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兌又是什麼
1. 外匯交易中,貨幣對的意思是什麼
外匯交易一般都是兩個國家的貨幣進行兌換,這兩個貨幣就成為貨幣對
2. 什麼叫基礎貨幣它對貨幣供給有何重要影響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被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與商業銀行體系持有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交叉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外匯市場中,以美元為匯率基準,美元以外的兩種貨幣的相對匯率就是交叉盤。即不和美元掛鉤的,就是交叉盤。比如歐元對英鎊,澳元對日元,歐元對日元,歐元對瑞郎,英鎊對日元,英鎊對瑞郎。
4. 什麼是貨幣
貨幣,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是指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從商品交換中「抽」出來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 我認為,貨幣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如此,雖然經歷了幣材的變更,但沒有本質上的變遷。這是關鍵。 貨幣起源於交換,它就是為交換的順利完成而誕生的。馬克思認為交換——即使是最簡單的交換——得以完成的前提都是人們能夠在勞動的多少上進行公平的量化。但這是不能想像的。交換只是起源於交換雙方主觀上的公平:張三拿一頭牛和李四換了四袋米,他也有可能和王五在另一次交易中換回五袋、六袋米,只要他們相互覺得公平。價值的計量並非來自於商品本身,而是經行交換的雙方對商品的估價。這是最一開始的情形。後來,隨著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交換擴大了,在交換中產生了「扯皮」,張三有牛想要弓箭,李四有弓箭但不要牛隻要米,王五有米卻不想要弓箭,等等等等,無限循環。交換出現了問題。這時,馬克思認為出現了一種「公共」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但只要我們想想看就會發現,這種「公共」商品更本不可能產生,只會帶來更嚴重的扯皮:張三必然要求用牛來充當那個「公共」商品,因為他是獵人,而種田的李四希望是稻米,工匠王五也不會放棄弓箭。不是么?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遠古社會的情形。遠古時期,人心蒙昧,未曾開化,氏族首領可以說是德高望重,所以眾望所歸,大家也是心悅誠服。那麼就不難想像氏族首領在一次氏族「會議」上對商品交換問題做了一次「工作報告」,確定以某一種物品(注意是物品,而非商品)作為貨幣,盡管可能並不這樣稱呼。 所以,貨幣不是從商品中「抽」出來的,而是從外面「加進來」的。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早先被當作貨幣的並不是真正具有實用性的商品,而是另外一些東西,例如中國廣泛使用貝殼。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貨幣具有哪些特徵:美觀、難得、非實用。這也就揭示了為什麼貨幣最終被用金銀來充當:金銀所發出的金燦燦銀閃閃的光澤、金銀的珍貴以及只在美觀上有用(金銀只是在工業社會才作為原料,而不是古代)。 貨幣天生就特殊,並不是逐步變得特殊。 它就是作為財富的標志出現的,就是購買力。 在此,我們想談談剝削關系。剝削不是來源於對勞動的剝削,而是對通過貨幣進行的價格剝削。如果剝削的是勞動,就不能解釋儲蓄。儲蓄是貨幣化的勞動,就是被保存起來的勞動。勞動被剝削就不能再被儲蓄。或許有人會說勞動沒有全部被剝削,那麼,由勞動創造出的價值就遠遠大於勞動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勞動的價值遠遠大於其本身的價值,這是矛盾的。也許又會有人說,這是勞動的價值和其使用價值的不同造成的。我認為, 不存在一個被稱作「價值」的不變實體 (這種實體是近代哲學的不良遺產),只有用貨幣來衡量的價格。 勞動不創造價值,只創造財富 。所以,剝削的不是勞動,而是價格。我認為價值不能只從商品本身,同樣也不能只從主體得出,而必須通過兩者的關系確定,通過買賣雙方對商品的估價來定 。這就能夠解釋製造、銷售商品的工廠、商家的利潤來源:通過價格差異,即通過買賣雙方對交易的商品的期望值的差異,經由貨幣作為中介產生出來。商品交換超越物物交換的階段,人們需求的滿足就不能是直接的了,必須經過貨幣的中介。這樣就能夠 通過貨幣在人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剝削人的期望,貨幣不只是反映剝削關系,它本身造成剝削的可能和手段。 買賣商品又稱買賣東西,東西這個名字很奇特,商業就是買東賣西,在不同的人群之間謀求期望的差異:在A地被認為是廉價的商品,在B地就可能價格不菲。所以, 剝削不是剝削肉體,而是剝削精神。 最初意識到這一點的是那些走南闖北的商人,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人心的差異,挖掘出財富的根源。 於是,我們得出經濟生活的第一原則:價差。一切經濟關系都是圍繞價格差異來運轉。而價格必然同貨幣聯系在一起,貨幣在此意義上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 「量變引起質變」對經濟生活尤其重要。這就是第二條原則:聚少成多。我們通過對每一個個人小小的期望剝削,海納百川,就會造成一種由貨幣聚集形成的財富力量。社會發展不是由單個的人完成的,是一種合力造就的。在推動物質財富的增加、科技進步方面,經濟的這種匯聚力量尤為重要,它造成了一種基礎更為雄厚的社會分工:在經濟活動中,不是以個人,而是以企業為單位,進行更為廣泛深刻的生產。 回到貨幣上來。貨幣的變化也遵循「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飛速增長,造成大量的儲蓄,也就是被貨幣化的勞動,形成資本。這就是金融的基礎。曾經,是先用勞動創造財富,再用貨幣表示:先種田織布,再賣掉換回貨幣,這就是簡單經濟的模式,貨幣隨著經濟變動自發調節;現在是用貨幣進行投資,用貨幣(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創造財富, 貨幣既代表曾經的財富,又代表未來可能的財富 ,於是人們形成對貨幣的預期(新的期望),經濟生活由是越加復雜。 應對不是目的,我們還要利用貨幣、控制貨幣。這不是我現在能回答的,這不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5. 什麼是貨幣對
外匯交易是指同時買入一種貨幣並賣出另一種貨幣的交易方式。貨幣通過經紀人或交易商以成對地形式進行交易,例如歐元/美元(EUR/USD)或者英鎊/日元(GBP/JPY)。
6. 貨幣對組成包含什麼
貨幣對由兩個ISO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GBP/USD,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基本貨幣」,另一個則是「二級貨幣」。
7. 外匯中的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1、貨幣對 :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外匯交易匯率。 例: EUR/USD。其中EUR稱為基本貨幣,USD稱為二級貨幣。
2、貨幣對組成:
貨幣對由兩個 ISO 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 GBP/USD ,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 「 基本貨幣 」 ,另一個則是 「 二級貨幣 」 。
最常見的貨幣 市場中交易最為常見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 大部分貨幣的買賣相對於美元(USD)進行。 美元(USD)是交易次數最多的貨幣。 其後五種頻繁交易的貨幣是: 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和澳大利亞元(AUD)。 這六種主要貨幣的交易占據全球外匯交易市場90%的交易量。
外匯交易市場中主流的貨幣對以含美元的貨幣對為主,例如歐元/美元(EUR/USD)、英鎊/美元(GBP/USD)、澳元/美元(AUD/USD)等等。
8. 什麼是七大貨幣對,(七大貨幣對與美元的關聯和影
歐美、鎊美、美加、澳美、紐美、美日、美瑞。
歐美是最大的一對對手貨幣。互為消長關系。