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1. 貨幣存在的意義
由於貨幣根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貨幣在充當各項職能時,都是一般等價物。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由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貯藏手段職能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支付手段職能作用:支付債務、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需要現實的貨幣,是隨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世界貨幣職能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詳情參考 http://ke..com/view/26698.htm
2. 貨幣流通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流通貨幣,主要指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
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離開起點,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的運動。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貨幣的獨立運動形式。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即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現形式。
貨幣流通規律就是在一定期間內,流通領域所需要的貨幣量得以決定的規律。其公式是: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貨幣流通速度)
因此,第一:金屬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流通規律,可以表述為: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即商品的價格總額越大,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多;反之,就少。另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越多。第一,指導我們研究國際貨幣流通的歷史進程和現狀。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國際貨幣流通形成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關系。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和兌換問題日益突出。現在,在外匯行市上,即用一國的貨幣單位表示另一國貨幣單位的價格上,常常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另一方面,圍繞貿易戰進行貨幣戰。爭奪出口市場的貿易戰,必然引起貨幣戰。貨幣戰的內容,常常集中在貨幣的升值或貶值上。在國際貨幣的流通中,一國貨幣的升值,雖然它的國際金融地位會增強,並有利於對外直接投資。但是,其出口的商品按外幣計算的價格要提高,從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反之,一國的貨幣貶值,雖然它的國際金融地位削弱,不利於對外直接投資。但是,能夠降低以外幣計算的出口商品的價格,從而有利於推銷商品和發展出口業。所以,貿易戰和貨幣戰對一國的對外貿易和貨幣地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各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為貨幣的升值或貶值,不息地反復較量。
第二,運用貨幣流通規律分析本國宏觀經濟形勢,研究微觀經濟運行的市場條件。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從而引起貨幣貶值,就會形成通貨膨脹。這在市場上就會出現物價持續全面的上漲。如果流通中的貨幣太少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就可能形成通貨緊縮。這在市場上就會出現物價持續全面下降。因此,流通中的貨幣量既不能超過其必要量,也不能少於其必要量。
第三,運用貨幣流通規律分析研究貨幣流通的動態。貨幣通過其投放渠道和回籠渠道,調節貨幣流通量,以適應商品流通的要求。
貨幣投放渠道:一是企業和事業單位以及國家機關、學校、團體等對職工支付的工資及其他勞務支出。二是商業部門收購農副產品的支出。三是收購手工業品、廢舊物品以及收兌金銀的支出。四是國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各單位用於旅差費以及文具、紙張等行政管理費用的支出。五是國家用於農業的貸款和支援貧困落後地區的撥款。六是城鄉人民從銀行提取的儲蓄存款。
貨幣回籠渠道:一是「商品回籠」。通過商業部門出售商品而收回貨款。二是「財政回籠」。通過稅務部門向各企業、事業單位和居民征稅而收回稅款。三是「服務回籠」。通過交通、郵電、文化娛樂等服務事業收費而收回貨幣。四是「信用回籠」。居民的儲蓄、認購國庫券和農業貸款的收回等。
3. 中國搞數字貨幣到底意義在哪裡
你好,數字人民幣取代紙質人民幣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就像時代從實體走上電商,人民幣也從線下來到線上,它的功能與紙鈔完全一樣的,就是紙鈔的數字版。
目前中國搞的數字貨幣屬於領先技術,短期內勢必會加速自身的數字貨幣建設,以尋求與DCEP的差距。不過,DCEP能夠最終實現助推人民幣國家化,仍然還是取決於國內經濟的平穩增長以及人民幣自身的國際流通能力,並不是單純取決於人民幣的數字化技術,任重道遠是必不可少的。
4. 人民幣在世界流通中的影響
<<上一頁返回目錄頁下一頁>> 人民幣成世界流通貨幣只是時間問題(4)
不過,人民幣還不是一個自由兌換的貨幣,資本項目沒有開放,人民幣不能自由買賣。目前我國人民幣僅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還沒有實現,這成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障礙。
人民幣真正實現國際化需要很多配套措施,而且需要承擔責任。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現在只是有一個好機會。歸納起來有三大優勢:第一是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人家持有人民幣從某種意義上等於拿著美元。易言之,等於是中國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發行以美元為儲備的人民幣。第二是與相當多的亞洲國家存在貿易逆差,跟日本不同,日本推出很多年日元國際化都失敗了,它和這些國家原來都是貿易順差,沒有辦法讓人家持有日元。中國現在和美歐是貿易順差,和亞洲很多國家則是區域性逆差,這是一個很好的條件。特別是現在金融危機,美元幣值不穩,無疑是很好的機會。第三是華人區,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強調,華人區兩岸四地要加強貨幣合作。香港現在已經感覺到,緊緊地綁在美元上有問題,特別是人民幣在香港已經可以流通了。
此外,我國必須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場,有能力為周邊國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必須推動人民幣計值的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為形成儲備貨幣職能奠定金融市場基礎,減輕對美元債券市場的過度依賴,給國外的人民幣持有者創造投資的渠道。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斷增強國力。一個強大的貨幣背後必須要有強大的和高效率的經濟做後盾,經濟的大起大落一定會使得幣值隨之大起大落,因此經濟的穩定增長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強國決定強幣,支撐該國貨幣地位的是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大國,2007年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的比重提升到7.7%,並保持排名世界第三。貿易發展既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現實力量。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不可避免形成負面影響,但就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出口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及中低價產品,收入彈性相對較小,各國在經濟不景氣和居民收入下降時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時,中國通過採取上調部分行業產品出口退稅率、改善對外貿易環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緩解了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中國進出口影響。因此,金融危機之下的中國對外貿易,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機倒逼中國貿易結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科技含量,也將增強貿易支付的選擇權和貨幣影響力,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
5. 貨幣的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勞動產品也就轉化成了專門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
商品的交換比例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決定的。隨著交換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式先後經歷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在貨幣形勢下,產生了貨幣。
貨幣與人性、人的自由相聯系,貨幣被深深地烙上了人類智力進 化的印記,正是人的智力水平使得一些本不具一致性或相似性的對象之間有了對等的關系, 貨幣體現了這種社會的抽象理智。
如馬克思所言,「貨幣是需要和對象之間、人的生活和生活 資料之間的皮條匠。」
(5)貨幣流通的現實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
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