萬人在中國北部修建了綿延5000公里的長城,並生前就開始修築龐大的墳墓。1974年發現的、守護秦始皇陵的秦兵馬俑震驚了世界。8000個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馬和戰車栩栩如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熱點內容
股市凈流出怎麼算的 發布:2025-07-29 09:19:04 瀏覽:739
股票投資對營業利潤 發布:2025-07-29 09:13:27 瀏覽:43
卓勝微股票市值是多少 發布:2025-07-29 09:11:53 瀏覽:88
基金虧30點要多少點回來 發布:2025-07-29 09:05:54 瀏覽:698
古代全世界貨幣怎麼統一的 發布:2025-07-29 09:04:23 瀏覽:75
支付寶投資基金的本金如何取出 發布:2025-07-29 08:59:56 瀏覽:198
股權登記日前十日漲幅有什麼意義 發布:2025-07-29 08:52:28 瀏覽:3
紙幣和貨幣怎麼分 發布:2025-07-29 08:52:27 瀏覽:907
退市重組的股票就不退市了嗎 發布:2025-07-29 08:40:13 瀏覽:105
招聯金融理財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9 08:03:48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