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計量和什麼經濟體制有關
A. 貨幣計量的觀念
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自200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套全球適用的高質量的會計准則戰略。作為戰略規劃組成部分的重要項目之一,從2002年5月到2004年3月IASB對現有的國際會計准則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項目統稱為國際會計准則(IAS)改進項目。該項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借鑒世界上最佳實務和減少原來各項國際會計准則中的可選擇方法,消除准則之間重復和相互矛盾之處,改進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編制財務報告的質量,增強一致性。在改進的13項國際會計准則中《IAS21———匯率變動影響》改進項目首次啟用了功能貨幣的新概念,並對此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本文擬對IAS21改進項目所體現的功能貨幣觀念作深入地探討,目的在於正確地認識我國的會計貨幣計量觀念,以期為我國建立科學、合理外幣報表折算方法提供有益的參考。
功能貨幣的概念
改進前的IAS21將「報告貨幣」定義為編制財務報表所採用的貨幣。這個概念本身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計量貨幣即主體計量財務報表項目所採用的貨幣。在這里IAS用「主體」代替「企業」這一術語將含義表達得更為中性但這一術語的變化並沒有改變原來的涵義主體傾向於以營利為導向的企業另一層含義是列報貨幣即主體列報財務報表所採用的貨幣。
功能貨幣觀認為,貨幣的計量功能和列報功能是可以分離的,即一項資產可以用同一種貨幣計量和列報,也可以用一種貨幣計量而以另一種貨幣列報。顯然,這個論斷是針對多元貨幣體制而言的,我們對此可引伸為會計系統中同一貨幣具有2種功能:計量功能和列報功能,即對會計事項的計量及其在財務報表中的列報,計量貨幣和列報貨幣並不一定是同一種貨幣。
IASB放棄了長期持有的單一貨幣觀,在這次改進項目中採用了「功能貨幣」這一稱謂取代原IAS解釋公告第19號中的「計量貨幣」術語,並對功能貨幣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所謂「功能貨幣」是指主體經營所處基本經濟環境的貨幣。其中,「基本經濟環境」是指主體產生現金和花費現金的地方。具體說,主體確定功能貨幣應考慮如下因素:(1)影響主體商品和勞務銷售價格的貨幣通常是主體商品和勞務銷售價格計價和結算的貨幣以及競爭方和當地政府部門法規主要確定主體商品和勞務銷售價格的國家貨幣;
(2)影響主體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的勞動力、原材料和其他成本的貨幣。除此之外,改進項目還給出了其他參考因素,如主體融資活動即發行債務性和權益性工具所獲得資金的貨幣等。
在確定「功能貨幣」取代「計量貨幣」後,「報告貨幣」就細分為「功能貨幣」和「列報貨幣」兩個概念。IASB認為以功能貨幣折算後的財務報表比以前用單一貨幣計量的報表能更好地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評價未來現金流量所必要的信息,因此要求主體以功能貨幣計量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與「功能貨幣」對應的「列報貨幣」是指「列報財務報表採用的貨幣」。盡管功能貨幣和列報貨幣都是以貨幣單位確認對象,但含義不同。功能貨幣是計量單位,具有標尺作用,會形成計量的後果即對凈損益產生影響;而列報貨幣僅是一種「貨幣單位」,是貨幣量的陳述結果。另外,功能貨幣的概念又修正了會計傳統上的外幣概念,「外幣」指功能貨幣以外的貨幣,而不是所在國貨幣之外的貨幣。
功能貨幣的核心觀點
對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重新評價
隨著跨國公司規模的日益擴大和業務的不斷復雜化,會計界長期以來一直企盼著能找到一種比較理想的外幣報表的折算方法,使其既不歪曲國外子公司原有的財務成果和財務關系,又能達到貨幣的轉換以滿足不同貨幣列報的報表之間合並的需要。功能貨幣正是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而產生的,功能貨幣建立的目標就是在不同的貨幣環境下,滿足以合並為目的的合並報表對母子公司財務成果和財務關系的揭示要求,其重點在於以合並為目的的外幣報表的折算。我們還是以改進前後的國際會計准則為例,看看在功能貨幣觀念下,外幣報表折算方法的改進情況。
改進前的國際會計准則將「國外經營」劃分為「構成報告企業經營整體組成部分的國外經營」和「國外實體」2種類別。前者所從事的業務就如同母公司經營業務在國外的延伸或直接組成部分,如這類子公司可能只限於銷售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