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央行200萬億貨幣怎麼發行的

央行200萬億貨幣怎麼發行的

發布時間: 2025-10-08 00:37:15

1. 人民幣的錨定物是什麼為什麼

人民幣錨定物是中國的國民財富,

人民幣是信用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發行,不過這個信用可不是一個虛擬的名詞,是以實打實的財富抵押發行的,

人民幣的發行主要是通過銀行系統,包括央行和各級商業銀行,這個過程是通過負債完成的,政府,企業,居民,可以通過自己的資產到銀行抵押貸款,這里資產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固定資產,股份,知識產權,其他資產,居民的房產,其他資產,這些資產都是實際財富,通過銀行嚴格的審核計算出抵押價值,釋放出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體現為背後的實際財富,如果沒有資產是無法從銀行貸出款的,

這里特別解釋政府債券,就是國債,國債也是實際財富抵押的,就是政府的收稅權,還有其他資產,

過程舉例,某居民有房產兩套,該居民准備投資一家飯店,又資金不夠,於是拿其中一套到銀行抵押貸款,銀行審核放款兩百萬人民幣,這兩百萬人民幣就是新增貨幣發行,背後的抵押就是居民房產,房產就是錨定物,

朋友們好,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金融問題也非常重要。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民幣,內在的價值,以及對未來的預測變化。今天就和朋友們,拋磚引玉的分享。

首先,有必要了解什麼,貨幣,錨定物。

眾所周知,紙幣是靠信用發行。但是想用來交換與國之間貿易,必須讓對方明確,你的貨幣,能夠買到什麼,能買多少,它的價值如何衡量。否則,為紙幣就失去了流通和交換的基礎,因為不能衡量的紙幣,是無法使用的。

這個紙幣與之掛鉤,能夠為他提供衡量基礎的,物,就可以稱之為貨幣的錨定物。

世界上貨幣的錨定物,是非常多種多樣的。例如,有的國家以石油為錨定物,石油大漲,貨幣就增值具備了大量發行的基礎,反之亦然。而有些國家,國力雄厚,信譽做主,他就可以根據世界經濟的情況,憑信用發行。

小結: 紙幣的發行,必須有一個掛鉤的可衡量的基礎,而這個基礎物,就是錨定物。

其實,最精簡的分析 探索 ,人民幣可能錨定物:

第一階段,建國制改革開放前。可能是黃金。當時國民經濟的規模有限黃金作為錨定物,它的好處是,貨幣非常堅挺保值,信用高。用老百姓的話講掙的錢,天然保值,存銀行就是增值,因為錨定黃金沒有貶值之說。不足也有,無法大規模的增加紙幣規模。因為黃金,非常稀有加工開采難度大。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之初,至八九十年代。最時期人民幣的錨定物,很可能是美元。我們購買大量的美元存在美國購買美債,就相當於給人民幣開了一張信用證明。而美元的規模很大,他增發,我們也可以發,通過發行貨幣供給市場為經濟的快速增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人民幣的規模快速的擴大。錨定美元的好處是信用有保障,不足是需要跟隨美元,進行調整,而且規模有一定限制。

第三階段,也就現在,可能是錨訂的土地。因為錨定美元雖好,但是,經過預測2030年,中國的GDP,有可能達到美國水平,是日本的許多倍(預測,當然存在許多未知數),這種情況再錨定美元,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因此,有可能就錨定了土地。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土地是國家所有。特定情況下他可以大幅的漲價,這就為繼續大規模的印刷發行貨幣創造的基礎。假設,一畝地,對應發行1000元人民幣,當一畝地漲到1萬塊錢的時候,理論上貨幣發行量只可以增加10倍。錨定土地最終會如何,相信,在未來回頭看的時候,一定會很清楚。

小結: 貨幣的錨定物,是不固定的,是變化的,目前有可能是土地。

最後,來總結分析:

粗略分析,人民幣,有可能,錨定的是土地。

註:這個分析,可能,比較膚淺,也可能有所不足,甚至不排除可能有,謬誤,全做拋磚引玉,茶餘飯後之閑談。

如果有了交易而沒有貨幣,那麼交易就只能停留在以貨易貨的初級階段,交易成本高,所以,貨幣的發明出現讓一切交易變得方便,簡單,容易起來。

長久以來黃金是貨幣之錨 ,既然貨幣是一種信用,那麼它就需要一個穩定參照物作「信用擔保」,在人類 歷史 上的貨幣參照物是黃金,也是當時貨幣的錨定物。

為什麼 歷史 上長期以黃金為貨幣錨定物呢?這是因為黃金具有稀缺性,國家沒有辦法增發;黃金化學性質不活潑,很難和其他元素反應,能夠長期保存和保值;它方便加工使用和商品交換。二戰之後,美國成為當時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確認了各國以美元為錨定物的貨幣體系,美元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1978年之後,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過去30年裡,我國是這種貨幣體系最大的受益者,2001年,中國加入WTO,搭上全球經濟增長快車,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同半個世紀前的德國、日本一樣,逐步積累美元儲備,中國更將這些儲備以美國國債的方式存儲。人民幣發行以錨定美元為依據,美元信用擴張給了中國貨幣當局人民幣信用擴張條件和依據。從經濟規模上看,中國在未來15年超過美國是大概率事件,換錨具備一定條件。

人民幣換錨是必然的結果。 未來人民幣可能會強化土地錨。 我們認為,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經濟增長規模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在逐步弱化美元錨之後,土地錨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目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也是通過建立亞投行促使人民幣國際化。另外,近期人民幣加入SDR,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這些措施都是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削弱美元錨地位。

人民幣的錨定物現階段是房地產、中國商品,未來是國債。 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一國貨幣是國家信用背書的一般等價物。從 歷史 上看,各國貨幣都以黃金背書,發行貨幣,將黃金作為貨幣的錨定物。美元在走向世界時,也是用黃金作為貨幣發行的錨定物。隨著美元發行量的放大,美國黃金擁有量跟不上,於是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聰明的基辛格找到了石油作為美元的錨,使美元獲得了空前的擴張,美元成為各國貨幣的錨,成為各國央行的儲備貨幣。 人民幣的錨定物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步變化中,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錨定物。人民幣發行總量很大,單靠黃金顯然不夠。改革開放後,出口導向型,鼓勵創匯,外匯國家統一收購兌換人民幣,外匯儲備成為發行人民幣的錨定物,3萬億美元就是近20萬億人民幣。到現在,GDP總量100萬億,進出口貿易總量佔比逐漸降低,貨幣總量200萬億,僅僅靠外匯也不能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近3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近1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7000個基點,這背後,人民幣這么堅挺,是什麼錨定物,使人民幣的護城河這么深,保護得這么好。答案是肯定的,400萬億的房地產市值,成為最深的護城河。同時,中國製造,中國商品在國內,因價廉物美,通貨膨脹保持了合理區間。在國際,尤其是新冠肺炎背景下,人民幣大幅升值,中國商品仍然具有非常好的競爭力,出口2位數增長。因此中國製造、中國商品與房地產共同組成了人民幣的錨定物。 未來15年至203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第一大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大大提升,綜合國力增強,中國也將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逐步將國債作為人民幣的錨定物,各國央行將人民幣作為各國貨幣的錨定物,中國將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紅利!

現在的人民幣是以債為錨。債務就是人民幣的錨,而且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走一條持續通脹的盧,用更大的債務消滅債務。

人民幣的價值,不是美元外儲,不是黃金資源,而是中華民族創造能力和發展前景,是中國實實在在的工業產能。人民幣在中國是可以買到你所需要的所有資源,產品和服務的。所以,人民幣的錨定物就是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人民幣的錨定物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民幣的錨定物不論是土地及房地產,還是美元、黃金與其他,我建議人民幣錨定物最好還是本國或本地區GDP(實物資產)。

因為:一、我國是全球第一大工業與商品製造國,同時又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二、我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GDP在未來最遲十年內超過美國則是板上釘釘的事;三、人民幣若錨定本國本地區GDP,那麼,中國經濟與GDP增長就不會受國際資本與美元或匯率影響,更不會脫實向虛,同時將有利於中國經濟與GDP保持可持續增長;四、人民幣錨定GDP,或在本國本地區GDP基礎上增加適度的流動性,比如一倍左右的流動性及杠桿,那麼,國家就可以賦予全民「人均GDP自由消費權」,從而確保全民或參與 社會 分工生產勞動及服務者在本國本地區上年度人均GDP基礎上,皆能領取與其人均GDP等值的「人均GDP自由消費權保障工資」,進而實現全民或 社會 分工服務者在現有國情條件下的「全民同步共同富裕」;五、人民幣若真實地錨定國家GDP,那麼,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和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就會加速與更加鞏固。因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世界各國自然願意將人民幣視為最具價值和最值得信賴的國際貨幣,從而加速美元霸權的衰退與衰落!

總之,只有把人民幣錨定物設定為GDP,人們就不用擔心國家經濟會出現泡沫與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等,更不用擔心和顧慮國家經濟脫實向虛。當然,在經濟全球化與霸權之背景條件下,也無需再顧慮美元及國際匯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因為,人民幣只要錨定國家GDP,中國隨時都會加速和不受外部制約地轉型成為:內需消費型國家與 社會 。

所以,人民幣錨定物是什麼,是時候需要我們思想、觀念與理論及其在實踐中大膽地解放思想、創新、改變、改革和與時俱進了。至少,不應該固步自封!

人民幣的錨定物就是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勤勞拼搏的精神。

人民幣的錨定物是什麼?

就是美國的外債。

日本等國購美國的外債與中國的是不同的。

有人說:美國的外債那麼多,中國購美國的是最多的。萬一它賴皮不還,咋辦?

中國是希望他賴皮不還的。只要它不還,中國就笑哈哈了。

為什麼?想想,你知道的。

中國的製造業加工能力和高 科技 技術制高點,

我們先談談美國,為什麼能成為國際通行的貨幣。因為你手裡拿著美元,可以買到高 科技 武器,高價值的產品,以及技術。

因為美國是大部分國家的主要貿易國,所以美元在國際上需求很大,因為大部分國家都需要跟美國做生意,也可以理解為錨定物為核心貿易合作夥伴。

第三世界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有非常大的需求,所以很多國家為了獲得發展國家的技術,拚命用農產品,用資源換美元,再用美元換技術。

你的貨幣能成為國際貨幣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你已經佔領了世界技術的制高點。

其次就是,你的製造業加工水平非常高,能出口別人國家沒有的產品和技術。

美國自二戰以來,就是通過綁定黃金作為錨定物,然後向全世界發行美元,後來,黃金不夠了,又錨定石油,正常情況下,一種貨幣的錨定物變了,他的信用應該崩盤,事實上,美元並沒有崩盤,也沒有大幅度貶值。即使未來,石油國際貿易不用美元結算,美元也不會崩盤,只要美國依然是世界上軍事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是世界最強大。美元肯定不會崩盤。

一旦美國變為二流國家,屈居到中國之後,那美國就會變得很危險,他的美元也不會那麼堅挺,想靠發行美債去支撐經濟發展是不可能了。

想靠印鈔票換取東西也不可能了。

中國目前可以認定為僅次於美國的製造業大國,雖然高端技術和美國還有差距,但是中高端技術基本無敵了。可以可以通過人民幣買到基本上絕大部分的產品及服務。

我們中國走的也是美國當年登頂世界的路子,先把製造業發展成世界第一,再一步步佔領技術制高點。

在高 科技 某些領域,中國和美國還有五到十年的差距。有少數一些領域,已經超過美國。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全面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只要 科技 領域全面超越美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就是水到渠成了。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怎樣發人民幣到老百姓手中的

我國成立前後的貨幣統一

從中國歷史上看,每一個新興王朝在實現統一後的首要經濟措施就是貨幣統一。從現代政府來看,貨幣統一更是其獨立統一的前提和調控經濟的首要條件。新中國建立前後,黨和人民政府是在什麼條件下、怎樣實現貨幣統一的,本文試圖對此作些初步論述,以期拋磚引玉。

一、舊中國貨幣混亂狀況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阻礙,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十分坎坷,從衡量國家獨立統一程度的貨幣發行和流通來看,在1949年以前,中國尚出於分裂、落後、政治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的混亂狀態。

清末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政治的解體,我國的幣制即開始陷入混亂狀態。1935年國民黨政府幣制改革以前,市場上除了銀兩、銀元混用外』不少地方銀行(主要為省行)、外國銀行、私營行庄也都發行過在市場上流通的紙幣(尚不包括各革命根據地和偽滿蒙政權發行的貨幣)。僅就銀元來說,就有鷹洋(因上有鷹的圖案而得名,又稱「墨西哥洋」)、龍洋(因上面有龍的圖案而得名,清政府鑄造)、大頭銀洋(又稱「袁大頭」,上有袁世凱頭像,北洋政府鑄造)、船洋(因上面有帆船圖案而得名,南京國民黨政府鑄造),此外還有英國、法國、日本過去發行的銀元;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鑄造的成色低的各種銀元,其種類達幾十種之多。

1935年國民黨政府的幣制改革,試圖結束混亂,實現貨幣統一,使我國的貨幣走上現代制度。但是不久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不僅使國民黨的貨幣統一落空,而且法幣(紙幣)的發行,反而為國民黨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提供可能。從1936年6月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的貨幣發行額增加了1445億餘倍。劇烈的通貨膨脹必然導致物價飛漲。打個比方,1937年6月,全國法幣發行量為14.1億元,此時如果一個人有12億元法幣(按兌換比價摺合銀元 元),這筆錢幾乎等於國民黨政府的貨幣發行總量;但是到1942年,則變成中儲券(汪偽政權發行的紙幣,強迫人民按與法幣1:2的比價兌換)6億元,1945年10月又變成法幣300萬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在淪陷區按中儲券與法幣200:1的比價收兌中儲券)。而到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實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時(用金元券取代法幣,按1:300萬比價收兌),只變成1元金元券了,按當時物價可買5升米;從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價又上漲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購買力只相當於9個月前的0.000000155元,這時連一粒米也買不到了,一粒米的價格以變成130金元券了。如此劇烈的通貨膨脹,必然導致拋棄這種紙幣。抗戰勝利以後,在國民黨統治區,盡管國民黨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和禁止金銀、外幣流通,強迫人民將其兌換成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但是並不能阻止金銀、外幣的廣泛流通。在城市,金銀、外幣實際上已經取代了金元券成為市場流通中的等價物;在鄉村,由於銀元、銅幣等硬通貨不足,以物易物在市場流通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糧食、布匹在許多地方成為市場交換的等價物。

劇烈的通貨膨脹也為外國貨幣佔領我國市場打開了大門。除了美鈔、港幣廣為流通外,在市場上還流通著英鎊、法郎、叨幣(新加坡幣)、越幣、葡幣、印度盧比、緬幣等各式各樣的外幣,除蘇聯及東北亞國家外,幾乎周邊國家和華僑較多國家的貨幣在中國市場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場。據估計,在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在中國流通的美鈔約有3億美元,港幣約有5.8億港元。港幣發行量的半數流入了華南。

二、人民幣的誕生和關內解放區貨幣的逐步統一

1、人民幣產生的背景。

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全國性勝利已經為期不遠。隨著中國革命轉入戰略進攻,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和山東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籌劃組建「中央銀行,發行統一的貨幣」的工作遂提上議事日程。194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在批復華北財經辦事處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建立統一的銀行有點過早,進行准備工作是必要的,至於銀行名稱,可以用中國人民銀行。」1947年11月,華北財經辦事處確定有南漢宸負責組織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經過一年的調研、協商、准備,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告成立(由原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並而成),並從即日起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人民幣」。當時確定發行人民幣的任務是統一各解放區的貨幣,同時作為新中國的本位幣。人民幣的發行方針是「適當穩定」。即要根據各地區生產和商品流通情況以及市場貨幣松緊的程度,有計劃地慎重地將人民幣投入市場。

2、關內解放區貨幣的逐步統一。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和人民幣發行以後,立即開展了關內解放區的貨幣統一工作。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關於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和發行人民幣的布告即指出:「於本年十二月一日起,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下稱新幣),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貨幣,統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幣違本位貨幣。新幣發行後,冀幣(包括魯西幣)、邊幣(晉察冀)、北海幣、西農幣(下稱舊幣)逐漸收回。」為了在貨幣統一過程中不使人民群眾的利益遭受損失,人民政府採取了「固定比價,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負責到底」的方針,有計劃按步驟地將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逐步收回。統一的辦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固定比價,混合流通。1948年12月發行人民幣時,華北人民政府根據各解放區的物價水平,規定了人民幣與冀難幣、晉察冀邊幣、北海幣、陝甘寧商業流通券的合理比價,並停 止了上述各地區貨幣的發行,要求各地銀行按照規定比價逐步收回上述貨幣。天津解放前後,華北人民政府再次公布人民幣對各解放區貨幣的固定兌換比價(有的是重申,有的是新規定)。例如:對中州幣是1:3;對冀南幣、北海幣、華中幣是1:100;對長城銀行券是1 200;對晉察冀邊幣、熱河省銀行券是1:1000;對西農幣、陝甘寧商業流通券是1:2000;對冀熱遼邊幣是1:5000。這些比價,與當時市場流通中形成的自然比價基本上是一致的。

採取固定比價、混合流通的過渡辦法,可使各地區之間原來被割斷的經濟關系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既方便了群眾兌換和流通,也不致引起市場震動。但是,這種辦法又是靈活的。在平津戰役期間,為了適應站著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曾規定暫准東北銀行券、冀南幣作為人民幣的輔幣在平、津地區流通,其他解放區的貨幣則不準進城流通使用。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後,華北人民政府於1949年4月15日宣布:停止東北銀行券和冀南幣在平、津地區流通,並限期進行收兌。與此同時,華北人民政府與東北人民政府在山海關建立了聯合辦事處,掛牌兌換華北、東北兩地的貨幣,實行通匯,以便利兩個地區之間的往來。

(2)按規定比價全部收回各解放區行的貨幣。為了消除一些人擔心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過了兌換期限會停兌作廢的疑慮,,中國人民銀行總經理南漢宸於1949年1月10日發表談話保證:「人民政府不但對人民銀行新幣負責,而且對一切解放區銀行過去發行的地方貨幣負責。將來我們收回地方貨幣的時候,一定按照現在所規定的比價收兌,兌到最後一張為止。」 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對收兌各解放區貨幣的工作作了多次布置,並規定凡持有解放區貨幣者,在兌換期限以後仍可到人民銀行按規定原比價兌換。以後,人民政府不但對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所發行的貨幣負責收回,而且對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銀行發行的貨幣、期票、公債也按合理的比價收回。 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過銀行業務、財政徵收、貿易回籠等方式,陸續收回了關內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華北、西北、華東和中南大部分地區的貨幣已經統一為人民幣,為新中國的貨幣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收兌和肅清國民黨政權發行的貨幣

早在人民幣發行之前,各解放區即與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開展過有效的貨幣斗爭。在1947年夏秋轉入戰略反攻至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前這段時間,解放區的對敵貨幣斗爭主要表現為排擠蔣幣,即限期禁止蔣幣流通,同時組織力量將蔣幣推向國民黨統治區換回物資。

1949年1月平、津解放以後,對蔣幣則以兌換為主,排擠為輔。1949年1月1日天津解放後,市軍管會立於16日頒布通告,規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10天,在此期間按人民幣對金元券1:6的比價予以兌換。2月2日,北平軍管會也發布通告,規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20天,在此限期內,人民群眾有拒用金元券及議定比價的自由。政府的收兌比價為1:10,但是勞動人民可以按1:3的優待比價每人兌換金元券500元。為了做好收兌工作,北平市人民銀行在市內設立了247處兌換點,組織了5000多人做收兌工作,結果僅用18天即順利完成了收兌工作,共收兌金元券8億多元。在兌換期內,人民政府准備了大批糧食、食油、煤炭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天津、北平,使廣大人民可以用兌換到的人民幣購買生活必需品,不僅樹立了人民幣的信譽,也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在限期收兌金元券的同時,人民政府還採取了把金元券排擠出解放區的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規定,凡持有金元券10萬元以下者,可向人民銀行申請登記,開給金元券攜帶證,憑證可攜帶金元券到國統區;同時放寬對進入解放區物資的限制,以鼓勵人民群眾把金元券運到國統區換回物資。 隨著金元券的迅速貶值,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區也將兌換比價不斷調低,收兌期限也越來越短,一般不超過10天。4月23日南京解放後,兌換比價為1:2500,期限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時,鑒於國民黨政府已土崩瓦解,人民政府遂採取了無限制無差別的收兌方針,規定人民幣與金元券的比價為1:10000,並在市內設立了369個兌換點,僅用7天即完成收兌工作,共收兌金元券36萬億元,占國民黨政府金元券發行總量的53%。

1949年7月,潰逃中的國民黨政府又在廣州、重慶發行「銀元券」,企圖最後一次利用紙幣劫掠大陸人民的財富。對此,中共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宣告,今後在新解放區,銀元券一律作廢,不再收兌;並號召國統區人民團結一致,拒用銀元券,從而加速了銀元券的崩潰。但是,在華南和西南解放以後,為了減輕人民的損失,人民政府還是限期收兌了銀元券。如重慶解放以後,軍管會宣布按人民幣100元兌換銀元券1元的比價收兌,僅10天即收兌完畢。共收兌銀元券1017萬元,摺合人民幣101700萬元。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後,解放戰爭改變了過去先解放鄉村後佔領城市的辦法,而是隨著人民解放軍的迅速推進,首先佔領處於統治地位的城市。而此時的江南廣大農村,由於對國民黨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深惡痛絕,金元券、銀元券等紙幣基本被排斥,代之以銀元、銅元甚至以物易物。因此,江南解放以後,對農村來說,只是人民幣如何去佔領的問題。

四、禁止金銀計價流通和私相買賣

1、金銀計價流通情況及原因。

建國以前,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惡性通貨膨脹政策,其發行的法幣、金元券等紙幣在解放戰爭後期信譽一落千丈,金、銀等硬通貨重新回到流通領域,尤其是銀元,由於過去曾廣泛流通、民間貯藏較多,遂重新成為市場上計價流通的主要貨幣,其需要量也越來越大。由於銀元自1948年以後逐漸成為主要流通手段,其價格也不斷上漲,速度往往超過一般商品。以上海為例:1949年1—5月批發物價上漲78307倍,而銀元則上漲了112971倍,黃金60682倍,美鈔80553倍。就全國看,銀元的價格是其本身價值的2至3倍,這在舊中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抗戰前一兩黃金可換110枚銀元,而1949年5月只換30至40枚銀元了。
1949年各大城市解放後,由於解放戰爭正在進行,人民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人民幣也不得不實行逐漸膨脹的辦法,1949年4月底人民幣發行總量為607億元,7月底達到2800億元,11月達到20000億元,1950年2月底達到41000億元,3月份則達到49100億元,。雖然人民幣的流通范圍不斷擴大,但通貨膨脹仍然不可避免,從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3月統一財經後物價即下降),全國13個大城市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11倍;天津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麵粉、小米、小麥、20支紗、白細布五種商品價格綜合上漲103.7倍。由於人民幣幣值不穩,加上舊中國造成的人民不信任紙幣的心理,人們仍然願意使用和保存金銀等硬通貨。同時,國民黨政府的長期惡性通貨膨脹還造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投機勢力,即當時所謂的「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囤不如金」,據估計,1948年僅上海一地參與金融投機活動的人數就達50餘萬(主要為買賣金銀,即俗稱「黃牛」和銀元販子),北平市的街頭,也到處都是銀元販子。各大城市解放之初,眾所周知,這些金融投機勢力仍很活躍。因此,人民幣的主要對手不是國民黨發行的貨幣,而是金銀美鈔,尤其是銀元。

2、禁止金銀計價流通,嚴厲打擊銀元投機活動。

為了有效制止金融投機,使人民幣盡快驅逐金銀,佔領市場,同時又不至引起人民幣過量發行,人民政府採取了禁止金銀流通和低價兌換的凍結政策。

為了制止金融投機,穩定物價,各地人民政府在頒布禁止金銀計價流通私相買賣的法令後,即組織行政力量和人民群眾嚴厲查緝金銀投機活動。 1949年3月4日,北平市軍管會查輯銀元黑市,在3天內拘捕銀元販子380人。而人民幣與銀元的最大較量則發生在江南解放以後的華東地區。早在人民解放軍渡江以前,以南京、上海、杭州為重心的華東地區已經成為銀元的天下,金元券事實上成為銀元的輔幣。江南解放以後,金元券「不打自倒」,而盤踞市場已久的銀元則成為人民幣的主要敵人。

1949年6月初,江蘇、浙江城市以上海為為中心,金融投機分子掀起銀元漲風。上海的投機分子以證券大樓為大本營,利用電話網與全市各個據點進行聯絡,報喊行情,哄抬價格,從6月1日至10日的10天內將銀元價格抬高了兩倍,從而帶動了物價的上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打擊銀元使人民幣佔領市場陣地的指示」,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周密調查和部署,於6月10日頒布《華東區金銀管理暫行辦法》,同時立即行動,在投機分子集中活動的高峰時刻,一舉查封了證券大樓,緝獲現行投機分子1000餘人,拘捕其中情節嚴重的200餘人,對其他的投機據點也一並取締。在此前後,人民政府還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發動人民群眾聲討銀元投機,堅決拒用銀元,取締了街頭巷尾的銀元黑市交易。終於使人民幣完全佔領了市場。隨後,南京、武漢、杭州等其他大城市也開展了打擊銀元的斗爭,並取得勝利。同年12月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組織了2000餘人,對地下錢庄和炒賣金銀、外幣攤檔(當地稱其為「剃刀門楣」)集中的地段進行了大清查,查獲地下錢庄170家、「剃刀門楣」498個,對1016個投機分子分別給予懲處或教育釋放。

在解決取締銀元買賣和嚴禁金銀計價流通的同時,各地人民政府還採取了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金銀的辦法。由於社會上金銀較多,為了不致因兌換而大量增加市場上的人民幣,加劇通貨膨脹,人民政府實行了低價凍結政策(西南地區解放以後,由於該區銀子較多而人民政府掌握的物資不夠多,為避免沖擊市場,索性暫時不予收兌金銀),即人民銀行的兌換牌價較大幅度低於黑市價格,從而使富人不願將手中的金銀去兌換人民幣而願意保存起來。但是這種低價也不是低到不合理的程度,同時也考慮到兌換者的利益,隨著物價上漲,幾次調高兌換牌價。到1949年底,上海收兌銀元108萬多枚,北京收兌22萬多枚。1950年3月物價趨於穩定以後,國家適當提高了金銀兌換比價,加上人民幣幣值穩定,國家收兌的金銀數量大增。以廣東省為例,1950年一年共收兌黃金745.5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71.1%),銀元101.2萬枚(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73.7%),純銀5323.6萬兩(其中下半年收兌的佔98.2%)。

3、促使人民幣下鄉,佔領農村市場。

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劇烈通貨膨脹政策,紙幣迅速貶值,農村的抵制辦法就是拒用紙幣,在市場交換中使用銀元等硬通貨或者實行以物易物,糧食和布匹在許多地區成為交換的一般等價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以前,解放戰爭是先解放鄉村並包圍城市,然後再解放城市。因此,在金融和貿易方面,人民幣就先在鄉村生了根,城市一解放,人民幣佔領市場、恢復城鄉交流,都是比較容易的。渡江以後,情況則不同了,由於我們是先佔城市,後占鄉村,而城鄉均是銀元市場,鄉村非但不能幫助城市推行人民幣,而且本身人民幣的推行也十分困難。即使在北方的老解放區,由於人民幣也在貶值,鄉村中的實物交換所佔比重也較大。如果說在城市解放後,人民政府是用行政手段快速有效地禁止了金銀流通,使人民幣迅速佔領了市場;那麼對於幅員廣大的新區農村來說,以經濟手段為主使人民幣佔領並擴大市場則是最佳選擇,因為行政命令為主不僅實施成本過高,而且會導致實物交換比重的增加。經濟手段的有效實施是以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為前提條件的,因此,人民政府採取的促使人民幣下鄉措施和人民幣真正深入廣大農村、佔領農村市場,則是在1950年3月統一財經之後。政府促使人民幣下鄉的經濟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稅收,即政府在鄉村徵收的各種稅費,除公糧外,一律徵收人民幣,以促使人民幣的流通;二是通過農貸和押匯(埠際押匯和進出口押匯),使人民幣深入農村;三是通過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即鼓勵工業品下鄉和大量收購農副產品,使人民幣取代銀元和實物交換,佔領農村市場。經過1950至1951年的上述財政、金融、貿易三大經濟手段的促進,銀元基本退出市場,以物易物的比重也大為縮小,人民幣終於深入到農村。據個別調查,1950年3月統一財經以前,人民幣尚未佔領新解放區農村,老解放區農村的流通量也很有限;而到1952年底據人民銀行總行估算,農民持有的人民幣已達11萬億元,占當時人民幣流通總量的40.4%。4、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耐心等待、穩步前進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地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充分照顧到少數民族的利益和習慣。

1950年,西北、西南都曾決定在少數民族地區,應照顧少數民族群眾長期形成的心理和習慣,暫准行使銀元,待條件具備後再逐步用人民幣收兌。例如同年8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制定的「管理銀元辦法」(經中財委批准)即規定:

(1)甘肅大部、寧夏、青海部分地區仍應繼續堅決貫徹禁絕銀元流通的既定政策,僅甘肅拉卜楞區、寧夏阿拉善區、青海西南部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暫准銀元與人民幣同時流通,然後再逐漸以經濟為主輔助人民幣市場的擴大,俟條件成熟時(可能需要數年)再行禁止銀元。(2)在暫准銀元流通的地區,為了加強政府對銀元的統一掌握與管理,可考慮有人民銀行領導成立(吸收當地有威望人士參加)「貨幣交易所」按照當地銀元與人民幣的市價進行集中的自由交易,以解決持有人民幣或銀元者相互需要之困難。如該地區銀元缺乏,只准人民銀行有計劃以匯兌方式向該區調劑,其他公私單位都不準自由攜往。(3)暫准銀元自由流通地區的國營貿易公司及其他國營企業(郵政、交通等)和稅務機關一律禁止收受銀元,以支持人民幣流通范圍的穩步擴大;但是國營貿易公司收購土產時,視具體情況,可用銀元。(4)為了推行人民幣下鄉、組織經濟力量、削弱銀元流通的市場基礎,國營貿易公司和人民銀行必須盡力擴大業務。(5)在銀元暫准流通區與禁止區的交界地帶,應加強銀元的緝私工作。

1953年初,西南暫准銀元流通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包括西藏)銀元價格下跌、幣直不穩,人民幣流通范圍開始擴大,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政府可以選擇的辦法有以下兩種:一是沿用所採取的辦法,繼續壓迫銀元價格下降,然後一次收兌或只收進不放出,肅清銀也流通;二是在目前基礎上,通過穩定人民幣與銀元的比價來穩定貨幣市場,以開展物資交流,從而使少數民族逐漸轉變喜愛硬幣心理,建立人民幣威信,在將來條件完全成熟、少數民族完全同意的情況下,才水到渠成地統一貨幣。1953年2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建議中央採取後一種辦法,3月7日中央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報告,提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貿易政策應採取穩步前進而對少數民族(包括本地商人及上層分子)有利的方針。切忌躁進,尤不可將內地辦法搬進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並要求其他混合使用銀元和人民幣的少數民族地區,亦照此報告合理調整人民幣與銀元的比價。

五、嚴禁外幣在市場上流通,加強外匯管理

如前所述,舊中國貨幣混亂、外國貨幣廣泛流通,特別是解放戰爭後期,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貨幣信用崩潰,美鈔、港幣等外幣更是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計價手段之一。美鈔主要流通於北平、天津、上海、武漢等大中城市,尤以上海為最多;港幣則主要流通於華南地區,廣東、福建等地,幾乎是港幣的天下。 針對上述情況,各地解放後,人民政府立即加強了外匯管理,制定了外匯管理辦法,禁止一切外國貨幣在中國市場上流通。同時還規定: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僑民,凡持有外國貨幣者,必須在限期內,按規定牌價到中國人民銀行或其指定機構兌成人民幣,或者作為外幣存款換取外匯存單;因公務或旅行進入中國國境者所持有的外幣和票據,必須在中國人民銀行設在邊境的兌換機構兌成人民幣或作為外幣存款;一切外匯業務,包括國際貿易結算、國際匯兌、外匯買賣,都必須由中國銀行辦理或在其監督下由指定的銀行經營。 收兌外幣的工作,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初平、津解放到建國前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收兌華北、華東、中南等大中城市中的外幣,以美鈔為主;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到1950年底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收兌廣泛流通於華南城鄉和西南邊疆地區的外幣。

在第一階段,人民政府一方面嚴厲取締外幣黑市買賣,另一方面則採取折實存款的辦法,吸收外幣存款,由於行政手段和經濟杠桿雙管齊下,效果較好。到1949年底,天津兌入103萬美元、97萬港元、其他外幣摺合120萬美元;上海則兌入758萬美元、149萬港元,吸收各種外匯、外幣存款共計1242萬美元、572港元、65萬英鎊。

在第二階段,以驅逐和收兌港幣為主的禁止外幣流通工作更為艱巨。在1949年10月廣州解放至1950年2月,為了把港幣迅速逐出市場,人民政府對港幣採取了堅決肅清、排擠為主、兌換為輔的方針(因港幣數量巨大,如大量收兌將會引起物價暴漲),將港幣打入黑市,以促使其迴流香港和海外。 1949年11月18日,廣州市軍管會宣布:人民幣為合法貨幣,凡完糧納稅以及一切公私款項收付、物價計算、賬務票據契約,均須以人民幣為計算及清償本位,嚴禁外幣流通使用,但是由於港幣流通普遍、深入農村,兌換尚需時日,暫准按人民銀行的牌價使用。同時,人民政府還開展了拒用外幣的宣傳教育運動。為了打擊港幣黑市,穩定金融局面,人民政府於12月4日對地下錢庄、剃刀門楣進行了大掃盪,查獲地下錢庄170家、剃刀門楣498檔沉重打擊了港幣黑市,把港幣與人民幣的黑市比價由12月4日的1:3333元壓低到12月10日的1:1540元(同期人民銀行牌價為1:1500元)。斗爭的結果,確定了人民幣為市場流通中的唯一合法貨幣;鏟除了港幣黑市的據點——地下錢庄、剃刀門楣;並對人民群眾進行了拒用外幣的宣傳教育。 1950年2月以後,由於人民幣流通范圍擴大,同時交通的恢復也使政府掌握了較多的物資,基本具備了禁止港幣流通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1950年2月3日,廣州市軍管會宣布:禁止港幣流通使用。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將兌換牌價提高,以利收兌;並頒布優待外幣存款辦法,准許外幣存款移作自備外匯或按優待僑匯的牌價支取人民幣。隨後,廣東也先後宣布禁止港幣流通。1950年3月統一財經以後,由於實行「三平」政策,物價幣值都趨於穩定,港幣黑市比價已為人民銀行的牌價所控制,人民幣已經完全佔領了城市市場。這個時期貨幣統一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大量收兌港幣、組織人民幣下鄉。以廣州市為例,3月中旬以後每日的港幣收兌量比3月中旬以前每日最高量增加了100倍。僅1950年一年,廣東省就收兌港幣9211.3萬元、美鈔71.65萬元。據估計,到1950年9月底,停留在華南民間的港幣已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人民幣已經完全佔領了城鄉流通市場。

熱點內容
錢給別人炒股怎麼收費的 發布:2025-10-08 02:42:04 瀏覽:687
黃金板塊炒股漲和跌怎麼判斷 發布:2025-10-08 02:17:50 瀏覽:541
理財轉入基金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08 01:46:50 瀏覽:364
學會炒股怎麼學 發布:2025-10-08 01:35:41 瀏覽:531
委託代理炒股合同詐騙怎麼定性 發布:2025-10-08 01:21:29 瀏覽:652
東方財富股票交易怎麼收費 發布:2025-10-08 01:17:18 瀏覽:984
中遠投資股票代碼 發布:2025-10-08 00:54:54 瀏覽:867
為什麼蘋果市值2萬億 發布:2025-10-08 00:44:49 瀏覽:232
股權激勵如何搞 發布:2025-10-08 00:38:09 瀏覽:180
央行200萬億貨幣怎麼發行的 發布:2025-10-08 00:37:15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