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購買力反映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8-25 14:43:16
A. 貨幣購買力簡介
「貨幣購買力」,英文名「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能買到的商品或支付勞務費用的能力。它的高低取決於貨幣價值和商品價值。當貨幣價值不變時,商品或勞務價值提高,貨幣購買力下降;反之,貨幣購買力上升。當商品或勞務的價值量不變,而單位貨幣價值下降時,貨幣購買力也下降。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貨幣購買力的高低取決於紙幣發行量與貨幣需求量間的差距大小。紙幣發行量超過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量,貨幣購買力就會降低。
單位貨幣購買商品或換取勞務的能力。其大小決定於貨幣價值與商品價值的對比關系;其變動與商品價格、服務費用水平的變動成反比,與貨幣價值的變動成正比。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商品價格、服務收費降低時,單位貨幣購買力就提高;反之,則下降。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本身沒有價值,是價值符號。在社會商品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紙幣發行過多,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就會下降,表現為物價上漲,這時單位紙幣的購買力也就下降。所以,決定紙幣購買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價值的變化;②紙幣發行的數量。
分析貨幣購買力的變化,通常是用貨幣購買力指數表示。貨幣購買力指數,是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的動態相對數。下列公式表示:
貨幣購買力指數 = (Σ(pq) + Σ(p'q') / (Σp + Σp'))-1
式中Σ代表總和;p代表商品的價格;q代表商品的數量;p'代表服務的價格;q'代表服務的數量;1和0分別代表計算期和基期。
從公式可以看出,貨幣購買力指數,實質上就是商品價格指數和服務性支出價格指數的倒數。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