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如何調節貨幣供求
⑴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調控
樓主你好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政策調整貨幣的供給以及銀行的監管來干預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達到對經濟的調控。最常見的幾種方法:一、調整利率。二、公開市場業務。三、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四、再貼現政策
下面分別介紹這四點:一、調整利率這點好理解,因為利率越低,貸款所需支付的利息越低,從而可以正面刺激貨幣的流通;反之,利率高,貸款成本也就高,人們更傾向於把錢存入銀行,所以流通貨幣減少。二、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的活動。當金融市場上資金缺乏時,中央銀行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進有價證券(如國庫券),這相當於向社會投放了一筆基礎貨幣。相反,如果當金融市場上資金過多時,中央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賣出有價證券,從而引起信用規模的收縮與貨幣供應量的減少。三、存款准備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必須按照一定比率,將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存款准備金率由中央銀行確定。當經濟擴張、發生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縮小貨幣乘數,迫使商業銀行緊縮信貸規模,從而減少市場貨幣供應量;當市場貨幣量不足或經濟處於衰退時,中央銀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擴大貨幣乘數,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促使商業銀行擴大信貸規模,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最後我們總結貨幣政策的目的可歸結為四點: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國際收支。四、貼現是指持票人在票據到期前,為獲取現款而以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為代價所做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相對於貼現而言的,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支付一定的利息為代價,將貼現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所做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手段。
下面我們來看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比較明了,就是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這個不難理解。(以上內容全部原創,我結合所學與參照課本輸入了一個小時,有什麼不懂的繼續追問哈,給個採納吧。。。)
⑵ 名詞解釋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名詞解釋:是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通過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求,從而調控宏觀經濟的政策。
廣義的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銀行以及宏觀經濟部門所有與貨幣相關的各種規定及採取的一系列影響貨幣數量和貨幣收支的各項措施的總和。
狹義的貨幣政策則限定在中央銀行行為方面,即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轎鄭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2)中央銀行如何調節貨幣供求擴展閱讀:
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運用的調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貼現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直接信用控制等。
其他相關名詞解釋:離岸金融:又稱「境外金融」,是指在高兄帆埋度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金融管理體制和優惠的稅收制度下,以自由兌換的貨幣為工具,由非居民參與進行的融資羨螞業務。離岸金融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金融現象,起源於歐洲美元的存貸業務。
⑶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詳細的
你好!利率政策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採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採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將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採用的利率;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准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准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4、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桿。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目前,中央銀行,即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八次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這是作為中央銀行的對於金融市場的貨幣流通實行的調控手段之一,對於金融市場的調控,中央銀行有至少以下三手段:
第一,調整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比率。
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則地方銀行應交存於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多了,從而減少了地方銀行可使用的貸款資金,這樣將使銀行的貸款金額減少,從而達到緊縮信用的效果。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了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地方銀行就增加了貸款的資金,擴大貸款,從而達到了擴張信用的效果。往往在市場有通貨膨脹的態勢的情況下,就通常使用降低存款准備金的比率,才而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勢頭。目前,中國就如此。
第二,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亦叫再貼現率。商業銀行通常在需要資金的時候,持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重貼現,以便獲得資金,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者降低重貼現率了影響或者說調控商業銀行的信用。
第三,公開市場買賣證券業務。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式,影響和調控金融市場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