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貨幣是怎麼形成的
① 信用貨幣的歷史沿革
信用貨幣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金銀鑄幣流通的情況下,由於金銀採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貨幣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流通對貨幣需要量的增長。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遂獨佔了貨幣歷史舞台。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信用貨幣主要採取了非實體化的存款貨幣的形式,人們的貨幣只有一小部分以現金(鈔票和鑄幣)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記賬符號的形式存在於銀行的賬面上,當收到貨幣時,由銀行將付款人賬戶上的存款劃轉到收款人的賬戶上。
信用貨幣是由國家和銀行提供信用保證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國政府或金融管理當局發行,其發行量要求控制在經濟發展的需要之內。信用貨幣包括輔幣、現鈔、銀行存款、電子貨幣等形態。
(1)信用貨幣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貨幣形態
1、期票
在商品賒購交易中,資本家購進某種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現款,只需開出一張定期償付欠款的債務憑證交給對方。到期時,持票人可按票面金額向出票人索取現款。
2、銀行券
在商業票據流通的基礎上產生、並以銀行信用為擔保的銀行券,也是一種信用貨幣。持有者可以用它來代替金屬貨幣使用。它沒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隨時兌換黃金。
3、銀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對銀行的債權,對銀行來說,這種貨幣又是債務貨幣。存款除在銀行賬戶的轉移支付外,還要藉助於支票等支付。在全社會的經濟交易中,用銀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絕大部分。
② 什麼是信用貨幣或者說信用貨幣的概念是什麼
現今的信用貨幣分為以下三種:
1、紙幣本位幣以及相應的輔幣。
2、存款貨幣。就是你在銀行中的存款。
3、有價證券。例如:匯票、國庫券
③ 為什麼說信用貨幣的產生源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
信用貨幣的產生源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沒有足夠的錢交貨的時候就產生了信用。
貨幣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完備起來。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信用貨幣制度的產生,則源於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並和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相關。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以金本位和銀本位為貨幣制度。也就是說政府只能印相當於手中儲藏黃金或白銀等價值的貨幣。研究歷史不難發現,世界上的很多文明的興起,都和金本位有很大的關系,而文明的衰亡,也都和金本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如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首相衰落都和往金幣中參入其他金屬導致的金融崩潰有一定的關系。
金本位的解題標準的時間節點源於一戰,戰爭爆發各個國家都瘋狂印錢擴充軍備,導致金本位在一戰開始後一周基本就全面解體了。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原理,政府就這么多黃金,貨幣能夠代表的黃金有限,那麼印錢能夠稀釋原有的貨幣價值而將更多的或比較值集中到自己手中,後果是原有貨幣反映不了黃金的真實價值了,好處是價值資源都集中在了政府手中,讓政府有更多資源准備戰爭。所以金本位解題而政府解決了困難。這其實就是價值尺度發生了變化。
隨後又出現了金匯兌本位從而最終到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為了兩個步驟,而這兩個步驟的實現又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兩個國際貨幣制度來進行的。前者切斷了黃金與紙幣齊國內的自由兌換關系,後者切斷了黃金與紙幣在國際上各國政府間的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後為建立一個統一的世界貨幣體系,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有美、英中、法等44國代表參加的世界貨幣金融會議上,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史稱「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1)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價格為35美元。
(2)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政府(央行)以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義務。
(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以「美元」取代了黃金的地位,但美元的價值仍然是與黃金掛鉤的,同時各國政府仍然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將美元自由兌換為黃金,它只是切斷了公眾將紙幣在國內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並沒有切斷各國政府在國際市場將美元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
這個體系對二戰後擴大國際貿易往來和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是致命缺陷是:美元的供給剛性使美元同黃金的可兌換性日益難以維持。1971年8月5日,美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對外國府和央行履行美元對黃金的兌現義務。隨後幾年裡各國政府紛紛宣布其貨幣與美元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制代替了固定匯率制。
牙買加體系,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達成《牙買加協定》,之後逐漸形成國際貨幣關系新格局,即「牙買加體系」。牙買加體系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協定》的原黃金條款作了新的規定:
(1)黃金不再作為各國貨幣定值標准,它作為特別提款權的價值單位也被取消。
(2)廢除黃金宮價,成員國可在市場上自由進行黃金交易。
(3)成員國間及成員國與基金組織間的債權債務必須用黃金清算的規定取消。
(4)基金組織持有的黃金應逐步加以處理。
(5)基金組織在其對黃金問題的決定中,要避免在黃金市場上干預金價或確定一個固定金價。
(6)黃金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由特別提款權取代
信用貨幣制度的實質與優缺點:
牙買加體系中對黃金條款的改動,實際上是要實現黃金的非貨幣化。它切斷了各國政府將美元儲備自由兌換成黃金的關系,從而也切斷了紙幣與黃金的最後一層關系,國際貨幣體系徹底過渡到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之下。
信用貨幣體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貨幣供應缺乏彈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貨幣當局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有了更大的調控空間,但其最大的危險性在於政府的貨幣發行規模擺脫了黃金儲備的束縛之後,很容易失控,各國政府的負幣當局在貨幣發行規模上已經在傳統教科書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所嚴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他們在貨幣發行上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從超過GDP的1%到百分之幾百。由於紙幣的信譽依賴於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現財政或貨幣危機,信用貨幣便會一文不值,從而造成社會危機。
自從信用貨幣主導國際金融體系之後,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在與通脹作斗爭,惡性通貨膨脹造成的危害已經有目共睹。信用貨幣超量發行的結果除了通脹和金融危機外,另一個重要結果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擴張,這種由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發展引發的貨幣異化現象,是現代國際金融市場和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課題。這些問題不但是管理層要從理論和制度層面要面對的,也是金融市場的交易者在金融投資實踐中要面對的。而深刻理解這些現象,適應新形勢的前提是必須對黃金有深入的了解。
而造成通脹,因為政府能夠稀釋信用印錢,不斷的使價值尺度發生變化,所以,信用貨幣制度產生源於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
④ 信用貨幣發行的原理
信用貨幣是一個國家利用法律強制執行的,以前的貨幣是金本位制,就是黃金和紙幣直接掛鉤,銀行券可以按照固定價格自由兌換黃金,所以這樣的貨幣具有黃金和政府信用的雙重保證,後來因為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黃金的開采幅度不及社會發展的商品流通幅度,所以金本位玩不下去了。金本位是黃金儲備為基礎的,可以控制政府濫發貨幣的權利,信用貨幣早期就是銀行券,也就是我們稱為鈔票的紙幣,它是不可以自由兌換黃金的,所以信用貨幣的發行是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的。但是紙幣的超量發行必然引起通貨膨脹,美國最近的量化寬松就是這么一回事,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他印刷紙幣其實風險都向其他國家轉嫁了……
⑤ 什麼是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
⑥ 簡述信用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是如何進行信用貨幣創造過程的?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業務活動參與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由於機構多,規模大,業務廣泛,是整個貨幣運行的主要載體,而它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重要功能,和它辦理支票活期存款業務是密切相連的。銀行是如何創造信用貨幣的--
由於發達的非現金結算和票據的廣泛使用,使得貸款的發放、款項的支付並不需要提現,只是用票據作為轉帳的工具,債務相互抵消。銀行得到存款後,不必完全保留不動,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備金之後,就可以把其餘的存款貸放出去。
貨幣創造過程 (假定法定準備率20%)
存款金額
准備金
貸款金額
貨幣供應總額
第一家銀行
100.00
(原始存款)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銀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銀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
第十家銀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後一家銀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計
500.00
100.00
400.00
500.00
經過商業銀行的信用貨幣創造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原始存款實現了多倍的擴張,得到了多倍的貨幣供應量。
七、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過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通過上述存款創造過程,可以看到,銀行創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在原始存款既定的情況,基本上取決於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銀行擴張存款的能力越小,反之亦然。中央銀行正是通過對法定準備率這一手段的調節,對商業銀行的派生存款能力從而對貨幣供應量實施控制的。
2.提現率(現金漏損率)
現實生活中存款客戶總會提取一些現金,從而是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這就是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提現率高會相應減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3.超額准備率
商業銀行為了安全或應付意外,總是會超過法定準備金持有超額准備,超額准備占存款總額的比率即超額准備率越高,就會削減銀行的存款派生能力。
4.活期存款轉定期存款的比例。
⑦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 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 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 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 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 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歷代政府發行的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自產生金屬鑄幣以來,歷代貨幣形式、種類、數量之多均為世所罕見,並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方貨幣文化,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貨幣發展緩慢,很少重大變革。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沖擊下,雖然經歷了一系列貨幣改革,開始具有現代形態,但始終未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貨幣的紊亂狀態。
幣制改革的經歷過程:先秦貨幣——>秦漢至隋貨幣——>唐宋貨幣——>遼西夏金元貨幣——>明清貨幣——>近代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現代貨幣
⑧ 信用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信用貨幣是指幣材的價值低於其作為貨幣所代表的價值甚至沒有價值,只憑借發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貨幣。在交易中流通的期票、匯票、銀行券和支票等,都屬於信用貨幣。它體現著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信用關系。 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相比,二者的產生背景不同,如社會背景、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等;其表現形式為:電子貨幣是用電子脈沖代替紙張傳輸和顯示資金的,通過微機處理和存儲,沒有傳統貨幣的大小、重量和印記;電子貨幣只能在轉賬領域內流通,且流通速度遠遠快於傳統貨幣的流通速度;傳統貨幣可以在任何地區流通使用,而電子貨幣只能在信用卡市場上流通使用;傳統貨幣是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而電子貨幣是由銀行發行的,其使用只能宣傳引導,不能強迫命令,並且在使用中,要藉助法定貨幣去反映和實現商品的價值, 結清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債權和債務關系;電子貨幣對社會的影響范圍更廣、程度更深。
⑨ 信用貨幣的構成
首先說說貨幣,貨幣的歷史有幾個階段,最初的是貝甲類製成,隨著鐵銅器的出現就進入賤金屬貨幣階段(銅幣),由於各朝各代的戰亂使得賤金屬貨幣失去信用價值,就開始進入貴金屬貨幣時代(金銀幣),貴金屬貨幣時代讓當權政府負債累累,不受堪苦,在北宋就出現了最早的紙制貨幣銀票,銀票又分官票和私票,當時銀號也就是錢庄非常多,官私都印鈔,也是貨幣最混亂的時候,解放後計劃經濟出現各種各樣的購物票如糧票、自行車票等等,直接讓當時的人民幣作用弱化,後立法取消代金券,才強化了人民幣,現進入了虛擬經濟時代,取而代之的是你的存款在銀行電腦裡面的只是一串數字,誰的數字大誰的信用就高,信用完全被量化了。
信用貨幣就存在著兩方面的說法,一個方面是個人的信用,做生意的常常帶著這么一句,誠信是金,但往往做生意的人出現巨大虧損的時候,就會玩人間蒸發,另一方是就銀行,也就是政府,人民幣是政府發行的,但人民幣畢竟還是紙質貨幣,從物理價值來說並不算很高,也就是說這是政府的代金券,也同時是政府的信用貨幣,人民幣值不值錢,就看政府守不守信用了,它的表現,建國60年來,大家有目共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