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貨幣政策應該如何協同
⑴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兩種主要手段。它們的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物價穩定和就業等目標。以下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搭配使用的四種模式:
1. 擴張性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雙松政策):這種模式適用於經濟增長滯緩、高失業率、資源未充分利用、市場疲軟且無通脹現象、國際收支盈餘等情況。通過減稅、增加政府支出等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買進政府債券等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刺激總需求,提高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失業問題。但需注意,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的風險,因此應謹慎掌握尺度。
2. 緊縮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幣政策(雙緊政策):這種模式適用於經濟過熱、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國際收支巨額赤字等情況。通過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等緊縮性財政政策,以及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壓縮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保持貨幣物價穩定,同時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經濟停滯,因此需謹慎運用。
3. 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幣政策:這種模式適用於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社會總需求不足、物價穩定無通貨膨脹跡象、失業率高、國際收支赤字等情況。通過減稅、增加政府支出等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減少貨幣供應量等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刺激總需求,克服經濟蕭條,同時減少國際收支赤字,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4. 緊縮性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這種模式適用於經濟過熱、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失業率低、國際收支順差等情況。通過增加稅收、控制政府支出等緊縮性財政政策,以及增加貨幣供應等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抑制通貨膨脹,減少國際收支盈餘,促進宏觀經濟內外均衡。
在實際操作中,政府應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目標,靈活選擇合適的政策組合,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同時,需要注意政策時滯的確定和政策持續時間的把握,避免政策效果的過度或不足。
⑵ 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一、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要實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協調配合,首先要理解這兩種政策的定義和目標。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調整支出和收入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而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
二、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
我國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稅收,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和貨幣供應量。在實踐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主要體現在財政投資項目中的銀行配套貸款以及國債發行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反向操作結合。
三、政策時效的協調配合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時效性不同,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方面明顯滯後,但在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具有長期成效。財政政策則可以迅速啟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但容易引起過度赤字、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選擇適當的政策搭配方式。
四、政策功能的協調配合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功能協調主要表現在:適當的或積極的貨幣政策應以不違背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為前提,減少擴張性財政政策帶來的貸款風險。財政政策的投資范圍不應與貨幣政策的投資范圍完全重合,基礎性和公益性投資項目應以財政投資為主,而競爭性投資項目應以貨幣政策支持。
五、調控主體、層次、方式的協調配合
貨幣政策權力高度集中,通常只包括宏觀層面和中觀層面。財政政策由於政府的多層次性及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多層次的調節體系,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選擇適當的政策搭配方式。
六、常見配合方式
1.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強烈抑制總需求,控制通貨膨脹,但可能導致經濟萎縮。
2.雙「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強烈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可能導致財政赤字、信用膨脹和通貨膨脹。
3.「松」「緊」搭配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這是調控中最常用的調節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緊」取決於客觀經濟狀況。
七、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歷程
1.1979-1988年:總體實行「雙松」配合,期間表現為多次模式轉換和由「雙松」到「雙緊」,又由「雙緊」到「雙松」的螺旋式循環。
2.1989-1997年:總體上是「雙緊」的配合,期間同樣表現為「雙緊」與「雙松」的螺旋式循環。
3.1998-1999年:實行「雙松」的配合,針對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等問題,實施以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為目的的「雙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