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怎麼進行貨幣流通
❶ 國際貿易中貨幣是如何兌換流通的
外匯的含義 外匯是「國際匯兌」(Foreign Exchange)的簡稱,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由於各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及其貨幣名稱、貨幣單位各不相同,一國的法償貨幣不能在他國流通使用,因此在國際經濟交往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國家間的債權和債務關系,必須進行國際匯兌,即把一種貨幣通過「匯」(國際結算)和「兌」(外匯交易),轉換成另一種貨幣,實現資金的國際轉移,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和債務。國際間的這種匯兌活動,是外匯的動態含義。在現代社會,由於各國銀行集中了本國對外國的債權要求和債務責任,銀行進行國際匯兌時,只需調整各自在對方銀行對應帳戶的存款余額就可進行債權和債務的相互抵銷。因此現代國際匯兌的產生是以發達的銀行制度為前提的。
國際貨幣信用活動中所廣泛使用的「外匯」一詞,是對外匯的靜態形式而言。外匯的一般涵義,是指以外國貨幣所表示的國際支付手段,即可以直接償付對外債務,實現購買力國際轉移的外幣資金。所謂支付手段,是指可以用作國際支付使用的外國現鈔、銀行存款以及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所作的解釋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這個解釋把外匯只作為一項儲備資產。
按照我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外匯包括①外國貨幣:包括鈔票、鑄幣等;②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③外匯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④其他外匯資金。
國際結算是指在國際間辦理貨幣的收付以清償位於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
國際債權債務關系的產生來源於國際間經濟、政治及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原因:國際貿易是主要原因,因而國際貿易結算是國際結算的主要組成部分;另外,由國際間非貿易往來、國際借貸或資本輸出入而發生的資金往來關系,也要通過國際間的貨幣收支調撥予以清償,便產生了國際結算。
國際支付按資金運送方式不同,大致分為現金結算和非現金結算:
國際貿易通常用美元計算,現金支付方式在現代國際交易結算中較少使用,原因是:①各國貨幣制度不同,一國法定貨幣現金輸往國外,既不流通,也不生息;②無論是貨幣現鈔還是黃金,將它們直接輸往國外,運輸途中風險大,手續繁雜,費用高(涉及包裝費、裝運費、保險費等附加成本);③國際間的債權債務通常交叉並存,其中大部分可以通過債權債務的轉讓和調整進行集中沖抵,無須每筆交易往返運送現金完成國際支付。因此,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如出國旅行或一國對外收支出現逆差必須以黃金輸出作最後清算時,才使用現金支付。
一般是通過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多邊清算完成
多邊債權債務通過商業銀行的借貸而進行沖抵,可用以下日本居民通過日本東京銀行對外發生的經濟交易為例來說明:
(1)日本商人甲從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石油支付1億美元;
(2)日本商人乙對英國出口汽車收入1億5千萬美元;
(3)日本商人丙從美國購買農產品支付3000萬美元;
(4)東京銀行貸給新加坡企業三年期貸款2000萬美元;
(5)日本商人丁匯給其瑞士子公司100萬美元。
以上交易涉及5個國家。若東京銀行在美國紐約花旗銀行開立一個美元帳戶,則所有客戶對這5個國家的美元債權債務可以集中在這一個美元帳戶上相互沖抵,參見表1-2。
表1-2 紐約花旗銀行的東京銀行帳戶變化
借方(百萬美元)
(1) 100
(3) 30
(4) 20
(5) 1
貸方(百萬美元)
(2) 150
從上表可以看出,日本對外經濟聯系而發生的對不同國家的美元債權債務可以通過美國商業銀行的帳戶變動而大部分得到抵銷,它所需要清算的僅是一個差額(本例中是1百萬美元)。實際上,這個差額也並不需要每月底或每年底進行清算,因為在商業銀行之間一般都相互提供透支額度,只要不超過這個額度就無需清償。
國際結算的支付工具主要使用的信用工具是票據,一般包括匯票、本票和支票。此外,還有旅行支票和信用卡。
詳可參考 張陶偉編著,《國際金融原理》第一版,1995.9,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❷ 貨幣流通手段
貨幣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作為互換媒介,從而達成商品價值的職能。以下是關於貨幣流通手段的詳細解釋:
一、流通手段的定義與特性
-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其核心功能是在商品交換中充當媒介,實現商品到貨幣,再到商品的轉換。
- 流通手段必須是現實的貨幣,即持有人必須實際持有並使用貨幣進行交換,而非僅停留在觀念層面。
- 流通手段具有多樣性,不必局限於金屬貨幣,貨幣代用品(如紙幣、電子貨幣等)同樣可以履行這一職能。
二、流通手段與其他貨幣職能的區別
- 與價值尺度職能不同,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交換過程中的媒介作用,而價值尺度則側重於貨幣作為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
-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作為一種財富進行保存,與流通手段中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角色截然不同。
- 支付手段涉及的是商品流通中的賒銷賒購,貨幣在此過程中起到的是延期支付的作用,與流通手段的即時交換特性相區分。
- 世界貨幣則是在國際商品流通中充當一般等價物,其范圍超越了單一國家或地區的流通手段。
三、流通手段的重要性
- 流通手段是貨幣在商品經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它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 作為交換媒介,流通手段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得商品交換更加便捷和高效。
綜上所述,貨幣流通手段是貨幣在商品流通中發揮的關鍵職能,它作為交換媒介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經濟的發展。
❸ 國家之間的錢幣是怎麼流通的如題 謝謝了
一般有外匯交換、進出口貿易的金錢往來、國與國間通過商品貿易或交換來進行錢幣流通,各國有各種手段通過調整轉化把不同國家的錢幣轉變成本國可以使用的貨幣或商品等等,懇請採納,謝謝您的提問
❹ 貨幣是怎麼在市場流通的呢
貨幣在市場中的流通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和機制實現:
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發行的核心:
- 中央銀行通過貸款或債券的形式將貨幣「種子」播撒出去。
- 貨幣發行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和擔保要求,確保幣值穩定和國際競爭力。
商業銀行的參與:
- 商業銀行存入國債或獲得授權的票據時,中央銀行會注冊並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 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活動進一步推動貨幣的流通,如個人或企業貸款購房、投資等。
資產負債表的平衡:
- 貨幣流通的核心在於保持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即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
- 通過債券購買與再融資,形成一個類似「生蛋」循環的系統,擴展貨幣供應。
去中心化的貨幣創造:
- 美聯儲並非唯一的貨幣發行者,而是信用的整合者。
- 個人和企業的貸款活動也參與了貨幣的創造過程,貸款產生的債務激發了消費和生產。
金融循環的形成:
- 貸款產生的債務最終會回歸銀行系統,形成一個金融循環。
- 這個循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如貸款能帶動遠超其本身的GDP增長。
綜上所述,貨幣在市場中的流通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過程,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個人和企業等多個參與者和環節。通過理解這個機制,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金融游戲的規則,洞察經濟脈搏的跳動。
❺ 國家與國家的錢幣都是怎麼流通的比如:美國賣中國東西,中國給美國人民幣,在美國 人民幣不就成廢紙...
中國給美國人民幣的話,美國是不會帶回去的,一般來說,美國會要求中方支付美元等「國際流通貨幣」,國際流通貨幣有十幾種,包括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人民幣目前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如果特殊情況支付了人民幣,美國會把它在中國消費掉,比如支付勞動力工資,購買商品等,國際流通只接受國際流通貨幣。
一種貨幣要能成為國際硬通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發行國之綜合國力要夠大、夠強;2.發行國的內部要高度整合凝聚;3.在國際間廣為接受及流通,能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及儲備貨幣。除此之外,在已被國際接受之後,更要嚴守貨幣紀律,不可濫印濫發。 以這些標准來集中衡量主要貨幣,則日元在第一個條件上「略輸文采」;歐元在第二個條件上「稍遜風騷」;至於美元,具備了所有三個條件,卻未能珍惜,近年來完全無視貨幣紀律,不惜飲鴆止渴,濫印美鈔,終致開始面臨來自全球的質疑、批評與挑戰。我曾指出,這正是「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