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為什麼貨幣只要一個人就能創造錢

為什麼貨幣只要一個人就能創造錢

發布時間: 2025-08-02 19:41:16

『壹』 貨幣的來源貨幣的產生

傳統教科書一般都會列出貨幣的特徵,然後說明金銀和法幣擁有這些特徵,所以金銀和法幣就成為了貨幣。但這種寫法很容易產生一個嚴重的誤導,那就是很多人會以為貨幣是可以隨意設計出來的。用另一種說法就是,貨幣是可以用計劃和法律創造出來。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貨幣並非由一個人,或一群聰明人創造出來,也不是某一個歷史上的國王用計劃創造出來的,而是大量行動人通過不斷交換而發現出來的。

簡單來說,貨幣必然有一個多階段的形成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現貨幣可以有更多不同用處,最後才產生書上所說的貨幣特徵。當然未來的貨幣產生過程可能產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徵,所以用書本上寫的貨幣特徵來判斷一種財貨是否是貨幣並不恰當,某一種財貨最終能否成為貨幣是由市場中的行動人決定。例如在監獄中,香煙成為貨幣並不是法律規定,而是監獄中的囚犯通過交換行動而決定。

(1)為什麼貨幣只要一個人就能創造錢擴展閱讀:

羅斯巴德遵循奧派的貨幣理論傳統,不從貨幣的特徵開始寫,而是從貨幣的產生過程開始寫。奧派的貨幣理論源於門格爾,傳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貨幣與信用原理》可以說是奧派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典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

羅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節首先表述直接交換的二個主要問題:第一個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問題;第二個是財貨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問題。需求巧合問題在上一講已經解釋過,這里就不再重復,財貨分割性問題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設擁有一副犁(小編註:犁,就是一種耕地用的農器具)的D想要換取雞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顯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幾塊,用這些換取雞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對他人的價值幾乎為零。在直接交換的體系下,一副犁在交換中幾乎沒有適銷性,即便有人生產,其數量也會很少。」

簡單來說某些財貨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後這些財貨就無法用來滿足目的或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犁就是一個例子,把犁分割成幾塊,犁作為生產工具的用處就完全消失,變成垃圾。

對於奧派經濟學來說,問題就等於機會。誰能解決問題就能得到更高的報酬,面對直接交換的問題,人類發現了間接交換的解決辦法。間接交換的方法在上一講已經介紹過,我也不重復。重點是間接交換多了一個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論上任何財貨都可以成為交換媒介,但不是每一種財貨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marketability)都一樣。請同學注意適銷性是指某個財貨在特定的市場中更容易被接受成為交換媒介,簡單來說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適銷性和市場中行動人的目的和生產並無直接關系,只有間接關系。例如張三從不吸煙,如果張三進了監獄,他依然會用香煙作為交換媒介。

從奧派理論中,間接交換剛剛出現時會有很多財貨會成為交換媒介,但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發現某些財貨的適銷性更高。例如鹽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比豬高,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放棄用豬來做交換媒介,而採用鹽來做交換媒介。當一個交換媒介在市場中被普遍接受就變成這個市場的貨幣。

『貳』 人為什麼要發明錢

錢即貨幣.分工一經完全確立,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便只能滿足自己慾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慾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
產物的剩餘部分來滿足。於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但在剛開始分工的時候,這種交換力的作用,往往極不靈敏。假設甲持有某種商品,
自己消費不了,而乙所持有的這種物品,卻不夠自己消費。這時,甲當然樂於出賣,甲、已當然樂於購買甲手中剩餘物品的一部分,但若乙手中,並未持有甲目下希求的物品,他們兩者間的交易,仍然不能實現。比如,屠戶把自己消費不了的肉,放在店內,釀酒家和烙面師,固然都願意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份,但這時,假設他們除了各自的製造品外,沒有別種可供交易的物品,而屠戶現時需要的麥酒和麵包,已經得到了供給,那末,他們彼此之間,沒有進行交易的可能。屠戶不能作釀酒家和烙面師的商人,而釀酒家和烙面師也不能作屠戶的顧客。這樣,他們就不能互相幫助。然而,自分工確立以來,各時代各社會中,有思慮的人,為了避免這種不便,除自己勞動生產物外,隨時身邊帶有一
定數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在他想來,拿去和任何人的生產物交換,都不會見拒絕。
為這目的而被人們先後想到並用過的物品可有種種。未開化社會,據說曾以牲畜作為商業上的通用媒介。牲畜無疑是極不便的媒介,但我們卻發現了,古代往往以牲畜頭數作為交換的評價標准,亦即用牲畜交換各種物品。荷馬曾說: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牛九頭,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牛一百頭。據說,阿比西尼亞以鹽為商業變換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種貝殼為媒介;弗吉尼亞用煙草;紐芬蘭用干魚丁;我國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國家則用獸皮或鞣皮。據我所聞,直到今日,蘇格蘭還有個鄉村,用鐵釘作媒介,購買麥酒和麵包。
然而,不論在任何國家,由於種種不可抗拒的理由,人們似乎都終於決定使用金屬而不使用其他貨物作為媒介。金屬不易磨損。那與任何其他貨物比較,都無愧色。而且,它不僅具有很大的耐久性,它還能任意分割,而全無損失,分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這性質卻為一切其他有耐久性商品所沒有。金屬的這一特性,使金屬成為商業流通上適宜的媒介。例如,假設除了牲畜,就沒有別種物品可以換鹽,想購買食鹽的人,一次所購價值,勢必相當於整頭牛或整頭羊,他所購買的價值,不能低於這個限度,因為他用以購買食鹽的物品,不能分割,分割了,就不能復原。如果他想購買更多的食鹽,亦只有依同一理由,以牛或羊二三頭,購入兩倍或三倍多的分量。反之,假如他用以交易的物
品,不是牲畜,而是金屬,他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他可只按照他目前的需要,分割相當分量的金屬,來購買價值相當的物品。
各國為此目的而使用的金屬,並不相同。古斯巴達人用鐵,古羅馬人用銅,而一切富裕商業國的國民卻使用金銀。最初用作交換媒介的金屬,似乎都是粗條,未加何種印記或鑄造。普林尼引古代歷史家蒂米阿斯的話說:直到瑟維阿斯·圖利阿斯時代為止,羅馬人還沒有鑄造的貨幣,他們購買需要的物品都使用沒有刻印的銅條、換言之,這些粗條,就是當時當作貨幣使用的東西。
在這樣粗陋狀況下,金屬的使用,有兩種極大的不便。第一是稱量的麻煩;第二是化驗的麻煩。貴金屬在分量上有少許差異,在價值上便會有很大差別。但要正確稱量這類金屬,至少需備有極精密的法碼和天平。金的稱量,尤其是一種精細的操作。誠然,賤金屬稱量稍差,在價值上不會發生大的影響,因此,沒有仔細稱量的必要。但若一個窮人,買賣值一個銅板的貨物,也需每次稱量這一個銅板的重量,就不免令人覺得麻煩極了。化驗金屬的工作,卻更為困難,更為煩瑣。要不是把金屬的一部分放在坩堝里,用適當的熔解葯熔解,檢驗的結果就很不可靠。在鑄幣制度尚未實施以前,除非通過這種又困難又煩瑣的檢驗,否則就很容易受到極大的欺騙。他們售賣貨物的所得,可能是
表面上很象一磅純銀或純銅,而其中卻混有許多最粗劣最低賤的金屬。所以,進步國家,為避免此種弊害、便利交易、促進各種工商業發達起見,都認為有必要,在通常用以購買貨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屬上,加蓋公印。於是就有了鑄幣制度和稱為造幣廠的官衙。

這種制度的性質,類似麻布呢絨檢查官制度。這些檢查官的任務是,通過加蓋公印,確定這市上各種商品的分量,劃一它們的品質。最初蓋在貨幣金屬上的公印,其目的似乎都在於確定,那必須確定而又最難確定的金屬的品質或純度。當時的刻印,與現今銀器皿和銀條上所刻的純度標記很相似。在金塊上刻印,但只附在金屬一面而不蓋住金屬全面的西班牙式標記,亦與此相似。它所確定的,只是金屬的純度,不是金屬的重量。傳載,亞伯拉罕秤銀四百舍克爾給伊弗倫,作為馬克派拉田地的代價。據說,舍克爾是當時商人流通的貨幣。可是,那時金屬貨幣的流通,和今日金塊銀條的授受一樣,都不論個數,只論重量。在古代,撒克遜人入主英格蘭,其歲人據說不是征取貨幣,而是征取實物,即各種食糧。以貨幣繳納的習慣,是征服王威廉第一創始的。不過,當時納入國庫的貨幣,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是按重量而不按個數計收的。
要稱量金屬而毫無差誤,是很麻煩和很困難的。這便引出了鑄幣制度。鑄幣的刻印,不僅蓋住金屬塊的兩面,有時還蓋住它的邊緣。這種刻印,不但要確定金屬的純度,還要確定它的重量。自是以後,鑄幣就象現在那樣,全以個數授受,沒有稱重量的麻煩了。那些鑄幣的名稱,看來原要表明內含的重量或數量。羅馬鑄造貨幣,始於瑟維阿斯·圖利阿斯時代,當時羅馬幣阿斯(AS)或龐多(Pondo)含有純銅一羅馬磅。阿斯或龐多,象我們的特魯瓦磅那樣,分為十二盎斯,每盎斯含有純銅一盎斯。在愛德華一世時代,一英磅含有純銀一陶爾磅。一隅爾磅似比一羅馬磅多些,而比一特魯瓦磅少些。特魯瓦磅,到亨利八做第十八年,才由英國造幣廠採用。特魯瓦是法國東北部香檳省的
一個城市,在那時候,歐洲各國人民時常出入它的市場,大家因此都熟悉並尊重這個有名市場所用的權衡。在查理曼大帝時代,法幣利佛(Livre)含純銀一特魯瓦磅。蘇格蘭幣一磅,自亞力山大一世至布魯斯時代止,都含有與英幣一鎊同重量同純度的銀一磅。英格蘭、法蘭西和蘇格蘭的貨幣一便土,最初都含有重一便士的銀,即一盎斯的二十分之一的銀,或一磅的二百四十分之一的銀。先令最初似亦系重量名稱。亨利三世當時的法律規定:小麥一誇特值二十先令時,值一個銅板的上等小麥麵包,須重十二先令四便士。不過,先令對便士或先令對磅的比例,似乎不象便士對磅的比例那麼穩定。法國古時的蘇(Sou)或先令,有時含五便土,有時含十二便土,有時含二十乃至四十便士。在古代撒克遜人間,一先令在某一個時期似只含五便土,其含量的變動,與其鄰國人即法蘭克人的先令大抵很類似。法國自查理曼大帝時代以來,英格蘭自征服王威廉第一時代以來,鎊、先令或便士的價值,雖有很大變動,但彼此間的比例,似和現今一樣,沒有多大變動。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最初所含金屬的真實分量,次第削減。在羅馬共和國後期,羅馬的阿斯,減到原價的二十四分之一,含量名為一磅,實只半盎斯。英格蘭的鎊和使士,現今價值大約相當於當初的
三分之一;蘇格蘭的鎊和便士,大約相當於當初的三十六分之一;法國的鎊和便士,大約相當於當初的五十六分之一。通過採用這些辦法,君王和國家就能以較小量的銀,表面上償還債務,並履行各種契約。實際上,政府的債權人因此被剝奪了一部分應得的權利。政府允許國內一切其他債務人,都有和君王相等的特權,他們同樣能以新的貶值幣,償還貨幣改鑄前借來的金額。所以,這種措施,常有利於債務人,而有損於債權人;有的時候,這種措施產生了比公共大災禍所能產生的大得多、普遍得多的個人財產上的革命。
但貨幣卻就在這情況下,成為一切文明國商業上的通用媒介。通過這媒介,一切貨物都能進行買賣,都能相互交換。
我現在要討論人們在以貨幣交換貨物或只貨物交換貨物時所遵循的法則。這些法則
決定所謂商品相對價值戌交換價值。
應當注意,價值一詞有二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於佔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後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與水交換。反之,金鋼鑽雖幾乎無使用價值可言,但須有大量其他貨物才能與之交換

『叄』 錢是誰發明的

錢即貨幣,貨幣是誰發明的?恐怕在歷史或政治經濟學中都難以找到具體發明人的記載或闡述,有人說是北宋名臣張詠發明的,這是與社會進程和歷實不相符的(如果說信用貨幣的產生還差不多),在北宋之前的若干年就存在了貨幣交換或交易了。准確的說錢(貨幣)不應該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至少沒有歷史記載),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
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
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貨幣自誕生以來,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等數次轉變。貨幣的「祖先」脫胎於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於其特殊的性能,適合用做交易媒介,於是就搖身一變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貴——貨幣。比如貝殼,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它曾經是叱吒風雲的「錢」。除了貝殼,還有龜殼、布帛、可可豆、鯨魚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時代充當過貨幣。後來,取代實物貨幣的是金屬,比如金、銀、銅、鐵等,它們都曾長時間扮演過貨幣的角色。在金屬貨幣之後誕生了紙幣,也就是所謂的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中國最古老的金屬貨幣是銅鑄幣。一是「布」,是鏟形農具的縮影。二是「刀」,是刀的縮影。三是銅貝,是在南方楚國流通,通常稱之為「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
信用貨幣以紙幣為主要表現形式。中國在10世紀末的北宋年間,已有大量用紙印製的貨幣——「交子」成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元代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紙鈔流通的制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時發行的「中統元寶鈔」。銀行券是隨著資本主義銀行的發展而首先在歐洲出現於流通中的一種用紙印刷的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銀行券,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保證隨時可按面額兌付金幣、銀幣。到了19世紀,在工業化國家中,紙幣的發行權逐漸集中於中央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銀行券廣泛流通的同時,事實上貴金屬鑄幣的流通數量日益減少,表現出紙制鈔票的流通終將取代鑄幣流通的趨勢。
最近幾十年,一些新的貨幣形式正在出現,比如現在流行的電子貨幣。電子貨幣無形無影,它依託金融電子化網路,以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手段,以電子數據形式儲存在計算機系統中,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的形式實現貨幣流通和支付的功能。銀行卡就是我們常見的電子貨幣載體之一,電子貨幣的產生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飛躍。現在,電子貨幣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現代生活中,它在完成交易支付時比紙幣更加便利和快捷。使用電子貨幣,可以存款取款;可以代替現金實現轉賬支付,直接用於消費結算;也可以向銀行辦理消費信貸。此外,與紙幣相比,電子貨幣更不易被偽造,使用起來更加安全、便利。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澳元是比較有風險的貨幣 發布:2025-08-02 21:44:07 瀏覽:94
基金要補倉在哪裡補最有效 發布:2025-08-02 21:35:27 瀏覽:254
最小回撤8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8-02 21:33:33 瀏覽:299
散戶為什麼停止炒股 發布:2025-08-02 21:25:37 瀏覽:494
30萬短期理財3個月多少錢 發布:2025-08-02 21:04:44 瀏覽:202
權益核算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8-02 20:42:42 瀏覽:216
sgd是什麼貨幣它上市了嗎 發布:2025-08-02 20:41:03 瀏覽:816
名人們在研究什麼貨幣 發布:2025-08-02 20:41:01 瀏覽:329
移動數字貨幣有什麼用 發布:2025-08-02 20:37:22 瀏覽:159
不炒股賺錢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02 20:28:09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