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貨幣貶值如何應對戰爭賠款
⑴ 一戰後德國馬克通貨急劇貶值期間,1美元=136000馬剋期間〔甚至更多〕,德國國民的日常消費怎麼花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爭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財。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
從1913年到1***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 2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麵包或一 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 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28]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仇恨的種子。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當德國人的財富被搜颳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幣的救生圈。
⑵ 德國1923年為什麼會出現嚴重的通脹
德國1923年出現嚴重的通脹實屬人禍,這是沒有任何限制而增加貨幣實際數量的政治決策蓄意而為的結果。
1922年年底,德國被指控未能按時支付賠款。為索要賠款,1923年1月初,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侵佔了魯爾區——德國的工業重地。總理威廉·古諾(Wilhelm Kuno)領導下的德國政府呼籲魯爾區的工人們拒絕侵略者的所有要求,並承諾德國將會支付他們工資。
德意志銀行以債務貨幣化的方式大肆印鈔,以維持政府的流動性,彌補稅收的短缺並支付工資、社會轉移支付以及補貼。
從1923年5月起,紙馬克的數量開始失控。它從4月的8.61萬億猛增至5月的17.34萬億,8月更增至669.703萬億,1923年11月紙馬克的數量達到400X1018。批發價格飆升到天文數字的水平,從1919年底到1923年11月增長了1183%。
1918年一戰結束時,原本能買5000億個雞蛋的錢,五年後卻只能買一個雞蛋。1923年11月,一個月的時間,美元兌紙馬克的價格已增長了8912%。紙馬克實際上已如同廢紙。
(2)德國貨幣貶值如何應對戰爭賠款擴展閱讀
德國惡性通貨膨脹里吸取的教訓:
第一個教訓:哪怕是一個政治上獨立的中央銀行也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以防止紙幣的毀滅。早在1922年,德意志銀行已在政治上獨立;實際上德意志銀行代表盟軍,為盟軍提供服務,作為暫時延期支付賠款的交換。但德意志銀行委員會仍決定實行高通脹。既然德國不得不日益依賴德意志銀行的信貸以維持經濟狀況,德意志銀行委員會決定在這種「事關存亡的政治危機」(existential political crisis)時提供無限量的貨幣。
第二個教訓,法幣不能正常運轉。亞爾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在他的1953年傳記里提到:「只有當國家或中央銀行承諾,紙幣任何時候都能兌換成黃金時,才能夠使用紙幣。保證在任何時候紙幣都能兌換成黃金,這必須成為所有紙幣發行者的竭誠努力。」沙赫特的言論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認識: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是政治上的貨幣,因此它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破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