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所能創造的貨幣總量怎麼計算
Ⅰ 當法定準備率為20%時,商業銀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為1000時,銀行體系所能創造的貨幣總量
一,剛開始存款是1000,可以流入其他銀行的存款是1000*(1-20%)再次流入其他銀行是1000*(1-20%)*(1-20%)以此類推最終求和得到貨幣總量=1000/(1-20%)=5000其中隱含有一些假設條件,就是銀行不存在超額准備金,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存在
二:法定準備率是指西方國家中央銀行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三大傳統政策工具之一。按法令規定,商業銀行應將其所吸收的各類存款的一定比率,作為存款准備金交存中央銀行。
三:這種制度稱為法定存款准備金制度,其中法令規定的比率稱法定存款准備率。商業銀行不得動用該項存款准備金,必須上交中央銀行。該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建立集中的准備金制度,以增強商業銀行的清償能力。
四:作用
在實行中央銀行制國家,法定準備率往往被視作中央銀行重要的貨幣政策手段之一。中央銀行調整法定準備率對金融機構以及社會信用總量的影響較大。
五:從直觀上看,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準備率越高,商業銀行等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就越多,其可運用的資金就越少,從而導致社會信貸總量減少;反之,如果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準備率低,商業銀行等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就少,其可運用的資金來源就多,從而導致社會信貸量增大。
六:進一步分析,法定準備率與派生存款的關系為: 式中D為派生存款;E為原始存款;r為法定準備率;1/r為存款貨幣的擴張乘數,它與法定準備率呈反比變化。法定準備率越低,存款貨幣擴張乘數越大;反之,則越小。
七:做法
當代各國都由中央銀行頒布法定準備率,其標准不一。有的國家只頒布一個准備率,即所有金融機構無論其吸收存款數額大小,都按統一的標准繳納存款准備金;有的國家則對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實施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如商業銀行與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分別實行不同的法定準備率;
Ⅱ 中央銀行發行貨幣量計算方法
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高能貨幣,亦稱「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貨幣基礎」、「強力貨幣」、「強勢貨幣」、「始初貨幣」,它是經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而能擴張或緊縮貨幣供應量的貨幣。西方國家的基礎貨幣包括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准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基礎貨幣有四個屬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銀行能調控的貨幣;②負債性,是中央銀行的負債;③ 擴張性,能被中央銀行吸收作為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具有多倍創造的功能;④初始來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來源於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的數量就能數倍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因此,基礎貨幣構成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基礎。在現代銀行體系中,中央銀行對宏觀金融活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實現的。其具體操作過程:當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時,各商業銀行就要調整資產負債表,相應增加或減少其在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通過乘數效應,可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緊縮或擴張的作用。社會公眾持有現金的變動也會引起派生存款的變化,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擴大或縮小:當公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時,銀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應繳准備金後)進行放貸,從而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擴張過程;當公眾從銀行提取現金時,又會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縮過程。編輯本段基本特徵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編輯本段運算公式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編輯本段計量過程如前所述,基礎貨幣是由社會大眾所持有的琢金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如果把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也視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存款,則准備金就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現金就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大眾的負債。因此,通過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可以導出基礎貨幣方程式。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由上表可導出基礎貨幣一般方程式可得: A1 + A2 + A3 + A4 - L1 - L2 - L3 - L4 = B 或者是:(中央銀行資產)-(中央銀行非貨幣性負債)=(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政府債權資產凈額+對外金融資產凈額+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其他資產凈額 B = (A1 - L1) + (A3 - L1) + A2 + (A4 - L3 - L4) 根據復式記帳原理,任何時候資產負債雙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的資產總額增加,基礎貨幣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礎貨幣量減少,反映出中央銀行資產總額減少。如果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有的項目增加,有的項目減少,則基礎貨幣是否增加或減少,要視各項資產負債變動相互抵銷的凈結果而定。 計算基礎貨幣量的多少,通常所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根據基礎貨幣的定義進行計算,即將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體系的准備金二者加總求出;二是根據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用基礎貨幣方程式進行計算。編輯本段影響因素基礎貨幣由現金和存款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其增減變化,通常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
Ⅲ 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是怎樣的
銀行在收到人們的存款後,按照法定存款金率上交法定存款准備金,其餘的可以全部以貸款的形式發放,投資者將貸款如果存入另一家銀行,另一家銀行同樣會交出一部分法定準備金,貸出其餘部分,這樣一來,流通的貨幣量就是實際貨幣量的數倍。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即為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轉賬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
影響因素:
1、居民持幣行為影響。
2、居民儲蓄行為影響准備—存款比率。
3、企業的持幣行為影響通貨-存款比。
4、企業的貸款需求影響存款貨幣的擴張。
5、企業的經營與效益影響貨幣流通速度,從需求方面相對影響貨幣乘數。
6、存款貨幣銀行變動超額准備金的行為影響准備—存款比率。
(3)銀行所能創造的貨幣總量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貨幣是商品,但卻不是普通的、一般的商品。它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與其他一切商品相區別的特殊商品。貨幣商品的特殊性,在於它具有一般等價物的特性,發揮著一般等價物的作用,這是貨幣最重要的本質特徵。
貨幣商品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它是表現和衡最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或工具。
2、它具有可與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成為一般的交換手段。
貨幣商品不同於一般商品還在於其使用價值的兩個性特點:一方面,貨幣商品與其他商品一樣。按其自然屬性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比如黃金可作為飾物的材料等。另一方面,更敢要的是貨幣商品還具有其他商品所沒有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Ⅳ 關於貨幣供給量和銀行存款的計算
貨幣供給量=存款÷存款創造乘數
存款創造乘數:kd=1/rd
它衡量了商業銀行體系內增加貨幣供給的數量。為了控制這個體系創造的貨幣量,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設置嚴格的准備金比例,中央銀行只允許商業銀行的初級存款的一部分用於放貸,這也稱作現金准備比例。
Ⅳ 當法定準備率為百分之二十,商業銀行最初吸收存款10000元時,銀行體系所能創造的貨幣總量有多少
福建省房交會上的浮雕式軍服
Ⅵ 經濟學的問題,計算題,有關貨幣供應量
總結一句話,現金漏損,原本是屬於銀行體系內的存款。也是基礎貨幣的組成部分。
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a.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現金漏損)
現金漏損,是從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中,漏損的,
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或現金比率,指客戶從銀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現金,從而使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出現現金漏損會減小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a.基礎貨幣=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
一一對應
b.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增加量=整個銀行體系外存款增加量
換成數字
a.27萬億基礎貨幣=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 -->9.5%+0.5%+5%
一一對應,
b.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增加量 -->100%
從理論上講,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積。
基礎貨幣又稱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知識點: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現金漏損
1.現金漏損,是從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中,漏損的,
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或現金比率,指客戶從銀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現金,從而使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出現現金漏損會減小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漏損的途徑
第一,信貸資金的迴流
我國的銀行系統實行一級法人,按行政區劃設立分支銀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銀行信貸資金在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則驅使下,銀行系統內部資金通過與分支行內部的資金上存下撥方式,將中西部地區所吸納到的存款資金的一部分,轉移貸款到效益較好、資金流通運作和周轉速度快的部分東部地區。雖然這種運作方式會受到資金調出地區地方政府的干預,但隨著80年代以來金融體制,特別是信貸體制改革措施的不斷推行,銀行具有信貸資金投放的自主權不斷擴大,信貸資金在總行與分支行間的資金劃轉與調撥的權利越來越大。因而通過銀行中介信貸方式實現的區域資金流動規模呈上升趨勢。在西北一些省區,由於投資效益率低,銀行系統長期以來形成巨額存差。目前,這些情況非但沒有好轉,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第二,跨省直接投資
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直接投資到上海、深圳等東部地區,從而導致資金「東流」。內地企業大規模投資上海,是「八五」經濟快速發展重要支撐因素之一。據對7000多個外地在滬企業的統計,2003年共上繳稅收134億元多人民幣,是該年上海地方財政收入的近30%。整個「八五」期間,在其他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在上海的投資多達600億元。到2003年底,上海的內資企業已達2.26萬個,其中產值達2315億元,贏利70億元多。2003年底,外地在滬企業數目增加到3.1萬多家,與上海三資企業數目基本相同。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7省在上海投資興辦企業5300多家,目前上海內資企業中來自中西部企業的約佔一半以上。經濟特區等沿海開放熱點地區吸引國內各地投資,據不完全統計,至2003年底,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有關部委在深圳興辦企業20000多家,投機總額約400多億元,而且許多內地企業取得的利潤繼續留在深圳滾動發展。
從理論上講,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積。
基礎貨幣又稱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Ⅶ 金融學的貨幣創造乘數如何計算給個例子。
1、簡單來說,中央銀行增加10單位貨幣到流通市場,人們又將這10單位存了8單位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又將6單位貸款出來給企業,企業再存入2單位作為流動資金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還可以將這2單位作為貸款放出去,這樣中央銀行增加10單位貨幣,最後導致市場上貨幣增加遠不止10單位。這就是乘數效應。
2、貨幣創造乘數指中央銀行創造一單位的基礎貨幣所能增加的貨幣供應量。 貨幣創造乘數指貨幣供給量(M:通貨與活期存款總額)對基礎貨幣(H: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加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變動的比率。
3、一筆存款通過銀行系統而對貨幣供給量所產生的倍數作用。根據銀行體系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須以提取一定比例留作準備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銀行向客戶放款,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量。如此繼續下去,整個銀行系統中最多可以創造出的貨幣量為ΔM=ΔD/rd。式中ΔD為銀行系統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
4、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超額准備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5、以上都理解的話,直接套書上的公式就可以了。
Ⅷ 西方宏觀經濟學。商業銀行體系所能創造出來的貨幣量與法定準備率、最初存款有什麼數量上的關系
1.貨幣量和法定準備率是負相關,和最初存款數量正相關。2.實際貨幣量是增加的3.工業和房地產是經濟真正增長的原因4.政策對投資影響很大。
Ⅸ 年貨幣供應量如何計算
廣義貨幣供應量(Fund of Funds)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貨幣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幣(M1,即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Ⅹ 如何計算貨幣總量
D=R×1/r D為創造存款也是派生存款 R為原始存款 r為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300*(1/20%)
=1500美元
1/r是存款乘數,其實這是最簡單的存款乘數完整的存款乘數還應考慮現金漏損率,超額准備金率
為1/(r+k+e) k為現金漏損率 e超額准備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